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文本细读法”激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2016-03-12陆豪

教师·上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陆豪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告别传统的“教师分析,学生记笔记”的沉闷课堂,但有些教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存在“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为对话而对话”的现象,有些公开课沦为好看而不实用的“表演课”,课堂效率反不如传统课堂来得高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力探讨“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努力探索一种激活阅读教学课堂的方法,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语文课堂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改革,但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与传统教学方法决裂,刻意追求个性化教学。这些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有的脱离文本,有的标新立异,有的只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热闹,这对激活阅读教学课堂是不利的。

1.偏离文本中心,进行所谓“个性化解读”

比如有学生在读蒲松龄的《狼》这一课文时,认为屠夫过于残忍,对狼斩尽杀绝,这不利于保护环境,认为人与动物要和谐共处,不要彼此伤害;有学生读《王几何》这篇课文,认为老师一堂课就让学生画圆和三角形,没有教一点有用的知识,从头到尾读完,就只记住王几何的笑;还有学生在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这篇课文时,认为共工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争不过黄帝,就拿头撞山,是无能或自欺欺人的表现。

针对这些所谓的个性化解读,有些老师大加赞赏,认为学生质疑得有道理,课堂就应该这样畅所欲言。其实,这些所谓的个性化解读,都脱离了文本,看似有道理,其实都是错误的解读。因此,创造性阅读并不是“创造性乱读”,固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也还必须是哈姆雷特,而绝不能是哈利·波特”。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运用“文本细读法”认真深入地理解文本所传递出来的内涵和意义。

2.“合而不作”“探而不究”,自主学习徒有其表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理念肯定是正确的,但如果忽略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围绕阅读文本展开,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合作和探究就只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此外,有些知识点,教师讲授可以解决,就没有必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有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就可以明确,就不需要再进行深入探究。总之,无论怎样的阅读教学,都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展开。

3.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有些课堂片面追求 “热闹”,仿佛学生都“动起来了”就是成功的教学。而有些学校的管理者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到教室“掐秒表”,限定教师一节课讲授不超过15分钟,余下的时间必须交给学生活动,否则判定为“不合格的教学”。这种让教师“戴着镣铐跳舞”的做法,让广大教师情何以堪!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围绕文本展开,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强求一个标准。有的老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以为热闹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学生都“活动开了”,教学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对于那些需要教师深入讲解的重点篇目,如果也像自读课文那样随意处理,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差。

比如我听过的一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开课老师在公开课前让学生准备道具服装,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课堂上点名上台表演,三个小组的学生一一上台表演,虽然表演很精彩,课堂很热闹,但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了解了课文内容,其他什么也没有学到。

所以,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形式的“热闹”,公开课不是表演课,必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像课本剧之类的小组合作活动,也必须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部分,切不可喧宾夺主,冲淡主题,沦为“为表演而表演”的活动道具。

二、运用“文本细读法”激活阅读教学课堂

1.文本细读教学要寻找突破口

比如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应抓住“愧怍”一词,由表及里(从“文象”到“文脉”)、由内而外(从“文本之中”到“文本之外”)展开细读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愧怍”一词,然后让大家思考:既然“愧怍”,作者又为何自称“幸运的人”?这是文本细读的突破口。其实,杨绛一家人又何曾幸运,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是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遇到的,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对于这两位文坛大家来说,对心灵的摧残和打击更是难以形容的。而当他们看到比自己更悲惨的老王时,出于善良的本意,主动照顾老王的生意,但老王的“田螺眼”还是让“我”害怕,老王的生活窘境,还是让“我”吃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失群落伍、没有亲人依靠的人,临死前还想着给作者一家送来平时舍不得吃的唯一值钱的鸡蛋,老王进门,第一句话“我不吃”,第二句话“我不是要钱”,他仅仅是预见到自己要死了,特地来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做最后的告别,表达对作者一家人长期照顾他的谢意。然而作者却没能理解老王的来意,仍旧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以为他是要钱,这伤了一个垂死者的心,这也正是“愧怍”的缘由。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寻找“我”对老王从同情、关心,再到对他人品的赞赏,再到愧怍的心理描写的词语,教会学生体悟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除了“平等观念、人道精神、对劳动者的同情”这些主题外的一个更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对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的反思。

所以说,找准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就等于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如果教学时在突破口上多下功夫,那么就可以做到“入文、入情、入境、入心”,就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文本,超越文本。

2.文本细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而有意义的词语

关键性的词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诗眼和文眼。

我在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时,就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让学生从“不足惜”三字入手去理解诗歌的内涵。“不足惜”意指“不值得珍惜、不值得遗憾”。在诗人看来,官场生活是不足惜的,陶渊明宁愿“种豆南山下”,哪怕“草盛豆苗稀”,他也毫不介意,因为他种的是“豆”,得的是“趣”,是“自由”,是“洁身自好”。这样,在找准诗眼的基础上,就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会学生把握诗歌主旨,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新突破。

再如教南宋诗人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以从“悲”字入手,因为只有读懂了“悲”字,才能读懂诗歌的情境和诗人的情怀。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中的“悲”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内心痛苦。以“悲”字为核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金兵南下,北宋灭亡整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有切身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逐句赏析诗歌,一起感受“帘旌不动夕阳迟”的孤独和冷清:四下没有一丝风,天地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给人一种压抑灰暗之感。再体会“登临吴蜀横分地”的“横”字,感受那种亲人不能相见的分离,让学生想象三国时吴蜀两国征战杀伐的情景,体会一种悲壮苍凉之感。再从“徙倚湖山欲暮时”的“徙”字,引导学生揣摩人民四处迁徙,徘徊不定,居无定所之感。所以,一连串的关键字的捕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文本细读法”关键在于从细部入手,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要能自主找出答案,切忌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否则,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激活课堂也就无从谈起。

3.文本细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惜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将课本资源弃之不用,比如课本的插图,很多老师往往视而不见,课堂上提都没有提。

其实插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插图,画面上游子孤单落寞的景象,以及画面背景荒凉萧索的场景,互相映衬。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幅画,把握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九个意象,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再如八年级上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一文,老妇人的形象,以及风中颤抖的蜡烛,给人无限的启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插图进行再创作,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地表现出来。学生可以动笔,给插图添上色彩,或者补充炮火纷飞而老妇人屹然不动的表情。学生一边画,一边了解课文的内容,一边揣摩老妇人的内心世界,文中的细节描写一一呈现出来,这就做到了“长文短教”。

此外,像《故宫博物院》这课提供的故宫布局图,在讲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非常好用,学生一看就明白。故宫建筑群是沿着中轴线分布的,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清楚明白,有条有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作为教学环节的切入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据图想象,从而将插图作为激趣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课本中的插图,其实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为师生间的对话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课本中的资源非常丰富,除插图外,还有每篇文章中的导读、课后习题、课下注解、单元综合训练、口语交际、写作训练等,甚至书本最后的名著导读、语法知识归纳,以及书法作品欣赏等,这些教学资源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总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法,已经走进了语文课堂,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它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和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充分激活课堂,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只有在文本的研究上真正下功夫,才能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进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