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方式挖潜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产业

2016-03-10苏宝兰甘肃省玛曲县畜牧业经营管理站甘肃玛曲747300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曲草场牲畜

苏宝兰(甘肃省玛曲县畜牧业经营管理站,甘肃 玛曲 747300)

转方式挖潜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产业

苏宝兰
(甘肃省玛曲县畜牧业经营管理站,甘肃 玛曲 747300)

本文对玛曲县传统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现状以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后。从提高农牧民科技综合素质,特色畜牧业示范点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家畜良种化水平,加强畜牧业基地建设,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对如何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现代生态畜牧业;特色畜牧业;生产方式;专业合作社

现代生态畜牧业是以现代理念和管理,以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工业加工带动的畜牧产业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畜牧业是特定的、传统的产业,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玛曲县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潜力巨大,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县境中分布着由西向东贯穿全境的阿尼玛倾山和绵亘于县境北部的西倾山两大山系的山前丘陵,黄河由南、东、北环绕县境而过,沿河两岸阶地宽阔,地表平坦,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缘优势、水资源优势、土地和草场资源优势、从事畜牧业的人文环境优势和畜产品价格优势以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状态最原始的湿地—黄河首曲湿地,为建立无规定疫病区创造了良好条件。

1 玛曲县基本概况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黄河自青海久治县门堂乡入县境木西合乡,经西、南、东、北环流全县,最后返流至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流程约433 km,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1.019万km2,草地面积1 2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4.3%,1 245.5万亩优良草场,人均占有草原231.24亩。牧养畜种以阿万仓牦牛、欧拉藏羊、河曲马和河曲藏獒为主。截至目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103.2835万头(只、匹),其中:牦牛51.1764万头,羊49.9725万只,马2.1243万匹,鹿103头。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26.83%、28.57%和26.98%。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2973亿元,肉产量达到13 200 t、奶产量达到33 600 t。

2 现代生态畜牧产业化发展现状

2.1改善养殖方式,挖掘生产潜力

发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推进自繁自育生产。加大宣传动员力度,鼓励牧民群众积极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大力淘汰非生产畜和老龄母畜,培育犊牛羔羊,及时补充后备母畜,优选后备种公畜,出栏其他幼龄牲畜,推进牦牛、藏羊的专业化养殖,对能繁母畜、仔畜进行冬春季圈养补饲,提高成畜保活率和仔畜繁成率,加快牲畜出栏周转,推进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发展,由放牧养畜向以放牧为主适当补饲发展,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实施牲畜良种工程,以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和西科河欧拉羊种公畜养殖场为依托,按照“牧户繁殖饲养、基地选购配送、淘汰劣质种畜”的要求,加大基地和牧户对种公畜的优选劣汰力度,建立了牦牛、藏羊优质种公畜的配送、回收与交换使用的新机制,进一步改制和完善种公畜基地。以退牧还草工程、黄河重要水源功能补给区牛羊育肥小区建设项目、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项目、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等项目为依托,开展实施草原围栏、饲料补助、牲畜暖棚、良种改良、种质资源保护等建设的同时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和牦牛藏羊政策性保险政策,进一步强化了畜牧业基础设施,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2.2抓好畜种改良和动物疫病防治

确保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实现牧业健康发展。优良畜种是实现畜牧业优质、安全、高效的关键。针对目前牦牛、藏羊品种退化严重的现状,先后建立了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牦牛种公畜基地和西科河欧拉藏羊种公畜养殖场本品种繁育区,开展藏羊选育和牦牛复壮。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将疫病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2.3积极鼓励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

倡导牧民群众规模化养殖。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和《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了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按照所有专业合作社都要达到“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民主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规范档案管理”的要求,规范完善了相关手续和制度。

2.4积极开展畜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

积极开展玛曲牦牛、欧拉羊、河曲马、河曲藏獒等畜种和玛曲牦牛肉、欧拉羊肉为主的特色畜产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为了有效保护欧拉羊、玛曲牦牛、河曲马、河曲藏獒等畜种和欧拉羊、玛曲牦牛肉等特色畜产品资源,玛曲县积极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同时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册欧拉羊、玛曲牦牛、河曲马、河曲藏獒网上名称通用网址和无线网址。

2.5全力推进加工企业产业化发展

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畜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牧民的思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县上出台了《玛曲县实施开放开发战略优惠政策规定》,积极参加各类大中型经贸洽谈会,吸引内地大型企业到玛曲县投资办厂,依靠外力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天马生态、甘肃省食品公司等大型企业在玛曲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的感召下,已落户办厂,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已达到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在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牧民群众、联户牧场、专业合作社加大出栏力度,与加工企业签订牲畜出栏协议,各加工企业对出栏牲畜进行了收购,并将收购牲畜科学化屠宰加工,标准化包装出场,达到产业化发展的目的。

3 制约生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1生产效益低下

以牧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以及畜群结构不合理、品种退化造成的低效益。玛曲县的畜牧业生产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绝大多数是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低效;畜群结构中大多以牦牛、藏羊为主,家家户户马牛羊,牲畜品种混杂的现象随处可见,良种牲畜比例小,科技含量较低,科学的饲养方法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3.2现代生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不硬

主要体现为:一是标准化生产及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对照国家已经制定的各种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玛曲县畜牧生产的“标准化”养殖场几乎没有,有规模的养殖基地和养殖场牲畜出栏数量占不到玛曲县出栏总量的10﹪。县、乡两级财政对畜牧业几乎没有投入,养殖户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缺乏认识,畜牧养殖还停留在靠天养畜的思想上。二是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显着。三是畜牧专业协会组织程度低,投入协会经费不足,新技术的推广难以落实。

3.3生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软件不优

主要体现为:动物卫生防疫检疫体系不健全,为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差。一是防疫不到位,主要原因是防疫打针难,工作推进阻力大。二是检疫不全面,主要原因是检疫用设备配备不全、短缺,检疫手段滞后。三是基层防疫检疫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低,乡镇兽医站职工青黄不接,面临站垮人散。畜牧科技推广示范体系不健全,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不高,良种推广困难,养殖户比较效益低。企业投资软环境还不够优。

3.4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草场超载导致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场退化、沙化严重,严重威胁畜牧业产业化和牧民增收。由于气候变暖及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县近90%的草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草场面积80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4.9%。由于草场过牧超载,加之牧草供应季节的不平衡性,致使牲畜长期难以摆脱“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

3.5人口自然增长与草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2年玛曲县的万亩草场承载的牧户数达7户,万亩草场承载牧业人口达44.25人;分别比1983年的万亩草场承载的牧户数4.01户,万亩草场承载牧业人口20人增长74.5%,54.8%。随着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单位草场承载的牧户数和承载的人口数不断增加,由于草场资源有限,使人口增长与草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

3.6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目前传统的饲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先进的适用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普及,过度依赖天然草场放牧,缺乏必要的补饲,仔畜当年育肥出栏比例低,造成非生产畜大量压栏,畜群周转慢。自养的畜种仍以地方畜种为主,改良畜比例低,而地方畜种又缺乏选育,生产性能普遍较低。

3.7农牧民劳动技能低

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农牧民受教育年限比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大,文化程度低,加之劳动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农牧民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农牧民仅靠掌握的简单的农牧业生产技能,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困难。

3.8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生产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没有品牌效应。牛羊肉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加工、流通相对脱节,带动农牧民增收能力有限。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中各自为阵,小而全的分散式生产经营方式普遍存在。

4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对策建议

4.1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一是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乡镇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县畜牧系统、县广播电视等作用,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适用技术培训,让农牧民学会几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

4.2大力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特色畜牧业示范点

引导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经营理念,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联户牧场建设,优化畜群畜种结构,积极推行羊12月龄出栏,牦牛30月龄出栏饲养技术,对哺乳牦牛限制人工挤奶或不挤奶,以满足犊牛营养需要,促进犊牛生长发育,加快周转,达到常年出栏的目标。在个体养殖的基础上,引导牧户组建联户牧场和专业合作社。联户牧场要达到草场合理利用、畜群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实现草场围栏化、饲草料基地化、防疫规模化、牲畜良种化、圈舍暖棚化、饲养科学化、住房定居化的要求。

4.3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

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牧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利用国家和省、州的有利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整合各类涉牧资金,采取政府投资引导为主、牧民自筹为辅的建设方式,加大对牲畜暖棚、注射栏、人畜饮水点、干旱草场灌溉设施、饲草料储备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牧业机具补贴政策,引导规模养殖小区(场)、联户牧场、专业合作社购置补播机、铡草机、打捆机、牧草收割机、粉碎机等适合玛曲畜牧业发展的牧业机具,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4.4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牲畜品种改良和牲畜良种工程

提高牲畜的单位产出率和对草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单畜产值和畜产品附加值。科技含量低,是玛曲县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关键。要以牲畜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常规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积极落实“科技兴牧”战略。利用牦牛和藏羊繁育基地,缩短改良周期,淘汰劣势牲畜,扩大良种畜数量,提高牲畜的单体效益。引进企业化经营机制,充分利用现已建成的两个种公畜基地和两个藏羊种公畜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进行良种畜选育、配送等多种方式,开展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分散饲养。加快畜种改良步伐,保护畜种资源。不断加大种畜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甘南牦牛、欧拉羊、河曲马、河曲藏獒保种选育基地,完善相关设施。玛曲牦牛、欧拉羊、河曲马、河曲藏獒是甘肃省名优地方畜种,在省内外知名度很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引导牧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进行科学养畜,注册欧拉羊、河曲马、河曲藏獒、玛曲牦牛地理标志认证。每年举行一次欧拉羊、河曲马、河曲藏獒、玛曲牦牛任一畜种的展示比赛。

4.5结合发展现代畜牧业与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当前,特别要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坚持“整体推进、集中先建、先易后难、规模不限、典型引导、促进发展”的原则,提高建设档次,引导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向交通便利地集中。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在确保牧民与草场的利益关系不断、承包权不变、收入不减的前提下实现草场向联户集中,牲畜向联户牧场和专业合作社集中,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同时,减少畜牧业从业人口,使富余人员走出草场、定居城镇,从事非牧产业,有效增加牧民群众收入。

4.6规范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能力和服务水平

抓好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发挥好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协会要切实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在农牧民与产品市场、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农牧民与营销大户以及农牧民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信息流通的桥梁。要发挥好专业合作组织对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做好畜牧产业的社会化服务,并以协会为载体,通过协会自身壮大的形式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产业做大做强。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规范完善相关手续和制度,所有专业合作社都要达到“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民主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盈余分配、规范档案管理”的要求,以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

4.7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要精心培植和引导雪原、宏达等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建立起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促进龙头加工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发展。壮大产业,发挥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把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相结合,一要培育壮大现有农牧业企业,发挥其在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优势,使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让农牧民在多个环节增加收益。二要围绕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并发展一批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覆盖面大、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促进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三要立足市场开拓、品牌打造、信息技术、生产经营、工艺提升和设备升级等方面的优势,引导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帮助农牧民按市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壮大优势产业、扩大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支撑作用,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有力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牛羊育肥、养殖、畜产品加工以及河曲马、河曲藏獒等特色养殖产业,提高专业合作组织与农牧民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带动农牧民实现增收。要利用我县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企业群体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牧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从项目、资金、税收等各方面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的扶持,完善、提升畜产品交易市场,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力度,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及其它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联系,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对现有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积极申报有机产品认证,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牛羊不同部位的精深加工和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组建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扩大辐射带动面,形成牧户+总社(专业合作社)+企业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定单畜牧业,减少活畜外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4.8典型引路,为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探索模式

逐步推行舍饲半舍饲和联户牧场建设,结合畜牧业工程建设实施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制度和舍饲、半舍饲制度。实行“三集中”即草场向联户集中,家畜向联户牧场和养殖小区集中,人口向乡镇、寺院和县城等人口集中区集中,按照“人有住房,草地有围栏,家畜有棚圈,冬春有储草和补饲饲料”与“统一规划,统一养殖畜种,统一防疫检疫,统一养殖技术和标准”。制定饲养管理规程,严格按照科学饲养标准饲养牲畜,组织生产,严格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做到选址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规模效益明显,管理制度健全。引导牧户适度发展养殖规模,走专业化养殖之路。

4.9积极建立草原有偿流转制度

使无畜户和不愿意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户的草场向养殖大户和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提升单位草场的产出率和产值。积极建立联户牧场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牧户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促进畜牧业形成规模优势。调整畜群结构,引导组织农牧民开展当年育肥12月龄羔羊出栏和犊牛季节性育肥出栏,压缩非生产畜,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繁殖母畜比例。

[1]汪玺,张德罡,李春云,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草地畜牧业现代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李全.甘肃牧区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1-4.

[3]朱进忠.草地资源学[M].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10,(11):1.

[4]道尔吉帕拉木.集约化草原畜牧业[M].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1996,(5).

[5]花立民.草原生态畜牧业高效生产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

(编辑:高真贞)

S8-1

A

1006-799X(2016)11-0005-04

苏宝兰(1975-),女,甘肃定西人,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业管理及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河曲草场牲畜
祁连草场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新草场有多远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河曲民歌合唱电子伴奏的研究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雪峰下的草场
浅析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