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传播

2016-02-28王文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五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程 焕 王文平

(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传播

程焕王文平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关键阶段,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民族化和具体化,使中国人民理解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上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事实上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大众传播的广泛实践。

关键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传播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起始时期,在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上升到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来解决中国问题,成为探寻中华民族出路的指导思想。因此,“五四”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有赫赫之功。根据传播学原理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得最广泛的就是大众传播。

一、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传播

从清朝末年开始,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零散地出现在一些报纸和期刊上,但“他们只是站在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学派来加以介绍,根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要改造中国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来学习和传播”。[2]十月革命后,消息很快就通过报纸、杂志传递到了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在封建残余依旧气焰嚣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落后国家,冲破帝国主义的防线,有取得人民革命胜利的新希望。早在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后,李大钊就在《甲寅》报发表了《俄国革命之远因与近因》《俄国共和国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俄国大革命之影响》三篇文章,分析了这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革命的原因和意义。1918年7月,李大钊在《言治》季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为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成果欢呼呐喊。同年11月,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回答了欧战胜利到底是什么人胜利的问题,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3]1918年4月,李大钊与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在刊载《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最后几段凝聚全篇精华的译文,宣扬阶级斗争和工人联合,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报纸杂志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热情讴歌,成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也对中国民众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全面激发,纷纷为国家民族寻找出路。也就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在各类大众传播媒体上脱颖而出。《晨报》副刊增加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新青年》也推出了“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中,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自含义与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此外,陈望道、恽代英、蔡和森等知识分子,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的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等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著。据不完全统计,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就有200种报纸杂志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和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其中《民国日报》《时事新闻》《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湘江评论》《建设》等是宣传的主要阵地。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还与其他学说进行了激烈论战,不管是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还是与张东荪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以及跟无政府主义的交锋中,《每周评论》《新青年》和《时事新报》等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让更多的中国人通过论战,进一步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具体性,不仅让更广泛的民众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还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中,成为指导革命的思想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与工人觉醒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了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的革命性,以主力军的身份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因此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象。1920年8月15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独秀和李汉俊组织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通俗工人读物,以朴实活泼的语言、短小精悍的篇幅和生动的事例揭露了资产阶级压榨工人的罪行,深入浅出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启发工人的觉悟,解放了他们的思想。当年9月26日,钳工李中在《劳动界》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工人阶级大联合的预期,“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4]这份宣言被史学界认为是我国工人阶级觉醒的先声。此后,针对工人阶级群体的各种报纸、杂志也随之兴起。另外,各个行业的工人们还在共产主义小组的帮助下,自己创办了一些刊物,如印刷工会创办了《友世画报》、机器工会创办了《机器工人》等,工人们以自己的语言和亲身生活经历,表达出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等质朴的愿望,鼓励工人阶级通过联合来实现自身价值。总之,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唤醒了工人们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觉悟。

五四运动前后,大众传播让更多的中国民众,尤其是无产阶级群众,看清了帝国主义的虚伪与掠夺的本性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同时也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从而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7-99.

[2] 邓剑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85.

[3] 李军林.大众传媒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研究,2007(5):14-17.

[4] 李中.一个工人的宣言[J].劳动界,1920,9(26):4-5.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02-01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五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