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学术: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生点

2016-03-19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制度

周 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

教学学术: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生点

周波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

教学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核心在于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和积极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使教学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还具有学术属性,从而从根本上化解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利于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复归。教学学术以全新的理念创新教学专业发展、以明确的目标激励教学专业发展、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学专业发展、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专业发展,为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内生点。

教学学术;教学专业发展;学科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已被人们所共识,因而,促进和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心议题和历史使命。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1]可以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发展、教学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展现教学的独特性、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专业素养、提升教学专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虽然当前有关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它必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1990年时任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在其出版的《学术水平的反思——大学教授的工作重点》一书认为:学术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这四种学术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的。[2]博耶创造性地把“教学”纳入“学术”范畴,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就失去强大生命力的土壤,教学在学术范式下重新获得了尊严和地位,也使学术之火燃烧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得到化解。教学学术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把专业学术作为学术,也应该把教学作为学术来对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传播知识,还要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播知识与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学术是一种新的学术形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学科专业方法论和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立场,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实践性问题展开研究,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使命和职责。因而,关注和研究教学本身、改善教学和实现教学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和积极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把教学纳入学术范畴,既丰富了教学的内涵,也拓展了学术的范畴。教学学术使教学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还具有学术属性,从而从根本上化解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利于高校教学中心地位的复归,为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内生点。

一、教学学术:以全新的理念创新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学术创造性地把教学纳入到学术范畴、成为一种全新的学术形态和范式,使教学专业发展不仅具有教学性的特性,还具有学术性的特性,实现了教学性和学术性的交互融合。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教学素养、水平与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术素养、水平与能力成长的过程。一是教学学术使高校教师成为教学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学本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学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本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但由于教学效果的长周期性、模糊性、难评价性等特点和现实的高校教师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中心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的游离,出现了一种怪相:某些高校教师在口号和形式上“把教学高高举起”,在实际中扎扎实实搞学术研究。部分高校教师把教学视为一种外在的任务和负担,而不是一种丰富和完善自我的内在价值追求,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中心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地失落,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就更无从谈起。教学学术把教学纳入学术范畴,使教学与学术得以融合。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经验性视野,突破了学术作为专门化系统性学问的认识,凸显了教学活动的学术性。学术的外延不断扩大,不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且意味着通过课程发展综合知识,通过发现一定的方法应用知识,以及通过咨询或教学传授知识。教学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学术活动,体现了学术活动的基本特点,呈现出问题性、研究性、文本性与可交流性特征。[5]教学学术从根本上化解了高校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专业发展的矛盾,教学专业发展不再是高校教师外在的职责,而是高校教师内在的价值需求。教学成为高校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工作,高校教师成为教学专业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二是教学学术使教学实践问题成为教学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教学学术不同于学科专业学术,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实践问题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或遇到的疑难、困惑与问题,此种问题往往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迫切性和情境性。任何教学活动都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教师教学实践问题是教学学术活动的起点,也是高校教师持续改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所在。教学学术把高校教师自身教学实践问题纳入了学术研究范畴,使教学实践问题具有学术意义。教学学术对高校教师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实质上就是把制约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问题转化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学学术使教学实践问题在学术研究的视阈中展现出对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的推动力。三是教学学术使高校教师学术能力切合教学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一般都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经过系统的、长期的、专门的、高深的研究生教育与训练,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学术能力。专业学术能力和教学学术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的迁移,较强的专业学术能力利于孕育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教学学术融通了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专业发展之间的鸿沟,为高校教师专业学术能力转化为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切合了教学专业发展。

二、教学学术:以明确的目标激励教学专业发展

教学学术的根本目标不在于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也不在于创建新的理论;而是通过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以实现学生成长,同时也成就教师的发展。教学学术包括促进学生成长和成就教师发展两个方面的目标,两个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促进学生成长上看,促进学生成长是教学学术的根本目标和直接目标,教学学术是关于有效传播高深学科专业知识和改善教学本身的学术。高校教师应自觉关注教学实践本身,通过研究教学实践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效率与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从促进教师发展上看,促进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是教学学术的间接目标,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高校教师通过积极主动开展教学学术活动,不仅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学术意识与能力,还利于教师加深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职业的专业认识和生命化的理解。而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持续追求个人在教学知能、技巧与态度等方面进步与发展的努力及意愿,以提升教学品质、进而达到学校教育目标及个人成长。[6]可见,教学学术目标和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对引导和激励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高校教师重视和实现教学专业发展不仅仅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应当承担的责任,更是高校教师为了完善自身、提升生命品质和智慧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学学术利于促使高校教师从以往把教学视为一种外在的负担转变为把改善教学视为一种内在诉求,实现由“要我教学”到“我要教学”的根本转变;利于高校教师把实现教学专业发展从一种外在的责任转化为内在需求,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转变。因而,教学学术对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自觉改善教学、追求教学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学术:以多种方式促进教学专业发展

1.创建教学学术文化环境

教学学术要想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由教师个体的教学学术走向教师群体的教学学术、由教学学术理念走向教学学术实践,就必须创建适合教学学术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教学学术文化就是一种高校教师在理解和认同教学学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教学学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一种取向,是形成某种风气的精神,是一种思想的表达风格,以及难以界定的那些东西”。[7]创建教学学术文化环境,就是要在高校形成一个广泛的、深厚的尊重教学学术,重视教学学术、积极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保障教学学术研究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要想使教学学术发挥更大的价值,只有高校教师个体进行教学学术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学术需要被更多的高校教师理解和认同,在高校形成教学学术共同体,使共同体的教学学术实践在文化层面享有高于个体的保护、权力、自由和价值认可,真正使教学学术成为高校教师共同的财富,真正使教学专业发展成为高校教师的价值自觉行为。创建教学学术文化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它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一种文化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何况教学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形式在创建过程中要同各种“反教学学术文化”做艰苦的斗争。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高校教师群体共同的教学学术价值观念,把教学学术纳入到日常的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之中,形成共同的教学学术志趣和追求,积极创建和完善教学学术评价机制、把教学学术研究和教学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学术活动和实现教学专业发展成为一种价值自觉行为。

2.开展教学学术教育与培训

高校教师往往是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门性的研究生教育,拥有高深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学科专业学术能力。受我国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制约,高校教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往往没有接受系统的、针对性的教师教育,而是采取短期的入职培训代替研究生层面的教师教育。虽然教师入职培训对弥补高校新任教师在教学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新任教师教学学术和教学专业发展方面的现实问题。因而,开展教学学术教育和培训对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与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首先,开展职前的教学学术教育与培训。据调查,在美国,15%的教师在第一年教学后离开学校,15%的教师在第二年结束时离任,超过50%的教师在工作7年内放弃教师职业。[8]因而,研究生教育要积极发挥培养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能,主动承担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从职业学习者向职业教育者、从青年研究者向青年教育者”转变的职责,为未来高校教师做好必要的教学专业发展的准备。1998年,博耶大学生教学训练委员会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对研究生进行教学指导和训练对促进他们的教学学术发展并成为有效的大学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一是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把高校教师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有意担任未来高校教师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必须要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专门性的高校教师教育,并要达到高校教师从业标准和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二是在高校教师教育体系中开设教学学术和教学专业发展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其次,做好入职和在职的教学学术教育和培训。高校新任教师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和职责就是要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的跨越,实现从研究生学习者向高校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对处于教学专业发展起始阶段的高校新任教师进行教学学术教育与培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和紧迫。在职的教学学术教育与培训应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凸显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3.积极开展教学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既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是教学学术研究的一种主要的研究形式,它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有机结合与统一,利于促使教学经验学术化和教学理论实践化,为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搭起了相互融通的桥梁。所谓教学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应用教学学术的研究方法,遵循教学学术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为改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一种研究方式,具有应用性、实效性、情境性、实践性、个体性的特点。从教学学术的角度上看,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教学问题、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应用教学问题研究成果的一个过程。如何对待教学实践问题,就会有怎样的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因而,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主动以批判的意识认真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与方法对教学实践问题给予深刻、系统的反思和探究,通过教学行动研究把教学实践问题转化为高校教师改进教学和实现教学专业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四、教学学术: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风向标。教学学术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形态,符合学术公开、传播、交流和评价的特性,应成为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建立健全教学学术评价制度才能从制度层面保障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持续性。当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基于学术性价值取向,学术评价导向下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导致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文化现象。教师职称晋升主要以科研成果为评价依据,对教学虽有评价,但同科研评价相比,教学评价几乎成为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点缀。教学学术拓展了学术的内涵,学术不仅包括科研,还包括教学。事实上,教学和科研是有机联系的,教师的学术评价应立足于教学。需要从教学学术性的角度,改革教师职称晋升中教学与科研分离的评价模式,从知识综合、知识发展、教学反思与教学交流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教学学术水平。[10]教学学术水平同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相辅相成,建立和健全教学学术的评价制度,利于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从制度学的观点上看,个人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需要利用现有的制度规范,不可能超越一切外在条件和规范行事。同时,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也需要经由制度来提高人的行为的可预测性,为人际互动提供制度环境。人的利益选择和行为需要完善制度进行约束与引导。[11]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评价制度应充分体现和遵循教学工作是高校中心职能和高校教师根本职责的原则,以引导和促进高校教师关注教学、研究教学、重视教学、热爱教学,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学术作为高校教师重要的评价内容和维度,应将教学学术全面纳入到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在高校教师招聘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评先评优制度、年终考评制度中把教学学术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的主要内容、提高教学学术在评价中的权重、明确教学学术评价的项目和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学术评价标准、选择恰当的教学学术评价方法、强化教学学术评价结果的应用和转化价值、凸显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与能力。

2.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提升制度

教学学术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过程,建立健全教学学术提升制度就是从制度上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一是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导师制度。教学学术导师制度是指高校聘请教学学术水平高、能力强、经验丰富、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作为教学学术导师,高校对其颁发证书和给予一定的津贴,并使教学学术导师同若干教学学术水平较低的教师建立指导和帮扶关系的一种制度。受指导的教师在教学学术探索过程中可以及时向导师请教和学习,及时解决教学学术发展中的问题。这样利于引导与促进被指导教师的发展。教学学术导师指导其他教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也利于促进自身教学学术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学术休假制度。世界知名高校普遍实施了学术休假制度,它给予教师宽松的学术探究、学习、自由的环境。学术休假制度不仅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休息、减缓压力、使身心得到良好的调整,还利于激发高校教师的学术潜能与灵感、拓展学术思维、提高学术水平与能力。教学学术作为全新的学术形式,不仅具有学术的特性,还符合学术成长的规律和特征。因而,建立健全教学学术休假制度,使致力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校教师获得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条件。三是建立健全教学学术交流制度。教学学术交流制度可以分为内部交流制度和外部交流制度。内部交流制度是指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就教学学术问题和信息进行沟通、讨论和交流的一种制度;外部交流制度是指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就教学学术问题和信息进行沟通、讨论和交流的一种制度。教学学术交流制度不仅利于促进教学学术的传播、公开、沟通,甚至利于实现教学学术价值的再生产。因而,教学学术交流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术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实现交流与学习的良性互动。

3.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质量监控制度。教学学术质量监控制度是指对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过程与情况进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反馈与指导的一种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奖惩制度等,各种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学术监控体系。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经费保障制度。开展各种教学学术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完善的教学学术经费制度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学术和实现教学专业发展的基石。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经费保障制度,确保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优先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并坚决落实专项专款专用。

[1]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163-208.

[2]Keith Trigwell.Scholarship of Teaching [J].Hing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2):36.

[3]周波,任登波.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审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82.

[4]黄培森.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4,(3):137-138.

[5]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8,(7):81-84.

[6]梁会兰.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119-121.

[7]P.波丢.人:学术者[M].王作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62-63.

[8]Michael Strong,Wendy Baron.An analysis of mentoring conversations with beyinning teacher: suygestions and respons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1):47-57.

[9]姚利民,綦姗姗,郑银华.大学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之路径探讨[J].大学教学科学,2006,(5):41-45.

[10]时伟.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及其强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5):71-75.

[11]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8.

(责任编辑田晓苗)

Pedagogic Research:the Ba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Zhou Bo

The university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manifest in their teaching by means of providing better ideas,higher aims,more methods,and updated systems for teaching.These shall at the same time be the basis and aims for university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dagogic research;development of teach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university teacher

G642

A

1672-4038(2016)04-0047-06

2016-01-2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资助项目(XJYX2013C07)

周波,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学术制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