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墓志典故校勘举例

2016-03-18徐海东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典故

徐海东(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唐代墓志典故校勘举例

徐海东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墓志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往往大量使用成语典故,以与典雅凝重,婉转深沉的文风相一致。由于时间相隔较久,或出典隐晦,或石花干扰,造成对一些字形不易识别或识别错误,影响了对文献的正确阅读和准确理解。对近些年唐代墓志释文整理中出现的典故释读错误予以校勘,并举“牙琴”、“过隟”、“摽梅”、“循陔”典故等为例,分析墓志中典故释读出现错误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墓志;典故;校勘

按:“琴”字前一字《续集》释文阙,该字虽泐但轮廓可见,乃“牙”字。“牙琴”,伯牙之琴,与“陈榻”对举,意义通畅。春秋时期伯牙善弹琴,与精于音律的楚人钟子期很友善。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后子期死,伯牙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事见《吕氏春秋》。墓志常见此典故,如《赵爽墓志》:“徐樽虚湛,牙琴长絶。”《萧贞亮墓志》:“嗟逝水难留,牙琴永绝。”

2.《马志道墓志》(贞观十七年(643)十二月廿八日)(《千唐志斋藏志》;《汇编》第67页)

唐代墓志涉及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广泛,而且多用典故。如果对典故内容或墓志文意缺乏理解,加上文字泐失,字形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释文中出现错误,本文以唐代墓志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典故造成的释文错误为例,分析其原因,纠正其错误,为寻找整理石刻文献的科学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中所举唐代墓志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括号内列出所见墓志图版出处,并列出《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释文所在页码,便于读者翻检核对。为增强拓片清晰度,对截取字形作反色处理。为行文简洁,将《唐代墓志汇编》简称为《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简称为《续集》,特此说明。

1.《□谅墓志》(贞观五年(631)正月廿五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二册;《续集》8页)

按:“隟”字前一字《汇编》释作“遇”,误。乃“过”字,用白驹过隙典故。《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隟,忽然而已。”成玄英疏:“白驹,骏马也,亦言日也。”谓日影如白色的骏马飞快地驰过缝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墓志中常见此用例,如《钟绍京妻许氏墓志》:“噫!过隟不驻,崩城奄泣。”《史氏墓志》:“阅川不驻,过隟恒驰。”

3.《翟瓒及妻刘氏墓志》(上元三年(676)十月二十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汇编》620页)

按:《续集》作“思”、“侯”,均误。应是“忘”、“径”二字。此处用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贞索隐:“桃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亦作“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径”在墓志用语中常见,如《段俨妻李氏墓志》:“李径初华,默林未实。”《裴自强及妻杜氏墓志》:“罢游李径,行即松埏。”

5.《董务忠及妻赵明墓志》(圣历二年(699)二月十一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三册;《续集》364页)

按:“母”字前一字《汇编》作“標”,误。实乃“摽”字。用《诗经》典故。《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由于“扌”与“木”有偏旁讹混现象,容易在整理中出现错误。唐代墓志中“标梅”的典故多见,如《杜忠良及妻郑氏墓志》:“而倾筐塈之,方美标梅之咏;有蕡其实,早悦宜家之礼。”《李君妻许懿墓志》:“摽梅秾李,枝叶蘩茂。”《宋运及妻王氏墓志》:“符婉淑于深衷,应摽梅于庶士。”《郑妻宋练墓志》:“摽梅之实,得乎时也。”以上“摽”字,《汇编》及《续集》均作“標”字,皆误,应予以指出。

4.《孙默墓志》(载初元年(690)四月二十六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第三册;《续集》305页)

按:“循”字后一字《续集》阙。该字微泐,但残划轮廓可见,乃“陔”字。“循陔”典出《诗经·小雅·南陔》。诗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其辞失传,晋束晳为之补作。《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李善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后因称奉养父母为“循陔”。唐代墓志用例如《王辩墓志》:“有子履直等,悲緾遗扇,痛结循陔。”《贺兰敏之墓志》:“哀緾陟岵,诉罔极而崩心;痛结循陔,泣幽泉而走魄。”《张备妻李三娘墓志》:“崩心陟岵,泣泗循陔。”

6.《王望之及崔氏墓志》(圣历二年(699)二月十二日)(《千唐志斋藏志》;《汇编》938页)

按:“庭”后一字《汇编》作“菱”,误。乃“葼”字,义为树木的细枝。“庭葼”,用慈母轻罚之典。《方言》:“木细枝谓之杪,江、淮、陈、楚之内谓之篾,青、齐、兖、冀之间谓之葼,燕之北鄙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策。故〈传〉曰:‘慈母之怒子也,虽折葼笞之,其惠存焉。’”郭璞注:“言教在其中也。”由于“菱”、“葼”二字形近,释文者不明典故,故出现释文错误。“菱”本义为水生草本植物,若作“庭菱”则与文意不合。

7.《郭信及妻苏氏李氏墓志》(久视元年(700)十一月十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一册;《续集》381页)

按:“吐”后一字《续集》作“殒”,考察字形不似。应是“飧”字。“飧”通“餐”。“吐飧”同“吐哺”之义,用周公吐哺的典故。《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髪,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髪”,后遂以“吐哺握髪”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8.《李修己及妻权氏墓志》(神龙三年(707)九月十一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第一册;《续集》425页)

按:“陈”字后一字《汇编》阙。该字微泐,排除石花,轮廓可辨,应是“雷”字。陈雷乃东汉陈重和雷义的并称。二人同郡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推重相让,亲密无间。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知雷与陈。”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作为友情笃厚的典故。墓志中的“院”当是“阮”的讹刻。“嵇阮”指魏晋时候的嵇康与阮籍。

11.《朱齐之墓志》(开元五年(717)十月七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汇编》1192页)

按:二字有一定石花干扰,《续集》将其释作“桂”、“林”,误。实乃“挂”、“札”二字。“挂剑伤札”用春秋吴公子季札挂剑悼念徐君的典故。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王寿梦少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他出使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很爱他的剑。季札已心许,准备回来时再送给他。等到回来时,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剑挂在徐君墓上,表示不能因徐君已死而违背自己许剑的心愿。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墓志中也时用此典故,如《王珗墓志》:“悲看挂剑,泣对楹书。”《关道爱及夫人管氏合葬墓志》:“束蒭空设,挂剑虚遗。”

10.《朱贞墓志》(开元五年(717)三月二日)(《千唐志斋藏志》;《汇编》1188页)

按:“之”后一字《续集》作“授”,误。乃“投”字。此处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若作“授”字,则与文意不合。墓志中常见此典,如《靖策墓志》:“慕班超之投笔,向月弯弓;学王粲之从军,凌霜拔剑。”《李冲及妻崔氏墓志》:“已而壮心方励,鄙杨子之雕虫;旧德聿修,慕班生之投笔。”

9.《赵君及妻李氏墓志》(景龙三年(709)二月九日)(《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八册;《续集》431页)

按:“辝”字后一字《汇编》作“王”,误。乃“玉”字。此处用春秋时期宋国司城子罕辞玉之典,以赞美志主清廉正直,事见《左传》。《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墓志中“玉”字作行草书字形,点画之间有连笔,且最后一点与横画相连,释文者于是误认作“王”字。与墓志字形相似者如(唐人《月仪帖》)、(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封魔奴墓志》)、(《贾兰业兄弟造像记》)等。与之相似用例如《昭庆令王璠清德颂碑》:“或让鱼留犊,辞玉谢金,不之过也,公之清洁也如此。”

12.《谈昕墓志》(开元十七年(729)四月十三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汇编》1353页)

按:“高”字后一字《汇编》作“紫”,误。该字有石花干扰,实乃“柴”字。“高柴”为古之孝子,亦为孔子弟子。《礼记·檀弓上》:“高子皋之执亲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郑玄注:“子皋,孔子弟子,名柴,泣血,言泣无声,如血出。”《晋书·王祥传》:“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志用此典故意,以赞扬志主丧亲时过甚哀伤。墓志常用,如《权毅墓志》:“吾丘悲苦,终忧灭性;高柴泣血,殆不胜哀。”《孟裕墓志》:“高柴泣血,曾何足畴;吴恒殒身,庶可为比。”

13.《范安及墓志》(开元二十八年(740)十一月十九日)(《西安碑林全集》;《续集》574页)

按:“不”字后一字《续集》作“徙”,误。乃“从”字。典故出自《礼记》。《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此处用舜妃不从苍梧之葬的典故,表述夫妻不合葬。“从”字草书作(王羲之淳化阁帖)、(孙过庭书谱),墓志中字形正是“从”字草书。传世文献用例如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盖闻谷林长远,苍梧不从,惟桐惟葛,无树无封。”墓志类似用例有《李氏张夫人墓志铭》:“冬十月,安厝伯姊于万安出阳,苍梧不从,古之制也。”《于尚范妻高氏墓志》:“十八年六月八日,归葬洛阳平阴原。苍梧不从,古之制也。”释文者由于乃不察行草书且不明典故导致错误。

14.《李映墓志》(大中八年(855)四月十八日)(《西安碑林全集》;《续集》1004页)

按:《续集》作“封”,误,实乃“对”字。“对日”即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乃形容幼年聪慧之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因以“对日”为形容幼年聪慧之典。墓志中虽前文阙释数字,但联系前后文,此处乃形容墓主聪慧用语,若作“封日”则不合。墓志相似用例如《潘孝长及妻李氏墓志》:“龆年对日,穉齿叅玄。”《贾昂墓志》:“词超对日,智越谈天。”

总之,唐代墓志中运用典故众多,必须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才能正确地进行释文工作。只有保证释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工作。如果释文中错误过多,有可能对研究者利用材料进行研究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产生错误的结论,这在释文整理工作中需要引起重视。

(责编:明茂修责校:明茂修)

The Epitaph A llusions in Tang Dynasty Collating

XUHai-dong
(InstituteofChinese Languageand Literatureof Southwest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literary style,epitaph often extensively uses a large number of idioms and allu⁃sions so that it can b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elegant and dignified,euphemistical and deep styles ofwriting.Because of the longer time interval,or obscure source of allusions,or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of fossilization,some glyph are noteasy to identify or can be recognized incorrectly,which affects the correct reading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This paper will collate the incorrect understandings of collating allusions from epitaph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recent years.Also,taking Ya Qin,Guo Xi,BiaoMei and XunGai those allusions in Chinese asexamples,this paper will analyze reasons for the i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ll usions in epitaphs.

Keywords:Epitaphs in Tang Dynasty; Allusion; Collation

作者简介:徐海东(1984-),男,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讲师,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碑刻语言文字。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古文四声韵》传抄古文研究”,项目编号:SWU1509513。

收稿日期:2015-10-29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6)01-0113-04

猜你喜欢

典故
古诗词化用典故的几种类型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史记成语典故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闻鸡起舞
关联理论在文学典故翻译中的应用及重要作用——以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翻译为例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让引文“开口”,让典故“说话”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