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2016-03-19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办学优势特色

王关义(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我国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王关义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新中国成立之后,基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建设了一批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这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急需、支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环境的变迁和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办学内涵的逐步变化,不少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纷纷向学科门类“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也有不少高校通过更名等方式,向“大而全”的方向急速迈进,办学边界日趋模糊,办学特色日渐褪色,与行业的关系渐行渐远。如何围绕行业需要培养适用人才成为产业发展向高校提出的一大问题。围绕国家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总体部署,立足于行业特色类高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紧贴行业需求设立人才培养特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型人才,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

一、我国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截至2014年底,我国拥有高等学校2824所,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在校大学生355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就一些行业特色类高校来看,产生了不少问题,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是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校特色日趋蜕化。在我国高等教育转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不少行业特色类高校依然沿袭外延式发展的传统模式,过分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学科门类齐全,一味扩大规模(包括学生规模、校园占地规模、学科专业数量、师资规模等)、多办专业、更改校名,热衷于向综合性多科性大学的方向转变,盲目攀高或求全求大,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学校学科专业门类日益齐全,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日趋蜕化。已有的大学评价机制中的“一刀切”,导致部分行业特色类高校始终处于劣势,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严重。统计资料显示,自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全国约有百所高等专科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模糊和学科门类的扩张,导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拥挤在相似或相同的学科专业领域形成同质化竞争。不少行业特色类高校忽视自身办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特色和优势,与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急需,造成“千校一面”的局面。

二是学科专业设置盲目追求“大而全”,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不少行业类高校忽视行业特点和自身办学特色,对行业发展与专门人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研判,普遍存在着培养与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什么热就上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开什么而缺乏特色。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调研,急于完成“规模扩张”,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盲目设置新的本科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不能完全对接产业与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不少行业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对行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考虑较少。有的沿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不合理的专业指向,不仅背离了行业的需要,而且也与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难以吻合,这导致了行业类高校向综合性大学扩张,长期形成的特色和优势逐渐丧失。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高校2014年新增1681个本科专业,新增开设10个以上专业的高校超过了30所,其中,物联网工程有54所高校,而目前全国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250所之多。开设翻译有44所高校,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而这10个专业占了整个新增专业的22.42%。[1]另据《人民日报》报道,在2015年度高校本科专业申报中,共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由此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

三是人才供求结构失衡,就业难现象蔓延。就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结构性矛盾依然很突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2015年毕业生人数突破74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尤其在专业结构性矛盾即专业和就业方向方面的问题很突出。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企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之间脱节,人才供求结构严重失衡。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变化反映滞后,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2]一些行业背景非常鲜明的高校在片面追求学科和学术水平的氛围中渐渐远离行业发展和历史积淀。产生如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是学校缺乏科学定位。

二、我国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

毋庸置疑,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既要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和价值观走向,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既要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又要遵循人才需求和供求动态平衡的原理,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要科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固守自身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办学领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生源的逐年减少,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比较优势原理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如何,都存在着比较优势,都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而获益并实现经济发展。借用比较优势的研究方法,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所行业高校,即便其办学水平落后,仍有可能围绕行业需求通过差异化竞争创造出能够体现其特色的比较优势,进而赢得竞争优势。[3]与那些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类高校更容易在竞争中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采取差异化的办学思路,服务行业发展,通过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体现自身的价值,由特而强,特色取胜。高校的特色就是一所高校集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办学定位的确定,既要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条件,还要依据服务的层次,满足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行业特色类高校要集中力量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在自身所长的领域寻求发展和突破,紧扣学校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致力于学校特色建设。

第二,围绕社会和行业需求创设人才培养特区。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牢固树立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理念。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与产业、行业乃至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因此,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类高校应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做出适时适当的反应。[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当年就有2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批准。包括行业类高校在内的不少学校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5]北京印刷学院围绕新闻出版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办“毕昇班”、“韬奋班”和“雅昌班”等。景德镇陶瓷学院围绕陶瓷行业产业链需求,构建专业集群,打造高水平优势特色专业,按照专业、职业、企业、产业、行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特色道路。武汉纺织大学围绕纺织产业链优化和调整专业,围绕“纺织”办专业,围绕“纺织”课改,提出“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发展思路,办出特色,成功摸索出了一套将专业嵌入纺织产业链的特色育人模式。这些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探索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些成功的经验证明,行业特色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只要围绕行业需求导向,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局面,彻底克服“千校一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6]

第三,学科专业设置及优化要以行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将专业设置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绑定,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做好增量、盘活存量、主动减量,做好专业建设的“加减法”,[7]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从源头上让专业扎根于产业升级、服务于行业发展,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行业特色类高校比较优势的构建必须从学科、专业、学生、师资等要素优势着手,使学科专业结构与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是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特色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特色的核心。在办学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所大学往往都会形成数量有限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形成常常来源于优势学科的凝练与提升。行业特色类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由某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需求、政府需求和社会需求等共同决定的。高校要办出特色,就要彰显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立足于这些特色和优势,打造学科和专业品牌。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加州理工的地球科学院等特色学院凭借以特取胜的战略,在全球独占鳌头。

二是适应行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行业特色高校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打下了深深的行业烙印,要围绕行业需求变化,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在培养行业专业人才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跨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8]如动漫、社会工作、工业设计等,都是明显的复合型。再如编辑出版学专业,不仅要掌握新闻知识和编辑技巧,而且要掌握网络技术、摄影技术等。高校要根据行业发展动向,在新专业培育上,重点要考虑行业发展前沿所需的专业人才,力争做到“人无我有”,并努力建设成为学校的王牌和龙头专业,以这些优势专业为龙头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积极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不断提高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

三是科学制订培养方案。要根据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9]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应由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共同研判。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充分听取行业和企业的意见,要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充分调研,才能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四是构建以“就业为龙头”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高校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掌握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把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要邀请用人单位或企业全方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的方向和模块,拟订每个方向和模块的培养人数和招生规模,及时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力量,在校内或企业内共同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促进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将专业招生的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分配的主要依据。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中心,建立社会需求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关联体系,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缩小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10]

五是人才培养过程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行业特色类高校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在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多一些实践环节,少一些教室或讲授。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可尝试“1+2+1”、“2+2”、“3+1”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门人才。[11]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状况是:在人才培养这条轨道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高校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笔者认为,与那些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类高校在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容易创出世界一流,在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大舞台上也照样能够赢得尊重和掌声。

[1]张幼文.改革开放:使中国在世界发展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J].求是,2015,(6):36-38.

[2]何根海.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人才培养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10-14.

[3]马陆亭.大学生要在学校收获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6-02-22(08).

[4]曾德生,李明文.“陶瓷黄埔”以瓷为媒叩问转型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6-02-22(06).

[5]储召生.三问“地方高校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4-12-15(09).

[6]赵继.明确定位发挥优势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4-12-15(09).

[7]李长治.该用什么衡量高校就业质量[N].光明日报,2015-02-25(02).

[8]李祖超,黄文彬.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加速器[N].光明日报,2016-02-02(13).

[9]王树国.瞄准社会发展需求重构大学形态[N].光明日报,2016-01-26(13).

[10]沈满洪.彰显大学办学特色的三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015-12-14(09).

[11]夏静,侯庆.武汉纺织大学:行业立校特色育人[N].光明日报,2015-09-23(06).

(责任编辑朱玉成)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Wang Guanyi

Based on the need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the running patter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draw lessons from the Soviet model and a batch of new universitie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to satisf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eed were buil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se universitie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atisfying talents ne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However,with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chool location,scale and content,man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ith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transformed into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and some are stepping rapidly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the scale and comprehensiv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school name and the expansion of discipline and academic contents.The consequences are that the original domain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re broken,the school boundary is vaguer,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re more fad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industries are more drifted away.To how to reverse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 talents for applic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demand,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problem for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ial featur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setting up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al zone to satisfy the industrial demand,developing talents for application to satisfy the market demand,and establish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for recruitment,training and employment respectively.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universities;cultivation of talents

G648

A

1672-4038(2016)04-0012-05

2016-03-01

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4-lh05)

王关义,男,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管理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优势特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种植促增收
矮的优势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