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2吴丽娟

教师·上 2016年2期
关键词:实施要点科学教学小组合作

吴丽娟

摘 要: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科学教育又强调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这就决定了要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批判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促进理想教学效果的实现。本文主要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并对其实施要点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旨在为科学教学相关教育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科学教学;作用;实施要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课堂中,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交际表达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各科课堂中。作为教育学科的重中之重,科学教学也应该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促进科学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一、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课堂通常充斥着大量的概念与公式,尤其是化学,各种化学元素的排列与反应方程式很多学生一看到就头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为科学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形式,促进了科学教学的革新与发展。个人式学习是学生与科学知识两者的小团体,学生直接面对复杂的科学知识,很容易感到枯燥,而通过小组合作,这个小团体被打破,更多具有相同心理因素的个体加入,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共同攻克的目标,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巩固途径充满了多样化[1]。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记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初中阶段虽然只要求1到20号,但由于认知水平的有限,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接力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由对方小组做“质量检测员”,对背诵的准确性进行核实,如发现有错,可以给其重新思考的机会,如实在想不起来,可以由小组内另一成员接力,但是要在最终用时上加时,最终完成时间最短的小组获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将游戏引入课堂,使元素周期表成为游戏的一部分,从而赋予周期表生命力与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激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敏感度,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科学教学中很多实验都需数人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且由于科学课堂的严谨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2]。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成为亲密的队友,大家共享一个研究目标,研究成果也属于全体成员,激发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小组在学习中给予成员不同的任务,每个人的任务都很重要,或是上一份任务的延续,或是下一份任务的初探,每一份任务的进行都要考虑到其他成员,在交流与沟通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3]。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组分工合作,学生有拿放大镜的、有抓蜗牛的、有拿书遮挡的、有拿笔去触碰蜗牛触角的、有滴蔗糖水和醋的、有击掌的,学生人人有事做,忙得不亦乐乎,而且通过合作活动,有效地完成了蜗牛有哪些感觉、没有哪些感觉的探究。整个实验其实就是一个团队项目的完成过程,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实施始终伴随着与他人的互帮互助,其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有效提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定义、推翻、再定义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4]。个人的思维意识是有局限性的,很容易被主观观念限制,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将数个个体集合起来,也就相当于将数人思维意识集合起来,大大拓展了个体的思考空间。而且,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重点是不同的,这就使小组面对问题时的考虑更全面、更立体,从而为小组成员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通常会有很多实验,尤其是化学,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当提到氧气收集方法时,学生通过简单的讨论就能得出两种方法即排水法(如图1)和排空气法(如图2)。在排空气法教学中,教师抛出两个图让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条件的气体应该从a进,满足什么条件的气体从b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积极讨论,小组共同合作,然后推选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猜测,但却不一定是问题的真正原因,而通过小组合作,大家将彼此的意见说出来,就给问题的解决措施提供了更多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意识到还有另外的种种可能,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补充,拓展了个体的思维空间。

4.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科学课程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其后续的学习,而且,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而实现这些都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教师对小组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以及研究途径等进行指导,并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建议,教师成为小组的成员之一,与小组处于对等地位。而学生置身于小组中,作为成员组成更容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向教师提出问题。

初中科学中的简单机械部分很复杂,杠杆、滑轮等问题始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很容易混淆。通过小组模式展开合作学习,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认、区分,特别是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而教师对小组探讨成果进行评价,给学生提供汇报、辨认的平台,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要点

1.科学分组

科学教学中的小组分组通常比较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或学号确定各组成员,然而这种分组很不科学,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例如一个水平较低的学生被分到一组水平相对较高的小组中,就有可能给该学生造成一种自卑感,使其不能积极参与到任务中,从而影响其与其他小组成员的交流沟通。因此,在小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注意其水平差异的控制;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短处,不考虑学生的特质,就会给后期小组工作任务的分配造成影响。所以还应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从而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补。

2.精选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就要精选课程内容,使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正常开展和进行。如果课程内容太过简单,学生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交流与合作也就无从实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探讨中实现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通过学生意见的分歧充实学生的知识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重视教师的点评引导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是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就不重要。学生在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理解难免会有偏差,仅靠学生自己很难有效解决问题,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参与到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实时关注,及时纠正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的思考方向、思考方式是对的。

4.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合理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不应只考虑其对客观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应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实践技能、思考能力的进步与变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与支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

三、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而这些都是科学教学顺利开展、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课堂对学生的要求。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并将小组分工学习模式积极引入科学课堂中。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对组内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建立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胡啸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15,(5):92.

[2]王桂玉.浅议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92—93.

[3]苍 萃.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品牌,2015,(3):214.

[4]杜世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5,(15):48.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

猜你喜欢

实施要点科学教学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