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督山伯爵》的小说和电影艺术对比

2016-02-23林芳婷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人物塑造小说

[摘要]《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享誉世界的作品,由于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及其所具有的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基督山伯爵》的电影作品主要还是以爱德蒙·唐泰斯的复仇经历为主题,并通过光影与声音的配合,再加上演员的表演,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传奇故事。虽然电影继承了小说中惩恶扬善的思想和主要的人物关系,但是在一些情节的设定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还是和《基督山伯爵》的文学作品有一些不同之处。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小说;电影艺术;人物塑造

《基督山伯爵》可以说是法国作家大仲马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自这部作品从1845年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7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并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这部小说不仅情节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而且还有着对人性的深刻解读,表达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思想。读者在被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吸引时,还能够从中获得震撼心灵的人生道理。因为《基督山伯爵》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其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所以其被众多电影制作者当作素材。为了使电影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获得更高的票房,电影《基督山伯爵》在保留小说大体框架和主要人物的基础上,在具体情节的设定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了一些改动。[1]而且电影有着时长的限制,为了保证电影的完整性,因此在一些情节的推动上节奏须更快,在人物关系的交代上也须更加简单,以此来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一、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电影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不同,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电影中主要是靠演员的表演,而文学作品总是依靠文字的描述以及读者的想象,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就造成了。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必须根据电影的表现方式进行一定的修改,才能够被观众所接受。由《基督山伯爵》这部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必然会根据一些社会的意识潮流以及电影制作者的审美艺术风格做出一些改变,使人物形象与小说原著有所不同。熟悉原著的观众在电影之中很容易发现这一点,比如在小说《基督山伯爵》之中,一开始的爱德蒙·唐泰斯是一个善良诚恳、正直活泼的年轻人。他拥有自己幸福的生活,马上就要与他美丽的未婚妻结婚,而且事业蒸蒸日上,而他幸福美满的生活却被一次因嫉妒引发的陷害彻底破坏,他不得不遭受牢狱之苦,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成为基督山伯爵,并开始他的复仇计划。在小说之中,由于遭受了生活的变故,加上各种经历后对人心和世故的更深刻理解,使得爱德蒙·唐泰斯的性格发生改变,爱德蒙·唐泰斯前期和成为基督山伯爵之后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而在电影《基督山伯爵》之中,爱德蒙·唐泰斯的性格变化不是非常明显,并没有体现出强烈的对比,也没有以视觉化的效果让观众获得直观感受。人物形象的变化还体现在对于宗教的信仰上,在原著《基督山伯爵》之中,可以看出爱德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信奉上帝,便将自己的经历看作是上帝的旨意。在爱德蒙·唐泰斯遇到难以解决的困境或将要绝望之时,他会向上帝祷告,请求上帝宽恕他的罪恶;在他走投无路之时,希望上帝能够给他指出一条出路。[2]在他的复仇之路上,他报复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人,他也将此看作是上帝对于那些人的惩罚。爱德蒙认为上帝能够赐予他一切,也能够剥夺他的一切。而《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对于这一点做出了比较大的改编,也许是电影制作者为了影片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在这部影片之中,爱德蒙·唐泰斯对于上帝的态度明显没有小说原著之中的虔诚,甚至可以说有些冷淡,他更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获取更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依靠其他力量。在法利亚长老向他传教之时,他没有完全接受,甚至说出了他“不相信上帝存在”这样的话。就连最后逃出监狱并找到了法利亚长老的宝藏,他虽然激动万分,但也并没有认为是上帝在帮助他而去感谢上帝。与相信上帝相比,电影中的爱德蒙·唐泰斯更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复仇。这一点也是电影中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塑造的风格。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做出的改变不仅在主角身上得到体现,一些配角的形象与原著小说中也有所不同。比如基督山伯爵的仆人阿里,在原著《基督山伯爵》之中,阿里的形象不是太过引人注目,他只是在伯爵的旅途之中恰巧获救的黑人,就在他要被施以断手、割舌、砍头的极刑之时,被基督山伯爵救了下来,虽然被割去了舌头,但是也保全了一条命,因此他对基督山伯爵非常感激,并且忠心耿耿地服侍其左右,绝无二心,基督山伯爵交给他的所有任务他都竭尽全力地完成。虽然小说之中对于他的描写不是很多,但是人物形象还是非常鲜明的。而在《基督山伯爵》这部电影之中,这位仆人的戏份得到了增加,甚至还对基督山伯爵的很多行动有所影响。在电影之中,阿里改名叫雅各布,而且也不再是一个残缺的罪犯,成了一个健全的人。爱德蒙·唐泰斯在刚逃出监狱之后遇到了他,并在雅各布危难的时候救了他,使雅各布能够一心一意地效忠。而且,电影中的仆人雅各布不再只是毫无见解地唯命是从,而是在爱德蒙·唐泰斯出现一些错误思想或行动之时,对他加以劝说和引导。这是典型的电影人物塑造方式,体现着电影精神。

二、小说与电影的情节设定艺术

我们在观看《基督山伯爵》这部影片的时候,会发现其与原著在情节的设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在影片《基督山伯爵》中,故事的主角爱德蒙与反面人物费尔南先是朋友的关系。然而,由于骨子里的不安分,费尔南对爱德蒙的未婚妻有了邪念,他不惜多次设计陷害爱德蒙,最终将爱德蒙送入了监狱。爱德蒙在监狱里饱受种种折磨与苦难。机缘巧合,因挖错地道与爱德蒙结识的囚犯教会了爱德蒙许多东西。他不仅学会了剑术,而且还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3]在他逃出监狱之后,他将自己伪装成基督山伯爵的身份,并开始了他的报仇之路。故事最终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然而小说中的许多精彩的片段都被改编,甚至还被大量删减,这是为了追求电影的商业化造成的。电影与文学作品不同,小说大多时候注重的是艺术性与文学性,追求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而电影大多时候是迎合大众,将票房作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一大标准。在影片中,还包含海盗、宝藏、情欲等元素,将拿破仑也设置到情节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观影需求。从小说本身来看,这部作品非常适合拍为动作片,当然在拍摄的过程中,影片完全遵照了好莱坞电影的标准,将所有的英雄气概集于男主角一身,将复仇作为影片的主题,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一些戏剧化情节,增强了影片的生动性。经历了一路坎坷与波折,故事的最后女主角重新回到了男主人公的身边。实际上,这部影片融入了许多美国现代文化元素,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在影片的最后,让我们备感意外的就是阿尔贝与爱德蒙的关系。在原著中,作者将美茜蒂丝与爱德蒙的爱情描写得近乎完美,将美茜蒂丝刻画为一个圣洁、自爱的女性形象,她与爱德蒙的爱情也是纯洁、不含任何杂质的。[4]对于费尔南的百般纠缠,她的态度十分鲜明,严词拒绝了费尔南,直至爱德蒙被陷害入狱,她也保持着对爱德蒙的钟爱。然而,她终因抵不过现实的折磨而嫁给了费尔南,当她得知丈夫的罪行后,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后来,当她再次面对爱德蒙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愧疚的。在影片中,尽管保留了美茜蒂丝的纯洁形象,但将阿尔贝设定为爱德蒙的孩子,这似乎对美茜蒂丝的完美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在开放的美国现代社会,这也正迎合了观众的心理。

三、小说与电影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基督山伯爵》这部作品创作于法国浪漫主义时期,该作品无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还是思想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影片中,大量巧合与意外的情节设定,使整个故事情节生动、丰富,富含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在影片中,爱德蒙入狱期间,法利亚长老挖越狱通道,正好通向了爱德蒙的囚室,于是爱德蒙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在此期间,他学会了剑术和政治、经济学知识,为他后来出狱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再如,当爱德蒙对费尔南进行报复时,却得知恩人的女儿与仇人的儿子相恋,于是他放过了凡兰蒂,成全了这对恋人。除了故事情节的浪漫主义外,人物形象的呈现也是完美的,尤其是对主人公爱德蒙的英雄形象的刻画。他原本是一个普通人物,与未婚妻美茜蒂丝两情相悦,过着简单快乐的日子。然而,受费尔南的陷害,他不幸入狱。从此,他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缘巧合中,他认识了法利亚长老,并获得了知识与财富,他开始以基督山伯爵的身份谋划复仇。他将仇敌掌控于手中,整个人物的前后变化给人一种眼前一亮之感。另外,影片还刻画了费尔南、阿贝尔、默莱尔等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影片,我们还能感受到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惩恶扬善的思想特征。在当时的法国,金钱就是一切,人们处于黑暗的社会状态下,饱受折磨与迫害,而爱德蒙的反抗正是象征了千千万万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反抗。[5]在爱德蒙复仇成功后,他的心中并没有完全释放的感觉,反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完成了他的使命,这也正是浪漫主义思想特征的体现。作为作者潜心刻画的英雄形象,他更多的是要承担某种使用,而不是单纯地实现个人报仇。因此,影片中也把爱德蒙作为惩恶扬善的化身。除了报仇,影片也向人们展现出了人性之美,使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憧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爱德蒙依然能够坚守心中的正义,这也正是该影片的一大思想特色。

四、小说与电影的主题艺术

电影《基督山伯爵》的主题十分鲜明,该影片着力围绕“复仇”这一主题进行情节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爱德蒙的复仇之路是曲折、漫长的,在他复仇的过程中,他主要通过金钱、法律以及自己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三种手段并不是随机安排的,而是对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客观反映。爱德蒙在监狱中遇到了自己的贵人法利亚长老,并在出狱后获得了一大笔财产,使他能够跻身社会上层,这是他报仇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与仇敌接触的机会。爱德蒙又通过法律手段彻底在精神上击垮了费尔南,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反映。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融入这种情感氛围,获得真实而又丰富的情感体验。除了“复仇”,影片的另一大主题便是“爱情”,尽管在影片中,对爱情的渲染并不像复仇那么强烈,但是这一情感主题为影片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影片将爱德蒙与美茜蒂丝的爱情破坏作为开始,又以两人的复合作为影片的结束,满足了大众的观影需求。爱德蒙的复仇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美茜蒂丝的背叛激起的,他深陷夺妻的仇恨里难以自拔,是海黛的鼓励与爱让他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并且跳出了复仇的牢笼,开始了新的生活。除此之外,马西米兰与凡兰蒂的爱情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唤醒爱德蒙良心的一个转折。爱德蒙不惜代价去救仇人的儿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凡兰蒂是恩人的女儿,更多的还是为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所感动,对于缺失了爱情的爱德蒙来说,这无疑是一道亮光,照亮了他生活的路,也唤醒了他曾经的良心,使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五、结语

《基督山伯爵》这部作品在情节的设置以及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而影片《基督山伯爵》对原著进行了新的改编,将现代的生活与思想融入影片中,使影片更具现代化特征,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对影片进行评价的时候,要辩证地看待,挖掘其中有益的成分与不足之处,为电影的改编创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丽娟.小说《基督山伯爵》与电影《新基督山伯爵》的比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 杨薇.“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J].当代电影,2014(06).

[3] 帅晨晨.浅析三部影视作品的“越狱”情节——从《基督山伯爵》、《肖申克的救赎》到《越狱》[J].电影评介,2011(08).

[4] 王敏.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内容比较研究——以1997和2012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15(12).

[5] 王纹.网络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浅析小说《琅琊榜》和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的异同与创新[J].鸭绿江月刊,2015(03).

[作者简介] 林芳婷(1988—),女,黑龙江青岗人,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人物塑造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