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2016-03-15段晓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就业难影响因素对策

段晓丹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段晓丹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76)

摘要:相对于城市生源大学生而言,农村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素质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表现为农村大学毕业生基数大且人数逐年攀升、就业机会较少等方面。对此政府应加强管理与服务,高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实现农村生源大学生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在就业中同等对待,逐步改变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村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是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

我国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

1.农村大学毕业生基数大且人数逐年攀升

扩招政策的实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高等学府农村学生逐年增多。在1989至2008年期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列逐年上升——1989年43.3%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持平,再到2005年达53%。[1]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7%)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高出18.2个百分点。[2]就业率的增长速度远落后于招生人数的增加速度,造成了农村毕业生未就业人数的不断积累。

2.多就读于二、三类院校文科专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扩招虽使得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增多,但事实上,农村学生在国家重点大学的每年招生生源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有数据显示,近年来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农村大学生只占15%左右,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均低于30%。[3]有研究指出,1978-1988年间北京大学农村大学生的比例约为30%,从2000-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0%~15%。[4]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目前农村学生主要就读于二、三类院校,即二本及以下学校,尤其是专科、职业学校、民办高校等,这些院校知名度远不如重点大学,就业率相对要低。此外,农村学生倾向于选择知识记忆的文科专业,相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讲,就业机会较少。

3.综合竞争力不强,择业期望值过高

相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讲,不少农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个人特长等综合能力不高,但很多人在毕业后拒绝去到基层发展。据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00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当农村籍大学生被问及“你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子”时,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一份好的工作需要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资收入以及较低的失业风险。[5]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当今中国农村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于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而拥有的较高的期望值。综合素质不高与择业目标过高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农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分析

在“就业难”的表象背后,存在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1.社会因素

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而日益凸显的。据统计,2009、2010、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11万人、631万人、660万人,其中农村大学生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6]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背后还隐藏着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一次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这说明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后的结果也是不均等的。[7]农村大学生家庭背景大多一般,相比拥有广泛社会资源的城市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低,就业竞争中遭遇潜规则也并不罕见。

2.家庭因素

资金短缺。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求职所需附加条件越来越多样化。从简历制作到形象包装再到异地求职,每一环节都花费不少。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大多不够富有,读书期间的高昂学费已让不少家庭因此返贫,父母已无力再支付孩子的求职费用,使其失去了不少求职的信息甚至机会。

社会关系不广。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曾有调查称,已获就业岗位的大学生中,通过朋友介绍的工作成功率约占35%,通过亲戚介绍的成功率约有27%。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大学生,在城市中缺少社会资本和人脉资源,严重束缚了其获取信息的渠道,因而在求职中相对城市生源毕业生自然处于劣势。据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指出,“普通本科生城市出身的就业率(87.7%)比农村出身(69.55)高18.2%”[8]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3.个人因素

综合能力不强,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国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质量高于农村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城市,不少家长在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琴、棋、书、画等。而在农村,文化课的学习几乎是学生的全部,鲜有对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虽然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升个人能力,但大部分农村大学生往往因沟通能力不佳、组织能力不强或者缺乏相应的特长等因素,越发自卑,不愿再参与。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弱于城市大学生。

择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择业观不合理。农村大学生易受经济利益和面子观念的驱使,哪怕在城市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由于这种职业选择的期望值与现实就业情况之间的差距,不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往往会对自我的能力失去信心,逐渐的封闭自我,以至影响就业。

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就业心态不稳。上大学,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不单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改变家庭贫困命运的最佳途径。但自身能力的相对不足,使他们在找工作时极易出现自卑、怯懦心理,尤其是在面试中遭遇名校毕业生时,常常不能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败下阵来,影响择业效果。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之策

针对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应相互协调、共同努力以寻求具体解决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在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具体措施来说有:

提供政策支持。农村大学生有着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政府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在其服务期满后参加工作,同等条件下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长远发展方面来看,要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综合实力,增加其在重点高校学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完善社会就业机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成立现实和虚拟两个就业场所,前者供企业召开专门针对农村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者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使农村学生不必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奔走全国各地求职。此外,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就业环境,抵制学历歧视,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现象,促进农村生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同等待遇。

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就业岗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得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鼓励农村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资金技术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2.高校方面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来自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学校应帮其尽快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进校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就业心理素质,为其提供择业、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就业信息和政策的提供与宣传。积极宣传“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就业政策,鼓励农村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实现就业。

3.家庭方面

顺利就业离不开家庭的鼓励与包容。作为家长,不要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要正视现实,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其摆正就业心态,支持其到基层去工作;对于未能及时实现就业的学生,家长要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抱怨,鼓励孩子参加就业培训,为实现就业增加砝码。

4.大学生自身方面

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一是强化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农村大学生尤其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学有所长。也要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二是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农村大学生要摆脱传统思想和父母厚重期望的束缚,在了解自身素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等方面来确定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适当放低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

参考文献:

[1]赵婀娜,田豆豆.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N].人民日报,2009-01-15.

[2]李培林,陈光金.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佚名.名校农村学生比例过低和中国人口结构不相符[N].文汇报,2013-05-24.

[4]阳锡叶.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农村大学生比例减少[J].湖南教育:下旬,2010(11).

[5]滕兴才.调查显示:不足7%的农村籍大学生首选回乡工作[EB/OL].(2010-01-26). 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qzjy/news/2010/01-26/2091118.shtml.

[6]教育部.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黄娟.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8]李培林,陈光金.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何玉付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段晓丹(1991-),女,苗族,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4-0102-02

·经济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难影响因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