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新加坡科技创新经验分析*

2016-03-14周振江

广东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加坡广东对策

周振江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0)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新加坡科技创新经验分析*

周振江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0)

摘要: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功能要素支撑、完善创新环境建设等举措,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在总结凝练新加坡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基础和优势,提出了构建广东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对策;广东;新加坡

0 前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广东省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坚定不移地走创新立省、创新兴省之路。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因此,总结提炼新加坡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对于广东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新加坡创新体系建设概况

新加坡国土面积虽然仅有714平方千米,但它却是全球最富裕、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被称为“科技天堂”[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知识经济培育和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增长、人力资本培育、基础设施完善及创新环境建设等,构筑起了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完成了从效率驱动经济向创新驱动经济转变的重大经济结构转型。新加坡创新体系建设有几个亮点:①全景式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创新的同时,注重政府创新系统的构造和顶层规划。②是大力建设“即插即用”的创新基础设施。③坚持开放式创新,全球范围内培育和引进创新资源。④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企业投融资、知识产权、研发咨询等创新服务。如今,科技创新战略已经成为新加坡的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不断推动着新加坡科研技术能力飞跃发展。

2 新加坡建设创新体系的经验与做法

通常,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2]。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能够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要素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形成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打造新的系统功能,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近几年,新加坡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卓有成效,其主要经验分析如下:

(1)推进协同创新,激发主体要素活力。

①着力推动政府创新系统变革。

政府是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是联系组织要素与制度要素的纽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不断完善研发框架体系,现已形成以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RIEC)、国家研究基金(NRF)、教育部(MOE)、贸工部(MTI)为主要管理主体,以企业、大学、技术学院、医院、科技局所属研究所为主要执行主体的研发框架体系[3];另一方面,重视国家层面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自1991年实施第一个科技五年计划以来,新加坡已连续制定落实了4个科技五年计划,还先后出台了“革新2020”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21世纪资讯通信计划、生命科学发展计划等一系列的科技计划。

②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创新的执行机构中,企业处于中心地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执行者。1993年至今,新加坡一直在实施企业研究激励计划,通过一种共同资助的机制,如加大政府创新补贴、税收减免等,或者鼓励和引导非营利机构、私人基金会和私立大学等私营部门利用各种研发资源,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新加坡政府尤其重视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相继提出了新加坡中小企业21世纪十年发展规划、GET-Up计划、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框架等,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和人力支持、财政激励和援助、海外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援助和全程“保姆式”服务支持[4],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③积极推进公共部门创新支撑。

大学、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来源,中介组织是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润滑剂。新加坡政府的做法:一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探索高校体系变革,促使高校转型、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建立新加坡管理大学以及多个顶级研发中心,如新加坡膜技术中心、新加坡戴尔福特水务研究联盟、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等,同时着力培养大学在校生对科技的兴趣,保证大学对科技人才的供给;二是重组和新建一批公共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通过设立生物处理制造业技术中心和化学科学研究所等公共研发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通过设立创业行动社等组织,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改善融资渠道和构建便利的网络关系;三是致力于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公共部门和企业研发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包括直接资助企业的创新活动、向企业提供研发人力、建立技术设施共享机制、承担技术商业化中的风险等。

(2)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功能要素整合。

①坚持吸引国际人才与培育本土人才并重。

新加坡是世界上真正实行完全开放的人才政策的少数国家之一。据报道,2014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前20国家”排行榜中,新加坡位列第二。早在2010年,新加坡每万人中科技工程人员及工程师数量就达到了88人,超过了经合组织区的平均水平。新加坡人才培育的特点之一是崇尚精英教育,在研发人员当中,一半以上具有学士学位。2000年,新加坡政府开启资助公费留学新项目,提出在十年内培养1000个生命科学博士,由新加坡国家科技局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留学海外,每年拨款专项经费5亿新元支持该计划。2012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又划拨6000万新元支持“生命科学人力开发计划”,力争在5年内培养出245名专业人才,为生命科学作贡献。新加坡人才培育的另一特点,就是国际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一是与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中心联合训练、培养人才;二是在广泛的在海外吸引优秀人才来新深造,比如新加坡每年都从中国、印度等国家吸引优秀中、大学生,资助其在新加坡留学,并签订合同保证其在毕业后留新工作6年。

②坚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新加坡政府第一个科技五年规划的投入预算为20亿新元,之后每五年以20亿新元的幅度增加;而到了第四个五年规划,新加坡政府则将投入预算增加到135.5亿新元,增幅125.83%;第五个五年规划这一数字达到161亿新元,再创历史新高。1991年至今,新加坡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预算投入增长了8倍之多。另外,1990年新加坡的研发总支出(GERD)为5.72亿美元,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64.89亿美元,增加了10.3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61%,排名居亚洲国家和地区首位。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在建设研究型、创新型和创业型的经济体方面的巨大决心。

③坚持发展资讯通信科技。

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它还有助于其他各种创新资源的加速汇聚、融合与共享,新加坡政府将资讯通信作为其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据2011年《环球资讯科技年度报告》显示,新加坡在网络准备能力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排名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二,与第一名瑞典近差0.01分。近些年,新加坡资讯通信科技的应用与发展领域突飞猛进得益于21世纪以来的不懈努力。2000年的“资讯通信科技21蓝图”,促使新加坡从“智慧岛”升级为“信息化之都”;2003年“全联新加坡”,力图把新加坡建成全球的科技信息化强国;而今,“智慧国2015”计划正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建设成“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

(3)优化服务体系,强化环境要素保障。

①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常包括法律服务、金融、IT服务和咨询等行业,在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创新的扩散。2002年新加坡就提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发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以及法治环境等各项优势,将自身打造成为区域乃至全球的服务枢纽。重点发展领域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具体的建设方法:一是政府服务外包,扩大国际国内服务市场需求;二是加强国际法律合作,吸引国际法律人才,定期对各国法律进行评审;三是建立知识产权院,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能力,防范专利外流给本国带来不利影响;四是强化财富管理,打造亚太顶级风险管理中心。

②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制度。

完善的专利机制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条件。新加坡构筑了全面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制度,以鼓励创新并吸引跨国投资。其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制度措施分为四大板块:一是服务,创建网上商标和专利注册系统,提供“一站式”专利申请服务,同时还提供跨数据库专利查询和其他商业服务;二是管理,颁布相关规定和法律,约定知识产权代理人应具备的资格及其申请程序、从业执照的获取以及从业行为等;三是执法,加强打击盗版行为的力度,在新加坡2004年新修订的版权法中,盗版行被列入刑事犯罪范畴,违法者成本大大提高;四是教育,不定期举办教育活动,提高学校、社会、商务以及公共部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利管理能力等。

③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环境。

1999年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成立了经济发展委员会投资公司,设立了政府投资基金(GIF)和科技风险投资基金(TIF)。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例如因风险投资、股权交易导致的损失,或由风险投资事业清算产生的损失,都可扣除免税,如果风险投资过程中引进了先进技术,则可免缴5-10年所得税,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管理费与红利收入最高享受10年免税等。新加坡政府在吸引国际风投方面也有很好的探索,如采取对等投资方式吸引国际风投基金,提供风险投资职业培训等。新加坡政府通过发展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鼓励民间研发创新及创业投资,有力推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自主创新,支撑了新加坡创新型经济转型。

④建设“即插即用”的创新基础设施。

世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吸引跨国企业投资和国际人才,优势之一便是其优质的基础设施。除去高校、公共研究机构等基础研发设施外,新加坡还重点建设了一批生物医药园、资讯传媒园等世界一流的研发设施,供科技人员使用,大大提高了新加坡对跨国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斥资购买最先进的研发设备,并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为其提供咨询管理服务。这不但加快了科研设备迭代升级,还能为聚集在一起的各类科技人才、专家和企业家提供便利舒心的生活、工作、交流和娱乐的环境。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重点实验室,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多样化合作,帮助新加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 构建广东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

新加坡政府凭借其成功的科技与创新政策,使整个国家的创新面貌焕然一新。尽管我省与新加坡所面临的创新环境与问题存在着一定差别,但其部分做法对我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颇有借鉴意义。

3.1顶层设计,完善创新框架与战略规划

借鉴新加坡在促进科技创新的组织和政策框架体系建设经验:①构建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科技创新政府组织框架。建立一个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科技创新政府组织框架,促进省市交流畅通、相互协作,促进有关科技政策更好地推行和实施。②强化重点领域战略规划与科学布局。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领域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科技规划,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强化我省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同时,省市联动,推动各市基于自身基础和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③建立健全政府决策咨询体系。一方面增强政府部门内部政策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建立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智库,保障各部门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协调性。

3.2布局全球,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体系

借鉴新加坡在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做法:①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我省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技术,通过企业并购、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等形式,积极鼓励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同时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来粤投资,带动我省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②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建设合作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方式,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快科技发展步伐,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经济发展机会。③利用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积累人力资本。持续推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积极笼络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壮大我省的科研人才队伍。

3.3强化主体,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全方位支持本地企业创新发展是新加坡经验的又一启示。对我省而言:①要编织全景式的企业扶持政策网络。解决政策零散而不全面的问题,以企业为中心,有效整合大学、研发机构及政府资源,围绕整个企业成长链条,在人才、技术、土地、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给予企业发展支持。②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探索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法治的市场环境;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转变政府支持方式,提高公共财政的利用效率;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③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难题。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特点和难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中小企业提升计划”、搭建企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威.新加坡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及启示[J].安徽科技,2012(5):53-54.

[2]PHILIP COOKE,Cardiff, U.K..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eoforrrm,1992,23(3):365-382

[3]陈强,左国存,李建昌.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39-145.

[4]詹正茂,田蕾.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1(4):627-633.

作者简介:周振江(1987-),男,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科技咨询服务。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创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战略研究”(2015B070702002)

猜你喜欢

新加坡广东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