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社团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

2016-03-18王媛媛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临场社团学习者

王媛媛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探索社团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

王媛媛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网络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教师定位不当,没有发挥导师的作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学生情感管理缺失,缺乏团队精神等。探索社团体系三个核心因素,即社会临场、教学临场与认知临场在高职院校网络与课堂混合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当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社团体系;网络与课堂教学;大学英语

一、引言

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计算机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是在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成生动多彩、可以互动、选择多样化的丰富资源,促进学生认知、激励学生情感、丰富教学环境,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产生积极效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合网络技术的教学课堂不仅包括小组合作法、问题中心法、探索法以及反思法,还包括情景假设、协作学习、主动探究、会话商谈、意义建构、任务型教学、交互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这些新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在“要求”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至2011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全部或部分采用“课堂面授+网络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的学校占63.1%[1]。笔者在2016初对广东省17家高职院校展开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有73%已经实施英语网络教学。其中,教师在计算机课室边授课,边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以解决问题的占75%,通过翻转课堂的方法由学生课后通过观看视频等完成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问题讨论、解决难题或进行角色扮演等占19%,还有6%是其他的人机混合等方法。为了使网络与课堂混合教学开展得更加顺利,我们在本研究中开展更深入的调研,旨在发现目前基于网络和课堂混合学习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分析,探讨有利于计算机技术与英语教学结合的更好途径。在问卷调研与访谈中,我们发现除了使用计算机的技术问题,目前网络混合英语教学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学生没能养成合作学习习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2.学生自我管理不足,缺少反思动力;3.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角色定位不当,没能真正实现导师的功能。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引用目前在国外备受关注而在国内仍然处于启蒙状态的探索社团体系(COI)来衡量考察网络学习的步骤,希望能更全面、科学、客观地构建网络英语教学的教学环节与模式。

二、探索社团体系的含义

探索社团体系是一种用来衡量网络与课堂混合学习模式构成要素的动态机制,最初由Garrison et al.(2000)提出,在国外渐渐成为衡量高校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结合模式质量的工具,同时也是把这种衡量混合学习概念化的工具[2]。他们认为如果在网络学习中能够构建一种社团氛围,在混合学习环境下构建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构建一个相互作用、共建知识的学习体系和模式,才能实现合作学习、促进知识在社团氛围中循环传递。因此,他们强调要从社会临场、教学临场与认知临场三个核心维度来衡量学习效果。这突破了以往仅从认知的单一维度去衡量学习效果的局限性。

(一)社会临场

Short,Williams,and Christie三位学者定义社会临场感是个人在沟通中对群体中其它人的感觉。他们认为沟通管道的限制,会减少个人在群体中感受到的社会临场感。因此,当个人在群体中获得低度的社会临场感,群体成员通常较不具凝聚力。而高度的社会临场感才会让人有较高的群体融入感[3]。在面对面的沟通中,社会临场知觉的程度较高,而在网络学习中,由于缺乏情感的交流,学习者可能会出现孤独感,因而社会临场程度较低。实验证明学生在互动的网络合作学习中,社会临场感跟学习的成效极其相关;能够培养学生社会临场感的活动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网络作为教育媒介的满意度;在网络学习中的协作学习能够提高网络的社区认同度,从而增强社交与情感的程度[4]。

国内的诸多研究也证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的满意度(陈坚林等)[5]。因而在网络与课堂的混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社区感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嵌套在活动设计之中,使学习者认同自己的学习社团,在互相信任的环境中展示和发挥个人能力,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满意度。学习者只有在积极、满意的情境下,才能找到归属感,更好地激发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二)教学临场感

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概念最早由Kessler于1991年提出,他用教学临场感来探寻和评价课堂教学中期望的教学行为,用以描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体与情感的联系[6]。Garrison,Anderson和Archer于2000年创立探究社区模型时,从教学法视角来定义教学临场感,将其定义为为了实现对个人有意义的、在教育上有价值的学习结果,而对学生的认知和社会过程进行的设计、促进和指导[2]。Polhemus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教学临场感能建立、维持学习者与教师、其他学习者之间有较高的交互数量,并促进更深层次的交互作用发生[7]。Tu(2001)也认为,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临场感的增强将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人际情感联系[8]。总而言之,教学临场感在网络与课堂混合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体现在整个混合学习过程的设计、实施和监控,也在无形中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彼此联动,产生情感联系、以致彼此相互依赖。

(三)认知临场感

Anderson(2007)将认知临场定义为“在一个特定配置的探究性社区中,参与者能够通过持续的交流建构意义的程度”[9]。换言之,即学习者在接收学习任务后通过持续的反思和交流构造意义,促进高阶思维,最终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认知临场感包括四个维度:触发性事件(Triggering Event);探索 (Exploration);重 组 (Integration);方 法(Resolution)。触发性事件指学生接到突然的任务,然后围绕任务开展思考,这个阶段的任务可能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在解决先前问题中突然碰到的新问题;探索阶段是指学生接到任务后,凭个人和集体的共同经验一起探索,这个阶段可能包括头脑风暴、问题探讨、信息交流等环节;重组阶段指对探索阶段产生的想法进行重新构建,这个过程包括确定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讨论其是否适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或完成所接受的任务;方法解决阶段是在建立共识的基础上继续展开讨论,对挑选出来的解决方案结合学习者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反复验证,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发布,我国大部分地区积极响应,在逐渐成熟的技术设备支持下,自主性、合作性的网络教学模式越来越普遍。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超过全球和亚洲平均水平3.9和10.1个百分点[10]。另外,根据2015年《全球在线教育发展趋势报告》,我国在线学习增长排行全球第二[11]。以上数据显示,网络在我国教学中的大规模应用已是大势所趋。然而,一个新事物的兴起都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逐步成长壮大的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正是我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探讨探索社团体系三个核心要素如何在高职院校网络与课堂混合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以解决网络教育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三、探索社团体系在网络与课堂混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网络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定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后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的语言知识;然后在课堂上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操练、应用,保证学习效果的实用性。在这个混合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社团体系的介入有利于构建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从而构建一个相互作用、共建知识的学习体系和模式。

(一)社会临场

网络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习更加个性化。网络的引进,也能逐渐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学习的途径,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应用不当,则会影响教学中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孤立、冷漠。因此网络学习需要跟课堂教学混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通过网络学习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演示或探讨等合作学习方式与其他同学分享,然后共同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在学习社团里面分享学习心得、更深层次地探讨相关的问题,构建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在这个互动的混合学习过程中,社会临场能力的有效使用能够推动学习进程及深层次知识构建,使学习者认同自己的学习社团,在互相信任的环境中展示和发挥个人能力。社会临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如下:首先,教师可以在网络混合学习开始之际,组织一些破冰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成小组,各组员用英语分享自己有趣的经历或远大的理想,或者由老师设计话题,引导小组成员分享看法等,营造一种温馨和信任的集体氛围。在混合教学过程,把社会临场感的指标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如同学们在获得帮助后要对他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于落后的学生要适当鼓励;小组获得胜利时,小组成员发表感言等。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用各种表情符号,包括开心、幽默、安慰、感激等,随时保持与同学的情感互动。有情感互动的学习社区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互动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如社会适应性、合作能力、人际沟通交往等能力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正是当今社会进入个性化生产、制造时期,急需创新型人才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因此,社会临场感是网络与课堂混合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是否能得到恰当的运用是解决当前高职网络教学中“学生没能养成合作学习习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关键。

(二)认知临场

目前,高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足,缺少反思动力”。引起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表现在接受任务后缺少统一的规划、经常是走一步,算一步,不能把网络学习的内容跟课堂的教学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第二,缺少元认知学习策略,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第三,评价制度不尽完善,目前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以结果为导向,缺少对学习过程及非认知能力的评价;第四,缺少实践,未能很好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运用到实际中去,仍摆脱不了纸上谈兵的局限。认知临场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反思、讨论及互动提升对知识意义进行建构的能力及对学习主题的认知程度,包括引导问题思考、探究、联系、解决问题的循环体系[12],因此,认知临场在网络与课堂混合教学中的适度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不足、缺少反思的问题,其四个维度,包括触发性事件、探索、重组、方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高职网络与课堂混合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能系统运用,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运用建议如下:首先,教师给学生分配明确的学习任务,如如何接待来自美国的一位客人。接到任务后,学生首先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资料,并且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将扮演的角色,如扮演接待客人的秘书、酒店的前台或者餐厅服务生等,然后在网络学习社区中跟同组同伴进行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接待的整个方案。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远程监控技术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适当时候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接着各组学生把初步形成的方案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练,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归纳总结,结合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提炼出最佳的方案,并把最终的方案放到模拟甚至是真实的场景中去实践,验证方案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这个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反思、总结,在这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思考,一旦有学生没能很好地配合,整个团队的进展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必须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形成很好的学习合力。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合力和动力,“自我管理不足,缺少反思动力”的问题就自然得到解决。

(三)教学临场

网络与课堂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融入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既摆脱了传统教师“满堂灌”的弊端,又解决了使用计算机导致师生分离造成情感沟通缺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当,就难以真正实现导师的功能。恰当提升教学临场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情感响应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网络教学中教师定位不当的问题。网络与课堂结合的混合学习中,教师有目的地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寻找、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案;再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指导学习成果的实践;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及时作出反馈。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学习策略的培养者,帮助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和环境相应调整学习方法与手段,实施学习结果监控;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整体的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一个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体系,促进师生之间更深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体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又能使学生在一个较为平等、友爱的环境中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充分认识自我、接纳他人,在自由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感受人与人、个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探索社团体系的三个核心因素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认知临场能够调节社会临场和教学临场的关系,社会临场能够促进教学临场发展,教学临场支持社会临场和认知临场。三个因素在网络与课堂混合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促进师生的互动,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养成,是培养21世纪实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4-11.

[2]GARRISON D R,ANDERSON T,ARCHER W.Critical Inquiry in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J].TheInternet andHigher Education,2000(2-3):87-105.

[3]SHORT J,WILLIAMS E,CHRISTIE 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London:John Wiley &Sons,1976:25-29.

[4] ARBAUGH,BENBUNA-FICH.An Investig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and Social Dimension of Teaching in Online 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2006.

[5]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0-46.

[6]KESSLERR.The Teaching Presence[J].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1991,4(4):7-10.

[7]POLHEMUS L,SHIH L F,SWAN K.Virtual Interactivity the Representationof Social PresenceinanOnline Discussion[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eattle,WA,2001.

[8]TUCH.How Chinese Perceive Social Presence an Examination of Interaction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J].EducationalMedia International,2001,38(1):45-60.

[9]ANDERSON T.Social and Cognitive Presence in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11(7).

[10]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01-25].http://www.chinairn.com/news/ 20160125/14061623.shtml.

[11]2015年《全球在线教育发展趋势报告》[EB/OL]. [2016-01-25].http://www.zhixing123.cn/dongtai/51466. html.

[12]沈瑛,盛跃东.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J].外语界,2015(4):81-89.

[责任编辑:何丽娟]

The Application of COI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ANG Yuan-yu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0507)

The common use of network teaching has enriched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thus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ome serious problems,like improper positioning of teachers,poor student self-management,and deficiency of team spirit.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core factors of COI (Community of Inquiry),namely social presence,cognitive presence and teaching presence in online and class blending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to a certain extent.

COI;network and classroom teaching;college English

H319

A

1009-5446(2016)03-0086-05

2016-06-01

王媛媛(1972-),女,广东澄海人,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技术、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临场社团学习者
缤纷社团
短道速滑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K-BOT拼插社团
篮球“三人制”裁判法执裁原则与临场应变的探讨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社交临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