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析

2016-03-18林晓娴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观念文明

林晓娴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析

林晓娴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重要性基于世界观念趋势的发展、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视和人的观念现代化需要而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必须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拓展和深化,并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生态文明;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1]19因此,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具体关注点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与价值原则的相应改变。这反映在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鲜活实例就是,随着生态文明成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理论和实践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全新课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通过以科学生态观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了解生态危机,明确人类所处的位置,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并为环境保护采取积极行动”。[2]56

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生态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冲破原有价值局限的有益尝试,将生态价值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之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适应世界观念趋势、国家意识形态走向和人的观念现代化需要。

(一)世界观念的趋势

回溯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进程,始终绕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从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到对自然的“违背”与“控制”,这一观念的转变暴露了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的问题,无法掩盖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尤其是人在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中滋长着“控制自然”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显现是由于人对征服自然欲望的无限制膨胀,把自然仅仅作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来对待,导致对自然的滥用与无节制的破坏,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生态环境问题的频发,进而引发了从局部到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

因此,反思“控制自然”观念,关照人类自身的生存境遇,就成为20世纪以来思想界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曾指出,“控制自然”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也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3]262。当人们从以往妄自尊大的、片面的、错误的观念中觉醒之后,纠正错误观念,寻找新的出路便成为迫在眉睫之需。由此,确立一种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协调的新观念,既是对时代诉求的回应,也是化解现实危机的需要。

生态文明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明的反思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推动下从旧的文明胎胞中孕育而生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是对传统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和超越,并旨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非对立冲突。新的人类文明催生出新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区别于企图征服自然来满足人的欲望的“控制自然”的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其价值核心突破以往将自然视作人类的“奴役”,直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如何使人们接受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并在行动上自觉维护我们的生存家园,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相处态度的转变,必定会引起教育观念、内容与目标的变革。当“控制自然”的观念成为一个“有问题”的思想运作与社会实践之后,作为替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就会被重新赋予时代的内涵与价值。而这种旧观念的新阐释——生态文明观的出现,必定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变革,使得生态价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价值维度。

(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从最初暴露到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过程。近代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受“控制自然”观念和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普遍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甚至是“只发展,不治理”的模式,其造成的结果是对生态系统永久的和不可逆的破坏,地球上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威胁,包括人类自身也难逃劫难。大气污染严重、热带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人们“控制”、“统治”、“征服”自然造成的结果。然而这一系列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直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给沉迷于征服自然快感的人类敲响了警钟。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工业化所酿成的人、自然、社会之间失调的“惨剧”,得出了“人类即将陷入无法控制的衰退之中”的结论。当“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时,当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都无法得到保证时,人们才幡然醒悟,反思过往行为的种种。世界在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的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也带来问题的全球化,人们原以为只是局部、孤立的生态问题可能是全球性的、复杂的生态问题,各国实际上都在经历着相似或相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面对生态危机,各国都不能也无法置身事外。

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拉开了各国共同协商应对环境问题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在1992年获得了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同。此后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使之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高度。中国也不例外,从1995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日臻成熟,反映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具体关注点的变化,即生态文明成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指向,这相应地也会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与价值原则的改变,使得生态价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充分反映国家对破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意志和决心,是国家意识形态变化的体现,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回应和致力于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时代自觉。

(三)人的观念现代化要求

人的现代化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问题。观念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要想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光靠受教育者的自发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自觉意识。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人们过分注重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而忽视了自身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造成了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脚步”的现象。在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蔓延中,人类全然抛弃了传统观念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只以工具理性的可计算性进行思考,但是人类愈是以技术控制自然,却愈会在自然面前显得局促不安、无所适从。尚未出现一种新的观念来指引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人的思想观念的危机和是非判断的混乱。而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一剂对人的观念危机之症的良药,以其强有力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将生态价值融于其中,培育和塑造人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念,使人在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有所依托,进而培养出符合国家意志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所呼唤的“现代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使生态文明成为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之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而实现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最鲜活的体现就是将生态价值融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和途径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既作为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净化器”,扫清消极落后观念对人的羁绊和阻碍,革新人的观念,又作为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助推器”,帮助人们树立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观念意识、生态价值取向和生态智慧,提升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深度,加速实现人的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滋养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发展,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洞悉了造成当前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不断发展的“精神土壤”。

第一,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4]384,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因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4]384。所以,人类对自然应该爱护,而非只顾索取却不懂感恩与回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然界,但人类活动同时又受自然规律的束缚。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深受自然客观规律的制约。如果不遵循这一规律,单向度地对自然无节制地索取,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坚决反对对自然进行无节制掠夺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正确改造和利用自然才是我们对待自然界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第二,对生态问题的根源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关注,是在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和分析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自然环境遭受到资本力量的严重破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平相处走向分裂对立的局面。马克思主义这一深刻论述,启示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于生态危机的“绝望深渊”之中寻找到挣脱黑暗的“出口”。

(二)传统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回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许多文明古国的衰亡都与未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化息息相关。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形成这一对比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丰厚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智慧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和谐的文化传统。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处理当前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破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启发。

首先,在儒家和道家的相关著述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家看来,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事各顺於名,名各顺放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5]172。人与万物具有共同的本原,因此人才与天地万物一体,人无非是万物之中的一员。而道家则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着自在的普遍规律,人类的社会运行规则和道德秉持必须要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一致。老子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称之为“天道”,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334的敬畏自然的思想,并指出如果我们过于执着地改变自然,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对当今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道家一贯重视自然,表现出对自然强烈的热爱和珍视。道家将“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起点,提出“道法自然”的生态观思想,强调对自然欲求的顺应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老子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124的宇宙万物运行法则就是充分体现了人们应依循“道”的自然本性,以“自然”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大自然;要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人居于自然之中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道家生态观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依“道”而行也就是要在充分认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尊自然之道,循自然之律,顺应自然以保持和谐。

再次,在看待自然万物生命的问题时,儒家思想始终坚持“仁爱万物”和尊重生命的原则。孔子最早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7]68,主张将人的仁德智慧寄托于自然山水之中。“子钓饵不纲,戈不射宿”[7]85更是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万物、取物有节的思想。孟子在“仁爱”思想基础上,把仁爱之心扩展到爱物,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8]249的主张。荀子提出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5]147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不仅局限于对于人性的关怀,而是扩展到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爱,反映出儒家敬重自然、仁爱万物的生态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和彰显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课程中不断涌现,在活动中不断渗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拓展和深化,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课程内容是否紧跟时代的变化、特点和需要,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时效性与生命力。当前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觉地开发利用生态教育资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满足受教育者对于生态文明这一时代课题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态思想、生态道德、生态理论等素质。

1.丰富课程内容,延展课程广度。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之中,丰富和延展课程的广度。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专题学习、主题讨论、课后思考题、拓展活动题、小班讨论等方式呈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程中增设讨论课、列举一些典型的案例或者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给学习以直观认识,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此外,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相关的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满足其对自身精神升华的需要。

2.开展广泛的课程实践,拓展课程深度。生态课程实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由于生态系统处于不断演化之中,要想把握人与自然之道,囿于课堂之内、仅凭道德说教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践操作层面就显得十分重要。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课程实践开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者通过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对话模式,将受教育者置身于生态情境之中,能够增加他们的生态体验从而产生心态情感与生态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生态行为。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包括:第一,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举办形式主题研讨、知识竞赛、生态宣讲等生态科普活动,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成立或加入绿色社团、绿色运动会、开展绿色公益等方式展开生态课程实践。第二,建立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助于确保生态课程实践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定期的生态体验、公益劳动等活动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态知识的理解,逐渐内化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并在生活中践行生态理念以符合生态行为的要求。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衔接性与时代性

教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依托。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能否发挥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涉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教材之间的衔接性。一方面,提高中小学德育教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有效衔接。中小学应该注重语文教材和思想品德教材中丰富的生态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对生态教育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隔断中小学和高校生态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效果;另一方面,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间的衔接。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表述不一等问题,对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待加强,亟需我们在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之间的衔接性与一致性。

第二,注意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加深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当前生态危机形势的严峻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使得在教材内容中就是要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提高诸如“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生态意识”、“生态保护”等有关生态环境词汇的出现频次,或者加入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图片、图标、数据对比等,加深受教育者的印象;教材中结合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与人对自然关系之间的联系,以古为鉴,以史为鉴,帮助受教育者更加客观地看待环境问题;教材还应该放眼世界生态环境局势,针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系统性、规模性、典型性的环境事件进行梳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同一发展阶段的案例与中国的案例进行对比,吸收和借鉴他国经验与教训,从而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与重视。教材内容密切时空联系的纵向呈现方式与放眼国内国际的横向呈现方式有利于受教育者建立自身对生态知识的“搜索系统”,产生对生态环境相关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第三,明确教材的目标和主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生态教育内容应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道德、生态审美等,形成生态伦理观念,自觉应用绿色技术,养成生态消费理念,增强生态法纪意识,最终使受教育者符合生态公民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和尊重受教育者身心成长规律,在呈现生态环境相关理论应详略得当、有所区别,从而确保教材内容的可接受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联接教学过程诸要素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贯彻和实现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第一,要坚持以受教育者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注重将生态价值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法,使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意趣,避免受教育者“不接受”的现象;另一方面,注重将生态价值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受教育者可接受的程度和学法,提高其对教学的参与度从而避免其“不接受”,以教育者教法的变革推进受教育者学法的改革,发挥双主体性作用,实现互动式教学。第二,创新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提升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生态理论相关课程的开放性;就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主题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展示等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在集思广益的同时调动了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就某一生态环境主题进行线上师生互动或网上测试等教学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第三,利用好科学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深刻改变着世界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互联网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教学活动呈现方式丰富多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教学内容呈现的场阈从第一课堂逐渐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断延伸。第四,创新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处理好两对关系。其一是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关系。生态教育的内容是有层次性的,因此教学方法并非绝对一成不变的,其关键在于采取何种教育方法能使受教育者对于生态教育的内容“入脑入心”。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思想认识的规律,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以受教育者“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其二是要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密切联系但又各所侧重,离开了教材,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一味注重教材则会使教学显得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因此,教材中生态文明的内容作为一种“静态”的呈现,要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接受,就需要在充分领会教材核心的基础上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对教材体系的拓展和超越,从而使生态文明的教材内容“入脑入心”,获得良好的效果。

[1]李萍.对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春秋繁露[M].阎丽,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老子.道德经[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7]孔丘.论语[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

[8]孟子.孟子[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责任编辑:何丽娟 吴易泽]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Idel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N Xiao-xian
(School of Marxism,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275)

The importance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end of concept of the world,the national attention of ideology,and the need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being.The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the ecological id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 abund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improv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metho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cological value;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alization path

G641

A

1009-5446(2016)03-0044-05

2016-05-02

林晓娴(1992-),女,福建龙岩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观念文明
维生素的新观念
请文明演绎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漫说文明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健康观念治疗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