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干预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该概况

2016-03-10张锦华钟延进杨慧琳宁晴

光明中医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失眠亚健康

张锦华 钟延进 杨慧琳 宁晴 吴 节



中医药干预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该概况

张锦华1钟延进1杨慧琳1宁晴1吴节2

1.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2.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对亚健康失眠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作综述,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文就亚健康失眠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的阐述、中医药干预的方法。结果临床治疗多从肝郁气滞、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方面着手,采用了中药、针灸推拿、食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结论目前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失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问题。

关键词:失眠;亚健康;中医药疗法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临床以疲劳、睡眠紊乱、抑郁寡欢、急躁易怒、短期记忆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躯体和心理不适为主要表现[1]。其中,失眠是亚健康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亚健康失眠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其发病率高,约占亚健康的42.5%[2],是多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失眠的治疗主要通过服用镇静安神类药物来暂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或睡眠时间,但这些药物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睡眠约束、认知疗法等非药物疗法也逐步应用于临床,虽然这些非药物疗法同药物治疗相比,花费少且无毒副作用,但其疗效不明确成为这类疗法推广的最大障碍[3],而祖国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基础,对比西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其有独显著效和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亚健康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 病因病机

亚健康属于中医“未病”范畴。“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对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为“不寐”,是因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在历代著作中又有“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名称。《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失眠的病机及具体的治法。《灵枢·大惑论》中认为“目不瞑”的病机是“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说明了不寐的根本是阳不入阴。《黄帝内经》中还第一次提出内伤疾病“不得卧”的概念,《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意为胃气不和而导致的失眠。《难经·四十六难》的观点也基本与此相同,对后世认识和治疗失眠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汉代张仲景认为:“虚劳虚烦不得眠”,应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隋代,《诸病源候论》有“虚劳不得眠”及“病后不得眠”两候,认为病后不得眠是由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之故,指出与心、胆病变有关。明代《景岳全书》中把失眠概括为“有邪”与“无邪”两大类,《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书中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无邪是指“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而有邪者又可分为两类:外邪、内邪。外邪为“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内邪为“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愤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因此,失眠(不寐)辨证的纲目在于虚实两端,实者为邪气内扰,虚者为阴血亏耗,均可引起阴阳不交、神魂不安,从而导致失眠;《黄帝内经》指出的失眠病机为阴阳失调[5]。

2 临床治疗

2.1辨证论治目前亚健康失眠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研究者多从肝郁气滞、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方面治疗。李希民等[5]在临床上治疗亚健康失眠常辨证为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胆气虚等证型,根据辩证分型以桂枝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程志清[7]善于运用膏方调治亚健康失眠,临床常将其分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三个证型,分别采用归脾汤加减、加味交泰汤化裁、安神定志汤加减调治,取得满意疗效。

2.2专方专药马燕斌等[8]将108例亚健康伴失眠(肝气郁结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56例,以三七花治疗;对照组52例口服谷维素,治疗后两组的阿森斯失眠量表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和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三七花能显著改善亚健康伴失眠人群的中医证候,提高睡眠质量。阿衣努尔·木合买提巴克等[9]将72例亚健康肝气郁结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7 例口服柴胡疏肝散化裁汤剂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谷维素。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柴胡疏肝散化裁汤剂能显著改善亚健康伴失眠人群中医证候,改善睡眠质量及日间生活质量。邵大飞[10]将60例亚健康气阴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汤剂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谷维素。两组治疗后 PSQI 评分均能降低,治疗组和对照组PSQI评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失眠作用肯定,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且不良作用少,依从性较好。冯家昌[11]将72例亚健康态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养心安神汤(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五味子、酸枣仁、茯苓、柏子仁等)治疗,对照组采用舒乐安定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SQI总积分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疏肝养心安神汤可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好。宋远瑛等[12]将48例亚健康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治疗组予逍遥散加减方治疗,对照组予艾司唑仑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 95.8%,对照组为 66.7%,2 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疏肝理气法对亚健康失眠疗效可靠。

2.3针灸推拿陈菲等[13]采用自制安眠贴(莲子心、黄连、茯神、酸枣仁等药物)穴位贴敷:取双侧三阴交穴、神门穴,每3天更换1次,配合穴位埋线:取三阴交穴、心俞、肾俞、安眠穴。治疗亚健康态失眠患者30例,治愈1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表明穴位贴敷配合穴位埋线,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还能增加刺激穴位的强度,延长疗效维持时间。朱必伟等[14]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督脉部位给予三部走罐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督脉三部走罐法干预亚健康失眠症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张曼[15]将60例亚健康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予开天门穴位按摩治疗,对照组予舒乐安定。治疗后发现开天门穴位按摩大大缩短了病人入睡时间,有效延长了其睡眠时间,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用开天门穴位按摩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病人,疗程短,效果好,方法简单。陈晓艳等[16]指导124例大学生亚健康失眠者进行自我穴位按摩,疗程为60d。结果表明124名大学生治疗后PSQI各项指标评分均降低(P<0.01) ,治疗60d 疗效优于治疗30d疗效(P<0.01),说明通过自我穴位按摩治疗大学生的亚健康睡眠方法简便,且疗效显著。

2.4其它疗法钟婉婷等[17]运用中药口服(自拟方:酸枣仁,柏子仁,茯苓,当归,川芎等)配合针灸治疗(内关,三阴交,太冲,足三里)及食物疗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症80例,总有效率96.3%,治愈率50%,表明中医多种手段治疗亚健康状态失眠症效果优良。姜小琴等[18]将73例亚健康失眠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与对照组36例,分别采用安神汤辨证加减结合睡眠卫生指导和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周末CG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安神汤联合睡眠卫生指导能显著改善亚健康失眠者的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疗效与单用艾司唑仑片相当,且依从性及安全性高,不存在依赖风险。何竞等[19]将60例阴虚火旺型亚健康失眠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A组采用热敏灸结合天王补心汤治疗,B组仅给予天王补心汤治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A 组93.3%,B 组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7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151-03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失眠亚健康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儿童亚健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