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环境及学生的需求特点探微
——以广州市G大学为例

2016-03-18陈华政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空间社区

陈华政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广东广州510006)

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环境及学生的需求特点探微
——以广州市G大学为例

陈华政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广东广州510006)

在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班级的概念越来越淡,学生的生活居住社区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的重要群体场所。以广州市G大学为例,将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当成一个社会系统,运用社会环境构成的学说,从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社区文化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进行系统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需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特点进行分析。

大学生;居住社区空间;高校学生需求

在高校学分制改革中,班级的概念越来越淡,学生的生活居住社区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的最重要群体场所之一,据调查显示,我国学生每天在生活区的时间长达14—19个小时[1]320,因此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与需求满足开始具有重要意义。“人在环境中”[2]127是社会工作所秉持的理念,人的需求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回应。大学生身处高校的环境中,有着自身特殊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其需求能否与其所长时间生活的居住社区空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形成最佳的契合优度[2]131,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高校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分析:以G大学为例

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社会环境通常是指“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2]129,由此,本文也将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当成一个社会系统,采用美国社会工作学者杰美因和布鲁姆关于社会环境构成的学说,从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社区文化三个方面对广州市G大学的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一)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的物理环境分析

这里所说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由植物、动物、地理和气候因素组成的自然界,以及由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居所和其他建筑物,由审美的和实用的物体等组成的具有特定物理空间和时间结构的人工世界[2]129。学生居住社区的物理环境是高校学生行为发生和需求满足的最为基本和宽广的背景。

根据不同的功能特征和物理空间特点,高校校园社区的物理空间一般可分为教学区、科研区、生产后勤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和教职工生活区等,学生居住社区就可以归属于学生生活区[3]。G校学生居住社区与其他学生生活社区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与食堂、商业区等,距离都非常近,不出5分钟步行的距离,这为满足学生的各种基本生理、生活需求提供了便利。G校的学生居住社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教学区的外围,毗邻文体区,分成东区和西区两大部分,呈环形——集中的空间形态布局在G校的校园空间内。G校学生居住社区的植物绿化较好,基本每幢宿舍楼前都有树木植物。建筑楼群的结构布置是院落式和线状,宿舍建筑男女相间分散地置于校园内,由一条主干道联系,可以形成鲜明的居住社区街道,单幢宿舍楼或者几幢邻近宿舍楼呈院落式布局,宿舍楼层5到11层不等,这为发掘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保障学生居住社区的私密性和社会性,呈现学生居住社区社会交往、学习交流和休憩活动的特有功能等提供了可能性。G校学生宿舍楼的建筑风格没有统一,有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留下来的,有些则是近十几年建的,总体而言是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体现着G校的历史性与现代性。G校的学生居住社区在时间的管理上是有严格规定的,早上6点开放,8点到12点30分是学生文体活动时间,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是午休时间,一般不允许进行文体活动,下午2点30分后,学生居住社区均可进行各类活动,没有太多限制,直到晚上11点各宿舍楼均准时关闭大门,学生一天的公共生活或活动结束。

空间地理位置的布局、绿色植物、宿舍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布置、建筑的审美风格和管理上的时间结构共同构成了G校学生居住社区的物理环境,也是G校学生日常行为方式发生和需求被满足的最基础和宏观的背景环境。

(二)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的社会设置分析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设置对个人行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规定作用,本文中的“社会设置”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在其居住社区空间内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或有意识创建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包括伙伴群体、正式组织、社会关系网络等[2]129。

学生居住社区的社会设置是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所生活的微观环境——住宿群体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微观环境之间发挥联结作用的中介系统。G校学生居住社区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尚属初步,学校依托生活系统、宿管系统、团委学生会系统对学生居住社区进行着比较多的管理,这个过程中便形成G校学生居住社区中的正式组织,例如宿舍管理中心、校或院系的生活部和宿保部、楼委会等,这些组织在学生居住社区中进行着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学生在居住社区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相类似的兴趣爱好、理想志向等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组成一些伙伴群体,例如网络管理小组、外卖服务团队、日常用品买卖团队、权益维护小组、音乐或表演组合等,这些群体不仅对群体内的成员产生影响,也对学生居住区的其他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关系网络是学生居住社区社会设置的又一有机组成部分。G校往往是依据院系、年级、专业来安排学生在居住社区的住所,所以学生在居住社区空间里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舍友、同专业或同院系同学、平时交往中认识的同学、恋人等构成,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和密度则往往会因人而异。

学生居住社区空间内的正式组织、自发或有意识形成的伙伴群体和社区内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共同构成了G校学生居住社区环境中的社会设置,也是G校学生“个人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境,对个人行为及其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130。

(三)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的社区文化分析

社区文化是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环境构成的第三方面,本文中的“社区文化”主要是指为居住社区内的学生、管理人员等所共享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生活方式等[2]130。

同一高校的学生由于都是受同一学校体制和模式下的教育,在居住社区容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普遍性的学生居住社区文化,但由于居住社区里不同的学生群体有不同的特点,也会形成一些不同圈子的亚文化。G校是一所综合性的师范类全国重点大学,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学习能力较强,学校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实施通识教育,重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G校学生居住社区里学生的生活方式都基本与学校的管理相符,除了在教学楼上课、图书馆阅读学习外,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专业目标要求来安排自己在居住区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就是规规矩矩、脚踏实地,到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追求专业学习上进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居住社区里所共享的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也都受此影响,形成了社会人都皆知的“乖孩子”社区文化。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由于师范与非师范专业、不同种专业的区别,学生的特质不一样,形成的社区群体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范围的亚文化,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的小群体内往往会因为自身掌握了一些政治学说理论,而对时政国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形成群体内的一些创新共识。

“乖孩子”的社区文化和不同群体形成的亚文化共同构成G校学生居住社区环境系统的重要方面,以其独有的渗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二、G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分析

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到24岁之间,处于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中的青少年晚期与成年早期,有着自身特殊的生命特点与生长发展需求。在这一生命阶段的高校学生的同一感基本建立,自我认知能力加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这个时期的高校学生基本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有着较强的创造力与自我思考和创新欲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这一时期的高校学生仍需在学校的命令下实现社会期望的行为。同时,这一生命时期,高校学生还兼有成年期的生命特征,体现在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中则是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渴望被爱与爱人,同时承担的社会角色也开始增多。本文将基于以上理论对G校学生处于此生命周期的需求特点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生理需求特点

年龄在18到24岁的高校学生,正处于后身体生长发育期,对衣食住行和性的需求有了新的发展。根据笔者自身经历,由于G校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化,学生往往较其他高校学生面临着更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没有强健的身体往往对其发展不利,所以,良好的体质状况是G校学生发展的基础,学生因此往往希望居住区能有锻炼身体的体育设施。对于居住环境,G校学生更是希望能有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空间设置,希望宽敞舒适的宿舍能为自己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提供基础。同时,鉴于当前大多数G校学生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学生仍需要宿舍实现其较高的经济实用性。另外,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希望高校的学生居住社区建筑能与本校的文化底蕴契合,能与其他功能区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希望高校扩招引发的大量高层建筑建设和居住密度高、空地比例低、绿化率低现象有所改观,减轻居住社区建筑负担。[4]笔者认为,随着近年的扩招,G校学生也有上述需求以求有更宽裕的居住空间满足个人基本的生理生物需要。此外,像所有大学生一样,G校学生的性发育已基本成熟,开始有对异性和爱情的向往。马斯洛曾说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所有需要中优先产生的,可见生理需求在大学生的需求中是基础性的。

(二)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中都有体现,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心理上对公共性与私密性[3]的要求。公共性的要求是指大学生渴望参与集体生活,渴望被爱,渴望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自我,获得价值与地位。在G校,课堂多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活跃,校园聚会活动繁多,社团活动丰富,都是学生公共性心理需求特点的现实体现。此外,高校学生在心理上还有其私密性一面的需求,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于独立、自由、自我表达情感与自我评价的欲望。G校的每名学生都面临学业与未来就业的竞争,互争的群体特点即表现为群体的私密性。另外,大学里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行支配的,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私人生活,因此,私密性心理需求成为G校学生心理需求的又一特点。

(三)学生的社会需求特点

“人总是生活在内涵一定时间和空间结构的社会系统中”[2]139,所以,人除了有生理与心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社会方面的需求。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有着较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和扮演多重社会角色的现实需要,渴望在时间结构上能实现休息、娱乐、交流等社会时间的合理安排,渴望在空间结构上能实现公共场所、私人场所和合理人际距离的有效设置,渴望在社会角色扮演的关系网络中实现与他人的互惠互利。G校学生在社会系统中的时空和角色网络位置,决定其有着自身的社会需求特点。

三、结语

高校学生的居住社区空间环境是由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社区文化构成的,其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也是分别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规划、管理和建构而实现的。高校学生的生理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中主要是在物理环境和社会设置中得到满足,其中物理环境主要以地理空间位置、院落式宿舍建筑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身体健康需求。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中主要是在社会设置和社会文化中得到满足,其中社会设置主要以正式组织和自发团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公共性心理需求,社区文化主要以亚文化形式满足学生的私密性心理需求。高校学生的社会需求在其居住社区空间中主要是在社会设置和社区文化中得到满足,其中社会设置主要以自发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方式满足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多重角色扮演需求,社区文化主要以亚文化形式满足学生的社会角色扮演需求。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大学生的居住社区空间规划和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从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探讨、从校园规划的中观角度去分析、从内部布局的微观角度去设计”[4],“开放的学生居住社区环境建设理念”[3]等有意义的观点。总之,大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关系到大学生基本需求的有效实现、“以人为本”政策的真正贯彻。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4.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安小静.我国高校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4]彭君,杨杏妮,武思标.当代大学生居住社区空间环境初探[J].科教文汇:管理版,2010(10).

[责任编辑:邵明众]

Exploration on the Community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haristeristics of Their Demand——A Case Study of G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CHEN Hua-zheng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

In the process of Credit System Reform,the concept of class is becoming unimportant,and students’living communities have grown into important community places for college students’life,study and social intercourse.Taking 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regards the community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 social system.By us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environment,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community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physical environment,social settings and community culture.On this basis,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ysiology,psychology and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community living space;college students’demand

G647

A

1009-5446(2016)03-0034-04

2016-04-26

陈华政(1986-),男,广东湛江人,华南师范大学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空间社区
社区大作战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