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良的“微文化”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6-02-28钟媛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文化精神文明

钟媛媛

(外交学院 思政部,北京 100037)



以优良的“微文化”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钟媛媛

(外交学院思政部,北京100037)

摘要:“微文化”既能推动文化的传播,又能使文化“碎微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用主流价值文化引领“微文化”传播,要不断提升“微文化”主体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成熟网民,打造优良的“微文化”环境。

关键词:“微文化”;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明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步入“微文化”传播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已然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文化”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简洁、主体更加独立平等、互动性强等特点。“微文化”既以“微”著称,又凸显群体的力量,它既可以成为积聚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也可能演变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危文化”。“微主体”作为“微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其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微文化”环境的健康与否,进而深深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提升“微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是”与“非”

“微文化”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微文化”既能极大推动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会造成文化“碎微化”。“微文化”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网络技术,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纸质文本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极大地加快了文化及价值观的传播。与此同时,快捷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文化作为一个民族血脉的传承,它的内涵理应是深层次的,它的创造理应经得起历史的积淀。尽管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但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文化中的经典是需要慢慢品味、仔细推敲的,而“微文化”显然做不到这点,并且因为要在海量的信息当中保有一席之地,“微文化”时常以“注意力”和“娱乐”为主要元素,一闪而过的“文化”不仅远离了“文明”的轨道,还从根本上消解了“微主体”习得文明的方式和能力。

“微文化”既能形成“微公益”,也容易成为“文化垃圾”的集散地。“微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关注层面,它还在倡导具体的行动。“微文化”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形成和促进“微公益”行动。例如,微博打拐,2011年兔年春节最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也是最为暖心的事件。由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热心网友不断转发,社会各界人士持续关注,公安部门关注和介入,最终成功解救了事件的主人公小文乐。“微公益”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可见一斑。然而,也正是因为“微主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平等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因此,生活随手拍、秀恩爱、生活感言等成了微信朋友圈里较为常见的内容,非“朋友圈”内容霸占了整个朋友圈,如果说这些能够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屏蔽,倒也无伤大雅。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冒充专家、学者身份推送的“养生”“心灵鸡汤”“育儿经”等内容,这些“文化垃圾”重复性高,并且缺乏科学依据,误导人们的生活。人们有“微文化成为文化垃圾集散地”的担忧不无道理。

二、用主流价值文化引领“微文化”传播

21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中国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并且在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中,悄然植入其主流价值观念以及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等内容。近年来,微博上存在着三股值得引起警惕的思潮:一是政治上的宪政主义。一些网上言论将“中国梦”解读为“宪政梦”,利用微博这一思想文化新阵地,网上网下互动,国外国内联手,试探新一届中央意识形态底线,负面影响极大。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鼓吹“市场万能论”者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扼杀了市场效率和活力,反对公有制的人则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效率低下,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应全面私有化。负面影响很大。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一些意见领袖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用一些所谓的“历史细节”和“解密材料”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丑化、贬损党的领袖,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三股思潮在微博上格外活跃,反映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激烈程度。[1]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有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植入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众心态的浮躁和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如此才会导致意识形态的漂浮和主流文化的边缘化。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话语权的流变规律,牢牢占据“微文化”时代宣传的制高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多样文化形态和多元文化内容的分析甄别,提高“微文化主体”的文化鉴赏力和价值判断力,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微文化主体”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提升“微文化”主体素质,培养成熟网民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离不开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熟”指的不是网民的年龄,而是思想。“微文化主体”是当下最为庞大和具有影响力的群体。以微信为例,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以即时通讯类社交媒体上线。2012年8月推出微信公众号,开始突出媒体属性。2016年3月,腾讯公司公布,截至2015年底,微信月活跃账户数已经达到6.9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用户人数蔚为可观。微信作为一种以社交属性起家的社会化媒体,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成为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现代人扩大社会交往的网络平台。如何才能将如此庞大和具有影响力的群体,培养成具有广博的互联网知识、娴熟的上网技能、正确的互联网理念、积极的上网动机和内驱力的成熟网民,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有道德才能高尚,有修养才能文明,道德水平低下,缺乏文明修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良好的社会风尚、良好的社会心态,也就不能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另外,“微文化”主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微文化环境的文明程度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科学文化,就会愚昧保守,反映到心理上就是人云亦云,这就助长了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正是如此。

四、着力关注青少年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入越来越强,青少年网民已成为互联网的主体。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在6.88亿网民中,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而10~19岁的青少年群体占比为21.4%。在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和46.4%。[2]从数据中可见,互联网正在向低龄群体渗透。而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每周上网的时间很长,上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使用网络的效率并不高。由于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期,对于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缺乏免疫力,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多元多样的文化价值缺乏辨识力,极易受到诱惑和蛊惑,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另外,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会形成思维碎片化,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有的甚至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少年强,则国强”,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青少年网民的思想道德不容忽视。

“微文化”作为当前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通过用主流文化来引领“微文化”传播,培养成熟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微主体的特别关注,以及法治的强制性手段,促使微文化的规范化、法治化、公益化、道德化,确保微博、微信等载体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微博:宣传思想文化的新阵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6-9(3).

[2]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01-2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29-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北京传媒道德发展状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5ZHC024)

作者简介:钟媛媛(1980—),女,哲学博士,外交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媒伦理。

猜你喜欢

微文化精神文明
中职学生微文化的创作和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指导的耦合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