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媒介仪式论
——以电影为例

2016-03-02冉伯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影主体性仪式

冉伯兴(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浅谈媒介仪式论
——以电影为例

冉伯兴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媒介不仅仅是一种讯息传达的工具和载体,其存在的社会文化维系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媒介也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化的符号带给社会的影响是巨大和潜移默化的。电影作为媒介的一种,其仪式化作用尤为明显,在观影的过程中代入的仪式感对人的冲击很大。

关键词:媒介;仪式;电影;主体性

在人类学中,仪式研究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仪式一直被人类学家当作观察人类情感、情绪以及经验意义的工具,成为民族志研究者阅读和诠释社会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本”。比起日常生活“秘而不宣”、“为充分说明”的意义,仪式是较为集体性和公开性的“陈说”,具有经验的直观性。仪式不仅仅具有外在“机械”的形式,还具有自己本身的内涵意义,它可以是社会记忆的链条,也是整合整个社会的强大工具。这一象征体系的存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感知,我们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社会地位的赋予。仪式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会和文化系统赋予某一仪式以特殊的规定性。许多仪式的功能是事先被规定的,这些意义和价值被事先预设在相应的仪式之上,它的意义与功能在仪式启动之前就存在。

第二,仪式的“权力”和“能量”除了借助社会文化系统所赋予和规定的意义之外,形式本身也具有重大的作用。“现场性”、“技术性”、“现实性”的仪式具有的外在形式,可以帮助仪式本身展现其传达价值和意义的过程,符号和意义就是能指与所指,仪式与其所传达的意义正是如此,仪式也是一种媒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正说明了这一点,“乐”虽然只是一种代表社会等级的形式,可是它所代表的形式却具有自己本身自在自为的价值,对于维护价值观和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仪式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各个阶段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涂尔干认为,仪式具有4种功能:惩戒功能,在某些仪式中需要“苦行僧式”的自我否定,这些仪式需要个人的意志服从集体的需求;凝聚功能,社会仪式对于集体意识的唤醒和社会群体的凝聚;赋予人们以生命力,神圣的象征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存在着,以至于它们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存在着;娱乐功能,人们在仪式中消弭人类社会中难以避免的苦难和痛苦,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人们忘记生命的悲剧,使个人失落或者不满的体验游戏化。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媒介的两种观点:

第一,传递观。在19世纪,信息的移动在本质上是被看作与货物的位移相同的过程,两者都可以用“传播”这个词来表达。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是为了控制目的,把信息和讯号从一端传播至另一端。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已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传播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和技术,它为了达到控制空间和人的目的,更远更快地传送与散播知识、思想和信息。

第二,仪式观。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过程,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传播与宗教的关系便一目了然,而且它源自这样一种宗教观——它并不看重布道、说教和教会的作用,而是强调祷告者、圣歌和典礼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和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支配和容纳整个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传播仪式观质疑了美国主流传播学研究模式,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航线。詹姆斯·凯瑞的媒介仪式观无疑揭示了媒介在以前遮蔽了的仪式视野中的传播。当代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里面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整个社会的认知和现实存在巨大的差别,而在媒介塑造现实的过程中,仪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德弗勒等人将人类传播的发展总结为这样几个阶段:信号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又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媒介形态占据主流,人类传播史其实就是一部传播媒介形态变化发展的历史。媒介的发展在不断的分化和融合之中,媒介共存而又演变,最终达到整合。电影作为继文字、印刷之后摄影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介,无疑是从一个静态转移到了动态的时代。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它不仅在形式上冲破了传统绘画的藩篱,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现实的重合完全冲击了人的心理,和原物的可替代性使得它在形式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一种全新的媒介,融合了绘画的审美性、摄影术的“现实可替代性”以及文字的“传达性”,电影完全颠覆了以往媒介的特性,成了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

仪式是一个社会民族保持凝聚力的必要手段,也是个体寻求集体认同的有效手段。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一种不可能孤立生活的动物,势必形成一个部落、一个氏族、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而深切地依赖这些集体体验。因为一个社会团体的一致性,就其定义而言,是由一系列共同的风俗、信仰、观念,由共同的语言、神话、法律和行为准则构成的。但是首要的,这个团体必须能够体验到它自己的一致性:仪式就是一个原始部落以及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用以体验这种一致性的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文化仪式正在部分地失去影响力,如宗教仪式、戏剧、民间节日、游行集会等,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仪式是由大众媒介来组织的。

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媒介,人们聚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面,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仪式狂欢,人们把自己的角色代入电影里面,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角色兴奋感。在某种意义上,电影类似于一种宗教,是出于同一种仪式化的精神,即通过一种象征性的体验,来缓解人们心灵的焦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得生活的连续性和情感的稳定性。这种仪式化的电影类似于我们创造出来的一个神像,我们在膜拜它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电影是21世纪对人们影响深远的大众媒介,一开始就迎合了广泛的社会群体。电影很快摆脱了“杂耍”的婴儿期,而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复杂的文化媒体。电影的扩展与戏剧的萎缩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电影的成长期大规模地借取戏剧语言并不是个孤立的现象,而缘于电影在社会文化中逐步接替戏剧原先扮演的角色。我国最早的电影被称之为“影戏”,足见这种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这种文化继承中体现着连续不断的功能转换与接力。同时,在观众的文化心理与这类文化媒体的结构、语言与修辞策略中,同样有着连续性。作为一种文化仪式,电影和戏剧一样,维持了社会的一致性,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把社会的信仰、传统、价值观念内化到个体结构之上。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仪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电影为受众提供一种替代性满足。所谓“替代性满足”,是指让受众在银幕提供的虚幻世界中获得一种虚拟性满足,而不是受众的情感和精神的需求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真正的物质性满足。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仪式,是需要观众的参与的,在参与的过程中集体性的体验塑造了这种替代性满足。

第二,塑造社会认同感。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仪式,提供给受众形式一致的消费体验,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把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融入个体的意识中,从而达到社会的融合。

第三,符号构建性。仪式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构建,并且通过仪式本身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意义。电影仪式符号的构建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玛尔丹的著作《电影语言》中,他提出“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确切地说,电影一开始就是一门艺术”,“电影拥有它自己的书法,它以风格的形式体现在每个导演身上——它便成了语言,甚至也成为了一种交流手段,一种情报和宣传手段”。

第四,娱乐性。仪式可以让对象在参加它的过程中,以一种忘记人类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形式去对待事件,电影也是一种群体性的狂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忘记世俗性的痛苦,达到暂时性的愉悦。

电影作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接近现实的艺术,也是一种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影像符号的集合,也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在深层结构中,它是作为一种仪式,为受众所接受的,每一次观影行为,都是在对我们所构建的程式进行一次膜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深化,实现了自己在现实中难以触摸的感受,也在一次次固化这种审美过程和活动。现代电影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和我们消费的功利性,则在慢慢瓦解这种神圣性,我们只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打发时间或者刺激感官,观影过程的严肃性和神圣化慢慢消解,这种仪式性慢慢淡化。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3-225.

[2]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3-136.

[3] 罗杰斯·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6-19.

[4]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00-101.

[5] 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3.

[6] 赫伯特·泽特尔.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赵淼淼,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00-301.

[7]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13.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3-0136-02

猜你喜欢

电影主体性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