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媒体纪实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公信力及其维护

2016-03-09许海

关键词:应急能力报告文学



当前媒体纪实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公信力及其维护

The Current Media Documentary Reports & Reportage’s Credibility and Maintenance

许海

XU Hai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研究部,北京 100013)

(TheResearchDepartmentinQianXianMagazineofBeijingMunicipalCommitteeofthe

CommunistPartyofChina,Beijing100013)

[摘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国媒介的纪实报道和报告文学公信力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可以从做好常规性的日常报道和突发性重点报道入手,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报道能努力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媒介公信力。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日常报道;重点报道;报告文学;应急能力

公信力是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受众和社会中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总和,是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维护和提升我国媒介的纪实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公信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在分析把握当前我国媒介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公信力的建议。

一、当前我国媒介公信力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经济社会环境和传媒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对媒介公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体看来,我国媒介在仍然具有较高公信力的同时,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

一是国家与媒介关系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媒体已不仅只具有政治宣传功能,而且承担着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多种功能,还具有产业经营功能。如果按照国家对媒体的管理力度大小分为国家主义、国家法团主义、社会社团主义和多元主义几种方式的话,其中,“国家主义”由国家直接控制,管理力度最大,媒体政治色彩最浓厚;“多元主义”则媒体自由竞争,国家管理力度最小,媒体政治色彩最淡化。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媒介功能的多样化相适应,在国家和媒体关系方面,“已经完成了由国家主义向国家法团主义的转型”[2],国家对媒体的管理逐渐由原来把媒体作为宣传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国家管理下媒体发挥一定自主性的模式转移,和以前相比,媒体的政治色彩相对淡化。新时期各种宣传任务的完成越来越要求媒体回到自身,立足媒介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完成各种任务。

与此同时,国家逐渐建立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电子政务等制度也打破了以往媒体垄断权威信息来源的局面,要求媒体更加遵循新闻规律,以改革发展增强自己的维生机制,在“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凸显特色,在舆论引导中有所作为。

二是媒介竞争加剧。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介渠道更加多样,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传统主流媒体为核心,以都市类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多元并存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这其中,尤其是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方式,使原有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客体关系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了较大冲击。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传统媒体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将逐步发展,影响力将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只有加快自身改革调整,才能始终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强化自身影响力,较好完成舆论引导任务。

三是媒介公信力的状况发生变化。关于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表明[3],随着媒介渠道的增多和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对媒介公信力的判断标准已经逐渐趋于理性和专业。在政治层级标准、市场标准和专业化标准中,政治层级标准虽然仍然占较大比重,但较以前已有所下降,尤其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媒介的使用状况和专业化程度的影响提升较快,甚至出现层级高的媒体公信力低于层级低的当地媒体的情况。公信力状况的这些新变化,需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给予高度重视。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仍然保持着比较高的公信力,但这种较高公信力与媒介使用状况并没有直接联系,对主流媒体的信任较多是对政府信任的延伸表达,大部分传统媒体面临着公信力评价较高而使用接触率不高的状况。由于电视传播大众文化的先天优势,在主流媒体中相对能够维持高公信力和高使用接触率。但随着其他媒介的发展,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和社会群体的分化,媒介判断标准的变化,从长远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必然呈现下降趋势,以往“千人一声”、“万人空巷”的状况很难再次出现。同时,如果说当前主流媒体在国内的公信力总体还较高,但在国际上总体并不高,公信力的必然下降趋势和国际公信力还有待提高的现实对媒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型信息环境下维护我国媒介公信力的建议

维护媒介公信力,可以从常规性的日常报道和重大事件的重点报道,尤其是针对突发事件的重点报道入手,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增强和提升媒介公信力。

1.提高常规性日常报道的专业水平,增强公信力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新闻发布者,这使传统新闻媒介机构的“传者”地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民新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这种现象受到了关注,“公民新闻 (citizen journalism)是指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他们或者是现场的目击证人, 通过现代科技,,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大众媒体;或者自己创办小众媒介 (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台等),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4]但是公民新闻的缺点在于,它主要是一种浅表性的报道,通过阅读这些由单一信息源提供的“事实的碎片”, 受众很难对主体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所把握,甚至会形成误导。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需要提高日常报道的专业水平,提高报道深度,发挥非专业媒体不具有的功能。这就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性思维,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提供所报道事件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阐释明天的意义(如深度报道)。二、提供相对宏观的“情景化环境”,通常的方法是讲述横向的不同地点或人物的故事,以便于进一步阐述关于事实的意义(如报告文学)。三、适当运用关键数据,给予事实以一种抽象的总体描述(如调查性报道)。四、搜集典型的反应性事实,在对事件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分歧时,报道需要兼收并蓄,反映不同意见,不宜以一篇报道定论,可考虑采用连续的深度报道,待事情明朗以后再进一步聚焦到自己的解释上来(如分析性报道)。[5]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日常报道中,媒介一方面要使自己的专业职能将更加职业,加强深度报道,这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一种专门组织而存在且在新媒体时代仍会继续存在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新闻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要求较低的新闻产品,将由大众来提供,而职业媒体将作为此类信息的组织者和发布平台。[6]以此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吸收“公民新闻”的优点,成为凝聚民间新闻生产能力的平台,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

2.强化突发性重点报道的综合能力,提升公信力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在传播环境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水平是衡量一个媒体机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突发事件既可能是“成就”一家媒体的契机,也可能是“损毁”一家媒体的时刻,做好突发事件的重点报道对于媒介赢得社会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应急报道能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由快速反应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力、新闻业务能力、联动配合能力和队伍建设能力等能力要素组成,各要素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提高应急报道能力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建构。在2010年4月14日以来的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自身的应急报道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和社会传播效果,提升了自身公信力。这里以这次报道为例具体分析应急能力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及其在突发重点报道中的作用。

一是快速反应能力,发挥效率功能,凸显应急报道的时效性。玉树地震在4月14日7点49分发生,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后的8点23分,央视即以字幕形式播出地震突发消息,8点26分,新闻频道播发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口播新闻,在众多媒体中率先抢跑。从这一刻开始,央视随之开始了优势明显的领跑:8点48分,新闻频道播出了演播室与震区电视台记者的第一次电话连线直播,报道民居倒塌、人员伤亡等最新灾情信息;10点41分,央视记者通过手机彩信获得了第一张震区现场灾情图片,并即时在频道中播出;10点50分,借助震区武警支队指挥卫星车传回了震区电视画面并在第一时间播出;17点07分,进行第一次视频直播连线,中央电视台成为最早从震区发回视频新闻稿件的中央新闻媒体。

二是统筹协调能力,发挥组织功能,决定应急报道的持续性。央视在快速反应的同时,基于对前方报道的研判,迅速展开布局,陆续开掘通道,梯次投入兵力,始终做到快速反应、持续跟进。一方面,确立了“统一指挥、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各展特色”的总体报道要求,安排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频道迅速播发新闻,另一方面高效有序地向震区派出多路报道团队对救援工作展开持续报道。

震灾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根据西宁没有设立应急点、当地电视报道力量较弱等客观情况,迅速调配兰州、西安、成都三个应急点携直播车前往震区,同时协调部队记者站和当地电视台人员提供采访报道支持,安排9人报道组搭乘国家地震救援队专机赶往震区,到14日夜,央视到达玉树震区采访报道人员达到22人,并连夜成立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报道前方总指挥部,加强对前方报道的领导与协调。到4月21日的全国哀悼日当天,前方记者并工作人员总数已达到整个玉树地震报道最多时的160余人,有效的统筹协调不仅使先期到达的前方记者得以休整,更保证了抗震救灾报道的“续航能力”。

三是创新应变能力,发挥创造功能,体现应急报道的能动性。由于地震使通讯中断,形成了 9个小时的视频空白期,无法发挥还原现场优势,对电视媒体报道十分不利。在这种特殊情境下,央视记者及时应变创新,除字幕和口播报道新闻外,还创造性运用电话连线、手机图片等多种应急报道手段。在视频无法传递的时段里,从4月14日8点48分起,新闻频道就不断以电话连线方式,引入当地记者与救援人员的声音,持续递进报道地震灾情和救援情况等来自一线的珍贵信息,把震区最新的状况,救援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告诉全国观众。10点41分,央视记者通过手机彩信发回来结古镇一处倒塌民居的图片,成为在频道中播出的首个来自灾区的图像信息,到下午5点大批视频传回之前,新闻频道发布从现场手机传回的彩信20多张。在报道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应变创新,央视的报道被CNN等国际媒体和众多网络媒体广泛引用,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引领着各媒体的地震报道,四是新闻业务能力,发挥深化功能,展示应急报道的专业性。在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境下,报道往往时间短,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平时积累的新闻专业能力将决定报道能否深入开展,是否有较高的报道质量,体现报道水平。在此次报道中,央视通过及时新闻报道,现场特写报道、故事性报道、思想性报道、信息服务报道等方式使报道内容丰富厚实,展示了自身的专业水准和能力。

一是及时新闻报道。在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及时播发各类新闻信息,快速传递抗震救灾总体情况。如《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特写:不懈努力,努力营救》、《军地联手,生命接力》等,《焦点访谈》推出的“玉树,我们在一起”系列专题节目,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推出生命大救援系列直播和新闻报道,生动展现生命救援、伤员救治情况,全面反映了中央部委、部队及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的救灾努力,以及各地救援人员驰援灾区、群众捐款等信息。

二是现场特写报道。还原现场是电视媒体的突出优势,也是体现专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央视记者在报道中,十分注重以鲜活的现场特写传递情感,传达信息。4月16日中午,西藏、青岛消防在结古镇民族宾馆发现生命迹象,幸存者是一名13岁藏族小姑娘。新闻频道对营救过程作了全程直播,成为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场直播之一。此后,记者还对获救小姑娘作了持续关注。在遇险人员获救后,央视记者围绕地震重伤员这个特殊群体,及时报道救治动态,从中挖掘新闻特写,陆续从各大医院挖掘出了“震区父子视频见面”、“地震孤儿的临时爸爸”等许多感人至深的新闻特写,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

三是故事性报道。除重点报道当地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外,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中还突出具有故事性的人物和情节,取得了情理交融的传播效果。香港义工黄福荣舍身救人是能体现抗震救灾精神的感人故事,针对这一人物典型,中央电视台前后方配合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呈现,4月18日到19日,新闻频道从《朝闻天下》到《新闻联播》持续报道了黄福荣的感人事迹,引起了良好反响。在4月20日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筹备过程中,多个在此次地震中挖掘的新闻故事,如《桑珠多杰和他的“新妈妈”》、《玉树患难夫妻在医院通过镜头相见》引发观众强烈共振。克服高原反应英勇救人的广东消防战士周妥、藏族小志愿者才仁旦舟被邀请走进直播访谈现场,这些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增强了传播的效果。

四是思想性报道。这次报道中还特别注重报道人性光辉,挖掘精神力量,突出节目的思想性。“小萌震区观察”,以每天一个“关键词”的形式,把一天来的核心信息和救灾报道感受进行提炼式展现,表达报道全国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努力,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及当地政府和民众不畏艰难的自救和互助精神。张泉灵的报道《一个5%希望的电话》等节目都展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此外,节目还侧重报道了灾难面前的深层次思考,如“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等,这些报道进一步深化了节目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节目品质。

此外,报道中还加强信息服务,如新闻频道利用“生活提示”小专栏等强化信息服务,科教频道《科技博览》栏目制作播出了《大地之痛(上、下)》,启迪人们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灾害,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财经频道以“图文板+百叶窗”的电视语言,扩大节目信息量,列举灾区吃、穿、住、行、医等方面急需的物资,为救援搭建供需平台,及时更新当地交通运输、天气变化、救援人员注意事项等实用信息,服务于前方的抗震救灾工作。这些实用性信息报道较好服务了社会公众,拓展了报道领域,体现了报道的专业水平。

五是联动配合能力,发挥协同功能,彰显应急报道的整体性。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联动配合能力是整个报道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玉树抗震救灾报道中,央视前方和后方、各频道的密切联动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推进了报道的顺利开展。

首先,前方和后方联动配合。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和统筹部署的同时,中央电视台后期编播部门快速、高效地组织起后方应急支撑平台,有关人员在地震当天中午迅速到位,随后提供了全天24小时的后方支援。接片,制图,联络线路,核实信息,解决协调直播线路等各种琐碎的环节,在后期应急支撑平台有条不紊的工作和流程运行中一一完成,为前方记者的报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统一的指挥和调度下,前方和后方有效衔接,科学调配各种资源和力量,把握报道进程和关键节点,有层次、有节奏、有重点、有配合,确保了有序推进了报道进展。

其次,全台各频道联动配合。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以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为主,其他频道也进行了密切配合,形成了报道的规模和声势。综艺频道在短时间内组织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融新闻性、纪实性、文艺性、互动性于一体,通过短片介绍、人物访谈、文艺表演、现场募捐、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着力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良好氛围,共募集善款21.7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与最广、募集数额最多的一次募捐活动,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截止到4月2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共播出相关报道3700余条,直播178场次;中文国际频道共播出相关新闻累计播出新闻千余条;直播节目36场。英、阿、法、西、俄5个国际频道播发新闻五千余条,直播17场次,全台各频道的有效配合,彰显了应急报道的协同性,推进了报道的顺利开展。

六是队伍建设能力,发挥保障功能,提示应急报道的日常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素质的报道队伍是成功开展报道的根本基础和保障,突发事件的意外特征也提示人们必须把应急报道的队伍建设融入日常的工作中。在此次报道中,一方面,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多样的节目形式,体现了报道队伍很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报道队伍的敬业精神,在地震爆发后,许多央视记者星夜兼程,克服路途艰险、高原缺氧、天气寒冷等困难,冒着余震不断的生命危险,发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连续作战的精神,不间断展开工作,体现了央视报道队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这次报道还提醒人们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玉树地处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夜晚温度零下十多度,生活和交通条件恶劣,对身体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此次报道中,先后有十多名记者被送医院治疗,一位同志还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被紧急后送到后方后才转危为安。这些情况要求人们认识到应急报道的日常性,把身体素质作为应急报道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成功的突发事件报道启示我们,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整体建构媒体的应急报道能力,发挥各种能力要素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做好重点报道,并且以重点报道综合能力的提升推进日常报道的开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各种突发事件报道中处变不惊,较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作用,在新的信息环境下不断提升媒介公信力。

[参考文献][1]展江.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解读[J].国际新闻界,2008,(7).

[2]喻国明.张洪忠.中国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165.

[3]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4]陈力丹.深度报道的深度与存在的问题[EB/OL].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493.

[5]陈娟.论新媒体语境中职业新闻媒体核心职能的裂变[C].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论文集,2011.

[责任编辑:王雪炎]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1.009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6)01-0050-05

[作者简介]许海,男,中共北京市委《前线》研究部,编辑。

[收稿日期]2016-01-16

猜你喜欢

应急能力报告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改进刍议
论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陕南农村社区应对人为森林火灾能力建设研究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石化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研究
专项验收取消后如何推进码头防污应急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