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山地鸡生产管理探讨

2016-03-10万全书屏边苗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屏边661299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土鸡山地鸡舍

万全书(屏边苗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屏边 661299)

现代山地鸡生产管理探讨

万全书
(屏边苗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屏边 661299)

本文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山地鸡项目扶持屏边建设为基础,规划山地放牧饲养示范与育雏供应养殖市场同时扶持为建设方向。在项目投入生产中针对放牧饲养暴露出来的饲养管理问题,提出了山地养殖必须遵循适合的放牧区域规划、区域放养规模、休牧与轮牧、最大限度促进鸡群野外觅食的核心原则规划山地鸡的放牧,才可维持放牧环境的生态平衡,才可实现山地养殖生产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在放牧区域种优质牧草—一年生黑麦草让鸡群自由采食补料对于提高单位面积载禽量、提高节粮养殖水平、提高山地鸡养殖效益具有巨大潜力。通过掌握放牧鸡的野外生存行为,针对性地提出应对转牧应激、促其高密度栖息、防范降雨淋袭等管理方案。

生态环境;放牧区域;载禽量;调教;放牧管理。

1 前言

1.1背景

近年,受市场推动,屏边县的山地鸡养殖业已由房前屋后的零散养殖开始向山里的荒山、林地间探索专业化饲养的方式转型。屏边县属典型的山区县,广阔的山林及林下动植物资源,具备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山地鸡产业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转型生产经验不足,多数难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或难维持发展,因而十分有必要对放牧式山地鸡的有效生产方式进行探索并指导生产。本文就2014年至2015年屏边县承担中央现代农业山地鸡生产建设项目的生产规划及实施山地鸡放牧管理方面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探讨。

1.2国内现状

对于山地鸡养殖,国内有不少报道,但所报道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对于山地放牧管理方面未见有较深入的研究报道。

1.3目的意义

通过对全县实现山地鸡生产产业的统一规划,以及山地放牧管理的探索与示范,对于正确树立山地鸡的概念,引导人们对既有的山林地实现综合性的立体利用,利用山林间可被鸡群采食的野生食物资源实现云南高原特色畜牧业—风味肉食的生产,有效增加山林户的经济收入、满足人们对具有特色风味山地鸡的肉食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项目建设规划

山地鸡为所有不同养殖方式中最受大众市场欢迎的肉用商品鸡,它最受市场欢迎的特点在于它的肉质具有独特的风味。目前,实现山地鸡特殊风味的途径,唯有在饲养方式中选择适宜放牧的品种,通过一定时间的山林地放牧,从野外觅食多样野生食物积累转化来实现。唯有准确把握这一具有特色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概念组织和指导生产,才能使处于边远山区的边疆县—屏边县的山地鸡产业永保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整个项目实施立足于从屏边县的实际出发,主要从服务全县生产需要规划设计。主要扶持25户同时承建山地放牧示范和育雏生产两块功能。山地放牧功能主要发挥山地放牧饲养的示范作用。育雏生产功能育出来的鸡苗除满足承建示范户放牧饲养示范外,另供给其他无育雏能力的农户饲养。在这之前,屏边县一定规模养殖的山地鸡产业总体处于一个想养,但不知道怎么养,能养不能养,适宜放牧的鸡苗从哪里来,如何批量育苗,或者正在探索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的阶段。如果所建成的25户育雏室全部运行育雏,预计全年至少可育50余万脱温鸡苗供给山地饲养市场。加上示范户的山地饲养示范,对推动屏边县山地鸡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有示范、有便利的种苗来源供应服务是本项目实施的方向。

3 技术方案

3.1育雏生产

主要扶持建设相应的标准育雏室。育雏室的规格统一为:长12 m,宽6 m,高3.2 m,室内采用国内普遍使用的地表下两烟道连接生火灶堂向室内供温的方法,为雏鸡提供育雏温度。室内设长10 m,宽0.8 m的育雏网4列,每列3至4层育雏。计划户均年育雏6批,2万只左右。并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让承建户掌握本地土鸡雏鸡的供温调控、全程计划免疫等关键育雏技术,使之能达到批量育雏供给其他无育雏条件的山地饲养户饲养。

3.2山地放牧

3.2.1选放牧山地面积较大的养殖户进行扶持示范每户具备放牧山林地4.67 hm2以上。

3.2.2选适宜放牧的品种选野外活动能力较强、且能适应本地气候的品种,主张选本地品种大围山微型鸡及另类本地土鸡。

3.2.3按照一定距离布局放牧鸡舍每相距400 m左右,选择一地势相对高、向阳、背风的位置建盖一间放牧鸡舍。每间鸡舍所辐射的放牧区域4.67~5.33 hm2。鸡舍高2.2 m左右,宽2.5 m,长度视需要而定。舍内相互错位搭建5层立体栖息架供鸡群夜间栖息,栖架上下层之间相距30 cm左右。左右供鸡栖息的搭桥间相距30 cm,四周简易围栏围舍。舍内一侧留一宽1 m的人工管理走道,1.5 m用以搭建鸡栖息架。除特殊情况外,区域间无需围栏限制鸡群的远距离活动。

3.2.4严格控制区域放牧规模以成年体重1.5~2 kg的本地土鸡,每一区域放牧规模控制在2 500~2 800只。载禽量525只/hm2左右。体型较小的大围山微型鸡的单位放牧量可以增加15~20%。

3.2.5加强鸡群转牧过渡期的调教和放牧期间的日常管理选择气温稳定,天气晴朗的气候将鸡苗从育雏舍转至放牧舍。从鸡苗入舍当天起,鸡舍四周围塑料膜适当保温(注意留通风口保证舍内空气通畅)1月左右,栖息架地面铺厚10 cm左右干燥垫草,给入舍鸡群过渡性栖息。将鸡群封闭于舍内饲养3~5 d熟悉舍内环境,减少转舍应激。封闭饲养期间,每天在舍内人行走道上铺以干净的塑料布投料给水,坚持10 d左右调教鸡群上架栖息。3~4 d后逐渐敞开鸡舍,让鸡群逐渐出舍外活动,给料点由舍内逐渐过渡转向舍外,如此渐渐性地调适。日常主要加强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可能对鸡群造成影响的管理等。

3.2.6严格休牧制度每年计划在雨季来临时开始休牧4个月,充分利用此间的高温高湿利于植被快速生长的气候条件快速恢复土表植被。为确保放牧场地按时得到休牧,主张计划同日龄的鸡群按时投放、同时出栏的全进全出管理模式。

3.2.7整理地表生态放牧环境屏边县可供放牧山地鸡的环境复杂多样,主要整理有碍鸡群活动的茂密高深草丛块等障碍物,向四周清通多条鸡群向远处活动的通道,以此增加鸡群觅食的活动面积和活动半径。适当清除群落频率较高的蕨类、紫茎泽兰、飞机草等被认为对鸡群无安全掩护作用的草群,让位于其他能被鸡群采食的生态植被生长。必要时可就地选择适应于本地块小气候、鸡群喜于采食的低矮植被扩种混种进行草场人工改良,使之成为主要生态群落。整理时注意培育和保存鸡群能就地乘凉和迅速躲避天空猛禽捕猎的植被。

3.2.8限制给料以促进鸡群野外觅食为目的,主张采取限制营养或限制供给量方式给料[1]。

3.2.9防疫参照国家相关畜牧养殖用地选址规定,选符合防疫隔离条件的区域建育雏室和放牧场。育雏期间参照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计划免疫程序完成。放牧期间,每2月给群体驱虫一次。

4 结果与讨论

4.1育雏

经用户育雏实践体会,按方案建设的育雏室适用,恒温效果佳,育雏效果好。被扶持的25户,目前已有20户已成批引进雏鸡25万只成功育苗满足自己和供给他人山地放牧饲养。由于这25户的育雏室可以就近便利满足县内山地养殖户规模饲养的要求成批供苗,目前,通过它的推动,屏边县的山地鸡产业正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4.2放牧过渡期管理

据观察,在该县1 700 m左右海拔区,对于成年体重1.5~2 kg的本地土鸡,从育雏室转入山地饲养放牧舍,如果在温暖的春秋季,25~30日龄,体重200~250g,可转舍山地放牧饲养。如果在气候逐渐转凉的初冬转舍,40~45日龄,体重达300 g左右可转舍。对于本地大围山微型鸡由于前期成活率相对较低,即使在温暖季节,主张40日龄以后才放牧。鸡群在放牧舍内通过适应性封闭饲养3~4 d后开放鸡舍,鸡群均能以鸡舍为中心,逐渐由近而远活动,每天傍晚时分逐渐回到舍内栖息,45 d以后,可表现出本品种活动能力最远距离的觅食。鸡群对新舍(环境)的应激性反应,主要集中在最初入舍的7 d左右,表现出对新环境入夜栖息安全的恐惧行为,这种恐惧行为多出现在傍晚鸡群入舍时,先是表现非正常的喧闹,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鸡群往往在喧闹中相互搭伙扎堆而栖息于地面。如果舍内温度不能满足刚转舍鸡群的需要,这种扎堆现象更突出。由于刚入舍鸡群的体质和体重均较弱,抗挤压能力较弱,被挤压窒息死亡率较高。这种初入舍鸡群的应激反应现象往往被初始从事规模山地养殖户忽视,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发生。通过试验和观察,杜绝这种损失最有效的方法,是在鸡群入舍喧闹栖息归于平静时,人为遮掩鸡舍四周,使舍内处于无光的黑暗环境,借助弱光每晚1至2次及时将地面扎堆鸡群分开移至栖息架上使个体间相互靠拢放置栖息的调教。据观察,相互紧贴放置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能够满足鸡群夜间相互依存栖息的习性,因此可减少移至架上的鸡群再移动寻找伙伴而落架现象的发生,十分有利于调教鸡群上架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鸡群个体间可相互取暖,减少鸡群对新环境气候变化的应激。如此进行7~10 d的调教管理,鸡群便可主动寻梯或飞跃上架栖息而逐渐适应新舍环境。20 d左右主动上架率可达75%左右,45 d左右可全部上架。人为调教15 d左右,地面自然扎堆致死的现象不再发生。在大群同舍栖息情况下,栖息架以宽12 cm左右的平木单木搭建较佳。平木可使鸡群夜间蹲息平稳,有效减少相互挤落架现象的发生,可提前完成鸡群上架栖息的调教。单木栖息可有效避免鸡群架上扎堆。随着鸡群地面栖息量的逐渐减少,可除去地面垫草,以便人工收集舍内鸡粪。

充分掌握鸡群转舍应激行为表现,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大群鸡群的转舍成活率。通过对鸡群调教集中栖息,又十分有利于后续管理。

4.3对放牧舍的建设和管理要有利于鸡群高密度栖息

据观察,即便没有受外界威胁性干扰,对于野性较强的本地土鸡,鸡群夜宿均有自然聚群于树枝栖息的习性。针对这种习性,县内年出栏超万只的某山地养殖户,在不同放牧区间分别按每平米土地面积栖息1.5~2 kg体重的本地土鸡成年鸡200只的计划搭建全开放式的栖息舍。栖息舍按前述方案建设,最终实现了栖息200余只/m2(每层40余只)的目标计划。认真观察分析能实现鸡群高度聚集栖息的原因:一是以宽不超过1.5 m(支建栖息架的地面宽度)的长方体建舍。随着鸡群的不断成长,放牧至50 d左右,逐渐撤出鸡舍四周的围栏(网),使舍内栖息架彻底向四周暴露,由于舍宽不超过1.5 m,使爱好群居的鸡群便于四周寻找栖息架上的空位,便于鸡群四周入位。二是鸡群具有自上而下栖息的习性,利于消除高层栖息架的空位。三是全开放式的栖息环境接近于野外的栖息环境,空气流畅,为鸡群接受。四是得益于入舍初期的人为精心调教所建立的条件反射。

促使鸡群野外高密度集中栖息,可大幅度降低栖息鸡舍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野外鸡群的管理效率。

4.4对放牧场地要采取适度规模放牧和轮牧的策略,保持放牧生态系统平衡

本地土鸡山地放养对土表生态的破坏力来自于它习惯于挠地觅地下食物对土表原状、草被的破坏,以及一定全体数量对草地的踩踏。按前述载禽量525只/hm2、每放牧区域4.67~5.33 hm2、区域放牧2 500~2 800只规模,并适时休牧的方案,见土表被鸡群挠土破坏的程度并不明显,被破坏的土表面积15%左右,低矮草本植被35%左右,被破坏的生态可在休牧期间得到快速恢复(一方面得益于放牧鸡群所排粪便的肥效)。鸡是杂食性动物,地内的动植物均为鸡的多样性采食对象,由于放牧生态系统内的野生食物能满足鸡群补充采食的需要,晚餐时,未见鸡群对饲养员的投料信号表现出强烈的求食反应,鸡群羽毛光泽度达农户房前屋后少量散养的水平。与此相比较,在实施本示范项目之前,县内不少山地养殖户,同一放牧点一次性投入达7 000只以上放牧,见放牧3个月,鸡舍周边150 m半径内,低矮草状植被严重踩踏死亡,地表裸露面达85%以上,方圆100 m半径内土表常载超过土壤净化能力未净化的鸡粪,鸡群爆发大肠杆菌痢疾病的比率明显增加。又由于超载,生态再生机能被严重破坏,野生食物短缺,鸡群生长所需食物只能全部人工供给满足,难于达到真正意义山地放牧养殖的成效。

为便于放牧场地的轮牧、休牧管理,对鸡群的投放与回收应采取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

认真评判自然放牧场野生食物资源状况及区域生态对鸡群数量的承载能力,核定相应的放牧规模,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放牧,可最大限度减少对鸡群的人工投料投资成本,实现真正意义的山地养殖。

4.5所选品种要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

当前,屏边县的商品肉鸡市场,大致有高度选育的体型较大的外来快大型肉鸡,一定选育的中等体型的土杂鸡,未经选育的体型相对较小的纯本地土鸡(大围山微型鸡及另类纯本地土鸡)三类代表品种。经不少养殖户试验,在相同的野外放牧饲养条件下,快大肉鸡,土杂鸡的野外抗逆性(如抗雨淋袭、躲避天空猛禽捕猎、抗大肠杆菌病干扰等)、野外活动能力(如活动半径、飞跑等)、觅食能力(如挠土觅食能力)等方面均不如未经选育的野性较强的本地土鸡。其中,快大肉鸡的活动半径仅50 m左右,土杂鸡活动半径150 m左右,而本地土鸡活动半径均超过200 m以上。屏边县属多雨高湿的气候,即便选择外来未经选育的土鸡,也有抗逆性不如本地土鸡的表现。这些可作为选择放牧品种的参考。笔者认为,针对屏边县的气候特点,在不具备可选择的条件下,首选本地土鸡较佳。

4.6适当控制精料给料,注重牧区内种植速生高产食物资源补料

白云乡某户,利用已种植10余年的秋冬落叶杞木林40 hm2进行林下养鸡,该杞木林林下腐殖质丰厚、地表常年湿润,一年生植被生长旺盛,四季常绿,腐殖质层及地表各种可食野生昆虫类较丰富,被认为这是放牧山地鸡最优越的生态环境。虽然放牧环境优越,但由于不恰当的利用(定点0.7万~1.5万只的大群集中放牧),并未使他获得预期经济效益。2014年,他改离原放牧点300 m再建鸡舍,将规模控制至3 000只,自30日龄投入放牧起,坚持每1 000只鸡每天给予10 kg玉米的定量补饲(傍晚鸡群归舍时扩大面积投食,让每只鸡都能采食到)至7~8月龄,鸡群达成年鸡标准体重(1.5~2 kg)出栏。此限制给料方法,前期单位体重获得量高,越往后越低。正常情况下,如全人工控制饲养,该鸡至成年体重日采食量约110~130 g,而此控制量,仅达10 g。从小至大,都不增加供给量,主要基于前期鸡群个体弱小,野外觅食的能力相对较弱,需人工补充量相对较大,越往后,鸡群野外活动觅食的能力渐增强,可实现野外生存自给的考虑供给。结果,在饥饿的驱使下,中后期鸡群的活动半径达300 m,与笔者2006报道[1]的以单一玉米充分满足鸡群采食,使鸡群活动半径达200 m远的距离远了100 m。基于这样的控制放牧,首次实现了该批鸡获9万余元纯收益的饲养。2015年,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他将整片林地整体规划,每4.67~5.33 hm2的中心设放牧管理鸡舍,在休牧期结束的入秋季节,以四个放牧区一次投放11 000只(每区2 700只左右)30日龄的本地土鸡群放牧。于鸡苗放牧前40 d左右,在各放牧区内分点选择较肥沃向阳的地块,种植0.27 hm2一年生四倍体高产黑麦草(地表人工化学除草半月后撒播),出苗后45 d左右(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向所有鸡群开放自由采食。鸡苗从投放放牧之日起,改喂单一的能量饲料—玉米面,并且逐渐减少供给量,至15 d左右,全面停止供料至7~8月龄,依然获得了与该鸡相符的生长规律标准体重出栏,并实现了略强的经济效益。据观察,此饲养方案设计的0.27 hm2播种量,足以满足整个放牧期再生长与再采食的平衡。而且,一次种植可满足鸡群平衡采食至次年的5月,可采食期达250 d,而鸡群的一轮采食期不超过195 d即达成年体重可出售,仍剩55 d左右可继续满足采食待售,而不惧怕有如人工喂养因一时卖不出去鸡群留舍所需增加的精料投资成本。因为有了高产优质人工草地满足采食,鸡群的采食半径依然保持在200 m左右。通过探索,放牧区内种植黑麦草补饲的方法已成为该户该放牧生态条件下目前最佳的放牧饲养方案。

该优越放牧环境条件下探索出的极端限料方案,值得借鉴与参考。对于放牧条件次之的环境,应以不同限料量探索适应于所处放牧环境的给料方案,或者调整放养量。对于野外食物资源匮乏,需人工全供给精饲料饲养的放养环境,不主张规模放牧饲养。上述种植优质牧草让鸡群自由采食补料方案预示,对放牧场进行鸡群喜食性优质牧草种植改良,对于提高单位面积载禽量、大幅提高节粮养殖水平、提高山地鸡养殖效益具有巨大潜力。

4.7注意防范降雨对野外放牧鸡群的影响

降雨对鸡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鸡群受降雨淋湿羽毛,加之环境气温受降雨影响急剧下降,被雨淋湿的个体倍感寒冷而蜷缩不愿意活动。对于本地土鸡,这种影响对于初入放牧场25~100日龄的幼龄鸡群较明显,日龄越小,抵抗力越弱,影响越大。受降雨重度淋湿的幼龄鸡和弱鸡,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往往由于抗寒消耗大量体能而死亡,而且这种死亡现象较常见。即便不死亡,也会对以后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避开雨季组织幼龄鸡群放牧生产。二是时时掌握当日的气候变化,降雨来临前,及时将鸡群围入鸡舍避雨。三是雨后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个体进行保温救助。对于已具备一定抵抗力的群体,也应在放牧区内多点搭建一些简易避雨棚,让鸡群就地及时避雨,以减少因受强淋雨影响的体能消耗。

4.8市场回应

由于生产方案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需求,商贩通过现场体会各山地饲养户的放牧场地,人工给料情况,肉食风味,山地鸡在野外的觅食活动状况、通过放牧所表现的羽毛光泽等,基于各户大面积放牧场地客观存在的山地特色,项目户所养山地鸡被消费商视为不可多得的真正意义生态鸡主动上门订购,无需养殖户进行基于市场竞争的各种促销手段进行促销。只要饲养得当,其销售利润达每只35元以上,是高度集约化舍饲的3~5倍,因此弥补了利用本地土鸡山地饲养,养殖周期相对长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

5 小结与建议

有示范、有便利种苗来源供应相结合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符合屏边县现代山地鸡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屏边县现代山地鸡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遵循适合的放牧区域规划、区域放养规模、休牧与轮牧、最大限度促进鸡群野外觅食的核心原则规划山地鸡的放牧,可维持放牧环境的生态平衡,并能获得较佳经济效益。

通过在放牧区域种优质牧草让鸡群自由采食补料对于提高单位面积载禽量、大幅提高节粮养殖水平、提高山地鸡养殖效益具有巨大潜力。

合理利用山地生物资源发展山地鸡产业,可实现山间林地的立体应用,并产生出多重立体经济效益。

[1]万全书.不同饲料对山地放养鸡觅食的影响[J].云南畜牧兽医,2006,⑶.

(编辑:赵鹏飞)

S858.31

A

1006-799X(2016)11-0111-05

万全书(1964-),男,云南屏边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土鸡山地鸡舍
山地草甸
张碧林养土鸡名堂多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鸡舍消毒程序小结
别请狐狸建鸡舍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土鸡
山地之旅
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