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气教育视域下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2016-03-15潘佐华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语文教学

潘佐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空气教育视域下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潘佐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一心评宇宙文章,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不仅是一代国学大师,更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他曾走访欧洲各国的著名大学探求教育良方,在西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汲取中外文化的养分,站在空前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弊端,并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教育观。林语堂的“空气教育”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在新课标改革下,“空气教育”理论仍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林语堂的“空气教育”理论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空气教育;和谐;师生关系;语文教学

一、林语堂的“空气教育”

所谓“空气教育”,是林语堂对学风建设的形象化概括,是对学风本质性的揭示,是林语堂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有效的教育都是‘空气作用’,在于相当讲学的空气中,使人人见贤思齐,图自策励,以求不落人后”。[1]一方面当“空气好”时,使得学生自然沉浸在好学与乐学的校园氛围中,润叶细无声般地让学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受到教师在言谈间细微处文化的熏陶。若学生长期浸染于良好空气中,那么好学的习气将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且受到不少文学素养的熏陶;另一方面当“空气不好”,即便教师如何苛刻严厉,校纪校规如何高压约束,学生都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厌恶学习。林语堂批评教育就只是为了升学,在他眼里,教书育人是教人做人的道理。他认为“空气教育”的要素,除了学校自然的环境外,核心要素便是师长。而“教育”二字,应该理解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课余之间互相探讨关于学识与修养的话题,耳濡目染,自然孕育在“好空气”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老师的教学氛围,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性转变。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下,学生能感悟知识的广博,学会做人的道理。

林语堂认为“空气教育”应重视三点:一是学校环境的选择,这是毋庸置疑的;二是讲学空气的陶冶,即营造一个互相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教授、学习之间,教师与学生是这种和谐氛围的主角。三是师生的密切接触,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倘若被有学问的人天天熏陶,在茶余饭后促膝而谈,耳濡目染,于一种舒适的环境中自然地接受好的思想、新的知识。正如威尔逊所说,“看书不一定使人成为有思想的人,但是与有思想的人长期交游可以使人成为有思想的人”。[2]由此可见,教师与学识之间的交谈与思想上的碰撞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认为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机械的,只有当师生在课后交流所涉及到的学识才是生动的,富有灵性的。杰克逊指出师生关系是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师生之间构建良好关系,这也正是林语堂“空气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师生关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师生关系的解构

林语堂曾批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升学为升官,学生唯分数论、唯文凭论”[3]的教育现象。而如今,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教育成为为高考服务的工具。分数成了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偏于答题技巧和考试题型的破解,而忽略对学生思想的塑造。一方面,在高考重压之下,学生对于成绩提升空间不高的语文学科,大多采取自我放逐的方式,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甚至抱着一种只要学会老师传授的答题技巧,就能万无一失的想法,导致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林语堂认为,当课堂成为教育的中心,师生上课相见,下课相忘,即便老师是才华横溢的贤师,学生也决没有机会听到他们的“寻常语”[4]了。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文化审美、思想塑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最终,人文关怀作为语文老师的天然优势被完全忽视了,这种舍本逐末的方式只会让师生关系雪上加霜。

林语堂的“空气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本文认为两者之间仍有互补的地方,都有各自可取之处。而“空气教育”更能让师生之间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5]林语堂的空气教育也提倡在课堂教授技巧之外,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周围的情景、环境,不再局限于语文课堂,尤其在课余的闲谈、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尝试着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知识的传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构高中语文和谐的师生关系

空气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师生关系。“空气教育”,强调教学课堂和教材以外的教育环境或风气,而师生关系是空气教育的核心因素。雅思贝尔斯曾提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的一代”。[6]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所教学的学科知识,重要的是除却课堂之外关于生命、修养、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而林语堂的 “空气教育”正试图将这些教育理念以一种营造“空气”的方式,透析到每一位求知者的心中,以求在无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空气”既是隐性的,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师生关系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因素,师生间情感建立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师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其道,乐其道”。随着新课改的展开,本文通过研究高中语文师生关系的有关理论,我们发现师生之间往往缺乏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的沟通。教师与学生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教师权威至高无上,学生逐渐对教师疏远,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逐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认为上语文课就是为了得到解题技巧,或是在语文课上看其他学科的书。长此以往,师与生之间的矛盾将会不断扩大,因此本文认为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空气教育精神乐园。在“空气教育”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亲近语文老师的良性趋势将促使学生亲近语文课堂。林语堂主张学思并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心灵、训练思想,应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而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等机械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显得不合时宜。

西方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教育,从教育关系层面上看,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白纸。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固定教学方式,教师转换成“助产式”[6]角色,学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自我思考、寻找答案。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之师,学生也是教师之师,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师生间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7]师生情谊交织在空气教育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林语堂空气教育的最终指向。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传授的都是具有人文性的知识,因而语文课比其它学科更具人文色彩,更便于与学生思想交流。课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让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课后教师与学生闲谈间,不自觉的渗透人文思想,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法国教育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所谓教育,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文明里,有那么一整套知识与信念,当时被视为那个文明的基本内容,在代与代之间薪火相传”。[8]当知识与精神两者并进时,才能将文明传递。而精神上无形的教育并不仅仅倚靠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额外的传授。正如林语堂所提倡的“空气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余闲谈、课后实践活动中交流所形成的良好氛围。因此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要适时把握好思想教育价值观上的重要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及时给学生做一些思想上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乐学的品质。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培养乐观向上的思想,积累大量的学识经验,在课余闲谈中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在实践活动中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最佳的学习典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林语堂所倡导的教育付诸于无形的空气之中。

纵观林语堂的空气教育思想,无不体现出新课标的人文教育,将学生从教与学这个舞台的边缘拉到中央,将和谐的师生关系放置在一个重要领域,这对即将步入教师岗位的教育工作者和继续深化教育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大荒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2]林语堂.谈理想教育.新语文学习(小学作文),2011,(1):37-39

[3]林语堂名著全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林语堂.剪拂集·谈理想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3-101.

[5]苏霍姆林斯基[M].帕夫雷什中学.

[6]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8.

[7]丁群英.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J].教育导刊,2000. [8]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4.

[9]金知明.林语堂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J].中国教育思想学刊,2009.84.

[10]祝世娜.莫凯林.林语堂教育观透析 [D].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5):9.

[11]廖圣河.林语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J].《闽台文化交流》季刊. 2006-06.93.

猜你喜欢

和谐师生关系语文教学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