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研究
——以H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16-03-18陈文华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工督导学院

陈文华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广东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研究
——以H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陈文华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实践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点。H学院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高校,结合地域特点探索出融“专业实习”、“课程实践(实践课程)”、“社团实践”、“项目实践”、“毕业实习(论文)”、“生活实践”等于一体的实践体系。H学院的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经验,可以为广东欠发达地区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

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欠发达地区

一、引言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科学,是在利他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从其历史发展源泉来说,社会工作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实践性构成了它的本质特征。由于社会工作的工作中心是“处在情境中的人(案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想科学地助人,必须具备将社工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能结合案主的具体情境和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价值、伦理,科学而又富有艺术性地为案主提供适切的服务。要达至这一目标,需要有专业实践教育的支撑。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极为重要,是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直接关乎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由于社会工作专业与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引起了教育界、实务界的极大关注,不少专业人士提出独到见解。如杨旭提出了“四位一体”模式[1],刘芳、徐兴文提出了“嫁接”模式[2],肖萍提出了“资源整合”观点[3]。但正如社会工作是舶来品,需要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也带有极强的本土化特征,专业实践教育各方面内容的确定都需要结合“在地”情境与本土特色。故本文试图结合地域条件,以H学院为典型代表,对虽处于社会工作发达省份(如广东),但又是不发达地级区域(如下文C市)的高校社工专业实践教育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

二、H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情况介绍

(一)专业实践教育背景

H学院位于广东省C市,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广东省典型的五、六线城市。该市自2011年至今共成立了4家社工机构,专业化水平较低,且无政府购买服务。而众所周知的是,广东省社会工作发展整体态势较好,令业界瞩目。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已成立民办社工机构共1 018家,年经费投入量达到11亿人民币。相比之下,C市属于社工发达大省中易被忽视的极不发达片区。从地域环境上来说,无论是和内地城市还是与同省珠三角地区相比,H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育环境都有其特殊之处。

H学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社工专业本科学生,目前共招收3届,拥有专业教师6人。专业教师中拥有中级社工师证或拥有社工硕士文凭的师资共4人(其中3人本硕均为社会工作专业),有1人具备4年社工一线经验,曾获得“2012年度中国最美社工”称号,有1人具备1年社工一线经验。H学院社工专业作为“后起之辈”,稚嫩却源清,亦有其优势:新办专业,可引进对口专业人才,保证教学专业性水平;借鉴老牌院校经验,结合自身特性,可尽快提高专业化培养水平;新开办专业,校方重视,可争取较多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与资金);行业发展历经10余载,已渐有起色,易获得学生更高的认同度。尽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相对较晚,但H学院社工专业基于对专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自专业成立伊始,便对专业实践教育极为重视,采取了多种做法,并初显成效。

(二)专业实践教育内容

H学院为保障社工专业实践教育质量,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实习”为重点,以“课程实践(实践课程)”为基础,以“社团实践”为支撑,以“项目实践”为强化,以“毕业实习(论文)”为检验,以生活实践为辐射的实践体系。

1.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H学院社工专业实践教育的重点,为400小时的驻珠三角地区社工机构集中实习。基于C市社工行业发展滞后的状况,H学院社工专业积极联系珠三角地区优质社工机构建立实践基地。实习中为学生提供3类督导(机构专业督导,机构行政督导,学校教师督导),协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根据岗位情况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习任务量。学生除参与日常行政工作与协助活动外,须有自主或统筹性的实践活动。这不同于珠三角地区社工专业甚至内地高校通常4~6周的较为短期的专业实习做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同省发达地区社工专业学生有较好的地域氛围,地邻而行便,学生日常零散或自觉实习、见习、志愿服务的机会颇多。而地处同省欠发达地区的H学院社工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对于他们而言绝大多数为第一次,需要心理调试期,若采用珠三角地区社工专业4~6周的做法,实习工作难以深入,实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与发达地区院校社工专业不同,H学院社工专业实习为异地实习,实习成本较高,体现在沟通成本、交通成本、学校督导成本、管理成本、学生宿食成本等方面。若为短期实习,从性价比上来说亦不可取。结合专业课程安排,学生已系统地接受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社工理论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驻机构实践的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地处社工行业欠发达地区的H学院社工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实习意愿强烈。综合考虑学生实习机会、实践储备能力、实习意愿、实习成本等情况,H学院将专业实习时间定为大二后暑假至大三第一学期国庆前共约10周时间。相对较长的实习时间保证了专业实践的深入性。

2.课程实践(实践课程)

基于本土实践机会较少的情况,H学院较为重视课程实践。以《小组工作》课程为例,安排1/3的课时数用于强化学生小组设计与实践能力。要求把高年级社工专业学生分组到低年级,设计开设5个小组。任课教师担任督导,提供计划修改意见与观摩点评,并将学生设计与操作情况纳入最终成绩考核。目前已实施过两届,效果明显。同时在授课方法上强调操作性、可视性,采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视频展示等方法。此外,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操机会,从13届学生开始开设纯实践性课程。如《社会工作游戏设计与开发》,在空旷课室或借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H学院社工实验室已处于施工尾期)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组织、体验、再创造适合各类人群达至不同目标的社工游戏,系统性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

3.社团实践

2014年下半年开始,在专业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H学院社工协会筹备成立。协会结合生情、校情、地情,在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打造专业品牌与特色,协会组织了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活动,如协会会徽征集大赛、社会服务项目设计大赛、社工技能大赛、社工宣传周等。为整合专业元素与活跃节庆气氛,组织学生开展群体喜好的康乐性活动,如圣诞晚会、女生节等。此外,社工协会也尝试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组织义教、探访等外出活动。另外,H学院社工专业积极鼓励社工学生加入各类“近专业”社团,如志愿者协会、朋辈心理咨询服务队,充分利用学校其他社团平台,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4.项目实践

毫无疑问,“项目制”是未来社工服务运作方式的发展方向,社工专业学生的项目实践极为重要。H学院积极与C市的4家社工机构、本土基金会、行业协会等社福机构以及团委、民政局等机关联系与沟通,一方面为此类组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项目实践机会,实现“相扶相持”。如C市MZ公益组织、HA社工机构曾获得某基金会或省级协会近50万元的资金项目支持,但面临人力不足、专业性欠缺等问题。H学院社工专业积极组织专业学生参与到该子项目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支持总项目的运转,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同时,H学院社工专业教师团队也瞄准省级部门或与本地有地缘关系的港区基金会、本省社福机构向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社工发展倾斜的意愿,积极尝试申请或鼓励学生申请相关服务项目,开展自主服务项目实践。

5.毕业实习(论文)

尽管目前H学院社工专业暂无大四毕业学生,但按照该校的培养计划,拟安排大四第二学期整学期作为毕业实习(400小时)和毕业论文时间。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征,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3者紧密结合。为保障实习成效,对于已确定、未确定但有意愿在社工及相关行业部门工作、已确定转行、未确定但计划转行就业等4类不同学生,在实践教育安排上将会区分情况对待。对于已确定在社工相关行业部门工作的学生,建议实习单位即为工作单位,毕业论文结合毕业实习经历以及专业实习经历撰写;对于计划在社工相关行业部门工作但尚未确定的学生,允许自寻单位或委托学院联络实习单位,毕业论文结合毕业实习经历以及专业实习经历撰写;对于已确定转行就业或计划转行就业的学生,自行安排400小时实习,毕业论文可结合专业实习经历撰写。

6.生活实践

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是“人与环境互动”。H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在实践教育中倡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从专业的角度体验“案主即自身,自身即案主”的生活式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努力改善自身所处的环境系统,如宿舍关系、恋人关系、家庭关系、班级关系、邻里关系等。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专业技术方法,一边“自助”,一边“助人”。

三、H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经验梳理

(一)在实践设计中重视基地建设

如前所言,实践教育设计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土壤”,才能发挥预期功能。H学院地处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H学院链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优质社工机构安排学生专业实习。并且将专业实习列为整个实践教育体系的首位,遵循较为规范的实习大纲,配之以严格的管理与督导制度,安排学生驻机构系统性实习400小时。同时,H学院社工专业也意识到本地社会服务行业发展对本校社工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搭建平台,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机构的沟通,积极参与、支持、培育本土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为学生逐步争取相对零散的实践机会。此外,立足校园,开辟校内资源,鼓励学生开拓实践领地。

(二)在实践基地建设中形成“强关系”模式

近年来,各大社工院校纷纷在各类社工组织建立实践基地。随着社会服务行业的壮大,实践基地数量已不再是制约高校社工实践教育的瓶颈,但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这一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毋庸置疑,实践基地合作关系淡化会直接影响到机构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到实践教育的效果。有机构向笔者反映,“不少高校在机构挂牌实习基地,但只是要派学生来实习时有联络,且校方人员很少会到访机构了解基地建设情况,甚至是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更不用谈其它深入合作,感觉大家都很敷衍。”H学院社工专业目前共成立了6个实践基地,并致力于与实践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如定期邀请实践基地专业人员莅校讲学,挖掘本土项目吸引实践机构加盟合作,筹划订单班培养模式等。这样,沟通充分,互利互赢,可以形成“强关系”的合作模式,保证了社工机构对H学院社工实习生的关注与重视。

(三)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把关

H学院社工专业实习基本做到了“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管,事后有评估”。除生活实践外,几乎所有的实践版块都有专业教师把关,专业实习尤其如此。在实习开始前,H学院社工专业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与专业督导小组,专业教师督导团队拟定实习手册,与实践机构讨论确定实习岗位与名额,确定机构专业督导与行政督导;组织学生报名实习岗位以及进行组织调配,按地区确定实习学生小组组长;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开展实习前学校管理考核评估制度培训与实习文书撰写工作坊,带领或安排学生入驻机构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周记以及一定数量的日记,督导教师定期批复。教师开展3次面对面督导,包括初期踩点一对一督导,中期区域小组集体督导,终期班级集体大督导。此外,会进行实习中期评估。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总结分享大会,开展多主体多层面的实习评估工作,确定优秀实习生并予以表彰,收集实习反馈意见,进行实习总结报告。

(四)实践行动(准)常态化

学者杨柳认为,“传统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机构性、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于培养具有实务操作的社工人才尚显不足,应树立实践教学的常态性观。”[4]H学院社工专业在实践教育上致力于打破时空限制,树立实践教育“常态化”观念,整合专业实习、课程实践等6大实践版块,使实践教育贯穿机构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生活内外,把实践行动隐形于每时每刻、点点滴滴。

(五)实践师生“互培力”

学者钟耀林认为,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应打破单向的理论或技能灌输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二元主体的共同行动,最终要实现双向培力[5]。笔者也认为片面强调单向度式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易使实践教育缺乏生命力与持久力。之所以一些院校社工专业教师不热心于实践教学,部分原因是此类教师把实践教育看成仅仅是帮助学生单方面受益与成长的过程。H学院社工专业在实践教育中努力坚持“双培力”理念,采用相关管理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成功案例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搭建深化讨论与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成长;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这亦是一种“培力”。教师要回应或点评学生的实践情况,就需要不断的“充电”。专业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践经历提炼为课堂案例,或升华为课题研究灵感。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教师,在不同的层面上实现互相助力,相伴成长。

四、H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未来发展

调查发现,H学院社工专业学生提到,“通过实践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掌握了具体有效的专业方法”,“深化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深远”,“明白了自身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实习是个很好的检验场,对未来的方向更加明确”。以专业实习为例,27%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收获非常大,7成实习生表示收获比较大,仅有3%的实习生认为收获一般,不存在认为实习无收获或收获较小的情况。H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一)重视认知实践,树立专业信心

地处社工欠发达地区的社工学生,自主见习或日常参观专业机构机会较少,在正式开始专业实习前,对社工实际工作的认知不足。这一方面影响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动摇其专业学习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正式实习前缺乏见习等过渡阶段,学生突然进入机构实习容易出现各类情绪压力,影响实习成效。因此,社工欠发达地区社工专业实践教育尤其要重视认识实践,充分链接本土或是发达地区的社工资源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参观或见习机会,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习信心,为后续专业实践教育的开展打牢基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督导人才

社工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社工实践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社工实践教育的瓶颈。地处广东欠发达地区的H学院社工专业办学已有3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需加强。建构一支层次多样,领域多元,结构合理,各有专攻的师资督导力量对于社工专业实践教育影响深远。一方面应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扩充师资队伍数量,提高教师督导质量;另一方面,应注重对既有师资的培养,尤其是跨专业教师的再培养。如激励攻读博士学位或派驻社工机构挂职训练等,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提高现任教师督导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深入挖掘在地资源,加强与本土社会服务组织合作

C市民间慈善源远流长,慈善意识深厚,传统慈善组织发展蓬勃。尽管该市的专业社会工作不够发达,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益力量,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地”社会福利力量正在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C市新增109家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总数达到1 144家;全市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数共90人;注册登记的社工组织4家,志愿者协会9家;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工作的街道、社区56个;城乡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志愿服务站90个;注册志愿者队伍845个,注册志愿者77 879人[6]。C市除了在人员、组织、技术等方面有所提升,在资金方面也因地缘而具有部分优势。C市有重商尊商的传统,不少在外致富的实业家心存乡情,报恩乡土。据《胡润2015年全球华人慈善报告》显示,位列首位的慈善家即出生于C市,至今已捐出善款逾150亿港元。本土慈善专业服务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专业教育的氛围和专业学生的信心。并且本土资源的利用与合作,对H学院来说更具便利性。应该充分挖掘本土力量,支撑起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最终实现相互扶持。

(四)成立(类)自主实践教育基地(社工机构),开辟便捷的实践渠道

高校教师开办社工机构,在社工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的地域,从树立专业形象、培育专业力量的角度来说,意义重大。但实际上,此举不断遭到攻击与质疑,并在现实运作中遇到了不可回避的两难困境。H学院社工专业可以尝试创新模式,利用学校与政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优势,鼓励高年级社工专业优才生成立社工机构,负责实际运营管理,H学院专业师资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这样,可以争取社会资源,培育创业机构成长,加强专业性建设,为H学院专业学生提供便捷的实践平台。

(五)争取资源,加大实践教育资金及硬件投入力度

社工实验室是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特定场所,在校园场域内的实践教育中地位显著。只有配备齐全、功能完善、管理健全的社工实验室,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目前,H学院已批准约150㎡的场地作为社工实验室。但对训练学生各项能力发展而言,首批场地仍显不足。此外,在实践经费投入方面,学校层面需要兼顾各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切不可“一刀切”。由于地域发展限制以及行业的特殊性,社工专业学生需要较多的前往外地实习。目前机构对实习生的补贴普遍较少,学校层面需要考虑社工专业学生实习与生活的实际困难,适当提高补助,尽可能减轻实习生的生活负担。

[1]杨旭.四位一体: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5-128.

[2]刘芳,徐兴文.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本土性探索——以M高校“嫁接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1):83-87.

[3]肖萍.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4]杨柳.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探讨——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5):88-91.

[5]钟耀林.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教学双向“培力”的探索与实践——以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5(2).

[6]杨碧娜.潮州去年新增社会组织109家全市社工90人[N/OL].[2016-03-01].http://cz.southcn.com/content/ 2016-03/01/content_143254422.htm.

[责任编辑:谢 华]

Research on SocialW ork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Less-developed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H College

CHENWen-hu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Practice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Basing on regional conditions,H College,a college in less-developed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has explored a se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mbines“professional internship”,“curriculum practice(practical curriculum)”,“community practice”,“practical projects”,“graduation internship(or thesis)”,and“life experience”.This paper initially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education in H College,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H University,trying to provide a useful way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less-developed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social work;practice education;less-developed areas

G642.44

A

1009-5446(2016)03-0068-05

2016-06-0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5CSH03)

陈文华(1987-),女,湖南洞口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社工专业助教,社工硕士,主要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社工实践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工督导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青春社工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