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视域下我国高校学术治理体系建设

2016-03-19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事务委员会权力

程华东 刘 堃(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治理视域下我国高校学术治理体系建设

程华东刘堃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是高校深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当前,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教授在学术治理的作用比较有限;学术委员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等。针对高校学术治理在制度、实践层面的困境,本文从丰富学术治理的理论体系,完善学术治理的结构体系,强化学术治理的功能体系,创新学术治理的方法体系,健全学术治理的制度体系以及深化学术治理的运行体系等六个方面入手,探讨分析了解决的途径与举措。

治理;学术治理;学术治理体系

一、学术治理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辨析

治理(governance)一词的原意是操纵、控制或引导,它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行使统治者的权威,[1]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权威来维持一定范围内的秩序,将该范围内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各种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和控制,最终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2]治理的建立以利益调和作为基础,只有在各种利益相互交错、掣肘的领域里达成一致时,治理才有可能实现。[3]学术治理是对高校内部的一切学术事务进行控制、引导和规范的过程。学术治理的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学术治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的学术事务;学术治理的目的是保障教授治学、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独立;学术治理的主体是高校内部所有的学术利益相关者;学术治理的方式是相互协商、共同治理;学术治理的本质是治理理论在学术事务处理中应用与实践。

在此,不能将学术治理与学术管理混为一谈。从作用对象上而言,学术管理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一切学术事务与活动,包括高校内外两大部分,而学术治理侧重于高校内部的学术事务;从作用主体而言,学术管理的主体包括学术人员或行政人员或二者兼而有之,而学术治理强调的主体是学术利益的所有相关者;从作用方式而言,学术管理的权力运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维度,通过官僚式运作达到组织目标,而学术治理强调学术利益相关者的协商与探讨,是一个多方博弈过程,其权力运行方式既有横向交互又有纵向自下而上式的反馈,权力维度较为多元,民主特征突出;从作用效果而言,学术管理导致行政权力日益膨胀和扩大,高校行政化趋势愈发严重,而学术治理必然是学术权力的复兴和强化,高校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性得到彰显,教授治学得到保障。

二、学术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术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保障教授治学的权利,发挥教授在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方面的作用。教授治学治什么,一句话而言,教授治学就是治教学、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4]当前,教授治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教授治学的理念在高校中还不够深入、教授治学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教授治学的机制不够完善等等。破解教授治学的困境,必须对高校学术治理的困境进行审视。

第一,从学术治理的实践层面来看:首先,高校学术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在学术治理上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其学术治理的能力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术事务;二是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缺乏沟通渠道,相互之间交流不畅,由此造成了教师与管理者间的对立,教师在学术事务中的参与作用被逐渐削弱。[5]其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未能发挥实效。从应然角度看,学术委员会是学术治理的主要机构,是学术治理体系中的组织主体,理应在学术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发挥巨大效用。但在现实中,学术委员会中存在着较强的行政权力,使得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6]再次,共同治理的有效性缺失。尽管教授在选拔大学校长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为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提出了诸多建议,享有一定的共同治理权力。但是,一旦涉及学术治理的核心事务,比如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订、奖学金评定等,这种权力不能在实际中起到任何作用,教授共同参与学术治理的权力被“虚化”。[7]最后,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角色定位不明。在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委员中,校长本身就是学术领袖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这导致了校长这一职位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角色错乱,由此必然导致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或学术权力的行政化。[8]

第二,从我国高校在学术治理中的制度困境来看:一是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在众多高校尚未得到确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分治机制没有形成,学术权力的自治和独立缺乏保障。[9]二是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独大,学术权力式微。在学术资源的分配或学术事务的决策中主要由行政权力主导,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的现象在大学比较普遍,教授治学氛围比较缺失。[10]三是学术治理体系不够完善。首先,学术治理体系中的组织主体即学术委员会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学术委员会的制度不够健全,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11]学术委员会的机构设置科层制,人员组成任命制和运行制度虚化等问题。[12]其次,学术治理体系中的制度主体即《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和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章程》也有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规程》中对学术委员会的权力边界与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学术治理结构的内部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的规制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13]《规程》在保障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还不够。[14]同时,众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章程》与《规程》相比不仅合“规”性与合“章”性较差,而且其制度设计也存在着遗漏性、粗略性和非适切性等三类问题。[15]

三、学术治理的理性出路

破解学术治理的现实困境,必须以系统思维为导向,坚持综合治理,把握学术治理的各个主体要素和权力维度。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体制下,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学术治理体系的全面建设为突破口,为治理学术困境找到一条标本兼治的良性道路。

1.丰富学术治理的理论体系

学术治理的理论体系是学术治理体系的灵魂。学术治理不同于一般的治理,学术事务的多样性,学术组织的特殊性,学术思想的多元性等决定了学术治理比较复杂。因此,建设好学术治理体系,先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一是要积极转变理念。将学术事务的处理、学术组织的建设、学术思想的引导由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的“治理”理念转变,学会运用“治理”思维指导实践。二是要用活用好相关理论。首先,要继续坚持以“大学理念”理论为指导,在学术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术自由,发挥教授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其次,在学术治理的过程中引入其他理论,为学术治理提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路径。如以强调共商与协调为核心的治理理论和以强调共同治理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学术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应充分尊重不同的学术利益主体,建立平等、协商、讨论,合作的学术事务处理机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的内部治理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让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得到有力彰显。三是要及时总结经验方法。学术治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及时总结好的经验方法,丰富学术治理理论的内涵,更好地指导学术治理体系建设。

2.完善学术治理的结构体系

学术治理的结构体系是学术治理体系的基础。第一,完善组织主体建设。学术治理的组织主体一般包括学校学术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和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分会或教授会,比如校学术委员会一般下设学科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学术评定委员会和科学伦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在校级层面与学术委员会并列的有学位评定委员会,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设有学部这一层级。完善组织主体的建设就是要搭建起组织主体的整体架构,确保从学校到学部或直接到学院,各机构设置完备,科学有效。第二,做好人员主体建设。人员主体包括校内各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委员。在人员选拔方面:一是要选择学术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在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中任职;二是要在选拔过程中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意见,注重不同学科的代表性;三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调动参与学术事务的积极性。第三,明确学术治理的客体。学术治理的客体即学术权力的作用对象,既有包含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人员,也包括学术事务。第四,厘清各主体间的关系。明确各组织主体间的权力边界,划定各组织主体的学术事务清单。建立起主客体之间平衡互动的机制,促进主客体间的交流。

3.强化学术治理的功能体系

学术治理的功能体系是学术治理体系的核心。强化学术治理的功能体系主要是要强化学术治理体系在学术动员、学术组织、学术监管、学术服务和学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学术动员就是动员广大学术人员积极投身教学和科研,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学术组织就是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引导学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学术监管是对科学研究过程中,诸如课题申报、对外合作、论文发表等活动进行规范,对违反学术规则的行为进行惩处;学术服务是提供一些与开展学术研究相关的服务,如课题申报的咨询服务、专利的申请服务、实验设备的维修服务等等;学术资源的配置是指在科研经费使用、科研场地建设、拔尖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不同学科的倾斜力度或投入力度。学术动员、学术组织、学术监管和学术服务以及学术资源的配置,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学术人员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其落脚点在于保障教授治学。

4.创新学术治理的方法体系

学术治理的方法体系是学术治理体系的关键。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在学术治理中,《高等教育法》《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等法律法规为处理学术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运用法律手段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运用行政手段。笔者认为,在涉及学术事务的治理时,学术委员会可以独立发文,责令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或学院予以贯彻执行,让学术委员会作出的决策可以落地、落实,真正产生实际效用。三是运用经济手段。即在学术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把市场经济思维引入其中,把握学术治理的人员主体和人员客体在本质上属于“经济人”这一角色,通过绩效考核、奖励、惩罚等形式进行激励或约束。四是运用道德手段。道德教育倡导学术人员应当遵从的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思想境界,使其养成遵纪守法、正直诚信的高尚品质。五是运用教育手段。以访学、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学术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增进学术人员对学术规范的了解和认知,学会保护正当合法的学术权益。六是运用协商手段。即在学术治理过程中对学术事务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进行相互协商,以此促进学术事务的科学有效解决,协商对象既可以是党委或行政权力系统也可以是学术权力系统内部或民主权力系统。

5.健全学术治理的制度体系

完善学术治理的制度体系是学术治理体系的根本。一是健全法律制度。《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以及各专门学术委员会的章程对学术事务的治理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在学术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中既要有管事务的制度,又要有管制度的制度,防止制度泛滥。在制度建立或修订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吸收各方的意见,让制度体现大家的智慧和意志,而且要加强对制度的宣传学习,不仅要让制度成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而且也要使之成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金科玉律。二是建立激励制度。建立激励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术治理主体中人员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参与学术事务,认真对待学术事务,敢于使用学术权力维护学术尊严,保障学术自由和自治。在机制的设计上要确保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或学术评定委员会的委员不因参与学术事务而影响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其他正当的学术利益,同时也要防止他们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学术利益。三是建立协作制度。在学术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有的事务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元,加强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必不可少。在学术治理体系中既需要组织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比如学校学术委员会与各学院学术委员会之间、各专门学术委员会之间。基于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协作制度,对协作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

6.深化学术治理的运行体系

良好的学术治理的运行体系是学术治理体系的动力。首先,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构建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学术委员会(学院行政系统)—系学术机构的机制,确保学术权力能够下到基层,落到实处。其次,构建自下而上的学术权力反馈机制。学术权力的反馈机制与学术权力的垂直机制方向相反,建立反馈机制是为了对学术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偏,确保学术权力能够管住事、管好事,保证学术权力执行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为保护正当学者合法学术权益而建立的申诉机制就包含在反馈机制当中。再次,建立横向互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商机制。在现行的高校体制当中,一些学术治理的问题较为复杂,涉及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单靠学术委员会一方或学术权力难以很好地解决,需要学术委员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多方协商解决。为此,必须建立起协商机制,对哪些问题需要协商,怎么协商,由谁来协商等做出明确规定。最后,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学术事务在高校所有事务中居于首位,作用面广,影响大。如果学术权力没有监督与制约,就可能出现学术权力行政化的倾向。只有让学术委员会接受校长办公会的监督与制约,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报告并接受其问责,才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

[1][2][3]俞可平.当代西方学术前沿论丛之一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6.270-271.

[4]韩延明.论“教授治学”[J].教育研究,2011,(12):41-45.

[5]Cummings,William K.Finkelstein,Martin. Global Trends in Academic Governance[J].Academe,2009,95(06):31-34.

[6]Rowlands,Julie.Turning collegial governance on its head:symbolic violence,hegemony and the academic board[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V(36):7: 1017-1035.

[7]Balch,Stephen H.Academic Governance: The Trustee's Warrant[J].Academic Questions, 2008,21(4):446-463.

[8]Rowlands,Julie.Present but Not Counted: The Tenuous Position of Academic Board Chairs with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Govern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2015,18(3):263-278.

[9]魏小琳.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其建设——基于对浙江省高校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7):71-74.

[10]薛传会,凌炜.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野:学院教授委员会制度探索[J].教育探索,2012,(4):72-73.

[11]艾飞飞.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的构建及其运行[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2]刘黎明,王静.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行使的制度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3):77-80,96.

[13]汪洋,龚怡祖.《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突破与展望:文本分析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4,(5):64-69.

[14]管华,陈鹏.高校学术委员会权力的性质、来源与界限——兼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48-154.

[15]董向宇.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朱玉成)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s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Cheng HuadongLiu Ku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governance system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in Universities.Academic governance is the process of control,guidance and regulation of all academic affairs within the university.Academic governance and academic management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At present,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academic power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the role of professors in academic governance is limited,academic committee system mechanism and related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so on.To crack the dilemma of academic governance should start from six aspects: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academic governance,Perfecting the structure system of academic governance, Strengthen the functional system of academic governance,Innovation the method system of academic governance,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academic governance and Deepen the operation system of academic governance.

governance;academic governance;academic governance system

G647

A

1672-4038(2016)04-0038-05

2015-12-23

程华东,男,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管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刘堃,男,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事务委员会权力
基于分布式事务的门架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河湖事务
跟踪导练(五)(2)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编辑委员会
基于OCC-DA-MCP算法的Redis并发控制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移动实时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