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标签化现象研究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心理因素发展建议

李 萌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逆向标签化现象研究

李萌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近年来,新闻媒体标签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媒体将标签贴在了某些典型人物身上,成为某一群体的代名词。在此背景下,学界又提出逆向标签化概念,弱势群体易将典型事件普遍化处理,往往以“日常谩骂的方式”定义强势群体,使无辜者受伤,且难以进入主流话语。那么,逆向标签化的社会根源及心理因素是什么?逆向标签化给强势群体造成了何种伤害?作为传媒人又该如何解决标签化难题?

关键词:逆向标签化;社会结构;心理因素;发展建议

前几日,新闻网站流传一段视频,一个摊贩的儿子拿着木棍对着城管示威,试图侵犯执法人员,城管人员无可奈何,画面中街道脏乱,很明显是正常执法。可在新闻下方的评论处看到很多网友的留言,大都是力挺小男孩,抨击执法人员。往期新闻对于城管形象的建构不乏负面成分,造成了人们一提到城管就想起负面的形象。“城管”俨然成了一个带着负面光环的标签化代名词。

一、逆向标签化

对于标签化,学界的讨论和研究颇多,但提到逆向标签化,学界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标签化理论(labelingtheory)的代表人物霍华德·贝克尔认为,“越轨是被社会创造出来的。这并不如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认为越轨发生的原因是出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情境或社会因素,而是社会群体通过制定规范使那些不符合此规范的行为成为‘越轨’,并通过对规范的事实和执行将‘违规者’标签为局外人……因此,越轨者是被他人成功贴上越轨标签的人,越轨行为也是指被冠以类似标签的行为”。笔者将标签化理论简要概括为,掌握话语权的强势群体通过制定规范,对“沉默的大多数”进行身份定义,如盲流、蚁族等。

与贝克尔所提标签化不同的是,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x二代”等新词汇,它们简单概括了某群体的某种特性,由于某件典型事件就对某群体甚至是无辜者贴上标签。逆向标签化与标签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强势群体制定规则,通过话语建构,对沉默的大多数进行身份定义;后者是弱势群体无力掌握话语权便通过网络宣泄情绪,对强势群体进行话语再造,以零散的谩骂方式表现,难以进入主流话语。

二、逆向标签化溯源

(一)形成机制

李普曼《公众舆论》中提出“刻板印象”,指人们对于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印象。几年前“药家鑫”案发,新闻报道中描述肇事者为“开车的大学生”,受众推测此人是富二代;在问道为什么要杀受害者时,药某回答“农村妇女一般很难缠”。此话触怒了弱势地位的民众,他们在网络上发起口水战,试图将药某处以死刑。网友将社会群体分成了“我者”和“他者”,他们是非直接利益受害者,却仍然向药某发起攻击。并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受害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弱势群体的“我者”,排斥甚至攻击处于强势群体的“他者”,富二代标签贴出来的同时,也是将特殊个案普遍化和群体污名化的开始。

(二)形成根源

1.社会结构的固化。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这使得社会强势和弱势群体划分得更加明显。“富二代”一出生就掌握了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屌丝”则必须经过自己的奋斗才能取得成绩,并且这些可能是“富二代”稍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因此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群体的划分愈加明显,掌握多数社会资源的成为了“强势群体”,掌握较少社会资源的,被迫划分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保持怨恨,对本群体保持同情。

2.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它的低门槛、匿名性特点,迎合了广大网民。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表达看法,不论理性与否。这是一个“全民DIY”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制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正如克莱·舍基提到“湿性社会情感”:基于互联网化的分享、对话,社会特有的黏合性使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社会软件联结,借以相互吸引、组合、嫁接。研究表明,国内网民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互联网的发展特性使得处于某种相似处境的人们容易形成不同群体。《乌合之众》曾提到,群体的智慧是最低的,个人在群体的教唆下,会迫于群体压力,意见变得集化。网络中各种非理性的、偏见的言论纷纷而至。弱势群体最终会在某种突发性事件中,对强势群体进行情绪宣泄并施加标签,群体污名化开始出现。

三、逆向标签化伤害了谁

逆向标签化是弱势群体自下而上对强势群体的话语建构,强势群体便成了直接受害者。近几年,新闻中关于公务人员几乎都是负面报道。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受众很容易将特殊个案进行普遍化处理,进而对整个群体污名化。以公务员和城管为代表的这部分群体不仅是政治秩序维护者,更是普通社会公民,他们也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事实是作为自然人,他们在生活中与周遭群体产生纠纷时,人们总觉得强势群体的一方有错。逆向标签化给这些名义上的强势群体造成了很多困扰。进一步思考,如果公务人员的正当公民权利得不到捍卫,社会秩序就得不到保障,最后,受害的还是民众自己。

四、发展建议

逆向标签化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结果,是公众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发声,其关键在于建立与市场利益一致的社会运行机制,确保利益均衡。逆向标签化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噪音,表达了民众的意愿,迫使社会在发展中自我改进。同时,作为媒体人,在新闻报道时应客观公正,不随意贴标签,否则不仅会引起民众反感,更会危及媒体形象,丧失媒体公信力。

五、结语

逆向标签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受到某典型事件的影响,民众在未了解事实真相前,就对某群体抱有固定成见。究其根源,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网络技术支持为其提供了成长空间,逆向标签化使无辜者受伤,使社会秩序无法正常运营。因此,当下,不仅要致力于社会建设,确保社会公平,同时媒体人更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坚守职业道德,真实客观地报道社会事件。

参考文献:

[1] 王建民.“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4):2.

[2] 程军,陈绍军.逆向标签化现象何以形成[J].学术界,2015(211):97.

[3] 马克斯·舍勒(德).道德建构中的怨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

[4] 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5.

[5] 勒庞.乌合之众[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9.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85-01

作者简介:李萌(1993—),女,西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心理因素发展建议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军事谋略与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