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煤矿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与教学方法

2016-03-18朱云霞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煤矿诗歌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在当代文学史中有其存在语境及独特性。这一类型的诗歌在整体的文学史教学中应侧重分析时代文化语境、诗人的个人身份、创作心理等,以深化学生对文学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史料的搜集、分析能力,以反思煤矿诗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煤矿诗 当代文学教学 文化语境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语境密切相关,作为工业文学的一部分,煤矿诗的发展与特定时期社会的发展及文学观念的形塑有极大关系。樊洛平在考察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时认为,弃旧向新的时代巨变和新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为当代工业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新中国特定文学生态环境中对工农兵文艺方向的倡导,前苏联现实主义工业文学创作风貌的直接影响,以及当代工业文学作家队伍的时代构成与创作素质,则为工业题材文学拓展了自身的发展动力。因此,就整体的当代文学教学来说,对煤矿诗歌的分析与讲授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思考。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语境,了解当代中国文学一体化进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如何使得诗歌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次,当今的学生阅读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很难进入诗歌独特的抒情方式,要从文学史料及文学现象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煤矿诗歌的时代性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煤矿诗歌的表现形态;最后,还应该注意以代表性诗人作为分析对象,从个案解读深化对文学史的理解。

一.时代语境与文学身份

煤矿诗的发展,不仅与当时的工业化推促及政治文化语境有密切关联,也与煤矿工人自身对社会及自我的认知有极大关系,这一时期的工业诗及煤矿诗的写作者有不少是以工人身份为自己代言,表达对工作及新社会的热情。这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工人阶级的肯定有关,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将工人阶级定位成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革命彻底性的领导者。因而在建国初期工业建设和政治文化紧密结合的语境中,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及英雄形象不断被形塑。就煤矿诗而言,以工人身份进行的创作都充满了热情与豪情歌颂新的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即有“煤矿诗人”孙友田的第一部诗歌集《煤海短歌》,以颂歌类型的诗为主,在形塑工人阶级新形象,抒发工人阶级豪情壮志的同时,诗歌充满了阶级情感及浓厚的政治意识,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展示了当时的文艺语境。

在当代文学中,以矿工身份、矿工视角对煤矿世界进行再现的煤矿诗有其独特性。首先煤矿诗人的文化知识积淀大都不够丰厚,进入文学创作凭借的更多的是激情而非才情;其次他们并非追求诗歌的美感,口语化、通俗化的表达使得诗歌直白有余而张力不足;再次个体的书写者在表达情感时往往是集体的代言者,诗歌的情绪比较单一。这些特征与老一代诗人或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诗人受到新的政治文化氛围的牵制而进行的转变由所不同,像老诗人冯至写的《煤矿区》、郭小川的《煤都夜景》和《别煤都》、邵燕祥的《姑娘们,爱矿工吧》等,这些诗歌都从外在视角观察煤矿、写矿工,而非一种纯粹的实写。有“煤矿诗人”之称的孙友田在出版于1962年的诗歌集《矿山锣鼓》的后记《学诗杂记》中说到自己写诗的经历,提到早年在淮南煤矿学校学习时,到井下实习,从矿山回学校都带着一本实习日记和一本“顺嘴溜”,他自己认为说诗有点太捧它们了,虽然他也很清楚地认识到他写诗的很多不足,比如艺术修养低,好踩“大诗人”的脚印模仿别人的修辞方式等。但毕竟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语境让他无法意识到他的诗歌最根本的局限在于意识形态的束缚,这种束缚导致了诗歌的平淡以及艺术张力的欠缺,他认为他早期的诗歌模仿别人的痕迹比较重,直到1958年大跃进以后,才在诗歌习作中唱出矿工自己的声音,而且认为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不应该用来“对月长叹”而是应该用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孙友田早期的煤矿诗歌的特征也是当时很多工人写诗的共性,所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

因而,当我们在梳理煤矿诗歌的发展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孙友田这样的创作者所具有的代表性及其对煤矿诗歌发展的推动意义,但同时也要以理性的眼光思考在特殊时代语境中这些诗歌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煤矿诗歌的分析尤其需要结合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引导学生大量搜集并研读相关文献史料以深入理解时代性与诗人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煤矿诗歌创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及梳理,深入探析当代文学中工业文学的发展样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以不同任务进行分组搜集材料,研讨,然后形成代表性的观点在课堂发言讨论。

二.写实与抒情:战斗意识、革命思维与政治抒情

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在论述二十纪五十年代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战歌”时认为,战歌在很大程度上是诗人战争思维的演绎,战歌所表现的战争往往是一种比附,如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改造乃至种种生活事件,都被看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被视作一场生死考验,而频繁的政治运动则在另一方面强化了这种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战争意识。这种战争意识和战争心理,在五六十年代许多诗歌中都有鲜明的痕迹,就煤矿诗歌来说,孙友田在五六十年代的煤矿诗歌创作深深烙下那个时代的痕迹——“走进矿山看一看”矿工们打响的都是煤战,在诗歌《煤海泪花》中,将煤炭比喻成需要被征服的对象,采煤也被当作战争。这种意识也渗入到对煤矿中各个层面的再现,像写矿工的性格,是一种战斗性格,矿工的手则是“手上道道沟纹,记着地下战斗。” 矿工们也成为有勇有计谋的英雄,或是整装待发准备采煤的“战士”,或是“地下开路急先锋”,有时也在诗中以英雄指代矿工,有时是直接出现“英雄矿工”这样的字眼对矿工进行肯定和颂赞,同时抒发作为时代主人公的英雄意气和豪迈之情。不仅是矿工,矿山的电工也被比喻成“云山的雄鹰”,矿车的轰隆声也被说成是“像战马在扬蹄长鸣”,而煤洞则被想象成“前沿的指挥所”指挥夺煤战争。

对于那个时代的诗人来说,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诗人,除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学教育及文化宣传对革命历史的强调都深刻影响了他们对诗歌表现方式的选择。就孙友田来说,他的煤矿诗歌受到当时革命历史叙事及政治抒情的感染,如在1960年写于枣庄煤矿的诗歌《枣庄人》所描绘的是英雄矿工的儿子,所想到的则是“铁道游击队”的好汉及那个时期的“车厢里摆开杀敌的战场”,这种革命历史意识的冲击下回到煤矿中同样是对煤矿中的革命历史的回复和想象。另一首写于1960年的《老矿长》将革命斗争和采煤融合在一起,老矿长的一只胳膊断于抗日,如今一只胳膊是在指挥采煤的战役。在叙事长诗《矿山鸟声》中写在恶狗当道、坏人掌权的时代,王小弟家破人亡,流浪到矿山,被穷矿工收留,在矿工们和地下党的教育下成长,从捡煤核到当矿工、参与罢工斗争到最后在斗争中献出生命的故事。在六十年代的语境中,这样以阶级意识和政治思维进行的革命历史叙事是较为常见的。

可以说,孙友田的煤矿诗歌,无论是在对矿工、煤矿进行写实的层面,还是以阶级意识进行整治思考的层面,都是战斗意识、革命思维和政治抒情的融合,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诗人无法摆脱曾经的文学体制规约的痕迹,他之所以能够进入今天文学史的记忆,也正因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与时代主流合拍,同时也是当代文学制度建立之时符合制度要求的文艺创作。

在当代文学史教学中,因为煤矿诗歌本身缺少美感,学生通常不愿意阅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一类诗歌的史料价值,分析其创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分析个案诗人的创作历程,将具体的诗作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煤矿诗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不同层面的评析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三.结语

有论者指出,20世纪50—70 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工业题材的小说相对于同时期的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来说成就不高,这一点也是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共识,其原因除了中国现代文学缺乏工业文学的传统,还在于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以及工业政治所面对的文化政治困境。工业主义及政治文化影响下的豪情与激情,在历史沉淀之后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这也是当代文学史常常将其视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考察的原因,煤矿诗歌的存在与发展正是在这一层面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樊洛平.十七年工业文学形态论[J].中州学刊.1999(3).

[3]孙友田.矿山锣鼓[M].北京:作家出版,1960.

[4]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友田.煤城春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

[6]李杨.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乘风破浪》再解读[J].文学评论.201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煤矿诗歌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50028)

(作者介绍:朱云霞,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探索
对等理论指导下文化语境翻译的策略
翻译与语境初探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文化语境对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意义的缺失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