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林》战争灾异林辞之史学价值*

2016-03-15汤太祥许太梅

关键词:西汉

汤太祥,许太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易林》战争灾异林辞之史学价值*

汤太祥,许太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易林》一书具有极高的易学价值,已获学界认可,但是对《易林》的史学价值,学界探讨尚显不足。《易林》部分林辞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弥补史料的缺失,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易林》部分林辞只是作者为构架其象数解《易》说《易》体系而附会出来的。从《易林》所录有关战争、灾异林辞中,还是可以明显感受其史学价值。这些战争类林辞真实地记录了西汉王朝的内战外交,而灾异类林辞则如实再现了当时的天灾人祸,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敦厚的仁政思想。

《易林》;史学价值;战争;灾异;仁政思想

一、《易林》有无史学价值

《易林》作为易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解易之作、衍易之作,何来史学价值?其实,在中国学术史上易学和史学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周易》里面就有很多对战国以前史料的记载,如顾颉刚从《周易》中考证出了“王亥丧牛于有易”、“高宗伐鬼方”等史实[1];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更是用《周易》来做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到了南宋甚至出现了一支重要的易学流派——“援史证易”派,以李光和杨万里为代表,其著作分别为《读易详说》和《诚斋易传》。他们在书中援引大量的历代史实,以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或历史事件的正反面教训来参证《周易》经传的易理和旨趣。这一学派治易有一特点,即影射现实、衍申易理,如张善文所言:“这一特点,显然是基于李光、杨万里对所处的南宋社会最高统治阶层偏安江南、昏庸无能、不图统一大业的政治现状的极度不满所致,因而激起他们援古讽今,借衍申《周易》义理以抨击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2]“援史证易”派李光、杨万里诸人所处的时代和焦延寿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君主昏聩、奸佞当道、民不聊生,而其治易方法和焦延寿借用林辞来讽喻现实也是如出一辙。

而这些在《易林》林辞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描写弊政、虐政、浊政的林辞比比皆是,如“老慵多却,弊政为贼。阿房骊山,子婴失国”(《中孚之姤》)描述的则是秦末史实;“草木黄落,岁暮无室。虐政为贼,大人失福”(《蹇大壮》)记录的则是西汉中后期的现实,所以余嘉锡先生曾明确论断道:“《易林》之言,皆与史合。”[3]《易林》林辞众多,达4 096条,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籍旧说、当朝掌故等等无所不包,毫不夸张地说,西汉一朝政治外交、军事盟战、渔猎农牧、商旅往来、民生俚俗、灾变灵异等等,在其中都有着充分的反映。其中,很多林辞可以作为研究当时某些社会问题的宝贵史料,很好地弥补了正史在这方面资料的缺失和遗漏。学界在这方面早有成果问世且从未停止过探索,如《重视经济问题的易学名著:<焦氏易林>》[4],《<焦氏易林>所见西汉“大农业”》[5],均是以《易林》林辞作为史料来探讨西汉的经济问题或农业问题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易林》中存在大量涉及先秦至西汉中后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林辞,而这些林辞并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再现,只是作者焦延寿为了架构自己的象数解《易》说《易》体系,牵强附会举出某些人名、物名、地名或历史掌故而已。例如,“齐鲁争言,战于龙门。构怨连祸,三世不安”(《坤之离》),“三系维弩,无益于辅。城弱不守,郭君受讨”(《屯之同人》),林辞中的“齐鲁”、“龙门”、“三世”、“郭君”等均非实指,都是由卦象衍生出来的,是焦延寿为了自圆其说而创造出的,对此,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认为《易林》所有林辞均是对历史的实录,均有历史价值。

至此,有理由相信《易林》部分林辞将易学和史学结合起来,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事实也的确如此,通过对《易林》所著录的反映西汉战争和灾异类林辞的详尽考证,更能确信这点。

二、对西汉战争的深恶痛绝

《易林》所载西汉史实,除反映政治外,在林辞总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当属那些记录西汉战争、外交类林辞和反映西汉灾害、怪异类林辞。而在这些描述历史史实的林辞背后,自然流露出作者儒家仁政思想和明显的政治倾向。

西汉时期,我国西部有西域36国,北部有实力雄厚、民风彪悍的匈奴,东部有依附于大汉朝廷的朝鲜,东南有闽越、东越、南越等小国家。西汉朝廷对西域、东南诸国多有征伐,同时也不乏和平的外交来往,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诸国的交往。汉族和匈奴之间或战或和、和而又战。如西汉甫一创立,刘邦便率兵亲征匈奴,发生了著名的“平城之围”,后以和亲政策才得以解围。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转守为攻,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至元帝时国力衰败,对匈奴不得不再次采取和亲政策以保边境安定。除西域、匈奴外,汉朝还积极向东部、南部扩土拓疆,武帝时吞灭了南越,迫使东越内迁,同时使朝鲜臣服朝廷。西汉王朝对外发动了一些列的战争,同时也不乏和平交往,《易林》中有大量林辞记载了西汉一朝真实的战争、交往情况,如:

兵征大宛,北出玉关。与胡寇战,平城道西,七日绝粮,身几不全。(《屯之屯》)

龙马上山,绝无水泉。喉焦唇干,舌不能言。(《乾之讼》)

大宛,西域36国之一,盛产汗血宝马,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为获得这种宝马,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人出征大宛,“伐宛再反,凡四岁而得罢焉”[6]3178,“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6]3175,最终战胜大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6]3177。龙马,即指汗血宝马,汉宣帝时,使臣至大宛,“得其名马象龙而还”[7]3294。武帝得宝马后还作了《西极天马之歌》:“天马徕,自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龙之媒,游闾阖,观玉台。”[7]1060君王得偿所愿了,但军士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还者十分之一二而已,“喉焦唇干,舌不能言”便是对战争艰辛场面的生动描绘。

第一条林辞还记载了汉高祖时“平城之围”。汉高祖七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东南被匈奴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7日,“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6]2718。亦有一首汉诗《平城歌》可印证此事:“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7]3755

众神集聚,相与议语。南国虐乱,百姓愁苦。兴师征讨,更立贤主。(《屯之节》)

“南国”,指南粤国;“虐乱”,指汉武帝时,南粤统治集团内部执掌实权的吕嘉一派杀南粤王及汉使。于是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遣将军路博德、杨仆等率兵10多万人,自湘、赣、黔、桂分道出击,第二年征服南粤国,“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6]2974汉诗《东光》对这次战争有着更具诗意的记载:“东光乎?仓梧何不乎?仓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易林》林辞对这场战争的描绘,落脚点在百姓所受的灾难上面,而《东光》则将笔触延伸至军中战士罹患的不幸上来了,“多腐粟”、“多悲伤”,语短情长,“反映从征南越军士悲怨之情……末二句直言悲伤之因,怠战之情自见。”[8]

征不以理,伐乃无名。纵获臣子,伯功不成。(《节之无妄》)

此林辞记载了西汉将领陈汤率众征伐西域小国康居并斩杀康居王子一事。康居远离长安万里之遥,乃居于西亚的一个小国家。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五单于争权夺位,汉朝拥立呼韩邪单于,致使郅支单于不满并杀了汉使,远逃康居避难。汉元帝继位后,派陈汤、甘延寿率兵追杀郅支单于。至康居境内,陈汤不听甘延寿劝阻,未获朝廷授权,“征不以理,伐乃无名”,为了建立“奇功”而斩杀郅支单于,并对康居大肆烧杀掳掠,杀害了康居王子。回朝后,陈汤巧言惑众,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处罚,反而获封关内侯。后成帝继位,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陈汤“下狱,当死”,后经谷永等人说情,免于一死,“出汤夺爵为士伍”[7]3021。陈汤徇一己之私,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团结,最终咎由自取,故曰“纵获臣子,伯功不成”。

《易林》中记录西汉朝廷对外战争的林辞还有很多,例如:

云龙集会,征讨西戎。招边定众,谁敢当锋?(《节之讼》)

牧为代守,飨食甘赐。得吏士意,战大破胡,长安国家。(《履之升》)

鸣条之灾,北奔犬胡。左衽为长,国号匈奴。(《屯之无妄》)

西汉朝廷不但有对外战争,如前所述,也有对外的和平交往,如著名的“昭君出塞”一事:

昭君守国,诸夏蒙德。异类既同,宗我王室。(《萃之临》)

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萃之益》)

这两首林辞引起了诸多争论,顾炎武、胡适、余嘉锡等人认为昭君出塞事在焦延寿身后,但目前学界一致认为焦延寿活到了昭君出塞的年代,例如,“费直乃西汉易学家(《汉书》有传),其序称延寿为王莽时人,不可置疑(《四库提要总目》认为此序非费直所作,乃后人伪托。此说无明据,不可信)马氏(笔者注:指马国翰)据《汉书》及费直说断其为汉宣帝至王莽时人,较为合乎情理。”[9]又如,“据《汉书》所载焦延寿之师孟喜及其弟子京房活动的年月推算,焦延寿生活年代大约在汉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四朝,即公元前86~前7年,或稍前,或稍后。”[10]故可认定“昭君出塞”为焦延寿亲见,那么,这两首林辞在咏昭君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便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这两首诗是现存最早的咏昭君的作品,且焦延寿在这两条林辞中,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对昭君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团结的精神是大加赞赏的。

道路辟除,南至东辽。卫子善辞,使国无忧。(《屯之兑》)

此条林辞记载了朝鲜开国君主与汉朝交往的一些情况,事件《史记·朝鲜列传》: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6]2985-2986通过林辞可以看到朝鲜和汉族睦邻友好的关系由来已久。

安息康居,异国穹庐,非吾习俗,使我心忧。(《蒙之屯》)

绝域异路,多所畏恶,使我惊惧,思吾故处。(《渐之无妄》)

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利用线上课程进行跨校学习,还能更好地学习线下的课堂知识,同时能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其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对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实施,也要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目的进行相应的设置,更要根据师生特点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混合式教学是顺应社会产生的教学方式,时代在变,教育也在改变,但是教育的宗旨没有变,那就是培养出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学生,使学生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过时无偶。(《噬咦之萃》)

此三首林辞可以与汉武帝时刘细君的《悲愁诗》参照阅读:“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7]3903刘细君是汉室宗亲,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乃汉武帝和亲政策的牺牲者,事载《汉书·西域传》:“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7]3903元鼎二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遣刘细君出使乌孙国,与其国王猎骄靡成亲,刘细君只身独处绝域异国,其习俗、人情均完全不同于汉族,如后来还被逼嫁给乌孙国王之孙军须靡,加之语言不通,整日忧思愁苦,心怀故土,故有了“远托异国之地,内心愁苦之情,于六句中表达毕至”的《悲愁诗》[11]。焦延寿的三首林辞可以看作是对细君和亲这一历史的真实反映,且焦氏也用诗歌的语言记载了这一史事,让后人了解了汉族对外交往的一些情况,增进了对周边民族的认识,林辞语言简易质朴,没有细君之作形象鲜明、感受力强,但是,“焦氏虽描写甚简,但为诗歌添此题材,实有开拓之功”[12]。《易林》中还有大量的林辞记载了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关系,如:

区脱康居,慕义入朝。湛露之欢,三爵毕恩。复归野庐,与母相扶。(《屯之鼎》)

仁德利洽,恩及异域。泽被殊方,福庆隐伏。作蚕不织,寒无所得。(《家人之泰》)

旃裘苫盖,慕德献服。边鄙不耸,以安王国。(《贲之益》)

通过对外战争和友好交往,汉人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们看到了异域完全不同于汉族的一些民风习俗,而这些在林辞中亦多有反映,可以说《易林》在民族交往史上也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例如:

金城朔方,外国多羊,履霜不时,去复为忧。(《睽之无妄》)

异国他土,出良骏马,去如奔虻,害不能伤。(《解之晋》)

异国殊俗,情不相得,金木为仇,酋长善杀。(《家人之未济》)

三、对西汉灾异的如实再现

《易林》所载反映西汉一朝史实的林辞中,除政治、战争、外交之外,反映西汉一朝所发生的灾害、怪异之事,占据了很大的分量。

狗冠鸡步,君失其所。出门抵山,行者忧难。水灌我园,高陆为泉。(《坎之需》)

“狗冠”,据《汉书·五行志》所载:“昌邑王见大白狗冠方山冠而无尾,未几,废。”[7]1367《京房易传》曰:“君不正,臣欲篡,厥妖狗冠,出朝门。”[7]1367故此灾异是暗示昌邑王刘贺多行不义,即将倒台。“鸡步”,《京房易传》道:“有始无终,厥妖雄鸡自啮断其尾。”又云:“鸡知时,知时者当死。”[7]1369“鸡步”,即班固所谓“鸡祸”,《汉书·五行志》记载了多次“牝鸡雄鸣”、“鸡生角”、“雌鸡化为雄”等怪异之事,以灾异验证政治之腐朽。

豕生鱼鲂,鼠舞庭堂。雄佞施毒,上下昏荒,君失其邦。(《蒙之比》)

“豕生鱼鲂”,谓猪生出鱼鲂来,一看便知是怪异之事。“鼠舞庭堂”,确有其事: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的一天,宫内举办筵席,“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王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7]1374班固在记载此事时还引用了京房的话说道:“诛不原情,厥妖鼠舞门。”[7]1449

兴役不休,与民争时。牛生五趾,行危为忧。(《否之艮》)

“牛生五趾”,据《汉书·五行志》所载:“秦孝文王五年,斿朐衍,有献五足牛者,刘向以为近牛祸。”[7]1447后至汉景帝时,“孝王骄奢,起苑方三百里,宫馆阁道相连三十余里。纳于邪臣羊胜之计,欲求为汉嗣,刺杀议臣爰盎,事发,负斧归死。既退归国,犹有恨心,内则思虑霿乱,外则土功过制,故牛祸作。足而出于背,下奸上之象也。犹不能自解,发疾暴死,又凶短之极也。”[7]1448班固还不忘引用《京房易传》曰:“兴徭役,夺民时,厥妖牛,生五足。”[7]1447

国马生角,阴孽萌作。变易常服,君失于宅。(《咸之蒙》)

《汉书·五行志》:“文帝十二年,有马生角于吴,角在耳前,上乡……刘向以为马不当生角,犹吴不当举兵向上也。是时,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内怀骄恣,变见于外,天戒早矣。王不寤,后卒举兵,诛灭。”[7]1448此灾异是因为吴王刘濞要谋反所致。班固依然援引京房《易传》曰:“臣易上,政不顺,厥妖马生角,兹谓贤士不足。”[7]1470又《史记索隐》有载:“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6]2538林辞皆反常之事,故曰“变易常服”。

阴配阳争,卧木反立。君子攸行,丧其官职。(《渐之未济》)

汉昭帝元凤三年春,上林苑有柳树枯僵自起生,故曰“卧木反立”。时眭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7]3153-3154。后眭孟被霍光所诛,故“丧其官职”。

上述林辞乃为明确记载发生在西汉一朝的怪异之事,皆有可靠的文献出处可考,可当作西汉史料来研读,《易林》中其他没有明言时代背景的怪异之事的林辞亦比比皆是,例如:

裸裎逐狐,为人观笑。牝鸡司晨,主作乱根。(《大有之咸》)

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独宿。(《坤之剥》)

鹤盗我珠,逃于东隅。求之郭墟,不见所居。(《坤之益》)

三牛生狗,以戌为母。荆夷上侵,姬伯出走。(《需之讼》)

在《易林》中,灾异类林反映更多的还是自然灾害,水灾、火灾、虫灾、旱灾、霜灾、雪灾、雹灾等等,可谓层出不穷,随处可见,例如:

山没邱浮,陆为水鱼。燕雀无巢,民无室庐。(《坎之困》)

火烈不去,必殪僵仆。燔我衣裾,祸不可悔。(《师之明夷》)

上政骚扰,螟虫并起。害我嘉谷,年岁无稷。(《解之既济》)

久旱三年,草木不生。粢盛空乏,无以供灵。(《需之需》)

早霜晚雪,伤害禾麦。损功弃力,饥无所食。(《需之咸》)

阳春枯槁,夏多水潦。霜雹俱作,伤我禾黍,年岁困苦。(《解之颐》)

这些林辞所反映的灾害情况,与西汉一朝的社会现状能很好地吻合、对应。西汉一朝开始系统地记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翻开《史记》《汉书》,自然灾害被有条不紊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研究其时的灾害情况提供了准确的可资参考的材料。陈业新认为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灾害群发时期,据其统计,两汉共发生旱灾112次,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居于第一位,霜灾10次,雹灾37次,雪灾18次,寒冻灾17次,虫灾65次[14]。而《易林》灾异类林辞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为后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1]顾颉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27.

[2]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282.

[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755.

[4]牛占珩.重视经济问题的易学名著:《焦氏易林》[J].周易研究,1998(1):65-79.

[5]刘志平 《焦氏易林》所见西汉“大农业” [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6-11.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郑文.汉诗选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9]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66.

[10]连镇标.焦延寿易学渊源考[J].周易研究,1996(1):3-9.

[11]郑文.汉诗选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2.

[12]陈良运.“云林集会,征讨西戎”——《焦氏易林》中的西汉边塞诗[J].文史知识,1999(12):63-69.

[13]陈良运.焦氏易林诗学阐释[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593.

[14]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46.

(责任编辑:母华敏)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Expressions about War and Cataclysm inYilin

Tang Taixiang, Xu Taime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There is high value about Yi learning inYilin,but very few people care about its historical value.Some expressions ofYilinrecord the history and ca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historical data,so there is high historical value inYilin.At the same time,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are some Fictitious expressions which is used to structure the author’s system of explaining Yi learning.There is high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expressions about war and cataclysm inYilin.Some of them record the wa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some of them record natural calamities and man-made misfortunes in the time,at the same time,we can find the author’s political complexion and Benevolent thought.

Yilin;historical value;war;cataclysm;benevolent thought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2.004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易林》文史价值研究”(SK2014A247);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易林》与经学典籍关系及其人文价值研究”(gxyqZD2016492)。

2016-01-19;

2016-05-12

汤太祥(1978-),男,安徽省无为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I206.2

A

1672-7991(2016)02-0018-05

猜你喜欢

西汉
西汉国家权力对蛮人族群的渗透——基于走马楼西汉简所见无阳蛮人的探讨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西汉云中郡属县治城位置新考
从西汉刘贺墓说到中国古代的金银钱币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陕西蓝田支家沟西汉大墓考古 西汉鄂邑长公主墓探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