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军事纪录片在军改时期的宣传效果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宣传

王 洋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3)



浅析我国军事纪录片在军改时期的宣传效果

王洋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南京21003)

摘要: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在纪录片领域,为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军事题材纪录片,如《胜利大阅兵》《我是一个兵:九三大阅兵老兵方阵纪实》《邓小平百万裁军决策内幕》《枪》等,本文从军事纪录片的本体特征、军事纪录片塑造的军队形象、军事纪录片宣传效果三个角度,分析2014年以来的军事纪录片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存在着什么样的效果。

关键词:军事纪录片;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形象;宣传

一、军事纪录片的本体特征

军事纪录片同其他纪录片相比,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纪录片的意义包括工具性、目的性和自由意志,形成纪录片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1]首先,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体现在纪录片是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地介入社会主流,参与社会生活;第二,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纪录片本来是一种探讨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渗透着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它决不仅是照相式的反映和记录。国内业界奉为圭臬的纪实性只是纪录片的记录方式,并不关涉纪录片意义本身;第三,它强烈地体现出作者的自由意志。纪录片的创作并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张、思路、看法进行拍摄。那么对于军事纪录片来说,“从特征上来说,军事题材纪录片与一般的纪录片、文献片相比较,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独特而又鲜明的特征”,[2]这种本质特性就决定了军事纪录片所存在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解密性、对抗性、史料性三种:

(一)军事纪录片的解密性

军事题材纪录片的解密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向军外人士展示不为人知晓的信息;二是通过军事纪录片拍摄,观众可以看到平时所难以接触到的珍贵文献资料。在军事题材纪录片中,很多文献资料是以往不对社会大众开放的;三是一些未经披露的历史事实、军事行动、军事活动等,在保密期满后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纪录片也需要迎合观众的某些需求,对于军事纪录片来说,因军事活动的保密性,其传播效果会更容易吸引人眼球。例如,《鏖战远东空军》中我国高射炮部队秘密进入朝鲜的决策过程;《威震南天》中我国高射炮部队如何秘密进入越南抗击美军;《英雄导弹营》中,陈辉亭将军讲述如何击落美国U-2侦察机的全过程。

(二)军事纪录片的对抗性

对抗性则是军事纪录片最显著的特性,因为军事活动与生俱来就伴随着军事对抗;军事纪录片之所以具有对抗性,与其记录之活动与记录之主题密不可分,这也是军事纪录片独有的特点之一。在《战地日记》这部纪录片中,该片记录了在巴以冲突期间巴以双方为争夺土地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展现了犹地亚和撒马利亚地区的动荡局面,双方以暴还暴的方式殃及平民,失去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或祈祷,或反抗,在血与泪中奋争。在纪录片的开始阶段就呈现出了一幕紧张的局面,一小队士兵在城市中占据居民点、装甲步兵战车驶入城镇、敌对双方在空旷地带对峙开火,很快地就将观众带入纪录片之中。

(三)军事纪录片的史料性

对于史料性而言,军事题材纪录片反映的大都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军事活动、军事事件,所以对于以影像作为表现手段的军事题材纪录片来说,实际上就是用影像对历史进行记录与整理,在文献性和史料价值上,显得更有份量;纪录片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2]纪录片已成为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翻开任何一部史书,当阅读其中的战争章节时,总是空乏其味,而随着记录片的诞生,战争之影像得以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了活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纪录片看到战争的真实场景,其中更多的不是热血激情,而是鲜血淋漓。在纪录片《战地日记》中,我们可以观看到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图像,如美国战机被击落时,战友在另外一架战机上的呼叫,如美国总统发表的撤军声明视频等,这些都将成为最珍贵的战争影像。

二、军事纪录片塑造改革时期的军队形象

我国军事纪录片塑造了人民军队的正面形象。由于纪录片具有一种“前诠释”的功能,能够将创作者的态度、观念作用于自己的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记录片的审美效果来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纪录片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影视作品,它必须真实,强调的是对现实的尊重和复原,所以军事纪录片才能塑造改革时期我军的形象。“军队形象是军队的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长期以来,我军以良好的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对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威慑”。[3]“军队是国家、民族的脊梁,是军事潜力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往往被人们看作国家力量的象征、胜利的保证、民族的希望”[4]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战略时期,塑造良好的军队形象,对于增加我军的文化软实力,有效地履行我军的职能和使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塑造了和平卫士的军队形象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崇高目标,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正确途径”,[5]在《胜利大阅兵》这部军事记录片中,通过记录铿锵整齐的步伐、汹涌而来的铁流,把人民军队维护和平的血性、威武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的就是我军“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形象。同时,纪录片还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裁军30万的发言,此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员额是230万人。裁军之后,这一数字将压缩至200万人,裁军比例超过1/8。可以说,在盛大的阅兵典礼上宣布裁军,没有比这更好的表达中国向往和平、捍卫和平的决心和方式了,从而塑造了我军和平卫士的形象。

(二)塑造了不畏强暴的军队形象

自古以来,放眼世界民族之林,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岿然屹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种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上的讲话,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凤凰卫视于2015年9月7日开始在凤凰大视野栏目连续播出了5集系列纪录片——《我是一个兵:九三大阅兵老兵方阵纪实》,在第一集《胜利》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回眸;第二集《家园》讲述的是老兵们为什么背井离乡去拯救“中国大家园”;第三集《出征》讲述的是老兵们如何穿上军装,去保卫我们的山河;第四集《血战》讲述的是战争的残酷;第五集《牺牲》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通过这些对抗战老兵的纪实采访和历史回顾,向外界塑造了人民军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铭记历史、不畏强暴的形象。

(三)塑造了与时俱进的军队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研究军事问题,首先要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才能尽快缩小差距、实现新的跨越”。5集电视纪录片《邓小平百万裁军决策内幕》从2014年12月22日起晚八点,在央视七套《军事纪实》栏目隆重推出,该片以《审时度势》《义无反顾》《大刀阔斧》《人生转折》《强军之路》讲述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面对国内外新的环境,党中央中央军委对人民军队进行的大胆改革,该纪录片通过15位共和国将军、20位专家学者及历史亲历者的回忆与口述,将一个创新的、开放的、进取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军事纪录片宣传的真实效果

对于什么是宣传性纪录片,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始着眼,一是概念的内涵,即宣传要素的确定;一是概念的外延,即与其他相关影片的关系。从内涵来看,对于宣传的讨论,拉斯韦尔、纳奇拉什维里、穆尔扎、罗杰·布朗分别就宣传、宣传的效果、意识操控、宣传与说服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基于以上的研究,中国学者聂欣如指出,宣传必须包括三大要素即信息缺失、操纵表述、有力信源,她以《幻化成真》《美国国难日》为例,分别对三大要素对应展开分析,完成对宣传性纪录片的概念性解释;从外延来看,主要是理清宣传性纪录片与实用性纪录片及广告片之间的差别,理清与专题片之间的关系,理清与新闻片之间的关系。如表1:

基于以上分析,余权在《宣传性纪录片研究》中提出“宣传性纪录片,是一种以建构特殊的意识形态为创作目的,以纪实为美学特征的纪录片”。[6]目前我国的军事纪录片,多数都具有这种宣传性。例如,《胜利大阅兵》就在以全程记录的方式,向国内外展现国家形象,宣传人民军队的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

(一)强制性的宣传特征使受众接受改革

这种强制性体现在对于纪录片的加工和制作,影片所记录的对象本身不具备产生某种情感的物质基础,但经过加工便强制产生了某种情感。这样的感受在《胜利大阅兵》这部军事纪录片中得到验证。从影片的制作背景来看,《胜利大阅兵》是由八一制片厂制作完成的,是反映我国阅兵过程的记录电影,这样的背景就决定了其代表着官方和军队的精神和理念。因此,影片在信息筛选和表达方式上是紧紧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将阅兵过程进行了加工和裁剪,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呈现给观众,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滚滚铁流秩序井然地从天安门前经过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前的欢呼,国家元首神情自若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神情……这些都是记录片传递给观众的情感。

(二)认同性的宣传特征使受众拥护改革

“为了保证意识形态建构的有效性,让观众相信并维护影片所呈现的‘现实情境’的合理性,宣传范畴下的情感往往倾向于维护某种‘现实情境’的描述,激发观众产生一种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某种利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的认同性”。[6]纪录片《邓小平百万裁军决策内幕》以《审时度势》《义无反顾》《大刀阔斧》《人生转折》《强军之路》五个部分,通过大跨度的时间跳跃,珍贵的历史资料,与当下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不谋而合,讲述了裁军百万的果断性、前瞻性、合理性、正确性,激发观众对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产生认同感。

(三)驱动性的宣传特征使受众投身改革

这里所说的驱动性即观众受纪录片的影响,在纪录片创作者预设的认识偏向的引导下,驱动观众接受纪录片的思想。纪录片《枪》分为《冲锋枪》《机枪》《手枪》《狙击枪》《步枪》《特种枪》6集,该片借鉴国外同类纪录片的理念,以陆军枪械为主要介绍对象,以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老枪、新枪传奇故事为切入点,关注导致世界著名武器型号改进及升级的原因,分析武器的优势与不足及其对具体战役的影响,揭示战争、武器与科技的关系,潜移默化地驱动受众关注国防安全、关注军事动态信息,关心国防和军队改革。

四、结语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一步步地深入,中国军事纪录片在营造一种有利于改革的文化氛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领域发展迅猛,《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寻找乡愁》系列等精品纪录片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而中国军事纪录片的发展由于在人才引用机制上,创作内容在政治意识和人性化主题的平衡关系上,本体意义的拓展的创作方式上,创作发展的创新意识上,都存在不足,军事纪录片可以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借改革之东风,改革体制机制,培育优良人才,强化受众意识,坚持主流取向,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多出新品,立新意,着眼大局,立足创新,真正地肩负起中国军事纪录片的历史使命,并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夏倩芳.电视纪录片意义检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36.

[2] 卓庆林.浅谈军事题材纪录片的特征与功能[J].戏剧丛刊,2014(9):100.

[3] 廖国庚,滕云,高立英.论新时期军队形象的塑造[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6):52.

[4] 刘建军.论军事潜力[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274.

[5] 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J].国际问题研究,2014(01):8-23.

[6]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31,41,50.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77-02

猜你喜欢

宣传
浅谈基层烟草专卖局“七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的改进建议
宣传工作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探讨
浅析企业如何弘扬劳模精神
电梯售后服务现状与解决方案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基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计划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