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中农村旅游业开发的调查与研究

2016-03-09秦政周虹光焦健谢莉莉

新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转型升级

秦政 周虹光 焦健 谢莉莉

摘 要: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梅花村是珠江支流北江上游流域(韶关段)农村的典型代表。该村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综合开发价值。但和其他大多数乡村一样,梅花村旅游综合开发程度低,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建议政府应当合理布局农村结构,利用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及平地面积广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速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梅花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转型升级

2014年7~8月间,笔者参加了由23人组成、指导老师带队的“促转型升级,建美丽乡村,圆北江梦想”社会实践服务队(以下简称“北江队”),如火如荼地投入到了本年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北江队“三下乡”的任务是就北江流域韶关段农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状况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目的是为促进农村经济促转型升级,建立“美丽中国”之“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在调研期间,北江队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北江上游比较典型的乡村——梅花村,作为本次调研的标本,同时将各成员分成资源组(地理科学专业10人)和设施组(旅游管理专业13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若干小组(如:人文旅游资源组、自然旅游资源组、旅游基础设施组、旅游服务人员组、市场营销组等)。各小组按照事前各自拟定的调研计划和活动方案,对梅花村进了深度调查,获取了梅花村大量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规划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共采写新闻报道40余篇。活动结束后,全队撰写个人心得23篇,专题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初稿各5篇,合计字数达6~7万字。

2015年暑假期间,北江队部分成员又对梅花村进行了实地复查,同时又选取了曹角湾村、黄村等韶关其他一些村庄相近专题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一些新的资料。本文拟在这些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1 梅花村旅游资源本底调研结果

1.1 人文旅游资源调查成果

1.1.1 梅花村行政机构及村名来源 梅花村村委会下辖17个村民生产小组,有的是一个村民生产小组就是一个自然村,有的是几个村民生产小组组成一个自然村,其中3个村民生产小组组合成为梅花寨村,4个村民生产小组组合成为墩子,其余10个分别是陈屋、龚屋、何屋、老王屋、新王屋、邓屋、新邓屋、傅屋、彭屋、新梅花寨。村委会内部的行政部门有村党支部、计生办、城建办、国土所、警务室等。梅花村建村时间不详,不过可以根据文物古迹确定清朝乾隆年间本村已经形成,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村落。依据本村村民主体为客家人,亦可依史料推断本村形成于宋元客家人南下迁徙的时期。本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寇占领,全村沦陷。关于梅花村村名来源,当地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在梅花石上面俯瞰整个村落,其形状像一朵梅花,所以起名梅花村。当地还有一种说法是梅花村因梅花石而得名。调查队中有队员依据本村村民以客家人为主体猜测,可能是客家人从赣南地区向粤北地区迁徙时路过梅岭古道,一路上看到了许多梅花,为了纪念这一迁徙活动,使后人铭记祖先渊源,从而给迁徙后建成的新村落起名梅花村。具体如何,尚需要留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1.1.2 梅花村的经济资源 目前,梅花村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丝瓜、苦瓜、香瓜)为主,另外还有玉米、花生等。村里有大片水稻田,在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较为清澈的河水灌溉。村里有两个特色种植农业基地,一个是葡萄园,另一个是荷塘。村里的家庭养殖业一般以鸡、鸭、鱼为主,除自给外,也会销售一部分。村里有规模较大的大户养殖业,养殖品种以猪、鸡、鸭为主。其中养鱼专业户,拥有约100亩鱼塘。特色养殖业有芒鼠养殖,但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养殖规模仅有100多只。这些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本文需要特别提一下梅花村的葡萄园和荷塘。葡萄园坐落于村子北面的保安岭山脚下,占地120亩,是曲江区第二大葡萄园。整个园区采用塑料薄棚盖技术,规避降水的负面因素,供给葡萄生长所需的光热条件和葡萄成熟(糖分的积累)所需的昼夜温差;采用自动滴灌系统,创设更利于葡萄生长的水条件;引入名为夏黑和金酿的葡萄品种。葡萄园除了直接卖葡萄外,还酿造葡萄酒,延长产业链,增加葡萄的附加值。但整个葡萄园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售,产量有限。梅花村还有60亩荷塘,目前以出产莲藕为主,没有开发为休闲观光农业。

1.1.3 梅花村的文化资源 梅花古桥:该桥全长54米,宽4.2米,跨度12.4米,桥拱最高处高8米,桥拱最薄处厚0.8米,护栏高0.5米。据史料记载,梅花桥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古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走向为东西方向;该桥桥头有两块葫芦刹石碑,上刻有“奕世”“流芳”字样,但其中一块碑已看不见了。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石拱桥在建造时运用了古代先进的“睡木沉基”建桥法,全桥干砌,接缝密合。该桥现在已不再通行,由旁边新修建的石板桥代替其功能。老屋和祠堂:梅花村有不少老屋,其门楼上有大量的龙形雕镂,很有特点。还有不少祠堂,是乡祭祖和怀旧的地方,有名的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氏祠堂等。这些古建筑很有价值,具体体现在:①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②具有巨大的民俗价值,对研究岭南民俗文化、增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③可以创造独特的人文旅游景观。风俗习惯:梅花村有很多特别的风俗习惯,如过春节一般都会杀鸡,做香芋糍,做扣肉,用鸡、青菜等打火锅等;在吃饭前会放鞭炮,寓意请去世的亲人回家吃饭。平时饮食有酿豆腐、酸笋炒大肠等,但具体因人而异。傅屋的人们有在春节时拜树(古老的樟树)的习惯。在春分时拜山而不是在清明,且人们对拜山都很重视,一般在外地的人都会回来参加拜山活动。拜山像扫墓一样会撒纸钱,用肉、米饭、艾糍、茶等进行祭祀。参加祭拜的人不限男女,不限年龄。祭拜不同的人时会有不同的人参加,祭拜的先后顺序、规模也不同。根据祭拜对象、参加人员以及祭拜顺序的不同,拜山分为拜公家、拜房、拜脉、拜自家这四个层次。

1.2 自然旅游资源调查成果

1.2.1 梅花村自然环境概况 从大塘镇到马坝是一个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谷地带,梅花村位于两地之间,距大塘镇约5.5公里处。村子的北面是望城岭,西北面及西面是枫湾山,东面及南面是马鞍山,整个村子坐落于几列山脉合抱而成的近圆形的小盆地内。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在60﹪左右。

1.2.2 梅花石 梅花石是当地人的称呼,实际是一座山。该山独矗于梅花村所在小盆地的中央,在傅屋南面稍偏东方向,西北-东南向横卧,西面傍梅花桥,西面和南面分别有梅花河和乡道穿过。梅花石山体是一座孤立的石灰岩岩体,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后期景观。长期的地质作用(尤其是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使山体内部溶洞发育充分,内部空间比较宽阔,各洞窟之间相互连通,且与外界连通性好,阳光可以直接照射洞内。洞内的钟乳石形状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2.3 梅花河 梅花河起源于黑石村,全长约22.6公里,在梅花村境内约3公里,梅花桥段宽12.4米,在曹溪坪汇入漕溪,又流经3.7公里,最后在白水镇注入北江。

1.2.4 古樟树 梅花村樟树有几百年树龄,大多散生在村子里,有的几棵、十几棵长在一起,最粗的要5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但没有进行特殊保护,没有挂牌介绍,只规定不能砍、挖等,也没有作为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

2 梅花村基础设施调研结果

2.1 旅游餐宿设施状况

梅花村居民没有为旅游者提供餐饮的设施,例如小家庭式的农家乐,也基本没有旅游住宿设施和服务。该村有些房子是两层公寓式的,村子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楼层一般是空置的,要是能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较好地解决旅游者到梅花村旅游住宿问题。但是据了解,村民并没有这个意识和想法,因为现阶段到村的旅游者屈指可数。村屋的分布相对零散,有些是四面环田,小路蜿蜒曲折,但是不好走。据村委领导介绍,梅花小学教室利用率比较低,要是有需要,可以出租给旅游者露营,村委可以提供帐篷。

2.2 旅游交通状况

通过梅花村的线路只有一条为X315线道,也被当地村民称为“马塘路”,全程大约20公里。由大塘到梅花村路段大约8公里,由梅花村到马坝大约12公里。该线路总共通过四个村落,由大塘到马坝方向,依次为大塘村委、其田、梅花村委、山子背。路面宽度为6.5米左右,每个站点建有候车亭。但路上没有路灯,学校路口也没有设置减速带,指示牌不足。由大学路(312线道)通往梅花村是可以乘坐公交车的。由市区前往梅花村可以乘坐由火车站至大塘的公交车到达大塘总站后,转乘由大塘开往马坝的公交,到达梅花小学下车即到。在离梅花村12公里远的马坝江坝区域有高速路口可以进入京珠高速。村内道路状况相对较好,道路比较平整,宽度4米左右。

2.3 旅游医疗状况

梅花村现有的医疗方面的资源只有两家卫生站。其中一家位于梅花小学附近,另一家位于老王屋村入口处。两个卫生站都属于私人诊所而且都位于315线道旁,两卫生站相距1000米左右。位于王屋村的为第一卫生站,该卫生站建于20世纪60年代。现任医生是由新丰县的专业医疗学校毕业,医生的从业资历也有20年之久。卫生站配备的药品基本上有几百种,也配有一般人扭伤、摔伤等一般意外伤害的治疗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

2.4 旅游治安状况

村委虽然设有警卫室,但并没有配备专业保安人员。村民之间如若发生矛盾纠纷主要由村委干部出面进行调解。不过从村民的口中得知近几年来梅花村治安情况还是相对良好的,这应该归功于当地的淳朴民风。

2.5 旅游从业人员状况

梅花村只有少量从事购物业的村民。村里没有大型购物商场,只有8间设置在马塘公路两侧的面积20平方米左右装饰简陋的小商店,但从业者并不能以店铺收入来养家糊口,主要家庭收入还是来源于家庭的农活,而且学历不高(小学),不大会经营。总之。梅花村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数量少,文化水平低,旅游服务意识不高,旅游服务专业知识也比较缺乏。

3 梅花村等乡村发展旅游业对策建议

3.1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丰富和韶钢转移当地部分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大面积特色农业,逐渐完善特色农业生产机制,形成以产出为主,观光为辅的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挖掘和保护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以扩大规模,从而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例如,努力将葡萄园和荷花池发展为以产出为主,以观光为辅的休闲农业,并举办特色文化节(比如葡萄采摘节等),同时合理开发梅花桥、梅花石、古樟树、古祠堂等旅游资源,形成以梅花石、梅花桥和梅花河为主阵地,以葡萄园和荷花池为主体的旅游经营模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结构,利用当地环境优美及平地面积广的优势,将当地建设成公园式度假村,并增设健身、娱乐设施,与其它旅游资源一起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旅游资源结构,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3.2 旅游服务设施方面

第一,以葡萄园为基点,建立农家乐,为旅游者提供饮食和住宿服务。可以就地取材,做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菜式,供应给旅游者。例如可以开发出莲藕百合汤、莲子饭后果等以莲花为主题的特色饮食系列。利用空置民居开家庭旅馆或客栈。利用空闲时间(例如节假日)的梅花小学和其他空地,建立露营地。第二,管理好315县道马塘段。对通过马塘路段(315县道)车辆载重进行限制,或者设立限高设施以避免大型车辆通过对道路的毁坏,同时设置一些规范的指示牌,学校路口设置斑马线、减速带和明显指示标志。继续修建不连通的村道,尽量让三条村道连通以提高村落间的连通性,在河流的上方建造桥梁,以加强各个村落的可进入性。对村道中经过的有旅游价值的地点设立指示牌。对村道两旁过于繁盛的树枝进行修剪。第三,建造翻新卫生站,扩大卫生站规模,改善卫生站的条件,经费由政府拨款和村民捐款。鼓励村医每年进修,参加培训,提高从业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救援、治疗等医疗服务。第四,设立一个专门的民警部门,可以聘请部分本村村民来担当治安员,并为其配备基本的防御工具如电警棍、强光灯等。要对治安员进行经常性、规范性的培训。每天安排1~2人在村中进行巡逻,维护治安。同时加强村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第五,培训以农家乐为代表的餐宿经营者(经理、服务员、厨师等),让他们掌握特色农庄服务设施(包括外观、餐桌、厨房、厨具等)的建设和利用方法,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和技能水平。提高村民的导游讲解技能。对本村对导游等工作有兴趣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使其不仅具备一般导游人员应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素质,而且更了解本村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历史来源,发展情况等。提高村民从事购物活动的技能。如选址、装修、装饰、进货、营销技巧(定价)等。第六,村委会申请乡级或县级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大力为梅花村宣传。如为梅花村旅游项目造势,吸引投资,在项目启动之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梅花村的景点、历史以及位置,将梅花村广而告之,吸引游客。通过多媒体平台及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创立梅花村旅游专属网页,通过各种聊天软件和共享平台发布出去;在主要道路旁边立正规广告牌;在宣传车贴广告纸或开喇叭流动宣传;拍梅花村旅游纪录片,放上各大网站等。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606001)。

作者简介:秦政(1990-),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2012级学生。

(责任编辑 亓 国)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转型升级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经济型苏州古城旅游产品策划初探
辽宁锦州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