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2016-03-15朱耀先周远方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遗址文化遗产历史

朱耀先,周远方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朱耀先1,周远方2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文化遗产丰富厚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历史遗迹正在消失,许多文化遗产因传承不力而面临消亡。目前,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还存在保护不力、开发利用错位、展示方式单调、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解决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转变理念、制定设计开发战略、丰富拓展公众的文化体验和加大投入等方面着手。

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一个国家、一片区域、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同时,文化遗产也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意义。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延续了中原人民深刻的民族记忆。2011年9月,国务院提出把河南打造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更彰显出了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行之有效地解决文化遗产现实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价值

河南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既包括有形的文化遗产,即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戏剧、舞蹈、音乐、文学、艺术、工艺技术及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等。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既凝聚了河南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同时也是极具中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

(一)数量多、级别高、规模大

河南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国家文物局已公布和立项的考古遗址公园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除此之外,中国九大古都有4个就在河南。其中,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其发现和发掘曾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被列入“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6大“大遗址”片区之内的郑州与洛阳见证了从新石器时代、夏、商、东周、西汉至北魏、隋唐、宋代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二里头城址、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韩故城、郑州商城、殷墟等古城,作为代表这些历史的传统聚落文化的典型范例,展现了中原文化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时代特征。

(二)经济开发潜力巨大

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一些基于历史遗址开发的人文景观,如开封宋都古城等,直接为当地的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些地方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开发了一系列文物仿制复制品、影视作品和图书等。例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唐三彩,就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与政要,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同时带动了服务、交通、建筑、制造、商贸、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对带动地方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得到科学的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会进一步显现。

(三)教育意义深远

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历史考古、文博事业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以直接或间接的文化、历史、教育功能作用于社会大众,对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河南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借河南丰厚的文化遗产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贤哲人的伟大智慧,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河南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既是传播精神文明和科学知识的载体,也兼具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再比如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人士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二、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些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一)遗产保护不力,损坏现象严重

1.自然损坏现象普遍发生

一些来自自然界的影响,如洪水、地震、风化、冰冻、坍塌、雨水冲刷等具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对文化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比如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商代都城的遗址,距今已有3600多年,于1950年发现,1955年开始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中期都城中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都城。但由于城墙大部分是土质,土质具有易在水中分解、松散、力学强度低等物理特性,其抵抗自然侵蚀的能力非常低,目前有些城墙段由于缺乏保护措施,长期被雨水冲刷、侵蚀,已被严重破坏甚至滑坡、坍塌。

2.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旧城改造引发的“建设性破坏”。旧城区大多居于城市中心位置,是城市中历史文化、地质风貌保存完整的区域,也是城市扩容、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的黄金地段。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旧城区文化遗产环境,盲目扩宽道路、兴建高层建筑,使珍贵的历史人文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特别是处在现代城市叠压、半叠压或邻近城市的大遗址,遭受破坏的程度最大。如2013年省级保护文物南阳清代宛南书院东讲堂和固始番国故城遗址都因建筑施工被拆除。

二是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破坏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有些建设项目在施工之前未经过科学的考古勘察,也没有论证审批程序,一些公路、铁路以及其他基础性建设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例如郑州商城遗址被城市主干道分隔的现象十分严重,郑州市东大街、紫荆山路等道路横穿商城遗址,不仅破坏了城墙本身,还造成了商城历史遗存和文化信息的缺失。再如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郑郑韩故城遗址,被公路建设破坏,有的城墙段堆满了生活垃圾,保护状况堪忧。

三是农业生产、生活活动及文物盗掘、走私活动给文化遗产带来了严重破坏。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生活中占地、取土、建房、开山、开荒等活动,都会对处于农村腹地的文化遗产造成冲击与威胁,而文物盗掘、走私活动的屡禁不止,更对文化遗址造成了毁灭性破坏[1]。如邙山墓葬群,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导致墓葬十墓九空。

(二)开发利用错位,忽视文化价值

1.利益至上、开发错位

在实际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经济活动主体把文物、遗址当作普通的经济商品,忽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文化遗产旅游热潮的推动下,很多地区无论是否具备开发遗址旅游的条件和资格,都纷纷加入文化遗址开发的行列中。由于缺乏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发掘和明确的旅游规划,导致遗址旅游的形式依然以单一观光为主要模式,旅游开发尚处于浅层次阶段,只注重对游客的旅游展示而忽视游客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一些文化遗产项目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遗产本身的承受能力于不顾,盲目开发,急功近利,在遗址内兴建各种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和营运设施,这些都严重污染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甚至亵渎了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一些文化遗产景区游客超员等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在节假日,一些文化遗产景区旅客流量限制、旅游引导、路线疏通、服务监管不到位,给文物保护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还有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建筑被过分“商业化”和“人工化”,弄巧成拙,与遗产风格极不协调,这也或多或少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

2.无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特色危机”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不少城市在规划设计方面存在趋同、雷同现象,只追求大规模、大体量的建筑群,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一些独具特色的历史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被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群所淹没。一些城市为了解决道路拥堵,建设便捷、高速的城市交通,在有文化遗产存在的旧城区建设穿城式的交通干道和立体交叉道路系统,看似“曲径变通途”,实则忽视了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使传统景观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古村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遭到了极大的“建设性破坏”,比如有1000余年历史的郑州市上街区千年古村马固村,村民住宅被整体拆迁。拆迁过程中,村中的古文物也未能幸免,7处不可移动的文物被拆掉了5处。

(三)展示方式单调,品牌意识不强

1.展示方式单一

目前我省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方式主要是以真实遗迹、遗物为核心,以实物及图片展示为主,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载体实现。在大多数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展示方式过于单一、解说手段也非常有限。例如,位于民权县的庄子故里和中牟县的列子故里,相对于鹿邑的老子故里,因为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和展示方式,以至于鲜有人知。又如,安阳殷墟大遗址的开发利用,也存在着展示面积和内容有限、展品多样性不足、展示手段单一等问题,使游客在游览之后很难感受到殷商厚重的历史文明和昔日殷商王陵、宫殿对人的震撼。

2.品牌意识不强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文化遗产开发所形成的品牌影响力还不强,有些文化景观虽然小有名气,但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还没有实现相应的品牌效应。如巩义的北宋皇陵、安阳的曹操墓、民权的庄子故里等文化遗产,其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还远远没有形成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应的驰名文化品牌。此外,河南一些文化遗产景区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文化纪念品的深度开发,也缺乏品牌意识和影响力。

(四)管理体制不畅,政策支持不够

1.体制不畅、管理错位

由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涉及多个管理部门,致使管理权责不一,出现多重管理。文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宗教管理部门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相关宗教活动,而相关文化遗产投资开发、工程建设、旅游规划则需要建设、环保、旅游、规划等各部门的相互协调。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相关行政审批权限分散于各个管理部门,各部门又有各自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标准,这就使得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从而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难以协调一致,无法达到最佳效果。例如,一些文化遗产,既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还是宗教建筑和重要活动场所。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就需要处理协调好各个管理部门的关系,这样就不可避免产生了工作重复、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2.文化政策支持不够

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面临诸多问题、情况复杂,牵涉到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居民迁移、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转型等多方面的问题,还涉及政府管理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和各方利益的相互平衡。目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仅靠《文物保护法》和各级政府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解释和支持,涉及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开发等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多好的措施难以推行。

三、河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文化遗产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体现了城市文明传承精华的文化遗产是调节城市文化生态的关键,也是现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保护和支撑,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综合协调和有效措施。

(一)转变理念,确立文化遗产保护先行的发展思路

1.树立“保护先行、保护为重”的理念

文化遗产的最基础最首要的问题是“保护先行”,所有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利用。200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会上的提案中建议,在西安、洛阳等文物比较集中的区域,设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对特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统一管理[3]。文化遗址的不可移动性、无法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必须树立“保护先行、保护为重”的理念,把“保护”置于“开发、利用”之前、之上,在无法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或者当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冲突、不能协调一致时,应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先行、保护为重”的原则。我国一些地区和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之所以取得了较好效果,正是坚持了上述理念和原则。比如,南京的明城墙、西安的唐城墙,由于保护较好,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也实现了文化遗产有效开发、利用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历史文化名街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使古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得到了较好保护,使之成为人们寻旧访古、发现心灵归宿的好去处,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成都和福州一张文化厚重、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2.坚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

“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是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在这一方面,河南省也有做得比较好的范例。例如,“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就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洛阳市就探索出了“避开旧城建新城”的城市发展“洛阳模式”;20世纪80年代,洛阳市政府确定了“凡进行基本建设,没有文物部门的审批程序,土地规划部门不预办理相关的规划许可证,计划部门不予立项,城建部门不颁发施工许可证”的“洛阳方式”;2009年洛阳举行的“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通过的《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承诺:“从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努力实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和谐共赢。”[4]从20世纪50年代的“洛阳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的“洛阳方式”再到《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洛阳市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发展模式,为河南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相反,一些地方不重视“保护先行”的理念,没有理顺保护和开发的辩证关系,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结果不仅没有换来经济的持久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反而由于保护不力,导致文化遗产的永久性破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统筹规划,制定设计文化遗产开发战略

1.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需要统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一个省、市或一个地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必须站位全局、立足长远、统筹谋划,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才能避免短期行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著名学者孟宪民认为,应将大遗址抢救保护与展示宣传予以整体考虑,并建议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重点园区的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5]。河南省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应将东西、南北、纵横、线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逐步形成河南段丝绸之路、大运河、古长城三条文化线路与郑州片区、洛阳片区、安阳片区等大遗址相互联结的“三线三片”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格局。同时,应集中力量深入调研、科学论证,探讨如何将“文化线路”与“遗址片区”这一集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休闲娱乐、游览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遗产元素联结整合在一起,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符合河南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整体方案和各个实施细则。

2.坚持尊重历史、突出特色

除了制定全省文化遗产开发战略之外,还需要对一些重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战略进行规划和设计。对此,应坚持尊重历史、突出特色的原则,从各个地方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以巩义市为例,该市拥有北宋皇陵、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等众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价值巨大,但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如何根据巩义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特点,对巩义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提升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需要深入研究。对河南其他历史名城古城、历史遗迹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应根据文化内涵和发展特色,采取不同的措施,制定不同的保护规划和开发方案。比如,是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要按照不改变历史原状的原则,力求维持历史原貌和保护历史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文化特色的典型地段或建筑集群,要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持原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要维护好城内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传承延续古城的历史格局和文化风貌,真实再现其古典特色,同时还应注意周边建筑与历史名城的融合协调。

(三)开拓创新,丰富拓展公众的文化体验

1.创新形式、增强体验

文化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方式,需要在文化遗产开发和文化产品提供上进行深度开拓创新。如何从河南厚重的文化遗产实际出发,进一步开拓创新,增强公众的文化体验,提升其文化遗产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对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日”等主题活动,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景区应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增强公众和游客的文化体验,以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河南省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以及情景舞台剧目《天下洛阳》等文化艺术节目,采取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增强了公众的文化体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2.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在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增强公众文化体验方面,一些地方大胆开拓,摸索出了成功的模式,提供了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西安秦始皇陵景区的景观游览,除了著名的景区游览之外,还开发了大型“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出秦陵的奥秘,在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之外,还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又如,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西安“曲江模式”,坚持“文化立区,文化兴区”战略,注重“文化+旅游+城市”的多元发展模式,经过短短几年,曲江新区打造出了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凸显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示范区。继而,曲江又开发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开元广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使得曲江新区的文化旅游内容更加丰富,体验形式也更加多样,创造出了集大唐文化、秦汉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内容丰富的旅游格局,成为全国历史文化旅游的突出典型。

(四)加大投入,拓宽文化遗产开发的投融资渠道

1.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

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保护工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发掘整理,后期还需要数额巨大的费用进行维护;开发利用的投入更是数额巨大,而且关系到文化遗产能否长久保存、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国家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其保护修复。对此,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对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2.开拓多元投融资渠道

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领域。例如,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采取了全新的投融资方式,以政府名义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由曲江新区管委会负责融资,然后通过周边土地增值来补偿,最终有效地解决了大遗址保护项目中拆迁难、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使大遗址不再成为财政包袱,也使得一切后续规划具备了可操作性。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走出了一条大遗址保护带动城市发展的新路子,被称为“西安经验”[6]。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制定便于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合资、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模式提高文化遗产的使用,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贴息、返还利润等形式,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持续进行。

3.健全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在这一方面,故宫博物院的做法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将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设计相结合,与相关文化企业联合,开发出了70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如故宫手机壳、宫廷娃娃、朝珠耳机等产品,仅2015年上半年,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突破7亿元。同时,故宫博物院将部分文传产品的收益投入对大众免费的“故宫讲坛”“故宫知识课堂”“互动体验”等公益项目中。故宫博物院的上述做法,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和多赢目的。

(五)理顺体制,健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机制

1.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是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利用的前提和保障。现实中一些地方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健全。因此,要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由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涉及诸多方面,同时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和管理体制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一种模式。应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按照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这一根本原则,采取公司制、股份制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突出政府主导

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是一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复杂工作,在遵守有关法律政策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应坚持政府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规划和设计上,政府要履行职责,切实制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规划蓝图以及发展方案。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管理中,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和监管作用,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深入研究,最后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注重有效协调

在遵守有关法律规范和法律合同的前提下,理顺各方关系,顾及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科学高效、协调顺畅、运行有序的管理机制。

(六)重视人才,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1.用活现有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专业性强、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同时还要有懂文化产业开发、综合管理的经营人才。要结合河南实际,稳定现有文化人才,为本土文化保护开发管理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和空间,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2.广泛引进人才

目前从事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和规划工作的专业人才不多,队伍建设滞后。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更新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实行“柔性流动”“柔性管理”的人才引进、管理模式,实现人才作用发挥最大化、最优化。

3.注重培养人才

根据河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实际需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养人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把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河南的文化遗产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城一街、一砖一瓦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内涵,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1]朱耀先,周远方.河南大遗址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学习论坛,2014,(10):65—6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设立西安、洛阳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N].洛阳晚报(电子版),2007-03-12(1).

[4]大遗址保护洛阳宣言[N].洛阳晚报,2009-11-02(2).

[5]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1,(1):6—15.

[6]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0—126.

责任编辑 宋淑芳

责任校对 陈曲

G112

A

1007-905X(2016)04-0112-06

2016-01-10

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5JC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24)

1.朱耀先,女,河南登封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二级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及文化产业研究;2.周远方,女,河南荥阳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及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遗址文化遗产历史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