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内需政策下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包含制度因素的主成分实证分析

2016-02-24王晓东周旭东

中国流通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扩大内需主成分分析

王晓东,周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100872)



扩大内需政策下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
——包含制度因素的主成分实证分析

王晓东,周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100872)

摘要:流通产业的影响因素较多,且作用机理各有不同,以往的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推导或者单因素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流通产业增长的多种影响因素,根据作用机理将其归类为社会环境因素、资源要素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和产业内因素。为进一步明确各类因素的影响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实证分析全国28个省市区数据,对已收集的16个变量进行测算和排序。结果表明,需求因素仍然是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扩大内需对于现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但是制度因素的作用相对不显著,决定了扩大内需的政策选择应该有所侧重。而基于流通产业内部的变革,在短期内对流通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太显著。

关键词:流通产业;影响因素;扩大内需;主成分分析;制度

一、引言

面对相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三期叠加的国内经济新常态,扩大内需成为投资动力减弱、出口增长放缓背景下的新经济增长来源,也是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求。扩大内需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居民需求和企业需求是两个主要内需来源。而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是流通产业的供给,所以扩大内需对流通产业增长意义重大。

另外,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流通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在需求相对稳定的假设条件下,供给能力直接影响流通产业的增长。流通产业的供给能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供给因素始终没有脱离传统产业分析的三个层面,即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

简而言之,流通产业的增长受到外部需求环境和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然而,常规的推论需要实证分析来进一步佐证。而且,目前将流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其进行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少,对零售业等单一产业的增长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此外,基于商业行为和买卖双方博弈的微

观层面研究也相对较多,对于产业层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二、研究回顾及理论分析

商品流通产业增长,是指国民经济增长中流通产业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别于工业产业,流通产业的产出包括由商品流通活动转移的价值(物化劳动)和商业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活劳动)组成,商品流通过程不仅通过商品实物形态的空间转移使消费者获得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在价值形态上帮助生产商完成了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并且同时在商品中凝结了商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从流通产业增长的外部需求环境角度看,商品流通活动自身最终需求的扩大能够直接推动流通产业产出的增长,而其他产业的最终需求可以通过产业间波及效应转变为流通产业的中间需求,形成流通产业的增长效应。改革开放初期,消费需求的扩大拉动了流通产业的高速增长,收入提高下的消费扩大对流通产业的积极作用逐渐成为共识,此后学者们将提高收入和扩大消费支出作为需求方面的重点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宏观层面,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提高总量收入水平与缩小收入差距并举来扩大消费需求;[ 1-2 ]而在微观层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消费者偏好对扩大需求的影响,如网上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从消费者对新商业模式适应性角度来分析需求扩大和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 3 ]

此外,也有学者从城镇化角度,尤其是城市发展角度研究流通增长的市场需求问题,城市与流通产业紧密联系,以城市为平台而开展的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流通业的发展有显著作用。[ 4-5 ]

在流通产业增长的供给因素层面的研究相对丰富。劳动力投入对流通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基本形成共识,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者意识到劳动要素的投入经由简单的数量增长转向数量与技能的同步增加,流通产业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效应越来越显著;[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通产业对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导致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新店面资产投资出现一轮新的高潮,对于流通产业的资本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伴随着国外流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我国流通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技术和资本成为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 7 ]推动零售业态创新、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物流技术改变流通业发展模式,[ 8 ]扩展了市场空间,[ 9-10 ]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更深一步解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引起的消费者购物方式改变已经成为流通增长的实际动力。[ 11-12 ]同样,技术创新对工业生产产生的巨大变化对流通产业的前向推动也是非常显著的。[ 13-14 ]

而对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和思考以及居高不下的流通成本,也使得流通产业内部的协同和整合推动产业增长成为一个研究方向。由于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诸多原因,致使流通渠道淤塞、效能低下、成本高昂始终是我国商品流通存在的要害问题,建立畅通的渠道服务体系,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是商品流通领域推动结构调整、满足居民消费意愿的核心思路。[ 15-16 ]更具体的是对批零关系等渠道内部关系的研究,批零关系不仅影响着流通产业内部的运作效率,影响着流通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影响着流通和生产、消费之间的适应性,[ 17 ]批发具有发挥供应链作用和降低零售库存的功能,进而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18 ]

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机制调整对流通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者认为体制障碍制约了流通创新和现代流通业发展。[ 19-20 ]流通产业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发挥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作用,同时有实证结果表明,制度环境质量显著影响流通产业对制造业效率外溢效应的程度。[ 21 ]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流通产业增长因素的研究基本延续着经典经济增长和产业增长影响因素的路径,从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到更进一步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这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也是比较吻合的。而改革开放的30多年,国民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收入提高和城镇化发展都对流通产业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需求因素成为影响流通产业增长的另一大重要因素。流通产业内部的复杂关系决定着商品流通渠道的通畅与否以及流通效率与流通成本密切相关,所以也从反向说明了流通产业的内部关系因素对流通产业的增长存在着一定影响。

在具体的流通产业增长影响因素方面,通过梳理以往的流通产业增长研究文献以及以往的流通产业发展和增长的量化体系,[ 22-23 ]可以发现流通产业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6个变量(参见表1)。归纳来看,众多的流通产业增长影响因素,既可以分类为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也可以大致归类为社会环境因素、资源要素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和产业内因素四大类。

表1 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

三、实证分析:影响因素的变量及指标选择

虽然文献研究中流通产业增长的诸多变量在理论推导中符合逻辑,但是在变量的具体指标选择上存在着诸多困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选取指标时,不同样本指标的统计口径要相对一致,应具有统一性;二是指标的数据来源要相对权威,应具有可靠性。因此除特殊说明外,本文的数据均选自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此外,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口径调整变化较大,1993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不适合用时间序列数据,所以论文将截面数据作为分析对象,以各省市区流通产业增长及相关因素指标为选择对象。

在具体的变量指标选择上,本文采用文献借鉴参考与流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即主要采用以往文献研究中采用频率较高的指标,如人均GDP、流通劳动力人数、固定资产投资数、居民可支配收入、连锁化率、批零结构等,在以往没有普遍采用的变量上,选择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和说服力的变量,如电子商务指数、单位销售额物流费用。总体而言,本文在指标选择上与以往的研究保持了一致性,具有可靠性和说服力。具体指标选择如下:

(一)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X1:选择用各省市区人均GDP(元)作为指标,相对于GDP,其可比性更强,而且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与流通产业增长密切相关,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实力的总量指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城镇化水平X2:城镇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其消费水平要更高一些,消费结构也相对多样化,所以城镇化率作为反映地区流通产业增长环境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基础设施X3、X4:便利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域商品流通和居民消费。在本变量中,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城镇居民人均全年通信费用支出(元)”作为指标,交通发展状况以“单位面积公路运输里程(公里/平方公里)”作为指标,以消除地区面积差异造成的影响。

科技水平X5: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密切,在技术外溢的情况下地区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流通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投入,所以选取“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件/万人)”作为指标。

教育水平X6:教育水平对流通产业的影响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改变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二是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参照研究惯例,选取“每万人大学生人数(人)”作为指标。

(二)资源要素因素

劳动力投入X7:在常规的产业增长研究中,往往忽视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影响,选择“每万人中零售业劳动力人数(人/万人)”可以消除城市人口规模造成的劳动力投入差异形成的影响。另外,短期内区域流通产业中的劳动力结构相对稳定,零售业作为流通的最后环节,其劳动力具有更加清晰的规模和结构。

资本投入X8:选择人均零售固定资产拥有量作为指标,区域人口的规模会直接影响流通产业的规模,单纯以区域零售固定资产总额作为指标会造成误差。

技术投入X9: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对流通产业技术投入进行具体统计,以往的分析往往选择“流通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流通专业大学生人数”,或者将“流通的连锁化程度”等同于技术发展水平。考虑到权威的统计年鉴并没有分区域的流通人才统计,连锁化程度的提高不单是技术投入的影响,资本的投入同样非常重要,所以本文没有选择以上指标。考虑到电子商务对流通产业技术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流通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影响着行业发展。因此选用国内相对权威的第三方研究机构“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各省市区电子商务指数作为指标。

制度投入X10、X11:对制度指标定义比较困难,根据文献回顾,流通产业的制度变迁对于流通产业增长,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流通产业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参照以往的经验,[ 24 ]选择“非国有零售法人企业资本占比(%)”作为衡量流通产业制度发展的指标。这样选择的逻辑基础在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对于流通产业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另外,为了完善制度指标,本文又选择“商务服务业财政支出占比(%)”作为补充。

(三)市场需求因素

居民购买力X12: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作为指标。

居民需求水平X13:选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作为指标。

地区国际需求X14:选取“人均地区国际贸易额(元/人)”作为指标。

地区国内需求X15:选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人)”作为指标。

(四)产业内因素

根据流通产业的相关理论,结合国内流通产业领域专家学者的主流观点,[ 25-27 ]衡量流通产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主要基于流通效率、物流成本和流通组织化程度角度,这3个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根据本文的文献总结,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流通产业增长的产业内因素,所以选择这3个指标进行分析。

流通效率X16:流通企业的库存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流通效率,本文选择流通产业的库存率作为指标,即“社会商品库存额/批发零售销售额(%)”。

物流成本X17:物流费用在流通统计中没有清晰地列出,所以本文选择单位销售额物流费用作为指标。公路货运周转量可以明确反映地区的物流规模,在假定区域间单位货运周转量物流成本接近或者相同的前提下,选择“公路货运周转量/ GDP(亿吨公里/亿元)”作为指标,可以反映地区内的物流费用情况,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思路也是一致的。

组织化程度X18、X19:反映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是“批零比例”和“连锁化率”,所以本文选用“批发销售额/零售销售额”和“连锁零售额/零售总额(%)”这两个指标。

四、包含制度因素的流通产业增长因素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模型

根据上述流通产业增长影响要素的归纳,运用SPSS 17.0对2012年①我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因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广西、江西和新疆在连锁零售方面的数据异常,进行判断后剔除有关样本。按照传统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模式,以确定能否进行主成分分析,②KMO度量值为0.748,表明该样本数据比较适合用于主成分分析;Bartlett值为642.918,p< 0.001,检验通过,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可提取四个主成分,累积解释方差达到82.171%。

根据主成分的成分图判断,四个主成分能够较好地解释19个因子,各因子分布相对集中。而根据成分矩阵和碎石图显示,主成分1对于因子的解释面较大,与各个因子的相关性都相对较大,其余三个主成分,虽然特征值大于1,但是对因子的解释相对较弱(参见表2)。

表2 主成分矩阵和成分系数

根据前述分析,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因素可归结为四个主成分F1、F2、F3及F4,由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列出四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将四个主成分作为解释指标、流通产业产出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对于流通产业产出的指标一般选择“流通产业增加值”作为指标,但是流通产业不同于工业,其最直接的增长反映指标应该为销售额,所以在考虑批发零售销售额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下,选择零售销售额作为产出指标,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在此选择“地区人均零售销售额(元/人)”作为产出指标,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Y=α+β1F1+β2F2+β3F3+β4F4+ε

通过SPSS软件,进行线性逐步回归,得到回归结果。从方差分析结果看,单独用F1为自指标量的回归模型时,其p值<0.001,而加上F2、F3、F4后,其t检验值都不显著,所以从逐步回归的角度看,单独选用F1作为自指标量,更符合模型。因此,回归方程可表示为:

Y= -8078.638+1.905F1

将F1代入上式,则

Y= - 8078.638 + 1.905×(0.083X1+ 0.083X2+ 0.071X3+ 0.060X4+ 0.077X5+ 0.058X6+ 0.080X7+ 0.082X8+ 0.072X9 +0.037X10+ 0.036X11+ 0.086X12+ 0.085X13+ 0.082X14+ 0.085X15- 0.027X16- 0.039X17+ 0.060X18+ 0.052X19)

通过系数排序,我们可以知道各个因素对流通产业增长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X12>X15>X13>X2>X1>X14>X8>X7>X5>X9>X3>X18> X4>X6>X19>X17>X10>X11>X16

(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对照因素归纳表(表1),从目前的指标选择看,各变量对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大小顺序,即

为:居民购买力>国内需求>需求水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国际需求>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地区科技水平>产业技术投入>地区基础设施>产业组织化程度>物流成本>制度投入>流通效率。

市场因素是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最大因素。根据最终的回归模型和模型系数以及流通产业的增长影响力大小顺序,可以发现模型的结果是符合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状况的,“流通效率”和“物流成本”2个指标与流通产出存在负相关,这也是符合产业发展理论的。具体而言,市场因素是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最大因素,在当前社会经济体系下,我国仍然存在着需求不足的问题,市场需求的潜力仍有明显的挖掘空间,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市场购买力直接影响着流通产业的快速增长。

其次的影响因素是城市发展水平,即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镇居民仍然是商品消费的主力,城市发展所带动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居民收入提高,都决定着城市发展对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

第三是产业的资源要素投入。虽然存在外资流通业态的冲击,国内流通业态仍然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超市、便利店以及购物中心模式使得商业和产业资本迅速结合,在资本的推动下,连锁化程度不断提高,实现了流通产业增长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数据结果看,劳动力投入仍然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增长有较大的影响,这与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已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观点有一定偏差。但是在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不能忽略区域的发展差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资本投入相对不足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传统小规模、分散的零售商依旧是居民消费的主要选择,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产业技术投入和地区的技术环境都影响着流通产业的技术运用,从数据分析结果看,技术因素的重要性显然仍不如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

第四是流通产业的组织因素。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一直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内众多学者一直积极呼吁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以降低流通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 28 ]从流通产业理论推演中,很容易得出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对流通产业增长的积极作用,这和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是吻合的。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可以发现,该因素还不是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五是物流成本因素。传统理论认为,物流费用的节约,有助于节约流通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带动流通产业增长,但是从分析结果看,物流成本因素对流通产业的增长影响相对较弱。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流通组织将物流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依托流通组织的区域垄断,消费者被动接受了高昂的物流费用。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费用居高不下,[ 29 ]但是消费者长期以来的购物习惯已经间接地纵容了这种高成本,尤其是在城市快递物流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甚至产生了“物流费用便宜”的假象;二是“物流价格”短期内相对稳定,短期内流通组织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动力相对不足,而且很多流通组织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成本没有反映在销售额中,而是体现在了利润中,这是指标量选择所造成的误差。

最后是制度因素。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当前制度因素对流通产业增长的经济效应已经体现得较为充分,流通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相对开放较早,外资流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带动了我国民营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从目前国内规模领先的流通企业看,基本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所以制度因素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但当前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流通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在竞争相对充分、市场秩序还不太规范的前提下,有必要合理化配置流通产业资源。

(三)主成分分析补充性研究

考虑到当前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及新兴业态,本文认为对技术因素有必要深入分析。技术因素对产业增长相对不显著的问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据的指标选择问题,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也与地区的消费习惯有关,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不排除存在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实体流通技术投

入不足的情况。至于地区的专利水平,尽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采用的变量,但是也不能忽视专利转换的周期影响。从具体的数据来看,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专利相对集中的京、浙、苏等地,都是流通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所以从这方面看,技术因素的权重被低估了。二是从广义技术创新的角度看,其内涵要更为丰富,但是在统计中往往被忽视,如零售业态的融合与创新。产业融合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降低行业壁垒,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30 ]流通产业融合往往是从技术变革引发产业边界重新界定开始的。为了满足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在经济发展和外资零售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引发了国内流通企业的创新和业态重构,尤其是在结算、配送、物流和推广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下,基于各元素的融合业态应运而生,各种手机APP的出现更是加快了这一过程,所以技术创新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是不断深入和扩大的,只是当前的统计模式和口径还没有把它们计算在内。

五、结论

综上所述,从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现实情况看,我国流通产业的增长因素,根据其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大小,排序应该是“需求因素>城市环境因素>资本技术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制度因素”。在当前经济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这一结论会更加明显。但从纵向发展看,现实的情况是,在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增长过程中,资本技术因素和组织结构要素似乎更为显著,而需求和环境因素则影响较小,这也反映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技术创新不够的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方面,扩大内需政策对我国流通产业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流通产业增长与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和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扩大内需政策大有作为。以往的扩大内需政策往往从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和调整流通供给间接刺激需求两方面着手。而从制度方面采取措施相对不显著,反映了从供给端对流通产业调整的内需政策效果相对较差,相关部门应该将重点放在收入分配和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层面,同时可以采取短期的消费需求直接刺激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财政消费补贴策略,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扩大内需政策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需求不足、资本投资放缓的现状,还应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力,通过提高流通产业的连锁化程度、加强批零合作、建立行业组织等手段,提升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创新流通产业业态,清除零售终端与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障碍,以信息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化流通带动流通产业的快速增长。尽管流通改革在短期内对产业增长的作用不太显著,但是仍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努力目标。

注释:

①为了进一步明确分析结论,作者对2011年和2013年数据同样进行了相应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相近,但是2013年数据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总体而言,2012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相对稳定。

②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值愈大,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达到显著时,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一般认为只有当KMO统计量大于0.6并且由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相关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时,才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臧旭恒,张继海.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6):5-8.

[2]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9):5-6.

[3]黎志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6):88-90.

[4]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7):55-57.

[5]季模模,孙敬水.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江苏商论,2009(7):15-16.

[6]宋丕丞.劳动投入、人力资本与流通产业产出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3-35.

[7]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5-60.

[8]郑淑蓉.论我国现代流通业的技术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45-50.

[9]卢凌霄,周应恒.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向[J].商业研究,2010(2):11-13.

[10]何永达.我国城市化、技术创新对流通业发展作用的研究[J].价格月刊,2012(1):79-82.

[11]邹文琦.技术革新——零售业态变革的驱动力[J].商业研究,2000(11):34-35.

[12]张弘.技术创新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0-15.

[13]徐从才,石奇.论流通业发展对工业化进程的支持[J].财贸经济,2000(9):49-50.

[14]王先庆.工业化进程中流通业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3):26-31.

[15]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77-78.

[16]丁俊发.流通成本高、效率低问题的冷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18-20.

[17]李智.中国商品流通批零结构演进规律实证解析[J].财贸经济,2007(2):105-107.

[18]张岩.日本批发业的结构变化与生存机理[J].企业经济,2007(6):102-104.

[19]吕政.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J].财经界,2006(9):24-25.

[20]黄国雄.论流通主体——再谈流通体制改革几点意见[J].中国流通经济,2011(9):7-9.

[21]丁宁,陈阿兴,周经.制度改革、流通创新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经济问题,2014(8):83-85.

[22]、[26]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3(11):2-3.

[23]、[27]章迪平.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8):22-23.

[24]唐晓云.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5]夏春玉,瞿春玲,李飞.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5-7.

[28]谢莉娟.中国商品流通费用的影响因素探析[J].财贸经济,2014(12):75-79.

[29]马龙龙,崔清北.我国城市流通规划引入GIS技术可行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4-5.

[30]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5.

责任编辑:方程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under the Policy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Policy Factors

WANG Xiao-dong and ZHOU Xu-do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are relatively numerous,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different.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mostly confined to the theoretical derivation or single factor. The authors review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combin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wth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the authors u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data of the 28 provinces and cities that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sor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mand factor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growth of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s very urgent 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growth;but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the system is not significant,and the policy choice should be focused 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based on the change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reform in the short term has no ver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growth.

Key words:factors;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olicy

作者简介:王晓东(1962—),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品市场与流通经济理论;周旭东(1986—),男,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商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品市场与流通经济理论。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研究品牌计划)资助项目“国内贸易活动的基础理论综合与研究方法创新”(项目编号:13XNI009)。

收稿日期:2015-12-11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6)01-0017-08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扩大内需主成分分析
强乡富镇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基于十年来乡镇发展的研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流通产业的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研究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我国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模式、内涵与动力机制
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