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

2016-03-09陈健华广州市朝天小学广东广州510180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校本课程

陈健华(广州市朝天小学,广东 广州 510180)



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

陈健华
(广州市朝天小学,广东 广州 510180)

摘 要:2014年4月1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并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本文详细分析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策略,在传承和发扬民族艺术文化的同时,有效推动小学音乐学科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民乐艺术;校本课程;专业发展

2014年4月1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同时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民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和积累的艺术精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民乐艺术却因“枯燥难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等客观因素,正在学校音乐课堂中面临着“生存危机”。而纵观亚洲的很多国家非常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韩国在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传统音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印度在高等教育中,音乐教育几乎全部是印度音乐;日本的音乐是多元化共存,西方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在日本社会共存的同时,政府出相当大的财力来保护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如能乐、帮乐等等。显而易见,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我国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理解肤浅,未能真正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精髓,导致在课堂中以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缺乏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承担艺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民族人文素养,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等特点的民乐艺术课程,与国家、地方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与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从而树立民族音乐文化的自尊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人文音乐素养、学科专业素养、课程开发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让民乐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民族音乐得以传承的重要渠道。

一、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音乐素养

优秀的民族音乐往往是时代与作者之间的糅合,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洗礼,其中包含着不一般的哲思。在《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1]一书中,明确提出:“卓越型教师的人文素养发展目标必须深谙中华优秀文化,能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阐述中国民族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因此,教师想要更好地把民族音乐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音乐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思辨能力,不断学习与感受、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感知我国地域辽阔的民族音乐的魅力,领略民族音乐内在的情操思绪和精神文化,才能对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还会提升自身的人文音乐素养。

(二)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音乐教师在致力于课程开发时不但需要具备中国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掌握包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开发程序、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化技能。因此在这一开发活动过程中,要求音乐教师充分运用自身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教育思想,不断吐故纳新,并具有选择性吸收和转化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同时,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与发展[2]。

(三)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师普遍具有较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但由于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们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时,基本是以钢琴、西方器乐、声乐、西方音乐理论研究和教学为主,尤其近年运用较多的是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却鲜见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培训学习,更没有进行过民族音乐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从而决定了多数小学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微,或是硬套西方音乐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学习民族音乐,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能被动地接收。而民族音乐无论从人文、历史、地域、形态、结构、风格等都异于西方音乐,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扎根课堂,运用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出适合民族音乐学习与传承的方法,形成具有多样化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四)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音乐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需要建立在包括理论知识的纯熟掌握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基础上。在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思考与分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与教学风格,敏锐捕捉课程开发与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所获经验来开发特色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运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学科和教育理论知识,不断反思、省察自己的教学理念、行为、决策,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加以提升,从而促进自身科研能力专业的发展,也为构建普及性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可行性提供研究与参考。

二、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包括更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艺术、课程开发能力、善于反思与总结等,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究、反思、创新,从而让音乐教师专业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3]。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民族音乐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脱离了母文化,脱离本民族文化这个根,就谈不上继承、发扬、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更不可能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而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要传承与发扬中国民族音乐,必须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大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师,更应该具有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没有能力可以培养能力,没有基础可以奠定基础,努力开发民乐艺术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因此只有更新我们的音乐教育理念,认识到音乐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乐艺术校本课程才能得以顺利开发。

(二)扎根课堂开发校本课程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彰显学校艺术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而音乐教师都是源自于课堂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无论从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对象的了解、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对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因此只要结合学校、学生以及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扎根课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1.课程开发情景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学生座谈、观摩课例等基本手段,探究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搜集学校、教师的体会、经验、建议等。

2.课程开发目标与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艺术课程体系”,开发与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相符的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如:以兴趣激发为主的民乐艺术欣赏校本课程、以器乐普及进课堂为主的民族器乐校本课程、组建以民乐艺术展示与交流为平台的民乐团队等等,构建适合学校民乐艺术发展的校本课程。

3.课程教材的编写:在完成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由教师与时俱进地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针对本学校、年级、年龄特点的学生群体开发与整合的校本教材,具有体现学校传统特色、延伸课堂知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师生个性特长等特点。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发掘民乐艺术校本教材对国家音乐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功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关注教材内容的渐进性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针对性、互补性、多样性、可行性等课程开发原则进行编写。

4.课程开发实施方法[4]

①文献研究:整理分析民乐艺术课程校本开发研究的文献,掌握相关的重要资料,加强课程开发的资料准备和针对性。

②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班级,进行个案剖析研究,发现深层次问题,积累个案,探求民乐艺术课程校本开发与实验对策和理论依据。

③行动研究:通过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验班级的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探求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④课程开发评价方式: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属于学校独立实施、形式多样化的延伸性活动课程,其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是完善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能。进行课程的诊断,从而发现课程开发的不足与达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与完善性提供依据,因此也决定了其自主性、灵活性及过程性的课程评价方式。

(三)善于反思与总结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而善于反思与总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之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是研究型、经验型还是书匠型,关键因素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反思与总结。作为音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实践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自主实践与内在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发现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并在新的思维高度上构建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自己步入教无止境的境界, 激活自身的教学智慧,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重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验证于教学效果中,实现在教学反思中,让理论与实践的轮回圈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让自己真正成为音乐教育的研究者。

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在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中,音乐教师日益增强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其角色也发生积极而有效的变化,体现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从而大大地促进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课题组编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艺术)分册[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黄伟平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新策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3]“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施光跃,李荣,邬旭东编著.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1-0025-04

作者简介:陈健华,女,小学音乐高级教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09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校本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