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构建新型医患关系之我见

2016-03-13刘旭王霞

当代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转型期医患医务人员

刘旭 王霞

转型期构建新型医患关系之我见

刘旭 王霞

“社会转型期”是指社会形态转换时社会各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医患矛盾也不例外。本文从分析医患矛盾的现状及相关因素入手,提出构建新型医患关系的相关建议。

转型期;医患关系;人文关怀

所谓“社会转型期”是指社会形态转换时社会各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过渡时期。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呈现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由于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社会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1]。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处于上升态势,伤害医护人员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天津市每年医疗纠纷调解和鉴定有上百起,卫生部、公安部曾联合印发“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医患矛盾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热点。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患双方的沟通、理解和信任是缓解医患矛盾的重要前提。而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的作用十分关键。

1 目前医患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类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并屡屡见诸报端,有的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和医生被伤、被杀的血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大量医患纠纷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医疗机构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挫伤了医生为疑难重症患者承担“探索”风险的积极性,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和发展,已经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障碍。

2 形成医患矛盾的相关因素分析

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呈现出一边是社会各界对医患沟通的强烈期待,一边是医生对医患沟通态度的不积极,两者之间形成明显的落差,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人文培训不足,医患沟通不畅 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对医生培养的人文科学课程设置明显不足,如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教学内容偏少,调查显示,通识教育课的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从90年代中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人文通识课程的数量占总课程量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美国、德国人文课程所占比例高达20%~25%,英国、日本也占到了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通识课程的学识书才占道大约总学时的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对于与社会各界人员的沟通技巧,医生并无把握,生怕言多语失,不敢有任何承诺;也没有把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因此医方在沟通时不注意时效性、通俗性[3-4]。患者及家属听到一堆不能理解的专业名词,认为是医生在开脱责任,在糊弄患者,所以患者感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医生不信任,必然心生戒备。

2.2 医疗机构的经费补偿机制问题与医疗纠纷防范心理并存 随着医保覆盖面的日益普及,医保补需方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医院通过项目收费来进行经费补偿,医生对医疗纠纷存在防范心理[5],由于医疗纠纷举证的需要,医生在接诊病患时难免出现加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现象,导致患者出现就医被宰的误解,导致医患信任危机。

2.3 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进入综合医院就诊 据天津市心理卫生中心对天津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精神障碍诊断的社区患者中,70%疾病严重程度属于中重度,罹患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应该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然而,目前仅有不足10%现患精神障碍患者曾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其中,中重度患者也仅有13%曾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就诊。而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在综合医院就诊。这就造成,一方面,患者的心理疾患反映为躯体症状,患者自我感觉很多不适,但是医院检查却没有相应的体征支持,本身心理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对医院产生极大的不信任,认为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明确的诊断,大夫是挣黑心钱,因此产生纠纷。另一方面,医生面对患者如此多的不适诉求,不得不认真、逐项的检查、排除,生怕漏诊,因此在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上双方难免出现误解,一旦沟通不及时,即导致纠纷[6]。

2.4 医患纠纷沟通障碍与处理失当 首先,医疗纠纷无论是走司法程序、社会调解程序还是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患方都难免怀疑有“医医相护”现象存在,患者感觉无助,一旦焦虑、抑郁情绪爆发[7],会产生过度维权的一系列过激行为(甚至扩大性自杀—抑郁症的表现之一)。其次,社会上一些闲散人员以此为谋财之道,借题发挥,给医院施压。另外,面对众多需要救治的病患,医院往往出于息事宁人,为了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给医闹一些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闹现象的产生和扩大。

3 缓解医患矛盾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每一例医疗纠纷的分析,均不同程度地与沟通有关,凸现医者医患沟通的短板效应。目前各地纷纷成立医患纠纷调解机构,以望通过第三方调解,缓解医患矛盾。但是,事后调解,不如事前控制,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对预防或化解医患矛盾,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规范化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养,把人文科学知识纳入医学生教学计划和在职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的公共必修课,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切实做到医务人员主动维护患者的各项权利,充分做到知情同意。强化应对存在心理疾患患者的专项培训,组织心理学、社会学、医事法律、医学伦理等4个模块的培训,并将气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课程。提高医护人员对存在心理疾患患者的识别能力,通过有效心理疏导,使患者能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缓解焦虑、抑郁状态[8]。

3.2 尽快建设医学人文素养培训基地 天津市医学会正在积极组建医学人文分会,计划举办面向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学习班,并同时开展医护人员心理援助与支持项目,争取在市内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医学人文素养培训基地,在提高水平,扩大规模的同时,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大力支持。

3.3 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 广泛开展社区精神卫生科普,普及心理减压的知识与方法。特别针对社区精神疾患患者,重点进行精神健康普及、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提高社会人群对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舒缓心境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的潜在负面社会影响。

3.4 综合医院门诊引入心理筛查项目 对于预约门诊和门诊就医等候的患者填写心理评估表,对于高危患者邀请心理医生共同会诊,这样一方面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查费用,一方面使患者感受到医生对他的重视和关怀,最重要的是免除了去心理门诊就医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对门诊就医患者心理、精神障碍的发病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可谓一举四得。

3.5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 科协组织对护士从业状况的调查显示:80.1%护士认为临床护士数量不足严重影响护理质量,54.2%的护士认为收入不能体现其劳动付出,41.8%的护士认为薪酬没有向一线护士倾斜,49.1%的护士认为薪酬没有体现岗位职责和绩效的差别[9],加之相当比例的编外护士,还面临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这些都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很大影响。医护人员需要对病患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同时他们也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关怀。因此,在提高经济待遇的同时,改善医护人员的从业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对于保证他们的权益,激发工作热情,化解医患矛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傅江浩.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探析[J].社科纵横,2010,2(25):15-16.

[2] 张翠萍,程乐森.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通识教育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2):259-261.

[3] 张鹏,陈戚,李振江.医疗纠纷的起因及防范措施[J].医学与社会,2005,18(4):41-44.

[4] 周云玲,杨永太.医疗纠纷的现状与防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3):162-163.

[5] 史晓东,张莹,沈惠,等.医疗事故行政处理对医务人员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9):28-30.

[6] 张涛.医疗纠纷的成因撂析[J].中华医院管理,2005,21(8):537-539. [7] 李超平.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3,11(3): 170-172.

[8] 刘志敏,方兴旺,易高林,等.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5,9(9):22-25.

[9] 张新庆.中国护士从业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2.004

天津 300040 天津市医学会(刘旭 王霞)

猜你喜欢

转型期医患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