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

2016-03-01孙金丽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评价方法衔接文体

孙金丽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

孙金丽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怎样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是语文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写作一般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有:中小学作文在文体方面衔接不畅,中小学作文在教学方法方面衔接不畅,中小学作文在评价方法方面衔接不畅。促进中小学作文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途径有: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加强写作训练的针对性;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上的写作资源;努力实现作文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中小学作文;衔接;文体;教学方法;评价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与写作教学相关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一个目标明确、系统性强、注重创新的基础写作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来看,还是从目标要求上来看,中小学作文教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作文题目,有人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进而对作文课望而却步。

教育者应当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要求。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中学教师对刚刚入学的学生了解不多,对于小学生的写作习惯没有认真进行研究,导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比较自由的,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在写作时,基本上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心里想的是什么就写什么。教师一般不对他们作写作方法方面的要求,也不刻意要求他们进行知识积累和技巧训练。进入中学之后,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断加重。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像以前那样自由了,也逐渐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向他们提出写作知识及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要求,让他们感到压力倍增。中小学语文教师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虽然都能尽职尽责,但他们之间却缺乏沟通,因而导致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不畅。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不互听作文课,中学教师对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写作情况不甚了解,因此,也就很难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了。在教师指导缺位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很难的。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中小学作文在文体方面衔接不畅

小学阶段对于作文文体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一开始并没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对于文体的要求,这种要求也相对简单,比如,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等。学生一旦进入初中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就开始了,学生在文体方面面对的是明确、具体的要求。初中教材中对学生的要求是,“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及日常应用文”,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样一来,中小学作文就容易出现文体方面衔接不畅问题。

(二)中小学作文在教学方法方面衔接不畅

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且教师引导较多,训练难度相对不大。具体而言,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口头表达、对生活细节进行观察,以及写日记。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中阶段教师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阶段教师在阅读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学生需要对一些名言警句以及优秀作品进行摘抄或背诵。但是,由于很多中学教师对于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方法不甚了解,急于求成,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衔接不畅的问题。

(三)中小学作文在评价方法方面衔接不畅

针对小学生作文的评语往往富于童趣,而且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写作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例如,一位教师针对学生乱用标点导致文章一逗到底的问题,写下了如下评语:“你数数看,一共用了多少个逗号?其他标点可要生气了!”在小学阶段,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而针对初中生作文的评语就不一样了。在初中阶段,教师不再把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对他们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力图从字词、句式、立意、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很多以前还比较喜欢作文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感到作文忽然变得陌生了、难写了,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

二、促进中小学作文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途径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设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作文的要求

1.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生活

在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时候,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十分陌生,他们虽然对初中阶段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也有担心和彷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是一种心理建构的过程[1]。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主动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这是拉近学生和作文之间距离的第一步。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比如,通过举办各类文艺活动、知识竞赛等,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可以让他们了解初中生的生活及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融入新的集体,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

2.让学生在学习上真正过渡到初中阶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阐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阶段目标是这样设置的:1~2 年级是“写话”,3~4 年级是“习作”,5~6 年级是进一步“习作”,7~9 年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训练[2]。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研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到小学听课,以更好地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他们将会爱上写作。

(二)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势必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对于小学生,在阅读方面一般不作太多要求。教师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写作基础知识,为中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基础。而对于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就严格得多了。教师主要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及习惯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人们学习知识和从事工作的动力[3]。教师要绘声绘色地讲述书中的内容,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不仅要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进行阅读,而且还要在阅读中掌握文体写作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与学生读同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以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所读文章属于哪种文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基本结构、写作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一些文体知识。

(三)加强写作训练的针对性

在开展写作训练时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现实需要以及他们对写作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在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发展特征[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应当认真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处理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针对学生感到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难度陡然增大的问题,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本上的教学安排适当进行调整,使调整后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学生感到初中阶段作文题目抽象、枯燥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拟定作文题目。针对学生感到作文素材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语文课本中选择名言警句作为素材,或者从其他学科的课本中取材,以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将身边的资源利用起来。这样一来,素材短缺的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学过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5]。

(四)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上的写作资源

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条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所描写的都是作者熟悉的生活。现在的初中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一线”,即使双休日去各类补习班,所见所闻也相当有限。当今社会,网络在人们学习知识和进行人际沟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网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内容[6]。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视野、拓展阅读空间,以提高写作水平。在小学阶段,教师强调的是作文来源于生活,作文重在表现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而在初中阶段,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的质量。

(五)努力实现作文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写作资源及写作方法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式也实现多元化。在小学阶段,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一些充满童趣的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学生能够从作文评语中感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愉悦,但他们对于写作知识的感知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他们对于作文的兴趣逐渐减弱,教师在对作文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基础及能力,不能搞“一刀切”。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延续小学阶段的做法,指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应该逐步提高要求,用更加专业的语言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新知的快乐。

三、结语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同时又很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进行研究,找到有助于实现有效衔接的途径,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过渡,为他们今后开展写作训练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9.

[3]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59.

[4]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睿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0.

[5]钟传祎.学科作文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7.

[6]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

【责任编辑王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16)01-0071-03

作者简介:孙金丽(1985—),女,河南商丘人,助教,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收稿日期:2015-09-28

猜你喜欢

评价方法衔接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