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6-03-16刘博徐乐灵

港口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运港口

刘博 徐乐灵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上海 201306)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刘博徐乐灵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1306)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硬件设施、港口吞吐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也在逐步推进。为完成2020年的建设目标,上海仍然需要完善长三角地区协调机制,扩大影响范围,推进深水港的建设和集疏运体系的优化,加快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航运电商、智慧航运。

航运中心;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对策建议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情况

1.上海港建设发展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长江及内河航道改造稳步推进,港口泊位数量逐年递增,岸线资源科学利用,生产性泊位占比过半,形成了洋山深水港区、黄浦江沿岸、长江上海段、杭州湾北岸四大开放水域,建成251个海港码头、1220个海港泊位。上海港一系列新码头建设和改造工作也陆续完成,除提升港口集装箱、化学品、散杂货的通过能力外,还有效缓解专业汽车滚装码头的产能不足,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国际大港地位。

(2)深化“两型”港口建设

上海港致力于打造集约化、高效化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港口,强化码头的污染防治管理与环保监管,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力度,探索性应用风能、太阳能等技术,研发低能耗的照明辅助系统和桥吊电气房自然风冷调温系统,积极推广港口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重点推进集装箱龙门式轮胎起重机节油和“油改电”、场内集卡“油改气”改造等工作。

2.航运主业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底,全球前20家班轮公司都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入驻上海,经营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1836家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经营单位在上海从事经营活动。在船舶运力方面,上海国内水路运输船舶运力总量平稳增长,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老旧船舶比例持续降低,船舶整体技术水平稳步提高。航运企业纷纷加快船舶升级换代,淘汰老旧低运量船舶,提升船舶运输效率,优化自身船队船舶船龄结构。

3.传统航运服务业发展情况

(1)积极探索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船舶数量稳步上升。上海航运业务量的增加带来了船舶登记业务的成倍增长,上海地区的船舶注册量呈稳步上升态势。2014年自贸区国际船舶登记试点方案获批,进一步降低国际船舶登记门槛,简化了操作流程,为吸引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发挥了积极作用。(2)船舶代理规模平稳增长,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在货物吞吐量增速放缓及船舶大型化趋势影响下,上海船舶代理企业经营难度逐年提高,船舶代理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对稳定。同时,依托自贸试验区,对从事公共国际船舶代理业务的外资船舶代理企业的股比限制放开至51%。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共有国际船舶代理企业151家。(3)货运代理行业集聚发展。近五年来,上海地区的货运代理企业加速集聚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注册登记货代企业数量最多、业务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货代企业总数26%。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国际货运代理备案企业达到9561家、2014年新备案企业2020家。

二、上海港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情况

1.船舶交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船舶交易品种逐渐丰富、交易量平稳发展、交易业务类型愈发充实。交易品种由原先较为单一的散杂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扩展到冷藏船、挖泥船、工作船、液化气船等特种船型,基本实现全覆盖。2014年船舶交易总价值达到18.3亿元,同比增长39%。

2.船舶管理行业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开放

2010年启动的船舶管理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推动了上海市船舶管理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同时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船舶管理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允许自贸试验区内设立外商独资船舶管理企业政策落地为吸引国际船舶管理公司集聚发展提供便利。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有船舶管理公司148家,其中国内船舶管理公司46家,国际船舶管理公司102家。

3.航运经纪人准入制度步入常态化运作

上海率先试点国际航运经纪业准入制度,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目前上海航运经纪成交业务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截止至2014年底,上海共有航运经纪企业22家,航运执业经纪人136人。上海从事航运经纪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外资企业中国代表处、中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中外资企业中国代表处是主体,占77.3%。航运经纪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外资企业有较强的海外总机构作为其基础,其市场份额较高。

4.航运研究咨询力量不断壮大

目前,上海已汇集一批行业领先的航运研究咨询机构,包括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航运交易所等本土机构和港国际航运研发与交流中心等境外机构。其中,本土航运研究咨询机构在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信息产品已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5.国内外知名航运组织集聚效应显现

上海航运要素加快集聚、航运服务能力不断健全、对国际航运组织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引进功能性机构数量大幅增长。以BIMCO、波交所、世界海事大学、上海亚洲船级社中心为代表的知名航运组织相继落户,使上海在国际航运界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日益凸显。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存在问题

1.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国际中转枢纽地位不高

2012年上海港水水中转集拼业务启动后,上海港国际中转业务增长较快,但与新加坡、香港、釜山等传统国际中转枢纽港相比,在数量上依然存在差距,2014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国际中转量250.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9%,占总吞吐量比重为7.1%,在中转服务能力上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港口经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上海港口的整体硬件实力已得到显著提升,相对而言,港口软实力稍显薄弱。港口在高效化运营、信息化管理、智慧化操作方面与国际大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港口自主研发的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较少。

2.航运主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航运企业面临新型挑战的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上海海运、港口等领域对外商开放力度逐渐扩大,船舶大型化、绿色化和联盟化的市场趋势对航运企业提出新的挑战。国内大型航运企业受制于体制机制束缚,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显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尴尬局面。

(2)民营航运企业“走出去”战略步履艰难

上海大多数民营航运企业起步较晚,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国际化运营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与境外投资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部分地区和行业境外投资风险加大,在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中较多处于不利位置。

(3)营商环境对内外资航运企业的吸引力较小

与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航运营商环境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法律环境、市场准入、税收制度、政府服务、航运人才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国内航运企业的运营,也将间接抑制了外资企业入驻境内的动力。

3.航运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本地固定型服务产业比重过大

上海航运服务业务通常围绕港口装卸、来港船舶开展,随货量波动特征明显,而不受地域限制的国际流动性业务占比很小,一方面由于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产业基础薄弱,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航运服务产业缺少相应的航运环境和历史积累;另一方面,在与国外的营商环境、法律体系、通行规则的衔接上还存在不足。

(2)国际航运服务能级有待提升

上海在航运服务能级方面与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依然明显。例如,偏重传统法律服务,供应能力过剩,为航运中心配套的现代法律服务供应能力尚显不足;在国际航运规则和标准制定等信息服务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上也有所欠缺。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运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港口上的笑脸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