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赋“章华台”所指综合田野调查报告(上)

2016-03-15吴龙宪蒋梦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华容监利县监利

刘 刚,吴龙宪,蒋梦婷

(湖北文理学院 宋玉研究中心,湖北 襄阳 441053)



宋赋“章华台”所指综合田野调查报告(上)

刘刚,吴龙宪,蒋梦婷

(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湖北襄阳441053)

关键词:宋玉;章华台;赋

关于古楚章华台故址,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北宋沈括曾记述了这种纷乱的情况,其《梦溪笔谈》卷四《辩证》说:“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与杜预之说相符。”以此可知,古之章华台故址有亳州城父(今属安徽)、陈州商水(今属河南)、荆州江陵、长林、监利(今属湖北)、岳州华容(今属湖南)等六种说法。查检沈括后之地志文献,江陵章华台有两说,一在沙市,一在东境;监利亦有两说,一在县治正北,一在县治东北。如此古楚章华台故址则有八种说法。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潜江市龙湾镇又发现了古楚宫殿建筑基址群,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古楚章华台遗址,而潜江龙湾遗址实际上就是江陵东境说与监利正北说的共同所指,这就是说,古楚章华台故址归纳起来有七种说法。然而哪一种说法才是可信的呢,我们想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并充分利用现代考古发现的研究途径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进一步去解决宋玉赋“章华”之所指的问题。兹将我们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一、湖北潜江市龙湾镇章华台

(一)调查印象

龙湾遗址位于潜江市西南部,南与监利县接壤,西与江陵县毗邻,处在潜江、监利、江陵三市县的交界地带。东北距潜江市区约30公里,西北距古楚都纪南城约56公里,南距监利县城约50公里。龙湾遗址包括其东区今龙湾镇瞄新村、郑家湖村范围内的放鹰台古楚宫殿建筑基址群和其西区今张金镇华家湖村、巩新村、东湖村、西湖村范围内的黄罗岗古楚都城遗址。

我们所考察的是东区放鹰台遗址,该遗址经专家论证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古楚章华台遗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为遗址题词说,“古章华台遗址在潜江龙湾”,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亦为遗址题词说,“此处遗址应该就是楚灵王时兴建的章华台”,他们的结论得到了国家考古权威机构的认可和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2001年龙湾遗址被国务院审批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湾遗址》介绍,龙湾放鹰台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楚国宫殿建筑遗址群,分为放鹰台、瓦屋场、打鼓台、娘娘坟、郑家台五个遗址区,已勘探出大型夯土台基22处,同时还发现了古河道、古楚湖、古井、古墓葬群等遗迹,出土了瓦当、吊线楔形砖、铜门环、铜矛、陶豆、陶盂、陶壶、陶鬲、漆木豆、漆木梳等大量的古楚文物。*潜江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湾遗址》,2011年11月26日内部发行。据此,专家初步判断,该宫殿的建筑时间,可能在春秋中晚期,使用至废弃时代,可能延至战国中期[1]。

在考察期间,我们着重参观了龙湾放鹰台遗址群1号基址。今1号基址已经修建成了保护性与展示性并重的正方形台基式展馆建筑,高约9米,边长近百米,周边是按照遗址的外部轮廓垒筑的梯形护坡土堤,建筑顶部露天部分是按1:1比例对1号基址发掘遗迹的模拟复原展示区,沿着周边的参观步道,展示区于东、南、西、北四方设置了五处观看平台,站在平台之上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1号基址挖掘遗迹,一层台的排水管道、廊柱洞,二层台环绕三层台的贝壳路,三层台的宫殿建筑遗迹等历历在目,特别是登上展示区北面高约5米的木架结构观看高台,俯瞰1号台遗址全貌,更让人感到这一遗址的壮观与神奇,不禁令人联想起当年楚国宫台建筑高耸入云、华美气派、巧夺天工的景象,如今的潜江人称此台为“天下第一台”,真可谓名副其实。建筑内部是环绕基址的回廊式展厅,真实地保存了发掘遗迹。我们参观的是基址南面与东面的展厅,南面为宫殿基址南墙与柱子洞遗迹,东面为宫殿基址东侧门遗迹和贝壳甬路遗迹。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赞叹,有如走进了历史,徜徉在当年楚王的高台宴饮、举目观猎、临雄风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畅想之中。

虽然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现已探明的龙湾22座宫殿基址之一,但是在1号基址上骋目四望,近处有现已恢复的古河道与放鹰台其他台基,远处是面积达18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田野青青,池水缀绿,台基凸起于广袤的平原之上,如天上星辰,极其醒目。这里远古的岡阜河湖地貌,如今已是一马平川,在这片古老而平凡的土地上,为现代社会留存了两千多年前古代楚国曾经的历史,曾经的创造与曾经的辉煌。按照潜江市的规划,这里将要建成考古遗址公园,其中仅22处夯土基址面积就达0.54平方公里,并将建有遗址陈列馆,待到考古遗址公园建成的时候,此处宫殿建筑基址群就会更方便于访古者参观胜览,亦会更为清晰地将其承载的古楚宫台建筑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资料分析

古代的潜江于宋代才设立为县,设县较晚,面积也较小。就龙湾遗址所在的龙湾镇、张金镇而言,清代隶属于古江陵县,在未设县前或元明时期当一度隶属于古监利县,因此在古潜江县志中没有关于章华台的记载,而章华台的记载除古地理文献外则见于古人编纂的江陵县志与监利县志中。

1.古地理文献的有关记载

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杨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已下多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又有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水东入离湖,湖在县东七十五里,《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像帝舜者也。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

唐余知古《渚宫旧事》卷二《周代中》:“灵王与伍举登章华台”注,台在江陵东百余里,台形三角,高十丈馀,亦名三休台是也。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八《荆州府》:(章华台)在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水经注》离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括地志》章华台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华容世传有章台,非也。古章台在今监利县离湖上。

2.江陵志书的有关记载

清孔自来《江陵志馀·总志》:章华台:郦道元云,在离湖侧,高十丈,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於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新书》云,楚夸翟使以章华之台。台甚高,三休乃至。今监利有台曰三休,亦云灵王所筑。袁小修云,章华台在今三湖之间,所云蒿台寺诸处或其遗址。近沙市者为豫章台。阳云台:《荆州记》曰,江陵有章华台、阳云台,皆楚王所建。今惟传章华而兹台无考矣。

又《志陵陆》:放鹰台,在龙湾市,土人云楚王呼鹰之地也。

又《志宫室》:章华宫:《左传》云,楚灵王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当在章华台上。任昉曰,灵王宫人数千,多愁旷,有囚死于宫中者,墓上生草氛氲红翠,曰宫人草。细腰之魂虽死犹迷也。

清倪文蔚等《光绪江陵县志》卷二十三《古迹》:章华台:左丘明曰,楚筑台於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新书》,楚夸翟使以章华之台。台甚高,三休乃至。今监利有台曰三休,亦云灵王所筑。明《统志》在府境有二,一府城外,一监利东北。袁小修云,章华台在今三湖之间,所云蒿台诸处或其遗址。近沙市者为豫章台。放鹰台:在龙湾市,世传楚王呼鹰之地。

3.监利志书的有关记载

清林瑞枝、陈树菱等《同治监利县志》卷一《古迹》:章华宫,《左传·昭七年》“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注,章华,南郡华容县。章华台,《左传·昭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注,台在今华容城内。《史记·楚世家》,灵王七年就章华台。贾子《新书》,翟王使之楚,楚王夸之,飨於章华之台,三休乃至。(按《名胜志》,章华台又名三休台。)《水经注》扬水又东,入华容县。离湖,在县东七十五里。《国语》所谓楚灵王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湖侧有章华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於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之氛祲,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讥其奢,而谏其失也。(沈括《笔谈》,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皆有之,据《左传》,楚灵王七年,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与杜预之说相符。)

又卷一《古迹·附八景旧说》:李、郭二公《县志绘图》,章台在古容城之西,乾溪之北。则章台当在中汎,然其地无确据矣。……离湖,《水经注》云,在县东七十五里。旧《志》云,在县北百里。又云在县西六十里。旧《志》绘离湖图,在章台之西,申家坮之北。又按《志》称,杨家河会江陵三湖之水入离湖,历黄歇口注乾溪,则离湖当在黄歇口以上中汎之北,但淤塞既久,故不得其处耳。鹤泽,云羊祜镇荆州於泽中蓄鹤,故名。旧《志》云,在县西,或以为即白鹭湖,亦无确据。

王百川《民国沙市志略·山水第二》:程炌《寻章华台七古》(并序)“《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按《汉书·地理志》,南郡华容注,应劭曰,春秋迁许於容城是也。故城在县西北。汉置华容县,三国属吴,曰监利,南齐侯城废,谓台在今县志南郭内,非也。《水经注》夏水出江,流於江陵东南,历章华台,台高十丈,广十五丈。《岳阳风土记》古章华台在今监利县离湖,台之故址班班可考。《明一统志》章华有二,一在江陵沙市,一在监利。按《江陵志馀》沙市为豫章岗,非章华台。每春时,极游冶之盛,寓公名流题咏甚多,殆与石首今华容之俱有章华台,同一附会矣。余庚午秋就馆监利署中,暇则历览山川,希拓见闻,漫作是诗,资考证、镜佚乐也。”

分析上述文献资料,其标注章华台的地理位置方法有四:一、承袭古说,以台址所在地古地名加方位标注。如《左传》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李、郭二公《县志绘图》,章台在古容城之西,乾溪之北。二、引用古说,以遗址近处的古地名加方位为地理坐标。如《水经注》“(离)湖侧有章华台”;《岳阳风土记》古章台在今监利县离湖上。三、以志书撰写时代的州县治所为地理坐标并加注方位里程。如《括地志》章华台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渚宫旧事》卷二《周代中》“灵王与伍举登章华台”注,台在江陵东百余里;旧《志》(指监利县志)云在县北百里。四、以志书撰写时代的遗址近处的地名为地理坐标加方位及里程。如袁小修云章华台在今三湖之间。由于古楚章华台及其所在地华容与可资参照的离湖已被历史淹没,难以确指其处,所以要寻求章华台的地理位置,只能根据古人留下的方位里程数据和从古沿用至今的古地名遗存或已确知古地的今址来作以推测。首先,可以用古江陵治所为横向坐标点,《括地志》说,“章华台在荆州安兴县东八十里”,唐代所设安兴县在江陵县治东三十里,二者相加等于一百一十里,《渚宫旧事》说,“台在江陵东百余里”,与《括地志》的描述基本吻合。其次,可以用明清之际监利县治所为纵向坐标点,监利县旧《志》云,(离湖)在县北百里。于是在江陵坐标点横向向东百余里的延长线处,恰与监利坐标点纵向向北百里的延长线相交,而这个相交点正处在今潜江龙湾遗址的范围之中。再次,还可以将沿用至今的古地名作为参照,如“袁小修(即明袁中道)云,章华台在今三湖之间”,“三湖”的名称如今还在,今江陵县有三湖农场与三湖渔场的称谓,其地在古江陵县治东,今江陵县东北与潜江市西南交界处,距离龙湾遗址非常近。又如《水经注》曾用离湖作为标注章华台的坐标,而离湖在明清之际早已淤塞而垦为农田,难以确指。《同治监利县志》卷一说,“按《志》称,杨家河会江陵三湖之水入离湖,历黄歇口注乾溪,则离湖当在黄歇口以上中汎之北”,“黄歇口”地名如今还在,称黄歇口镇,其在今监利县城北,与潜江西南部临接,那么其北的古离湖就距龙湾遗址非常接近了,正符合《岳阳风土记》“古章台在今监利县离湖上”的说法。而《水经注》说,“(离)湖在县(古华容)东七十五里”,如以今龙湾遗址为汉之华容县治所来说,则相距太远了,并与《水经注》“(离)湖侧有章华台”的说法自相矛盾,疑“七十五里”的距离表述有误,或“七”为衍字,其说为“(离)湖在县东十五里”近是。总之,文献资料标注的古楚章华台,无论是以方向距离为说,还是以附近地名参证,都将坐标指向了今潜江龙湾遗址,这说明龙湾遗址就是古楚章华台的所在地,谭其骧、邹衡等专家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是理据充分的,至于有一些学者对于“古章华台遗址在潜江龙湾”的质疑,则无法撼动这一结论。然而有一个问题必须加以强调,这就是我们目前还不能说龙湾放鹰台1号基址就是古楚章华台,也不能武断地说22座基址中哪一座是章华台,或许整个的基址群统称为章华台也有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尚需得到进一步考古发掘的印证。

二、湖北荆州市沙市区章华台

(一)调查印象

湖北荆州市沙市区章华台,位于荆州市东南沙市区东,江津中路南,太师渊路北,红门路东,烈士陵园西。这里在古代是豫章岗的故址,如今已被现代城市建筑所覆盖,全然看不出往日的岡阜地貌。据地志资料记载,所谓的古楚章华台遗址就是今章华寺的基址。

章华寺始建于元代,是湖北省三大佛教禅林之一。以今天的建筑规模来说,章华寺坐东朝西,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左右,其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其南厢主要建筑依次为铁塔、罗汉堂、观音殿、甘露宝塔;其北厢主要建筑依次为客堂、居士楼、大悲殿。这些建筑均为本世纪初采用现代建筑材料重修或新建,尽管力尽仿古,但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建筑。幸而寺中还有章华古梅(碑刻曰章华台楚梅)、银杏古树(碑刻曰唐杏)、沉香古井(碑刻曰章华台沉香井)等古迹,证明着此地以及古寺的历史沧桑,特别是沉香井,相传其所在地就是楚王之离宫故址。寺院范围以目测估计,接近方形,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30米。古寺的基址从西侧观察,高于山门前路面约2米以上,从东侧玉佛殿后寺院后墙处观察,高于烈士陵园地面2米左右,似乎原本呈西略高而东略低的走势,然而今寺院基址已被填土垫平,在寺院中徜徉已看不出台地的原有样貌,但是有了古代地志文献的提示,我们还是依稀可以感觉得到这里原本是一处台地。由于我们目前尚未见到章华寺基址的考古资料,此处台地是人工夯筑、还是自然岡阜则不得而知,因此也就难以籍考古发现确定此台地是否是古楚遗迹。

考章华寺所在台地,北魏时已见于记载,《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说,“又东得豫章口(其遗址即今章华寺东太师渊公园中的太师渊),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岗,盖因岗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所未详也。”然郦道元称其为“豫章台”,是当为此台之古称。此台被称之为章华台,或简称为章台,大概始于唐代,王建《送侄拟赴江陵少尹》云,“沙头欲买红螺盏,渡口多呈白角盘。应向章华台下醉,冥冲云雨夜深寒。”沙头为古代沙市的别称,诗中“章华台”无疑是指今之章华寺基址之处。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有曰,“巫峡连天水,章台塞路荆。”其自注“章华台去府(指荆州府治)十里”,此诗章台亦指今之章华寺基址之处,不过将章华台简称为章台。唐代诗人为何执意称豫章台为章华台呢?想来不难理解,一是章华台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要大大超过豫章台;二是章华台承载的历史典故很多,而豫章台似乎没有留下诗人感兴趣的历史故事;三是豫章台与章华台仅一字之差,而诗人需要的是借景抒情,而不是考证史实。于是因为唐代诗人的浪漫,豫章台有了章华台的别称;也因为唐代诗人的随意,带来了历史的误会。据此,今章华寺基址所指代的古台地,当称之为豫章台,而非章华台。此外,我们还要强调,因为豫章台早在北魏时期就已见于文献记载,而且历代相传,所以章华寺基址为古楚遗迹还是可以采信的。

(二)资料分析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山南东道·荆州·江陵县》:章华台在县东三十三里,楚灵王所筑,台形三角。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荆州府》:章华台在府境有二,一在府城外沙市,一在监利县东北,皆传以为楚灵王所筑。其在监利者又名三休台。

清孔自来《江陵志馀·志陵陆》:豫章台,楚故城址也。豫章岗在其西北,俗呼看花台。陈子昂诗“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元稹诗“草没章台北,隄横楚泽湄”,谓此台也。台前大道直接古隄,有老柳数十株,含烟弄月,牧宰群英多所游薄。

又《志精蓝》:章台寺,台最古而寺最近,元泰定时乃建也。

清倪文蔚等《光绪江陵县志》卷二十三《古迹》:豫章台,《志馀》楚故城址也。豫章岗在其西北,俗呼看花台。陈子昂诗“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元正(稹)诗“草没章台北,隄横楚泽湄”,谓此台也。台前大道直接古隄,有老梅数十株,含香弄月,牧宰群英多所游薄。

又卷三《山川》:豫章岗:在沙津北,豫章口、豫章台皆因以名。游人登览凭吊以为古章华也。豫章口:今曰豫章渊。

又卷五十三《艺文六·赋》:《章台赋》(并序)清胡在恪:“郡东南十余里之沙市,逦迤而连蜷者为章台,故楚灵王章华宫也。日往月来以化为寺。堤萦於台之左,面大江而曲,万家林荟蓊薆,称胜概焉。老梅一株,自先君子幼闻之於父老云,不知何时所植,兵燹樵苏,灭裂焚爨,菀枯屡见,更成佳话。岁次庚戌,月旅姑洗,时和昼长,众香发越。羌案衍以儴伴,乍歇欻而面邈。览迁四序,感纷万物。因思昔人兰台、高唐、神女、登楼诸赋,程才渺虑,每各备善。章台自边让外,罕见艺林,聊复援笔,谬为一赋。面旁比类,率本方闻,未尽雅训。鸟归鱼乐,所托者然,而岨峿踯躅,盖不自知之患也。其辞曰:……”

又卷五十五《艺文八·杂体》:《章华台辨》清胡在恪:“左丘明曰,楚筑台於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新书》云,台甚高,三休乃至。郦道元云,在离湖侧,高十丈,广十五丈。今监利有台曰三休,传为灵王所筑。袁中道云,章华台在今三湖之间,所云蒿台寺诸处或其遗址。是则近沙市者为豫章台矣。今即以袁说考之,江陵之离湖,正与三湖相接,而监利之离湖,相去固已甚远。陈子昂诗“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元稹诗“草没章台北,隄横楚泽湄”。千百年来,陵谷虽殊,而今台前大道直接古隄,景物尚如诗中,何得徒以名有互见,必求章台於蒹葭蘋莎之涯,而谓其不在都邑郊埛也。”

王百川《民国沙市志略·山水第二》:章华台(即豫章岗台),《志馀》云,楚故城址。又云豫章岗在其西北,然看花台之名仍旧。而《水经注》云,在离湖侧。《左传》楚子筑台於章华之上。韦昭注,章台亦地名也。袁小修云,在今三湖间,疑蒿台寺为其故址,近沙市者为豫章台。《志馀》故两存之,兹附胡在恪之辨及程炌寻访之诗於后,再纪以历代诗歌词,辩质诸博古者。

又《寺观第六》:章华寺,《志馀》称,为元泰定时建,即章华宫故址也。又据《皇明世法录》云,永乐癸卯建文帝与程济游楚,尝止此寺,帝吟曰:楚歌赵舞今何在,惟见寒鸦绕树啼。且云寺有古梅,崇祯甲申之变刊伐殆尽,庚寅以来转更蔚然,乃今又二百年矣。梅之根荄终归鸟有,而寺之前后几里许皆以老梅园称。

分析上述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获得五条信息:一是今荆州市沙市区章华台的地理位置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元代建在故址上的章台寺(今名章华寺)还在;可资参照的地名坐标还在,如江陵县治所之县治坐标、故址所在地沙市、故址东的豫章渊、故址南面的古堤等参照坐标均确然可考。二是故址被称为章华台,或豫章台、看花台。故址又被认为是楚故城址,即楚章华宫。三是古代对此处章华台的指认是存在分歧的:明袁中道认为,“章华台在今三湖之间,所云蒿台寺诸处或其遗址,是则近沙市者为豫章台矣。”力辨其故址不是楚灵王建造的章华台。清胡在恪认为,“千百年来,陵谷虽殊,而今台前大道直接古隄,景物尚如诗中”,力主其故址当称章华台。四是《民国沙市志略》将袁、胡两家说并存,以“辩质诸博古者”,对分歧意见不下断语,态度是谨慎的。五是“台形三角”,别具一格。其实沙市故址是古楚台基遗址,当可以认定。《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引《荆州志》说,“(章华台)古楚离宫也,楚灵王筑,亦曰豫章台,今为章华寺。”此说与袁说可为互证。然而对于沙市故址绝不能认为是楚灵王所建之章华台,理由有三:一是晋杜预注“台今在华容城内”,今之荆州市沙市区绝不是古华容故址。二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章华台建造时“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像帝舜”,今沙市区远离汉水而临于长江,若于此“陂汉”则绝无可能。三是唐余知古《渚宫旧事》以为,“台在江陵东百余里”。而沙市区之故址与之方位和里程,不仅不能相符,而且差距极大,以南辕北辙说之,亦不为过。所以还是遵从袁中道之说为稳妥,称之为豫章台,而非楚灵王所造之章华台。

三、湖北监利县旧县治章华台

(一)调查印象

世传湖北监利县旧县治有章华台遗址,是由于古人误以为汉华容县治故址在古监利县旧县治造成的,如《同治监利县志》卷一《古迹》说:“华容城,在县西北。《水经注》,县故容城。《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三国志·魏武帝纪》注,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舻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这个说法肇始于北宋的《太平寰宇记》,而后多有主此说者。旧传今监利县东北30公里左右的周老嘴镇政府所在地一带就是监利县旧县治故址,亦即汉华容县治故址,而周老嘴镇政府北约3公里处的天竺山就是古楚章华台遗址。

周老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目前镇中的古街——老正街及其相邻的街道,还保留着明清以及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由于这里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省委、省政府与红二军团机关所在地,古街、古民居都保存完好,并本着古迹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虽然在周老嘴镇我们没有发现能证明其是宋代前监利旧县治的古代文物,但是参照古代地志文献的方位记述,从古街的样貌和规格看,说这里是宋代以前的监利县旧治,是可信的。然而若指认它是汉华容县治故址,则与古代文献记载不符。

周老嘴镇北的天竺山,据当地村民介绍本来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土丘,今丘阜上部已是平坦的寺院地面,因而或可称之为台地,台地西有一个村庄叫天竺村,当是因原来的小丘而得名。天竺山上的寺庙,叫北洲寺,寺庙的院落占据了台地的整个面积,寺院的围墙就是环绕着台地四周边缘修建的。北洲寺座北朝南,山门为牌坊式建筑,有三个拱形门,正门较大,门上方题曰“天竺山北洲古寺”,题款为“佛历二五五二年,公元二零零九年”,门两侧有联,上联为“名著容城登八景”,下联为“寺由汉世立千秋”,正门左右各有一小侧门,东侧门东墙壁中镶有水泥制作仿碑一方,题曰“容城八景之首章华晓霁”,下款曰“壬申岁孟夏月上浣”,西侧门西墙壁中亦镶有水泥制作仿碑一方,题曰:“追本为章华台遗址,溯源乃北洲寺前身。”以正门上题字落款可知山门及院墙为当代所建,大门联语落款为“清代文人梁臣撰”,是借古人笔墨抒写今人胸臆,而两侧门题词为当代人所为,意在说明此处即是古章华台遗址。寺内有前后两殿,从建筑材料与风格分析,前殿为当代仿古建筑,后殿颇有古意,建筑时间要远远早于前殿,寺院东厢为僧舍与斋堂,西侧新打有建筑地基,似在筹建之中。殿内殿外堆放散乱,缺乏管理,似曾一度荒废,尚未整理就绪,据说不久前从潜江新来了一位僧人居于寺中,此寺方略见起色。抛开寺院,以台地为说,台面与周边稻田的相对高度约有3米,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55米,面积偏小,且孤单独处,想来无论如何也不能配得上楚灵王建造章华台震惊寰宇的大手笔。

离开北洲寺,我们又到了监利县博物馆,对曾经到北洲寺进行过考古调查的王馆长进行了采访,他说,一、天竺山是自然的小丘,未见夯土层;二、发现的古砖瓦多是唐代的遗存,现保留在博物馆中;三、天竺山遗址不可能是古楚章华台遗址。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王馆长的介绍,可以初步判定天竺山遗址不是古楚章华台遗址。

(二)资料分析

关于监利之章华台方位,旧有两说,一说在监利县治北即龙湾遗址,其说上文已论及,故不赘述;一说在监利县治东北即在西晋至北宋间监利旧治中。下面先引文献资料,然后再加以分析。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监利县》:章华台在县郭内。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四《辩证》: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据《左传》,楚灵王七年成章华之台,与诸侯落之。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与杜预之说相符。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荆州府》:章华台在府境有二,一在府城外沙市,一在监利县东北,皆传以为楚灵王所筑。其在监利者又名三休台。

分析上述文献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章华台在今监利县治东北元明以前旧县治的说法,与晋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有关。然而西晋乃至北宋监利的治所,并不在汉代华容县治旧址。清倪文蔚、蒋铭勋等《光绪荆州府志》卷一《沿革》引《通志》说,“监利县:春秋楚容城,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析置监利县,寻省,晋太康五年复立,属南郡,永嘉中成都国建兴中还南郡,南北朝宋孝建元年改属巴陵,齐因之,梁以后废华容入监利,属荆州,隋属沔阳郡,唐属复州,五代梁属江陵府,宋因之,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国朝(指清)因之。”请注意:一是三国时监利是由汉华容“析置”而设,与华容县同时存在;二是南北朝梁时又“废华容入监利”,即华容县故地并入监利县;三是晋代华容属南郡,监利属巴陵郡,隶属不同。这说明监利县所辖区域虽曾隶属于华容,而曾经的汉华容辖区后来又并入监利,但华容县治所与监利县治所并不在一处。《光绪荆州府志》卷八《城池》又载,“监利县旧治在上坊东村,五代梁徙置今所,宋端平间荆湖制置使孟珙改迁鲁洑口,元复今治。”考《光绪荆州府志》卷四《乡镇·监利》“上坊东村,在县东六十里”,这又进一步说明监利旧县治本非汉代华容县治。因此说“章华台在县郭内”,实属因对汉华容县治故址的误认而导致的误判,而所谓章华台遗址更有后人附会的嫌疑。至于清林瑞枝、陈树菱等《同治监利县志》记述监利八景有“章华晓霁”一景,于卷首又有《章华晓霁图》及题诗,诗曰:“假日登临霁岫开,雨馀抚屐上章台。细腰魂断春前柳,瘦蕊香残雪后梅。楚泽繁华歌鸟散,禅床寂历晓猿哀。伤心屈宋埋荒草,更与何人话劫灰。”今人又于旧县治所谓遗址北洲寺山门两侧立碑墙以志,这无疑是错上加错了。因而在监利县治东北即在西晋至北宋间监利旧治中所谓的章华台遗址,并不是真正的章华台遗址,而出于宋代或略早于宋代之好事者的附会。近年有监利人在网上撰文说,“监利周老嘴镇天竺村天竺山(实为土台)上有‘百(为“北”字之误)洲寺’,庙内有碑,题曰‘古容城八景之首章台晓霁’。”力主章华台在监利旧治说,其热爱家乡之情可嘉,但学术研究之科学态度不足。据方酉生《楚章华台遗址地望初探》一文所述,“监利县的天竺山遗址,经荆州地区博物馆颜平同志实地去调查考察过,他认为,遗址面积很小,而且只见到汉代的遗物,因此,不可能是章华台遗址。这个意见虽然不是最后定论,但应是值得我们重视的。”[2]其说以考古印证为依据,推论留有进一步深考的余地,这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谨严态度。

四、湖北荆门市章华台

(一)调查印象

关于湖北荆门市章华台,以现有的资料看,仅有宋沈括一人提及,说宋人认为长林(今属荆门市辖区)有章华台,但并未指出章华台的具体地点。今人研究楚章华台者有两种说法,高介华认为是古地志记载的荆门州之放鹰台[3],何光岳认为是古地志记载的荆门州之荆台[4]。其中哪一说法是宋人之所谓,还须进一步考辨。按照高介华的指认,查《湖广通志》《乾隆荆门州志》都说,“火炉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放鹰台。山名、方向、里程较为清楚,然而火炉山已不见于今荆门市之现有地名,据《州志》标注的清里里程与今存的古地名推测,“斑竹岗在州北一百里”,今名斑竹铺(属钟祥市双河镇),“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今名丽阳村(属钟祥市胡集镇),因而可以断定古之火炉山在今丽阳村附近。今丽阳村近邻之山,西南有金钟山,正西有马鞍山、黑山,西北有木架山,其中黑山最高,海拔393米,我们推测黑山一带极有可能就是古之火炉山故址,理由为:一是此山富藏磷矿,现有楚丰、金山、大峪口、楚钟多家企业在此开矿办厂。众所周知,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燃,若古时此山地表磷矿石燃起明火,人们称之为“火炉山”自然在情理之中;二是黑山以北,地势平坦而广阔,适合于楚王举行大规模的田猎。至于何光岳指认的荆台,在有关荆门的地志文献中是以“荆台县古城”的记载出现的,然而古之荆台县隋大业元年置,不久即废,立县时间非常短,因而对于其故址记载说法不一:《读史方舆纪要》《乾隆荆门州志》以为在州(即今荆门市区)东六十里处,今荆门市东钟祥市石牌镇有荆台村;《同治当阳县志》以为在治(即今当阳市区)东六十里处,实际是在荆门市西,大约在当阳市香炉山林场西部一带,但未见有关于楚王“荆台”的记述;而《乾隆荆门州志》在记述古安居县时,又以为其治所在仙居(今荆门市有仙居乡),其地又在荆门市区西北临近宜城市西南刘猴镇的两市交界处,上文提到的可能是放鹰台所在地的古之火炉山今之黑山,则在仙居乡政府正东不足30公里的地方。据《荆门五千年》[5]一书考证,晋隆安五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析长林县北境置荆门县,唐末又改荆门县为长林县,其治所均在今荆门市仙居乡象河村。我们在调查该村时,当地的村民也如是说,据说在1988年翻盖学校时还发现了可资佐证的古县衙碑刻。象河村在仙居乡东南,距其东北的古之火炉山今之黑山也不超过30公里。可以判定今之黑山在古之长林县境内。结合上文对火炉山的推测,我们更加坚定了楚王放鹰台所在地——古火炉山即为今黑山之推测的信心。以此推之,北宋沈括所言其当时于文献所见的长林章华台亦当在今丽阳村西的黑山一带。

然而,我们在黑山一带调查时却大失所望,黑山及与之相连的几座山已被矿区与化工厂所占,山体因采矿已被破坏,劈开的山体,裸露的崖壁,堆砌的废弃山石,星罗棋布的厂房与工棚,随处可见,唯有几座山头依然如故。以钟祥石牌镇荆台村放鹰台推测,“放鹰台在县南五十里薮泽间,巨石茂松,四望空阔,台居其中”,楚王放鹰立于高台即可,不可能登上山顶,那样则距猎场太远且不便追逐猎物,因而如若在黑山山麓上寻找当年楚王的放鹰台,实可谓无望之求。于是我们的调查只能临其故地而畅想古台之旧观、田猎之场景而已。

(二)资料分析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四《辩证》: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六十《兴都·宫室》:放鹰台有二,一在府城南五十里薮泽间,四壁空阔,极目千里,而台居其中。一在荆门州北一百二十里。相传皆楚昭王放鹰之所。

《湖广通志》卷八《安陆府·荆门州》:火炉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楚王放鹰台。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

清舒成龙、李法孟《乾隆荆门州志》卷一《沿革》:安居,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邱,属玉州,大业元年改昭邱为荆台,寻废,唐贞观八年以荆台地土归并荆门。

又卷六《山川》:火炉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楚王放鹰台。明威宁伯王越谪居安陆时有诗,见文苑。

又卷三十三《古迹》: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隋书·地理志》梁置安居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昭邱,大业初又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县。

清阮恩光等《同治当阳县志》卷首《附沿革考》:晋隆安时析当阳地置长宁县,长宁建于东,则当阳渐徙而西,厥后梁析安居,隋改为昭邱,其治皆在荆台乡,今县治东境也。

又卷二《方舆志·古迹》: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称荆台乡,今荆门交界处。

分析上述文献资料,仅《梦溪笔谈》记载荆州长林有章华台。宋之长林即属今之荆门。清舒成龙、李法孟《乾隆荆门州志》卷一《沿革》载:“长林,隋开皇十三年置长林县於蒙山东,复武宁军领之。唐贞观八年改为荆门县,属长林军。二十一年复设长林县於藻湖西岸。宋熙宁元年废荆门军,复长林县於故城藻湖仓米千户所监押。咸淳三年长林县废,元至元二年复长林县於藻湖西。天历元年藻湖长林城圮,迁於广平港石垱内,建保盈仓於东塞。至元元年移仓於聚仙桥北岸。元末长林废。”考隋唐宋元之长林与明清之荆门的地志资料,除沈括一家之言而外,并无章华台的记载,而涉及古楚台址的记载有放鹰台与荆台,火炉山放鹰台在荆门州北一百二十里,而荆台或曰在当阳县治东六十里,或曰在荆门州东六十里,或曰在古安居县治所仙居,四者以荆门治所而论,一在正北,一在西北,一在正东,一在西南,而且相距甚远,沈括之所谓章华台难以考实是指其中的哪一处,然而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就是明清地志已不认为荆门存在章华台故址了。今人高介华《楚国第一台——章华台》一文认为,“荆门州(今湖北省荆门市)北亦有放鹰台,《志》云:‘楚昭王放鹰之所。’台当系昭王作。”[3]否认了荆门的放鹰台是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何光岳《三湘掌故》第八章《章华台考辨》认为,所谓荆门之章华台,“其实这里已明明说是荆台,也并非楚灵王所筑的章华台。”[4]又否认了荆门的荆台是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总之,荆门市章华台只是宋代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而已,然而在当时乃至后世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就是沈括本人也对长林(即今荆门)说持否定的态度。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荆州地区博物馆,潜江县博物馆.湖北潜江龙湾发现楚国大型宫殿基址[J].江汉考古,1987(3):19-21.

[2]方酉生.楚章华台遗址地望初探[J].中原文物,1989(4):46-50.

[3]高介华.楚国第一台——章华台[J].华中建筑,1989(2):53-67.

[4]何光岳.三湘掌故[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李柏武.荆门五千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6]江良发,江澄.华容章华台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7]曲英杰.长江古城址[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陈道斌)

收稿日期:2014-12-01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2309)

作者简介:刘刚(1951—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4-0032-08

猜你喜欢

华容监利县监利
因材出新写华容 尚古生意传神韵——品读曹暇的花鸟画
加州鲈行情大好!湖南华容9两上报价18元/斤持续逾三周!这里的养殖户是如何做出成功的选择?
3米直径大锅蒸万只小龙虾破纪录
大美华容
第三届湖北·监利虾稻节圆满落幕
华容芥菜铸就富民大产业
监利县:秋冬农业开发 农机大显身手
监利县中小学优质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小城大爱——监利江段“东方之星”号游轮翻沉事件爱心帮扶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