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山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

2016-03-18肖艳

歌海 2016年5期
关键词:衡山花鼓戏花鼓

●肖艳

衡山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

●肖艳

衡山花鼓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形成于清中时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2年正式入选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衡山花鼓灯深深地扎根于这片文化沃土之上,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而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衡州花鼓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经济文化的冲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瓶颈期。期待通过探寻衡山花鼓灯的传承方式,解决其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衡山;花鼓灯;传承;发展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中游,因南岳衡山而得名。受千里湘江之滋润,得南岳名山之灵气,自古享有“文明奥区”和“五岳独秀”的美誉,古称“圣地”。①《衡山县简志》编委会编:《衡山县简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在这里宗教音乐非常发达且影响深远,历史上的衡州、潭州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之地,各种民间艺人在此进行各种演出活动,来往的名人甚多,游览赋诗,作曲写词等。如李白、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姜白石、王夫之等所作词曲均在南岳诗文中可见。王夫之的《南岳采茶曲》、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晚补楼联语》等记录了衡山民间音乐活动的盛况。同治年间王钦祚的《衡山暑偶记》中云:“独是衡邑夙有文名,金复观湘白山、中州、文昌各义字,游湘岳者,如入成都市中,弦鸣之声不绝,可谓盛哉。”如此都说明了衡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宗教等发展,促进了衡山花鼓灯的形成。衡山花鼓灯是湖南花鼓戏中较早成熟的一支,深深扎根于衡山一带,与这里的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衡山花鼓灯历史沿革

衡山花鼓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形成于清中时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对于衡山花鼓灯的记载,最早有王夫之的《南岳采茶曲》:“沙弥新学唱皈依,板眼初清错字稀。贪听姨姨采茶曲,家鸡又逐野凫飞。”②周寅宾选注:《南岳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0页。清初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也曾在衡山“卧听采茶歌,赏其音调……”。到明末清初时衡山花鼓灯已经在湘南地区广泛流行。衡山花鼓灯的演出场所并不固定,随处都可以择地表演,常常又多在乡间田野村头路边进行演出,所以又称为“路边花鼓”,受到了衡山地方农民群众的喜爱。衡山花鼓灯最初是“二小戏”(小丑、小旦)形式为主,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其主要的表演形式以打趣逗乐、载歌载舞的表演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丰富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和剧中的故事情节,还加了其他的角色,发展演变为如今的衡山花鼓戏。传统剧目至今还保留了160多个传统剧本,最为人所熟悉的是《双彩莲》和《板凳堂子花鼓》,在衡山剧院经常会有演出。如今的衡山花鼓灯第十一代传承人是肖金寿,有时候还会在文化馆内进行花鼓灯的传授和演唱。

二、衡山花鼓灯的艺术特征

(一)衡山花鼓灯的文本特点

衡山花鼓戏的演出剧目十分丰富,在民间的花鼓戏艺人中广泛流行的一句话是“有传就有桥,有桥就有戏”的话语。对于一些大戏有完整的文字剧本称之为“桥本”,艺人则称之为“桥路”;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剧本,则需要艺人即兴创作发挥,这种称之为“搭桥戏”或“腹本”。①李跃忠、诸葛元元:《试析湖南影戏“桥本戏”的文本形态》,载《武陵学刊》2013年第5期,第120页。无论是“桥本”还是“搭桥戏”,不变的是在演出开始时都由有声望的艺人在舞台进行“桥”的解说,其内容包括故事情节、角色分配、出场顺序等。经过长期的演出创作,衡山花鼓戏的剧本大多趋于定型。如《对子调》《比古调》《亲家母进城》《双彩莲》《过江》《打钱鞭》《磨豆腐》等。

(二)衡山花鼓灯音乐

1.衡山花鼓灯的唱腔

在1958年之前,衡山花鼓灯均采用衡山官话进行演唱,在演唱时也会带有一定的戏曲腔调。但遵循的原则为“字有声,声有调,调合韵”。衡山方言土语的高低起伏基本上构成了衡山花鼓戏唱腔的基本旋律线条,千百年来,衡山人民用自己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衡山花鼓灯的唱腔,从曲调、曲式等形成的因素和使用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②湖南省戏剧工作室编:《湘南花鼓戏音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136页。:

第一类:川子调,通常采用呐子伴奏作为过门,基本的结构是采用对称的上下二句式唱腔,后来为了扩展剧情、加强戏剧化、容纳更多唱词的需要逐渐发展了板式变化,如:数板、散板、快板、导板、花腔、黄腔等,这是衡山花鼓灯的主要声腔,主要适用于表现戏剧冲突较强的悲欢离合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第二类:呐子调,按曲调风格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与衡州花鼓戏基本相似的“呐子牌子”,采用呐子、锣鼓等伴奏;其二是与长沙花鼓戏基本相似的打锣腔,锣鼓通常作为曲调的伴奏使用,也是衡山花鼓灯的常用曲调。其曲调风格多活泼开朗,适合表现一些欢快、愉悦的场景,具有朴素、浓厚的民歌特点,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第三类:戏曲小调,这类曲调是由衡山地方的民歌小调、山歌、号子等为基础发展而来,在衡山花鼓灯中通常以插曲的形式出现。

2.衡山花鼓灯的伴奏

衡山花鼓戏的伴奏,分文、武场。衡山花鼓戏的文场主要以四呐子、大唢呐和酒筒子为主的管弦乐伴奏,其中竹筒子有东、西、南、北之分。③湖南省戏剧工作室编:《湘南花鼓戏音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136页。四呐子的音色高亢、嘹亮,而大唢呐的音色低沉、庄严。所以在合奏的过程中四呐子多用于高八度的加花演奏,而大唢呐则以低八度不加花,二者的合奏既和谐又别有一番衡山风味。后来随着花鼓戏剧情的发展,逐渐增加了二胡、笛子、三弦等。

衡山花鼓戏的武场是采用湘剧和宗教音乐中的打击乐器,其本身的锣鼓点并不太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通常只采用长槌、五槌和烂锣等一些简单的锣鼓点子。在衡山由于受到了南岳宗教音乐的影响,衡山花鼓灯中吹打乐唢呐牌子很多,从事“丧鼓乐”的民间艺人也占据着大多数,因此在衡山武场的打击乐中是很有衡山地方特色,通常采用两副镲快速的伴奏来营造一种火爆、热烈的气氛,这对于打击乐的发挥是具有很大裨益的。

三、衡山花鼓灯的表演特色

衡山花鼓灯起源于农村生活之中,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味,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第一,关注生活元素。衡山花鼓灯最典型的特色就是在舞台上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或者劳动过程进行虚拟化,如:开门、撩门帘、掸灰、喝水、整理衣服、端茶、推磨、砍柴、缝衣补鞋等生活化的动作,正是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方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补锅》的拉风箱,其表演真实、细致、贴近日常生活。第二,崇尚喜剧风格。衡山花鼓灯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的表演动作,均给人以喜剧感,何为先生曾将衡山花鼓灯的艺术特点用“田园牧歌”高度概括,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第三,表现形式多样。衡山花鼓灯的音乐热闹且活泼,在表现形式上多为载歌载舞,不仅继承了民间歌舞中的一些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法,而且还从生活劳动中的动作加以提炼搬上舞台。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性,融歌、舞、乐为一台的表现方式。衡山花鼓灯的表演形式最初为“二小”(小丑、小旦),后来加入了旁白和一些故事情节的表演又产生“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形式,其中主要以丑角为首,其表演技艺要求十分高,需要会各种基本功、官话乡谈、甚至是一些民间武术。而如今的衡山花鼓戏已经发展成“多角戏”的表演形式。①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四、衡山花鼓戏传承与发展问题分析

(一)传人老迈、后继乏人

在过去衡山花鼓戏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农村地区的婚、丧、嫁、娶、寿等活动中,都会请来衡山花鼓戏的班社在家里连唱几天几夜,但这种盛况现在极少见到。在20世纪80年代,衡山花鼓戏就已经开始滑坡,广大的农村乡落演出日益减少,目前已处于濒危的状况。衡山花鼓戏剧团作为衡山花鼓戏传承的主体部分,随着原有的演职人员逐渐的老去,剧团的年轻队伍尚未成熟,以至形成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其次在衡山的一些衡山花鼓戏的艺人也逐步的退出演出舞台。现如今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作为一名优秀的衡山花鼓戏演员需有“手、眼、身、步、法”的基本功底的演出形式,更要有注重“唱、念、做、打”等技艺,这就要求演员有一定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勤加练习,还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方能学有所为。众所周知,现如今花鼓戏艺人的演出收入几乎都是入不敷出。这种“高投低产”的形式无形之中就失去了一大批对衡山花鼓戏有兴趣的群众,这就使得衡山花鼓戏出现人才断流的现象。

(二)市场发展空间萎缩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电脑、电视、智能手机、多媒体等科学技术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不谋而合。很显然衡山花鼓戏这种“慢节奏”娱乐活动已经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极大的不同,更是跟不上时代潮流步伐,因此很难获得到当代人的追捧与喜爱。由于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众多的衡山花鼓戏剧团、班社、剧目等都呈递减的趋势。其次衡山花鼓戏作为地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表演中载歌载舞、逗趣打乐,又采用当地的土白方言进行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此通俗易懂、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丰富多彩,理应受到大众追捧的。但现实是衡山花鼓戏剧目的素材大多采用的是几十年前甚至是几百年以前的生活素材,其中很大一部分所反映的生活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一些伦理道德说教、忠君的色彩、反抗封建社会压迫、争取婚姻自由等题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指导意义,更多是表现一种对历史的认识价值,这些内容在如今的市场中已经很难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了。

(三)资金短缺、艺人收入甚微

经济建设现在已经完完全全的占据着整个政府部门工作的重心,而对于文化建设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政府对于衡山花鼓灯处于一种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应是最有力的保障,如果政府没能好好规划其发展前途,衡山花鼓戏的发展未来堪忧。其次各地市级的许多剧团很少有享受到国家补贴,没有固定资金的扶持,剧团班社生存极其困难,更无力进行服装、道具及其相关器具的购买,演员们的服装、道具大多数是以前残存下来的,并反复利用。许多班社的经济来源大多靠观众打赏的封包,或者到外面进行商演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几乎处于一种自主经营的模式,并且所有的演员们都不只是剧团演员这一份工作,在闲暇之余会出去干一些体力活来增加自己生活的收入。

五、衡山花鼓戏的保护与发展道路

(一)加强湖南花鼓戏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

第一,进一步细致全面地展开衡山花鼓戏的普查工作。将衡山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演员、剧目、民间艺人班子等状况进行彻底的摸清,并深入开展花鼓戏的理论研究工作,对衡山花鼓灯的演出程式、音乐特色、桥本、乐器使用等品类进行音乐本体的研究。第二,将所普查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归纳和总结存档,建立健全完善衡山花鼓戏的数据,把采集到的各个剧目制作成为DVD、视频、图片等,用来做为存储的资料,也可以用来出售,并把这些成果编撰成《衡山花鼓灯》予以出版。我们既要纸质版的数据库,也要有动态的数据库,更要有网络化的数据库。

(二)加强湖南花鼓戏音乐本体的改革

事物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需求,而衡山花鼓灯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曲目的创新与音乐风格的丰富。首先衡山花鼓灯的创作者和编者可以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发展需求等进行创作,可以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进行结合;高品味的艺术美与人们的审美需要进行结合;创作主体性与群众策划进行结合;伴奏乐器进行多元化组合;伴奏手法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流行元素等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其次在遵循衡山花鼓灯的演出规律和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前提下,从演出剧目的内容、唱腔、舞台、服装道具、艺术表演形式等多方面寻找新的创新突破点进行革新,创作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衡山花鼓戏。

(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后备人才

衡山花鼓灯原本是衡山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衡山花鼓戏要振兴,其传承人才是关键。据笔者的了解,在衡山县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开设民间音乐课程,在衡阳师范学院的南岳校区有这门课程。学校是最好的人才培养场所,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让当地的民间艺人走进学校,进入课堂,成立花鼓戏的兴趣小组,举行一些衡山花鼓戏表演、比赛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戏曲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从小便能了解自己家乡本土的音乐文化,领略到衡山民间音乐的艺术性。其次要培养观众的热情,扩大观众群体,把戏曲文化融入到大众文化创建之中,紧贴人们的生活,并在看戏的过程中有所体会,从而使得衡山花鼓灯更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这在无形之中就使得衡山花鼓戏得到更好的人才贮备。

(四)构建保护体系,加强市场运作,做好品牌宣传

笔者曾深深的感受到质朴的乡亲们对衡山花鼓灯的热爱,农村的娱乐项目相对较少,所以对衡山花鼓灯最好的保护就是让花鼓灯回归到农村,组织一些专业班社、剧团到乡下进行花鼓灯演出,这样有了观众必定会有市场,有发展空间。其次在演出形式上,可以通过赞助商、企业合作等开展群众性的地方演出活动,并实行政府、企业、专业剧团三者之间的良性合作,使他们不断强大,实现互利共赢。最后可以利用媒体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做一档专门的花鼓戏的节目,举办花鼓戏表演的比赛等。然后将这些花鼓戏的精英整合起来,打造成为一个专业的剧团,逐渐将表演、服装、舞台、化妆等因素进行加强,打造一个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牌。

肖艳,女,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2015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衡山花鼓戏花鼓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田汉与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缘
淮岸花鼓情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衡山独如飞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