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先知》中的悲剧美学

2016-02-23朱雪梅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先知人性美

[摘要]作为一部充满科幻元素和宗教寓意的灾难片,《先知》成功地利用了灾难的“被预知性”,用专业、具有说服力的故事线,将几起事故与神秘数字联系在一起,使整部影片充满高潮与戏剧张力。影片主题取自《圣经·启示录》的末日预言,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强调了悲剧早已预定,无法更改,并通过宣扬爱和信仰深化了主题,成就了影片的悲剧之美。本文将从主题、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先知》的悲剧美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先知》;悲剧美学;悲剧的必然性;叙事分析;人性美

人们对于生存和命运的思考经久不衰,近年来末日概念受到热捧,反映了人们对未来世界和自身命运不可知的悲观情绪,这是一种悲剧审美心理。正因为能在悲剧中融入大量美学和哲学内涵,才能令观众在恐惧彷徨之余对影片主题扼腕深思并久久回味。好莱坞影片《先知》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恢宏震撼的特效场面、毁灭与救赎结合的主题以及若隐若现的宗教主题刺激着观众的神经,也深化了影片的悲剧之美。

影片开头展现的是1959年美国一所小学开学仪式的现场,性格孤僻的小女孩卢辛达不断听到耳边有纷乱的低语声,她神色惊恐地在纸上写下了一连串神秘的数字。50年后,这些神秘数字被天文学教授约翰意外获得,约翰震惊地发现这些数字竟与过去50年地球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灾难的时间、死亡人数、事故地点完全吻合。约翰开始相信这张纸是一份先知的预言,可怕的是,这份预言记载的最后三起灾难马上就会发生。约翰千方百计试图阻止灾难,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迫降的飞机撞向地面、脱轨的地铁冲向人群、身边的朋友在预言中死去,甚至在世界末日到来时,自己也只能和家人拥抱着葬身火海。当然,毁灭一切并不是故事的终点,约翰的儿子凯雷因为对上帝的坚定信念被选中,在地球毁灭前跟随神秘耳语者到达新世界,重新开始人类文明。

《先知》以数字之谜为线索,用专业、具有说服力的故事线,将三次灾难穿插在一起,影片的结局是点睛之笔,同时也令人唏嘘:地球最终毁灭,人类不再能够战胜自然。它颠覆了许多灾难片“伪末日”的路线,成为区别于其他许多灾难片的一大亮点,成就了此片的悲剧之美。

一、影片主题:宗教背景下悲剧的必然性

美国是一个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宗教大国。根据《圣经·启示录》,当世界末日到来之时,会有无数灾难降临人间,所有人将接受“最后的审判”。罪人将受到惩罚,信仰上帝者则能得到救赎,永享幸福。《先知》就是这样一部反映基督教思想中末日主题的作品。影片中的世界最终毁灭在熊熊火海中,人类不能阻止灾难,只有虔诚地相信上帝才能获得救赎。而上帝也会赋予某些信徒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听见并听懂耳语者的召唤,或者如卢辛达一样预知灾难。影片中最终得到神秘耳语者解救的孩子凯雷和艾比,正是因为对上帝有着坚定虔诚的信仰而成为“被选中的人”,而约翰因为缺乏这种信仰,即使有机会与耳语者正面接触也无法听懂他们的语言,只能和其他人一起等待灾难降临。

与许多宗教题材影片的神圣庄严不同,《先知》中所有与《圣经》线索相关的场景都透着一股压抑与神秘。比如,影片开头卢辛达惊恐的神情和怪异的举止,每次耳语者出现时寂静得仿佛凝滞的画面和只见身影不见脸孔的神秘,孩子们耳边不断充斥着的嘈杂的低语声,以及一系列能被预测却无法改变的灾难等,这些灰暗的基调和诡异的氛围除了加深剧情悬念与戏剧张力外,也在观众心里笼罩着一股阴云,仿佛预示着世人因缺乏信仰而面临末日的审判。

影片中最直接反映《圣经》线索的镜头就是破屋里出现的《旧约·以西结书》插图和一本破旧的《圣经》。图中描绘的“四神物”及“轮中套轮”的景象与影片最后四位耳语者(天使)带着孩子及动物乘坐梭形飞行器(圣器)离开地球的情景相吻合。两个孩子最后出现的地方宁静唯美,突然转换的画面风格让人联想到伊甸园,那里“生命之树”迎风招展,孩子们在平静丰饶的土地上奔跑,这令人联想到《新约·启示录》中所言:获得灵魂拯救的人仍可回到生命树下初尝永生之果。同时,孩子们带走的兔子是被挽救的动物的代表,但选择兔子作为代表则因为兔子是复活节的象征,寓意着新生和繁衍。这些景象仿佛预示着人类将在新世界重生,人类文明也将摈弃污噪重新延续,这一点正好印证了约翰父亲的话:“It is not the end.(这不是结束。)”

除了这些明示外,影片中多处使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些看似不经意出现在镜头中的、毫无关联的元素联系在一起,含蓄形象地表示其暗合《启示录》的寓意。首先,神秘数字是本片推进剧情发展的主线,约翰对这些数字的猜测和推理吸引着观众关注这些数字本身,然而,影片之所以选择用数字的方式来揭示危机,其实也因为数字在《圣经》中有着深刻的寓意。比如,数字3象征着三位一体的神圣,在反映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节中3次出现,这可能意在透过3来传达任何与耶稣被钉的事都与神至高的旨意相关。除数字外,影片中耳语者出现的地方都会出现黑石,这满是神秘色彩的石子仿佛是上帝的指引,从一开始耳语者送给小男孩黑石,表明他选中了这个孩子,到卢辛达的小屋里看到黑石,再到地球毁灭前夜孩子们从满是黑石的森林里被带走,黑石似乎贯穿了整部影片。此外,影片开头约翰和儿子就“宇宙”和“天堂”进行了讨论,一方面从科学的视角暗示有接近400万个行星成熟到可以让生命得以进化,这为人类逃去其他星球提供了可能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提出“是否有天堂”这一呼应主题的问题。此外,影片中部艾比在《以西结书》插图中太阳处涂满颜色令约翰联想到危机来自太阳,这是对约翰的暗示,也是对观众的明示,它直接将太阳与《圣经》的预言联系在一起。

所有这些与《圣经》中预言不谋而合的情节似乎注定了地球上的生灵都将遭受“末日审判”般的毁灭,即使上帝对世人的爱将解救那些信仰坚定者,这也不能改变地球文明一夕毁灭的事实,《先知》的悲剧之美就在于,在神秘的宗教气息中悲剧早已注定。

二、叙事分析:见证还是抗争

《先知》的悲剧之美除了反映在主题上,还与其人物设定和叙事风格紧密相连。在叙事上,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整个故事围绕数字之谜设置悬念,情节扣人心弦。通过采用内视角,观众能跟随主人公约翰一步一步解开谜团、证实猜测,并对是否能解除危机抱有紧张期待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结果的揭示,观众不禁会提出与约翰一样的疑问:“如果最终无法阻止灾难,为何要让我知道这些预言?”的确,约翰虽然能得到并破解数字之谜,也能每次亲临事故现场,但也仅止于此,他似乎只是上帝选出来的一名见证者,无法改变结果。如果这一系列的灾难早已注定,连事故时间、地点及死亡人数都分毫不差,那约翰的见证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呢?我们似乎可以从影片的叙事中窥知一二。

首先看人物设定。为什么是由约翰来发现这些预言呢?作为一名名校的天文学教授,约翰除了具有天文学专业知识及使用仪器观测太阳活动的机会外,他还有身为研究者必需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推测能力。试想,如果约翰没有在看到神秘数字时表现出兴趣和敏锐的直觉,又如何会深夜耗时良久研究数字深处的秘密呢?抛开身份和职业不谈,作为一个普通人,约翰有许多无法突破的心结:与父亲势同水火、与儿子有隔阂,更是对妻子之死是否“必然”有着深深的执念,这些归结起来可以算是“信仰”的矛盾。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约翰对预言的解读和抗争丝毫没有影响到灾难的发生,唯一改变的是从信仰科学、拒绝上帝并排斥身为牧师的父亲,转变成最终对神充满了敬畏之情。他的窥知先机与其说是上帝给他抗争的机会,不如说是让他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正因为这样,影片结尾约翰才会平静地驱车赶往父母家中,与亲人相拥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而这一刻外界的慌乱与喧嚣就像无声的背景,述说着世人的迷茫,也衬托着约翰领悟和觉醒后的平静。

再看剧情设置。影片中约翰破解数字之谜后亲眼见证了三次灾难,这三次灾难是本片的三次高潮,集中展示了影片高超的影视特效和巧妙的叙事手法。在讲述第一次灾难时,影片没有让通宵等候在电视机前紧张焦虑的约翰听到任何得以证实预言的新闻,却让他在打消疑虑决定走出阴影时猝不及防地亲临坠机事故现场,目睹飞机坠毁的惨烈一幕,这无疑是以一种最直观震撼的方式证实了预言,令人瞬间对洞悉悲剧充满了敬畏之情。在讲述第二次灾难时,影片延续了美国影片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思路,让约翰身负“预知悲剧就要有所作为”的责任。他不仅打电话报警,更是赶到现场,试图阻止这次惨剧。为了躲避便衣警察,约翰鬼使神差地来到地铁站,又为追踪可疑男子乘上地铁,就在惊疑不定时遭遇了地铁翻滚的噩梦。这次事故中约翰依然毫发无损,这不得不令人感叹命运早已被安排好,该此时离去的人们无法躲避,而不该离去的,就算在事故现场也会毫发无伤。此后,惊魂未定的约翰更迫切地想弄清第三场灾难的真相,而这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一个悬念,也是揭示主题的重要一笔。在这最后一场灾难面前,约翰的每次推理和猜测都让观众精神一振。然而,这次影片却颠覆了好莱坞影视英雄一贯的夹缝中力挽狂澜的结局,以主人公身体覆灭、精神升华的形式进行终结,让观众也跟随约翰感受了一把覆灭前的平静。这样偶然中又有必然的设置让剧情更加紧凑,也让这部影片早已注的悲剧色彩更浓烈。

三、灾难中的人性美:爱和信仰

灾难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电影本身技术、构思等方面的出色发挥,给观众一个超视觉的享受体验,更重要的在于从不同角度传达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并集中展现了灾难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先知》作为一部灾难片,其魅力绝不是毁灭本身,而是人们对于毁灭的思考和毁灭中反映出来的人们的美好品质——爱和信仰。

首先,不得不说尼古拉斯·凯奇对约翰的演绎是非常到位的,主人公出场的一幕中他高大的身影和郁结的神情、深沉的父爱和不能与儿子沟通的无奈,再加上空旷昏暗的房间、酒和静谧的夜晚,这样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心事郁结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约翰与儿子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每次父子俩用手语表达“你和我,永远在一起”时,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令人动容,这一点在离别时的无声表达中体现得尤为深刻。此外,约翰与妻子的感情也是令人感动的,经历丧妻之痛的约翰久久不能走出阴影,不仅在课堂上提到“随机论”和“宿命论”时无法平复心情,甚至对妻子去世时自己“没有感应”“无法预知”等问题有着深深的执念。对于一个坚定的科学的追随者来说,因为爱人的去世而纠结于“宿命”和“预知”,这在呼应主题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妻子深厚的爱。

其次,在这样一部宣扬基督教观点的影片中,信仰无疑是被强调的重点,把对上帝的信仰表述得最为直接的无疑是约翰的父亲。他在得知末日即将到来时坦言道:“如果时辰到了,我不想躲,我随时等着蒙主恩召。”在世界毁灭前,他抱着家人平静地说:“这不是结束!”这位神父对上帝有着坚定的信仰,能够平静地接受每个人必然经历的死亡,这在人类毁灭的背景下震撼和救赎了人们的灵魂。此外,除了凯雷、艾比、卢辛达这些坚定的教徒外,戴安娜的哭诉“我一辈子都知道她(卢辛达)是对的,却假装她是疯了”,也是从侧面强调了她自己的信仰。

四、结语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能触动人心,一部成功的悲剧电影除了让人唏嘘感叹,更会带来深深的思索。《先知》无论是在主题、叙事还是从情感表达上,都将末日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观影之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信仰和生活态度等问题进行思考。无论影片中所宣扬的基督教思想能否被人接受,它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震撼之美,在眼见大火吞噬地球和所有生命时,人们心中既能体会到“劫后余生”的痛感和幸福感,也会油然升起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这应该就是悲剧的最大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高莉敏.“灾难片”引发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J].电影文学,2007(19).

[2] 彭红利.从圣经视角解读电影《先知》[J].电影文学,2014(17).

[3] 叶舒宪.圣经比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余纪.数字化电影的宠儿——灾难片的美学及相关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02).

[作者简介] 朱雪梅(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英语教学法。

猜你喜欢

先知人性美
春江水暖鸭先知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先知》中的立体世界观美学
我不是什么先知
春天的小先知(外两首)
春天来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