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定位的探索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2016-02-28张菊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差异化培养模式

张菊样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民族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定位的探索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张菊样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当今新媒体环境下,随着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上民族问题的日益复杂,如何在传媒人才市场上争得优势,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成为摆在民族院校新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目前我国15所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非民族院校同质化严重、缺少民族特色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传播实际相脱节等问题,提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并以北方民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定位的探索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民族院校;新闻教育;培养模式;差异化

一、民族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定位的背景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共有15所民族院校,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上大学,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低分数线。同时,还允许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用本民族文字答卷。高校举办预科班、民族班,加速培养西部和民族地区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民族问题的日趋复杂,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已经成为现实的迫切需求,进而对民族院校的新闻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据2013年9月在新疆召开的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当前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有661个,其中新闻学类专业209个、广播电视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1]在全国15所民族高等院校中,多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传媒专业,而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非民族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缺少特色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实践需求相脱节,在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成为制约民族高校新闻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以往的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民族地区传媒的人才需求。因此,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的具体情况以及民族地区传媒的人才需求发展状况,采取差异化策略,制定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显得非常重要。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近两年结合少数民族院校的特点和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并于201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探索采取差异化定位的方法,减少民族院校新闻人才培养的“可取代性”,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为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新闻专业人才。

二、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定位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68%以上,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很大的比例,生源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每年考研的比例较低,直接就业的比例较高,并且大部分学生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而西部民族地区传媒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落后很多,地市县乡级的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视频道3985套,国家级和省级广播电视、电影机构的工作人员16.4万人;有48万人工作在282个地级市和2010个县、乡基层广播电视媒体。[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其“构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课题报告中也指出,“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是空白,电台、电视台尚未形成培养此类人才的用人机制,高校开设的相应专业也很少。因此,要创新机制,加大对这类人才的培养”。[3]根据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去向,大部分是在地市县乡一级。我们认为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复合型人才为主,学术性人才为辅。为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提出了“社会责任关怀型、采写实践型、全媒体技能型、民族特色型、行业知识兼具型”五位一体的原则,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字功底、思维方法、电子媒体技术以及为民族地区服务意识的培养。为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使其具备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或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加大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及数字化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我们依托校内全媒体新闻采编与生产实验室,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创办了《民大青年报》、校园电视台、民大之声广播电台、塞上青梅手机报五大媒体。除开设传统的采写编评摄等实践业务课程之外,增设了《网络新闻编辑》《广播节目编辑》《电视节目编辑》《融合新闻》《电视演播室实务》《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实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等实验室课程,并增加了《校园媒体采访实践》的实践课时和学分,使实践学分由2008版的31学分增加到新版的38学分。由2008版占总学分的19%,到2014版占总学分的25%,提高了6个百分点。实践教学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四年级,学生一进校就进入到不同的校园媒体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验教学,使实验室变为全能记者和全能编辑的培养摇篮。其次,开展富有成效的校外新闻实践教学活动,与省内的各主流媒体建立校外新闻实习基地,既使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得到切身的职业体验,又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并相应增加了校内和校外实践采访活动的学分设置比例,制定出系统合理的学生实践学业的评价机制。

(三)增设跨学科课程,拓宽行业知识和就业渠道

由于目前全国有近700个传媒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从十年前的需大于供,变成现在供大于求,就业十分困难。加之民族院校的学生与985、211等高校的毕业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媒体用人主要还是名校和学历背景占据优势,民族院校新闻专业毕业生又缺乏独特性,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招收的毕业生非专业背景的越来越多,如金融、经济和法学等专业的学生特别受到欢迎。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在各类媒体中的就业率都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笔者统计,北方民族大学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就业率分别是89.63%、86.52%和77.17%,到各类媒体就业的百分比依次为32.74%、29.21%和25.76%。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泛媒体”岗位不断增多。企业为了树立品牌、推介产品信息,纷纷吸纳有媒介素养的人进入企业,除了让他们在本单位的内刊、网站等舆论阵地上发挥作用,还着力培育他们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企业传媒人才的需求量因此增大。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兼具多种行业知识的传媒人才成为需求的重点,为此北方民族大学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本校的资源情况及教学专长,增设一些跨学科的概论课程,如《经济学原理》《法学基础》《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双学位(辅修专业)教育,如参加我校经济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的双学位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行业知识和就业渠道。

(四)加大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力度,突出民族特色

民族院校的新闻教育,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承担着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民族地区尤其是处于西部的民族地区,既需要具备相应的传媒知识,又需要了解和熟悉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人才。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而有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来自40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必要的。虽然诸多民族院校有少数民族语言教师,但能够实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教学的院校寥寥无几。[4]笔者认为,民族院校新闻教育加大对双语记者的培养力度,应是其人才差异化定位的重要体现之一。为此,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在2014版培养方案中,特别增加了有关民族地区政策、历史、文化及语言方面的课程。如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阿语、藏语、蒙语及维语新闻采写等专业选修课,加大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力度,增加了民族语言新闻采写的课程,突出民族特色,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熟悉民族历史文化、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并具有新闻专业精神的媒体人才。

(五)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内容

根据以上人才培养定位原则和课程设置,在学生学业评价考核上,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变一次性的终结考试为过程性的考查,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到50%以上。安排一些没有统一答案的探索性或综合性强的习题,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阅读量考查、理论理解与运用能力考查、实践能力考查等。这样的考查方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既强化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对教学方式不断探索的积极性,为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专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已近两年,根据调查,师生对新版培养方案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但在方案实施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应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民族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北方民族大学也不例外。专职教师人数少,高学历学科带头人和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少,以致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广播电视、新媒体及民族语言类课程。对此,学校应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送他们到一些重点院校进修,充实并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让教业务课的教师定期到各类新闻媒体实习,参与新闻单位的实际工作,了解业界的前沿动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聘请业界有丰富经验的媒体工作者进校讲学并开展讲座,使学界和业界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进一步加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开设相关类的课程和讲座

近几年,随着国际形势愈加复杂,涉及民族问题的新闻事件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这也对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传统习俗与宗教有一定联系,如何更好地引导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增强国家认同感,正确处理国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是摆在民族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民族院校新闻人才正确价值观和宗教观的培养和教育,应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故建议今后应增设一些民俗学和宗教学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嗅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宗教观,为将来在新媒体环境下,及时传播并正确引导民族地区的社会舆论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民族院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应针对民族地区对传媒人才的需要,采取差异化定位方法,为广大的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传媒人才,以提升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文姬,张菊样.西部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学新闻学为例[J].青年记者,2014(1):111.

[2] 高有祥,文飞.民办高校传媒教育差异化发展策略探析[J].现代传播,2014(1):132.

[3]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96.

[4] 贾美娜,周德仓.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现状分析——以15所民族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 (7):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0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方民族大学2013年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JY08-ZDB;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度自治区本科教学工程教改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暨民族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菊样(1963—),女,学士,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差异化培养模式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