APP下载

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2016-03-21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三小

成才 2016年2期
关键词:书香素养学生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三小 王 萃 李 钢 汪 俊



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青山区钢城三小王萃李钢汪俊

中华经典诗文历史源远流长,经典佳作美不胜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也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更是中华人民真善美的艺术结晶。在今天,传承这些经典,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这对培育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意义非凡。

钢城三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曾开展“师生同台,诵读经典”,“好书漂流”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校园文化节”……这些活动与研究,使校园内流淌着清新怡人的文化气息,营造了馥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有效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思考与实践,我校拟定《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项目,尝试进行系统的研究实践,全面推进诵读经典活动,用经典文化来涵养心智,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书香浓郁的和谐校园。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经典: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中华经典是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老子》、《庄子》、《论语》等。

(二)诵读:是指以校本课堂为主阵地的读书活动,是读出声音,背诵。重点在于读。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强调积累与感悟,不对诗文和经典做过多的注释和说明。

“经典诵读”就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诵读我国古代经典名著、名篇,以此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启迪具有创造力的智慧,提升中学生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课题不可能完全覆盖得了的,我们所要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指三个方面的“有所提高”,即:(1)以校本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在文学素养上有所提高。(2)以国学经典篇章陶冶学生高雅情操,使小学生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得到一定提高。(3)在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重视理论学习,在“充电”中加快研究步伐

学校组织课题组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课题组成员每月开展“经典诵诵读”自学活动,老师们利用课余读经典、学经典、写读后反思及感想。学校还专门邀请湖北卫视主任编辑许可秋副教授来校进行经典诵读方面的讲座培训,许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声情并茂的吟诵,博得了全校老师阵阵掌声,全校老师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老师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二)让校园流淌书香,让诵读久而自芳

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校园长廊刻制了《千家文》内容,学校绿化带的“智慧园”,古色古香;学校走廊张贴各种名人经典名言,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建立了班级图书吧,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早晨7点50分会准时播放经典诵读,每天下午夕会十分钟钟播放国学经典音乐,让学生听其声,悟其容,感其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诵读经典。一个充满国学经典浓厚氛围的校园环境的创建,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经典诵读的基本条件。为此学校倡导了“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每人带两本经典书籍,一本汇集到学校阅览室,让各班级学生广采博闻,开阔视野;一本交到班级中,每班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存二读百”活动,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为学生广泛而大量地诵读经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

(三)推荐合适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调查中,我们得知学生对国学经典了解不够,在选择国学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所以根据尽量选择音律谐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易于吟咏诵读的原则,我们一方面向学生推荐包括《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唐宋三百首》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内诵读;另一方面,针对对国学经典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则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择有益的国学读物在家诵读,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我们把诵读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逐步渗透,不断提升。一、二年级主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今后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打下了基础。中年级则拓展原有的《三字经》、《弟子规》内容,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句,作为诵读的内容。高年级随着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则重点诵读《论语》,分篇章导读。经过诵读实践和研究,经过学校课题实验小组的努力,我们编写了校本课程《淡品诗词》、《立美育人》两本,这两本读物汇集了国学经典精华,更凝聚了我校教师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品味经典,诗文香溢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题组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名篇名言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教学中,老师们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名篇名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古诗教学中,初步形成了“三步”式的教学模式。第一步: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第二步:巧用媒体,主动学习新课。(即:采取演、唱等方式)第三步:古诗拓展,再现创新。

(五)在精彩纷呈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快乐成长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

主要活动:

1.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实施“诗韵飘扬”古诗诵读系列活动,每周一晨会上,全校每个班级上台展示诵读经典的风采,孩子们群情激昂,形式多样;有的班师生齐诵,有的班唱诵结合,展现了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吟诵风采。学校德育处、大队部还组织举行了“我爱诵读”手抄报评比,“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比赛,“荆楚故事会”讲故事比赛,“跳蚤书市”义卖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通过这些活动,三小的孩子们“人人能写漂亮字,个个会诵经典文”。

2.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并做到“一日四诵”,即晨诵、午诵、路诵和晚诵。让学生时时诵读经典,使班级飘满书香。

3.开展“诵读经典,品味书香”黑板报展评、校园故事演讲比赛、“与经典为伍”手抄报展评、“书香妙笔”编写诗歌比赛、课本剧比赛、低年级“诗配画”诗画设计比赛,高年级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及读后感等活动。

(六)开展亲子悦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在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通过家长会活动,要求家长将每天一小时的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我们提出“亲子诵读,最美丽的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达成目标,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我们的收获

(一)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根据“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的宗旨,我校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样化的、学生喜爱的诵读体系,即:唱——读——抄——画——赛。唱,即借用韵味相同的歌曲旋律,把古诗词带入其中,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旋律唱着新鲜的古诗词,在轻松娱乐的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读,每天早读前10分钟,夕会时10分钟,组织学生朗读或自由诵读。抄,让高年级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等。画,学生在背诵经典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所描绘的形象通过诗配画展示出来。赛,即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经典诵读比赛。

(二)策划诵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立足课堂,开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每年我们都开展读书节活动,与圣贤为友,与知识为友,与经典同行。

“报告师座,逃兵孔志浩,军衔中尉,师配属一八八团五连狙击手。”一旁的宪兵踢了孔老一一脚,向师长敬了个礼,替他作了回答。

在诵读经典中,学生渐渐乐学善思:诵读《三字经》“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用古人勤学苦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的古训;诵读贤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让他们知道“定能生慧”。三年来,在经典诵读的薰陶下,校园充满书香之气,老师充盈书卷之气,学生展现书生之气。

(三)营造书香家庭,共度悦读好时光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靠老师引导和培养是不够的,我们除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班级营造书香氛围,更要发挥家长的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作用,倡导书香家庭,实施亲子悦读工程,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典诗文兴趣。

通过中期调查情况看,家长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都给予了我们的诵经活动巨大的支持与鼓励。家长主动给孩子添置书籍音像资料,建立家庭小书房。学生的家庭藏书多达二十册以上的有70%,诗歌、童话、经典文化、寓言、名著、小说等书目都一应齐全。每晚进行亲子阅读的家庭也在81%左右,低年级甚至达到93%以上,呈现一派小手牵大手,常在书中走的场景!

三年级3班XX同学的家长这样说:“以前孩子有顶撞外婆的不良习惯,但自从我和她一起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她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顶撞外婆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有的家长还打电话告诉老师,他的女儿自从诵读经典以后,人也变了。每天晚上都要父母和她一起读书,有时还主动帮父母、长辈捶背揉肩,有时帮奶奶洗脚、做家务,懂得孝敬长辈,和邻里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了。因为她读懂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从中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亲子共诵,已成为三小大多数学生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营造了独特的家庭文化氛围,促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是增进家庭情感的纽带,同时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个人的修养。

(四)强化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训练,传承中华美德

学校还开展“日行一孝”,“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弯弯腰捡垃圾、捡废纸”等活动。文化即教育,环境即育人。学生行走在菁菁校园,目之所及是经典诗文,耳之所闻是经典诗文,口之所诵仍是经典诗文,呼吸着的亦是清新醇厚的经典气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从校园到教室再回到家庭,学生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了经典文化的大染缸里,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启迪心智,颐养性情,同时也塑造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

(五)制定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诵读评价体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根据经典诵读校本的实施方案,我们在教室里开辟了“日有所诵”的专栏,由语文老师按计划定期添加诵读内容,坚持每天“课前一吟”,水滴石穿,学生一学期下来基本都能掌握既定篇目,甚而至于滚瓜烂熟。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在日不间断地诵读中得以提升。全校学生人人参与诵读经典,个个争做文明少年。学期末,学校评选出“十美少年”共400名,占全校学生人数50%。

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学校还制定了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形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个别访谈、观察和测试等方式,利用活动竞赛反馈、成果展示(优秀读书摘记展评、读书小报评比)、各种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对班级学生进行评价。在班级评价中,教师在如何评价学生人诵读过程、诵读结果、人文素养是否提高等方面,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并让家长参与评价,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诵读经典著作,提升个人素养中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这样,既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学生品德得以浸润

“诵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学生们通过读经典,慢慢地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提升为内省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古诗,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在每一节课前的吟诵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自强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中华志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品质,“吾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民族精神的一切一切,在孩子与诗文的对话中融入心灵深入,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们学会了尊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奋斗……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和感恩节或是父亲节还是母亲节,孩子们都要为父母做事,再如,孩子们利用周末义卖报纸,将义卖的钱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学会了关心他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风好,品行正,有孝心,懂谦让,成为三小每一个孩子努力的方向。

(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学生的改变非常明显:经典诵读的韵味越来越浓,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经典诵读的感受体验丰富多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文字欣赏能力提高了,而且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了,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经典、用经典的意识增强了,在写作和交流时时不时地引用上几句经典中的句子,使得作文包括网上博文增添了不少文采。近年来,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上,近三年来,在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中,我校20多名学生均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多名学生参加武汉市阅读知识竞赛获奖,今年,我校五年级学生参加区课本剧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八)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通过近三年的经典诵读,我们欣喜地看到,“爱国情”、“亲情”、“友情”、“传统美德”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结合学校“立美育德”办学特色,德育处开展了“对话德育”活动,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融合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如:开展“与屈原对话”,通过对话,了解伟大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与嫦娥对话”,了解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及习俗;“与烈士对话”,了解革命志士的英勇行为,进行爱国爱家教育。此外,学校还开展“与桌椅对话”、“与小草对话”、“与粉笔头对话”、“与大树对话”等丰富有趣的德育活动,孩子们通过读来信触动他们的心灵,又通过写回信表达自己的心声,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九)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促进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教师所上的古诗诵读研究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教师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撰写随笔,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2013年11月,区学科带头人李钢老师将古诗诵读课《终南望余雪》送教到边远学校,优美的意境,浓浓的诗情让孩子们收益颇丰,赢得听课教师的交口称赞。黄丽老师的古诗诵读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教研活动中展示,她写的这篇古诗诵读教学案例获得湖北省一等奖。黄素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案例《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获得全国二等奖,松开霜老师的教学论文“浅谈《论语》的魅力”获得全国论文比赛三等奖。李钢老师的论文《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传统文化》获得全国一等奖,何青老师的论文《经典润泽心田翰墨飘香校园》获得全国课题研究二等奖。张婷婷老师的古诗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获得全国课题研究二等奖。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课题组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发表在省级报刊上,此外,课题组成员有数十篇论文、案例获得全国教科研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十)校园文化特色得以形成

随着经典诵读的开展,我校“立美育人“办学特色与之结合,逐步深入,书香校园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被评为“武汉市经典诵读示范校”。尽显文化气息的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名言配画、图文并茂的校园外墙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段段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班训感言,匠心独运的读书板报与墙壁文化,一本本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本教材,一张张参加活动的获奖证书,一对对亲子诵读的感人画面,让走进三小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

四、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而我们学校的教师文化底蕴还不够,领悟能力也不是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三)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成弘

猜你喜欢

书香素养学生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