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指导案例

2016-03-14曾丽明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

曾丽明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应时代需要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怎样使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既不流于表面化又摆脱平庸化,更使研究过程逐层深入?这是一个难点。本文以一个课题研究为案例,力求使研究有序有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实践指导案例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学生要“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难点:怎样使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既不流于表面化又摆脱平庸化,更能使研究过程逐层深入?笔者就此困惑选择一个曾指导学生研究过的课题案例,谈谈一些做法。整个研究探索过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基点,两向延伸,三角补漏。

第一阶段:一个基点,以教材为研究基点。

研究性学习开展前首要是立足文本,分析教材,选择值得研究的课题。语文教材的选文是专家大浪淘金,具有文质兼美、典范,超越历史和时代局限的特点。教材蕴含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资源。以分工合作查找质疑探究等综合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有助于选修课的教学,也符合课改要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之选修推荐作品。其作者李清照的个人命运、情感表达和整个宋朝息息相关。词中最经典的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历来为人所称道。浩如烟海的宋词,以愁情见长。近二万首全宋词中,光是“愁”字的出现就有3845次。如果算上不含“愁”字的词作,则言愁的比例更大。所以,“愁”值得研究,但此课题太泛,且已被前人研究过多没了新意。最终师生共同锁定“从《一剪梅》探究宋人闲愁”的研究课题。

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词后。首先,出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闲”和“闲愁”的解释。闲:①没有事做,空闲;②跟正事无关的。闲愁:轻微而又说不清楚的忧愁。其次,要求学生比对词典的解释和自己对词中“闲愁”二字的感悟写一个练笔,很快就迸射了不少思维火花,选取部分展示:

(1)李清照一生有许多愁,而在这一时期,李清照的愁是淡淡的闲愁,源自对丈夫的思念,唯美而伤感,就像西楼洒满的月光,薄薄的一层,铺陈开来却又是如此绵长。

(2)闲愁,是相思而不得相见之愁,是相恋而不得共处之痛。是在千百次梦回时握不到想要的温度,是在无数遍回眸时见不到熟悉的背影。于是,沉沉的思念盘曲纠结,愁肠百转,只付于东风一声叹息,付于流水两行清泪而已。

(3)那份愁,来自于少妇对远在他乡的未归之夫的思念,同一种思念却能分裂出一对相同的愁心。此情无计可消除,或许这正是思念的甜美所在。

从这些文字中看出学生的心灵被美好的作品触动,对“闲愁”有了诗意的感悟。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对“闲愁”的初步理解:思念丈夫,寂寞彷徨。

第二阶段:两向延伸,横纵质疑对比拓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研究性学习,让例子成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发散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踏板。教师积极营造诱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心理氛围,恰当指导以利于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为此,此阶段首要引导学生从横纵两个方向深入探究。

学生质疑:

(1)闲愁是否只是相思相见知何日的愁?如果是,为何有宋人陈汝锡“闲愁莫浪遣,留为痛饮资”,为何有辛弃疾的“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2)怎样对宋人“闲愁”重新定义?研究可分为几个阶段?

学生多方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后,为“闲愁”再定义:因无事可做却又心有牵挂而产生的愁。词句中不一定要出现“闲愁”二字。

1.横向探究,即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研究。如李清照少女时期、结婚后(南宋灭亡前)、后期(南宋灭亡后),三个时期和“闲愁”有关的作品。结论如下:

(1)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父亲当朝为官,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出生在一个显赫且氛围宽松的书香人家,她生活无忧,又因对美的事物天生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因无事可做而生的闲愁,不过是如烟似雾,多为“为赋新诗强说愁”。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一如宗白华所说:“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但此时的李清照悲的不过是少女的一点心思,一点性别觉醒,几缕闺阁寂寞,多是惜花伤春,生命易逝的叹与悲。

“闲愁”结论1:芳菲年华,明媚忧伤(前期)

(2)结婚后的李清照。虽然和丈夫赵明志趣相投、琴瑟和鸣,有过“读书消得泼茶香”的传世佳话。但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派之争,两家受牵连,赵明诚又长期在外做官,两人聚少离多,所以这时李清照的词中,愁有了厚重的意味。因为别离,她感叹“夜來沉醉卸妆迟”,她“人比黄花瘦”,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忧愁地写下: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闲愁”结论2:思夫思人、寂寞彷徨(中期)

(3)后期的李清照。多有词作,愁是不变的主题。愁依旧是“闲愁”,是因无事可做,甚至无人可盼,因闲而生无限的凄苦。她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愁国破,愁旧乡难归,所以还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的词句。

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丧的种种沧桑巨变。但因她不同于同时代女性开阔的眼界,通晓诗书与历史掌故,有自己的主见,所以词中不仅咏叹个人的愁苦,更有对国事的忧心。但她的愁结终是不得解,因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苟且偷安,只图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不思收复中原。这不仅是李清照而且是宋朝多少爱国志士心中的痛。

“闲愁”结论3:国难家恨,凄惨绝唱(后期)

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闲愁”的一番质疑研究,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选取其一共赏。

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日晚倦梳头”;从“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了尽态极妍的美和绵长深远的痛。挚爱亡陨、家国破灭,命运一个个轻巧的玩笑,易安一首首厚重的绝句,悄然形成一种奇特的对应,由此升华出一位才华旷古烁今,将“闲愁”一叹二咏三吟唱的女词人。

平日里,闲处的愁便直愣愣地摆在那里,逼得她无处藏、没地躲、挫丹心、击柔肠、侵蚀骨、黯神伤。但李清照端的不是个普通青娥红粉模样,她有闺怨,更兼国恨,有温婉,更怀大笔。“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愁极啸绝,饮泪挥笔,化作诗词中披挂上阵,英姿飒爽的男儿指点江山。“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慷慨激昂,愿做有刺的玫瑰绝不丧失生活的斗志。

2.纵向探究,即与同一时期的女词人有关“闲愁”主题词的比较。

朱淑真无疑是宋代能和李清照齐名的才女。她们都拥有傲人的才华,名垂千史的作品。但同为才女,朱淑真却难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和丈夫志趣不同,两人聚少离多,情感疏远,她时常感到忧愁悲苦,所以有“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的词作。因为不如意的现状,因为社会对女子的种种束缚,一切的景致在她看来都充满遗憾和寂寞感伤的意味。所以,她的词多忧愁怨恨之语,“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在断肠词中寻找精神寄托。

“闲愁”结论:思夫思人,寂寞彷徨(类似2,个人。)

以上是女性笔下女性的闲愁,那男性笔下女性的闲愁又如何呢?主要是思夫思人,寂寞彷徨。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句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于居处的幽深之中,情景自然交融。

第三阶段:三角补漏,新旧融合深化。

所谓三角,即以研究主题为定点,延伸出三条线。一条是由女词人一首经典之词,寻找到一个探究角度再到查找她多首词进行综合比较为主线。第二条是选同时代的一到两个女词人,对比同一个研究主题词的异同为副线。第三条是同一个时期,两性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比较。如此三角补漏,使得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拓展得更加全面。

教师以问引导:朱淑真因闲愁而寂寞地把十二阑干闲倚遍,而宋代也有一个男子因闲而生愁,把栏杆拍遍,只可惜“无人会登临意”。这就是宋代爱国将领兼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写道:“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为何“闲”是最苦?男性和女性对“闲愁”的界定有和异同?

新旧融合,即探究新课题时联系旧知识。高一年必修课学过辛弃疾两部作品《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联系同时代陆游的作品,陆游的诗作多表达因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压抑难言的痛楚。如“塞上长城空几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再读《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尾几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闲愁”结论4:报国无门、才华难施;感时伤世、功业未成;去亲离乡、归期遥遥(国家)

通过对“闲愁”内涵深度的探究,学生精彩的研究小文不断,比如这一篇。

辛弃疾,一个治世能手,一个扭转乾坤的经世之才,却因“朝廷无元气,中国无生气、士大夫无英气”而使一生终被定格为无奈而豪迈的悲剧篇章。

忍辱负重归正人,一片赤诚岂不明。不愿偏安、不要苟合、不准后退、不肯放弃,于是一片“还我河山,还我河山!”之呐喊声终被埋没在污浊的东风里,消失在默默的流水中。此“闲愁”矣。因为曾经伟大的梦想被搁置,不肯弯曲的脊梁无处伸展,于是因闲生愁,愁更衬闲,便愁上加愁。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情难展,此志难明,长恨复长恨。可怜一片磊落坦荡的风骨不可发挥除寇收复失地之大用,而被无耻、苟合、偏安、奸佞一层层包裹起来闷死。“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他的阖然长逝也断送了南宋重振的命运。但他的“闲愁”,他的雄志却依然徜徉在历史的风里,那张坚毅的脸永久地留存在后人的心中。

经过老师引导,学生边质疑边分工合作探究,发现“闲愁”有时期之别还有男女之分。长期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对女性有多方面束缚:不许抛头露面,不能参与政事,必须做到三从四德……对于男子首要要求忠君报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胸怀上的差别。像李清照因家境之故,受到束缚相对较少,眼界较开阔,笔触更深广,但只能闲居在家,在文学上有一番作为,已是特别。女性的闲愁多是心系小家、因情而愁。男性虽也有如贺铸般曾吟“试问闲愁都几许?”但哪怕他们没有入朝为官,也可以有忧国忧民的心境。故多胸怀国家、因国而愁,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豪迈和壮志难酬的愤懑。

闲愁于古人是生命的一种境界,乱世没有真正的闲愁。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为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会感慨如今这个诗歌缺席的时代,我们似乎对闲愁的体验已不如古人敏感了,一片能渲染了秋色的落叶,一季沧桑了流年的落花,都难以拨动我们的心弦,或者说对生命完美性的追求在逐渐缺失。那么研一抹墨香,重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诗词,重新体验诗词中的闲愁,或许有助于激活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唤醒我们对完美的渴望,消解当下的庸俗,进而学习古人心系家乡情、胸怀爱国志。

参考文献:

[1]李守红.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

[2]张众.浅谈南唐两宋词的“闲愁”主题[J].新课程学习,2011(10).

[3]夏淼,周晓琳.浅谈两性话“闲愁”——试论宋代词人的“闲愁”[J].名作欣赏,2014(12).

[4]常华锋,朱莉.生本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