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学习理论的《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2016-02-23潘林梅郑云枫彭国平李存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潘林梅 郑云枫 彭国平 李存玉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基于建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方法改进、考核评价指标的调整等,探讨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率先创立的与另一核心专业课程《中药制药分离技术》的联合课程设计,指出中药制药专业开设联合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在中药制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构学习理论;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改革;联合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30-02

中药制药是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进行中药制剂研究开发,包括中药的新产品、传统及新工艺设计、新技术应用等;它是“现代生产技术与中药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及现代化学工程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的一门新型学科,2010年教育部将中药制药独立设置为一个新专业,归属为理科专业。

为了更好地培养中药制药专业人才,满足医药新兴行业发展需要,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1年申请并获批了“中药制药”新专业的建设。作为先期获准设立该专业的7个院校之一,我校根据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在原制药工程专业的中药制药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修改了原专业以“工程制药”为主的培养方案及课程安排,构建了以中药制药理论为主干课程的具有理科知识结构特征的新课程体系,以期符合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按此理念及要求已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并培养了一届毕业生奔赴中药制药的各相关单位。

为使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面向制药企业,特别是中药制药生产质控管理一线培养中药制药专门人才成为本专业的首要任务。课程体系设置中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步开涉的中药制药常用分离技术与应用、常用设备特点及应用理论以及中药车间的工程设计的《中药制药分离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均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设《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及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是以中药学、中药药剂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工程学及相关工程技术为基础来综合研究中药的生产实践过程,主要介绍中药制药生产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工程验证,常见中药制药车间的GMP工程设计原则、方法以及与制剂生产工艺相配套的公用工程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设计是其综合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本课程的有关知识解决中药制药车间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掌握中药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恒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最终使得中药车间的设计符合人流物流的协调,工艺线路的协调及洁净级别的协调,从而为本专业学生从事与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查同类院校类似学科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将认知构建主义理论运用到本课程中,对《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教学作了相关教学改革探索,强调对本专业学生的过程化培养,强化学生在专业学习自我构建中的综合化训练。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基于认知建构教育理论的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1-3]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有意识地主动建构。本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的基本能力已经具备,因而理论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的课堂灌输与课后作业的简单形式,形成了围绕整个中药制药生产过程各相关环节知识点多媒体授课、问题讨论、现场参观提问、小组学习与公开汇报的新模式。

新增的教学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根据实时摸底学生对本课程各章节的诉求,将知识点编列出系列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并进行课堂研讨,时间约为6学时。具体实施方式为每周第一节课对所布置的问题进行交流,每次安排1~2组,每组1人简述5~10分钟,提问5分钟,结合主题教师针对性地讲评。在每周最后一堂课结束前针对下周所学的知识点布置任务,并对问题进行简要讲解和释疑。其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制剂中试平台优势及共建实验室的生产设备,现场解读并提问不同生产设备的典型特点,或安排到校外正规中药制药企业的参观学习,提升直观认识在知识构建中的作用。校内中试平台包括常规的中药提取浓缩干燥设备,成型方面有常规的大固体制剂中所需的粉碎、筛分、制粒、压片、包衣、装胶囊、包装等全过程设备,常规的液体制剂所需的洗涤、干燥、灌封等全过程设备。可以直观地让学生接触每一个设备,了解其性能特点,为设备选型提供依据。其三是贯穿全课程的小组学习任务:各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性中药制剂剂型,针对其工艺技术特点进行合理化的初步设备选型与车间总体设计,并在课堂上采用PPT进行汇报及讨论,安排在课程结束前最后6个学时进行。

由于教学任务调整后,作业批改及组织讨论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因此本课程对组织教学的形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施了研究生助教制。这不仅可以很好的保证教学效果,研究生的参与也有助于他们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及积累,获得相关的教学经验。

2.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设计为主线,开展课程间联合的任务设计。[4,5]根据同步开设的另一核心专业课程《中药制药分离技术》课程设计的内容特点,依据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在本专业率先创立两门课程的联合课程设计。采用联合教学的方式实施。根据培养方案,本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进行中药生产工艺设计、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结构,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创设这样的训练途径和方法,这对于学生在参与中药制药工程设计中系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完成设计作品时巩固相关的基本理论,并使得学生自己在主动构建中体会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有效提高中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这种联合开展课程设计的方式是我们首次在中药制药专业中试行,从实施的效果上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药制药各环节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建立课程间知识联系的方式。

三、采用过程化考核评价方式,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合理的评价方式是客观反映学生个体对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程改革了考核评价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作品评价与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过程评价。以各章节知识点作业及小组任务作为“知识性作业成绩”;课堂汇报讨论形成“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成绩”(分别从教师、其他组同学及小组自评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定),以授课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提问陈述等方面的考评作为“平时课堂交流情况成绩”;本部分占比总分60%中的40%。

2.减少测试评价在整体评价中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为总分60%中的60%。同时调整期末考试内容,减少基本知识的考题,增加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主观题,强化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3.强化课程设计成绩。本部分占总分的40%,以课程设计作品和PPT汇报与交流两部分构成。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根据设计文本的格式规范,设计工艺线路的合理性、经济性、系统性来打分;PPT汇报讨论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设计内容的认识,依据汇报时的表述及对同学、老师提出问题的答复情况来评分。

四、结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离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是谈不上好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学中教师科学引导,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并创设情境都要围绕学生这一核心。中药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是一门生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仅要围绕整个中药制药生产过程单元,同时要结合最新技术前沿发展,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并将科研融入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虽然本课程建立及实践的时间不长,但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反映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中药制药常用设备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及应用特点等方面有了较系统的掌握和认识,使他们领会了中药制药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同时不同课程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使得以前所学的内容得到巩固与升华。更为重要的是,新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手段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状态,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巩固了专业思想;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协助与沟通。当然,作为新建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我们也将结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反馈中所收集到的信息,针对新教学模式的内容与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李京桦.国内建构主义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27(4):17-2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145.

[3]沈岚,冯年平,林晓.中药制剂分析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J].药学教育,2007,23(6):25-26.

[4]吴美珠,刘燕,甘柯林,余孔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审核处方职业能力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09,25(5):29-30.

[5]王军,马星国,黄树涛,刘红.以设计为主线,面向能力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1:1287-1290.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