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2016-03-08王雄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就业大学生

全 柱 王雄艺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全 柱 王雄艺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论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表现和成因,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对策。即从职业指导教育前移、加大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投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逐步推行和实现真正学分制以及构建和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等决策,实现增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意识。[1]因此,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是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在就业活动中表现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即作为认识和实践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客观表现。

就业乃民生之本,温总理曾说过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这种视角彰显了一种精神高度,从这意义上来说,就业对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毕业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毕业生缺乏主动意识与竞争意识,“等、靠、要”的心理依然存在。

一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表现

(一)职业规划认识贫乏

当今社会处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高校毕业生要在毕业后能适应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考验,就必须要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四年发展。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懵懵懂懂,主体意识非常欠缺。据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国项目组发起,《职业》杂志、千龙网、中青在线等媒体参与开展的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并认为有必要,但极少数使用职业规划,而且仅有 10%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可见,尽管职业规划很重要,但少数大学生却对职业规划完全不了解或不知道。有的对职业规划认识不正确,觉得职业规划没什么用,或现在还早,等以后再说;还有的同学以为要做职业规划就是要设定很高的职业目标,成就丰功伟绩,没有做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规划。这些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不能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没有职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以致他们在面临就业选择时茫然无措。

(二)缺乏应有的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影响深远,是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的重要保证。[2]当前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认知程度,但调查表明,毕业生对职业认知非常缺乏,大多数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或从事的职业到底有什么要求。在“大学生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的问题上,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8.4%的大学生回答是了解的,有 61.6%的大学生处于不清楚的状态。很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不了解;对自己所定职业目标的职业环境不了解;对将来从事职业的构成、特征、要求没有认识。

(三)职前准备不足

大学生成功就业,关键取决于大学四年的准备。但从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有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作好就业的准备,只要体现如下:1.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平均绩点过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普通话或英语四六级没过级;2.社会实践太少或无。一些大学生求职简历的确“简”,除了个人基本信息外,社会实践经历及个人荣誉等表格是空白,四年大学生活毫无建树;3.综合素质太差。心理抗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比较差,有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就连一分钟的自我介绍也做不好;有的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躲在家里一蹶不振,再也不愿意去找工作等情况;4.就业知识缺乏。不会做求职简历;不会找就业信息;不懂就业政策;不会职场礼仪等。

以上种种表征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能认识到自己作为就业活动的主体,并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那么大学生就业就不会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

二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成因

(一)职业指导教育的落后的影响

职业指导教育(也称就业指导)的滞后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3]纵观欧美等国,尤其是职业指导的发源地美国,职业指导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而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的起步始于1923年清华学校成立的职业指导委员会,发展时间短且不顺利,职业指导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国内各高校全面开设职业指导教育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也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学校基本为零。因此,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职业指导知识几乎为零,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指导教育的空白使高中生对未来的就业毫无认识,自然也就谈不上就业主体意识。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开始接触职业指导教育,但由于国内高校职业指导教育起步晚、理论体系不成熟,而且受各校发展水平不均,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不成熟、不完善的影响,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唤醒。

(二)学校教育及相关体制的影响

尽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的模式仍然在各级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考试成绩成为人才成长及甄选的唯一评价标准。从小学到大学,大部分学生被教育成为考试的机器,学科以外的知识甚少涉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无人关注。大部分时间学生是学习的客体,被动地接受,主体意识非常缺乏,这种影响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对就业主体意识的强化也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另外,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大学生都是由国家统招统分,大学生选择的自由度非常的少,因此也就谈不上就业主体意识,这种状况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也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三)家庭培养和教育的影响

家庭培养和教育在一个人的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教育尽管在人类学习活动的时间量度上占主要地位,但无可否认,家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子女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4]。通过观察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性格对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对子女的个性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子女,造成子女过于骄横散漫,不能自主;有的家庭教育则是父母过于专制,在家庭教育实行家长一言堂,子女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对子女的主体意识形成也产生了严重的抑制影响;还有的就是父母对职业与就业的一些不正确看法,对子女就业主体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就业要靠关系、一定要找有编制的岗位等观念,这些观念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主择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

(四)学生自身问题影响

除了上述影响外,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主观问题也对就业主体意识产生不良的影响:1.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或者有一定关系和背景,对就业抱着有人安排或者要不就回家“啃老”的心态[5],从来不去考虑就业问题;2.有的学生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或者觉得自己身高、相貌等其他方面条件不理想,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对就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就业心态消极;3.有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终日妄想不经努力达到成功,因而整日无所事事,虚度时光,对就业问题毫无知觉;4.有的大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认为就业问题是父母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就业观念落后,就业主体意识难以形成或增强。

三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对策

(一)职业指导教育前移

职业指导教育的前移可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前移到基础教育阶段。从国家教育部门的层面来说,应该参考国外学校职业指导教育的优秀经验,逐步建立法规,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另外,高校,特别是地方类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大学生实习、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以及招生宣传活动等渠道,将职业指导教育的意识和理念引入基础教育阶段,提前培养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二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前移。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指导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就业主体意识,而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却无奈承载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要增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推动大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和创造性地参与就业工作,对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职业指导教育前移到新生入学后的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已经是当前不少高校的做法。新生可塑性非常大,从大学一年级就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增强,效果都非常显著。因此,职业指导教育从新生抓起,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已经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的共识。[6]

(二)加大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投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高校要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但从国内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因此在职业指导教育的制度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育对象、工作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保证。[7]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师资主要是各院系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及部分思政专业老师或行政部门干部兼任,专任教师非常缺乏,但就这样一支良莠不齐的师资队伍也没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并没有把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纳入专任老师系列,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另外一方面职业指导老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自身职业指导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信心不足;还有的就是这支队伍的大部分人都身兼数职,任务繁重。这些影响因素导致部分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职业指导教育的效果。所以,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指导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大力提高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水平,增强职业指导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无疑对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会起到非常直接的影响。

(三)更新教育理念,强化主体意识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的问题。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具有“主性”人格的学生。[8]首先,学校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潜能,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其次,学校要鼓励和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各级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以培养他们的主体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最后,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在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使之成为学习、工作的主体。另外,高校加强校地合作,加强大学生实践环节,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子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告诉我们,实践就是最好的学习。一方面,高校固然应该抓好学生职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完善自己,认识就业,了解就业;另一面,高校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逐步纳入学分考核,确保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足够的时间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对增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形成起到显著的效果。

(四)逐步推行和实现真正学分制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大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民主与自由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大学专业方向的选择无疑对大学生未来就业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有条件的高校应逐步向国际接轨,推行真正的学分制,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条件不成熟的高校也要努力提供“双学位”和更多社会需要的选修课程供大学生选择,使学生可以做到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必然会对培养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构建和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就业工作机制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如:就业政策制定机制、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服务机制、就业工作评价机制及就业工作保障机制等。[9]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成因涉及家庭、社会、学校方方面面,作为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我们无法回避责任,但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学生就业问题必将仍然长期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因此,构建和完善一个长效的就业工作机制,确保职业指导教育与时俱进,将是高校今后就业工作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阮敏.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培养浅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2]易玉梅.主体性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

[3]喻永红.发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4]赵虎,于治森,杜友忠.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5]陈钧浩.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 (5).

[6]雷骅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大学生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

[7]田爱民.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7).

[8]吕阳.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主体性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9]李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2,(5).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095-03

收稿日期:2016-04-11

作者简介:全柱(1973-),男,广东遂溪人,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