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演李霄峰首部剧情长片的青春书写

2016-02-23杨紫玮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隐喻

[摘要]青春是一场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烟花表演。有绚丽的绽放时期,也有落寞的黯淡时期,青春中的伤与痛,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一般的青春电影抓住的都是对于过往岁月的怀旧,而《少女哪吒》则从不一样的角度,以支离破碎的片段回忆为主,将一段带有痛意的青春献祭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本文以影片中的叙事情节为背景,对主人公在青春时期中的表现进行梳理,结合影片与实际的青春生活,定位《少女哪吒》的影片意义。

[关键词]青春书写;《少女哪吒》;隐喻

导演李霄峰首部剧情长片《少女哪吒》与大多人的处女作一样略显青涩,他将整部影片的主题定位在痛感未消、余温尚存的青春书写上。影片带有非常浓厚的青春气息,但导演在多个场合都表示《少女哪吒》并不是一部青春属性片。无可置疑的是,在影片中,两个女孩身上发生的故事带有独特的青春气息。与《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这一类着重消费和怀旧青春的形式不同,《少女哪吒》中毅然与青春为敌、与生活为敌的狠劲是国产青春电影中少有的。即便破釜沉舟,即便彻底地破坏,即便遍体鳞伤,也要达到与青春对峙的目的。

一、抽空的符号:少女哪吒的决裂隐喻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同于其他刻意煽情的青春片那样轰轰烈烈,《少女哪吒》没有以特别的叙事手法来展现主题,呈现给观众的只是带有转折的青春故事。像是将带有伤疤的尴尬回忆故意揭开一般,更像是将青春岁月中的种种不经人事的痛楚和懵懂时期的伤痛毫不留情地通通撕裂,以此让大家深刻理解到怎样才叫经历了青春,人性的复杂面和身心的纠结在这部影片里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可以看出,为了表达出青春的含义,整部影片一直在强调着无理的压抑与放肆的宣泄这样一对富有特征性的矛盾关系。在影片中,依次出现了许多带有不同氛围的情境,无形中为影片带来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但仔细观赏,又能发现奇怪中带有温暖。除此之外,影片在对于主题的自我意识反省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深思特质,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同时,刻意搬弄的影片技巧也为中国众多处于尴尬地位的青春片敲响了警钟,让它们多注重影片技巧的运用。

每个人的青春都被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在这样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出现。带有浓浓迷茫感的青春时常困扰着那些正成长着的少年。一方面,现实社会拒绝承认他们对自己定义的未来。另一方面,他们也拒绝社会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使命。[1]如此一来,少年们经常需要找到一个对手来释放自己的能量与愤怒,可能会对抗家庭与社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也可能会将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他们越是清晰地体会到,就越会感受到自己独特的、富有活力的青葱岁月在迷茫的时期里一点点离去,在人们墨守成规的行事风格里被淹没。[2]《少女哪吒》所讲述的便是这样的青春。这部影片超出其他影片的地方就在于,导演运用超凡的主题表达方式,将无法跨越的青春梦魇绝望地展示在观众眼前,将个人的伤痛无限放大。所以,在《少女哪吒》中,我们看不到被浪漫化的初恋与背叛的影像风格,能感受到的只是如与砂纸擦身而过般的痛楚与隐忍。

影片中,王晓冰本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在李小路出现在她的生命中之后,她就变得越来越不像以前的自己,或许,在这种时候,王晓冰才把真实的自我释放出来。她天生就是一个该如此的人,之前的一切都是在刻意伪装着,刻意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乖巧的学生。然而李小路出现在了她的面前,打开了她内心真正的世界。她与李小路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好像是通过一种方式在窥探真实的自己一样,李小路身上的倔强和桀骜不驯就是她曾经对于自己的压制。无论这种东西的好与坏,无论成人世界对于它是否排斥,她都很珍视这样一种她已经失去了的东西,这样,便成为她的青春症结所在,那就是试着对抗一切被禁止的东西。对抗的并不是某一项具体的对象,而是享受在进行对抗时的快感。所以接踵而来的就是两人亲密关系的破碎,开始变得疏离。王晓冰始终无法理解和接受李小路与男生徐杰的关系。因为后者的异性关系落入了社会关系的巢穴,相对于王晓冰的叛逆意义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青春的宿命感,让再逆反的姿态也无法抵御青春喷薄而出的原始欲望。军训教官李丹的出现扰乱了王晓冰的生活,让她也陷入了纠缠不清的男女关系中,这种让她惊恐万分的关系。一直尝试着抵抗的东西还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出现了,而且来势汹汹。这可能是《少女哪吒》中最令人心碎的场景,眼睁睁看着王晓冰徒劳地骑着自行车追随着即将离去的李丹,那么全力以赴可又无能为力,让人唏嘘不已。在青春面前,输了斗争的王晓冰于是恨从心生,恼羞成怒,将愤怒发泄在家人的身上,当着所有家人的面割腕,大声绝望地哭喊着,多么令人揪心。没有了李丹,王晓冰好像输掉了整场青葱岁月的赌注。

《少女哪吒》是一部比较出色的青春电影,它展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青春疼痛,承认了我们在青春的世界里必定都会经历一场败得一无所有的故事。在我们的生命里,没有什么可以成为永久阻拦我们的对手,所有的成长阻力都来源于自身,社会与家庭的因素都只是青春道路上的小石头而已。为了全面表达出对于青春的定义,导演李霄峰塑造出了王晓冰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借助这个角色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表达出来。王晓冰对待家人、朋友、同学时永远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无论家人朋友对她多好。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是在把对于青春的不如意以更加令人不快的方式还给周围的人。“以追寻和反叛的姿态和无规则、反结构的时尚超脱外观,抒写他们自身的畸变扭曲、迷茫焦虑和自怜自恋。”[3]她可能是社会体制的暴力承受者,可她又以一种更加无情的方式成为无情的报复者。她看不见母亲对于她的爱,一心只想着以自己的青春伤痛为借口去报复母亲。在如今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对成人世界的看法毫不在意,并且以一种异常仇视的态度对待那些想要理解他们世界的成年人。青春其实总是懵懂莽撞的,无尽的愤怒或偏执带来的只有伤痕,王晓冰作为一个少年,是否有权利滥用青春赋予她的权利,一次又一次地率性而为,自以为是地伤害自己的朋友、家人和社会,并把这样的伤害包装成青春的印记?当我们回过头,发现那些童趣、幻想、努力、自由与爱都变得荡然无存,是什么替代了它们呢?[4]

为了让决裂的姿态变得更加虚无以及缺少指向性所带来的力量感,影片采用了抽离具体时空的手法,让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的城市中,飘忽不定的时空阻碍了观众对于角色的心理认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观众对于王晓冰这个角色的领悟。比如在另一部影片《风柜来的人》中,里面的少年好勇好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显得异常迷茫,所作所为都有着社会压铸的时代印记。还有《艋舺》中的人物迷茫呈现的是新世纪社会转型的特征。他们在外部世界的喧哗与骚动中返归内心自我,回到童年成长,记忆梦想,进而为影像的感性抒情留下一块地盘。[5]《少女哪吒》发掘了一个不错的着力点,但在语言方面只留下了少许模棱两可的意念,没有将影片进行视觉化、影像化的符号构建,这一点颇为可惜。

二、矛盾的文本:社会空间的窒息隐喻

很多青春片虽然体现了青春的主题,但没有完整地将这种主题展现在观众眼前。而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所塑造出来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都非常清晰地表明了青春的本质。正确定义了青春对手的含义,为影片的叙事结构带来了好处,但片中的文本设置却呈现出一种矛盾与多重错位的属性。导演为了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塑造成一股扼杀青春的灰色力量,刻意采用了怪诞做作的影像手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影片的张力,把本该表现出来的矛盾缩减了。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开场情景上的构造,在影片的开头,镜头里出现了一只搪瓷脸盆的特写,脸盆并不特别,特别的是脸盆底部的花纹。然后出现一个动态的镜头,脸盆里的水被搅动,底部的花纹就在流动的水中变得支离破碎,无法挽救。以这样子的开头让观众从一开始就带着一种紧迫感,为后面的情节出现做好铺垫。影片中紧接着出现了一组凌乱的脚步剪辑,那些信息受损的特写镜头将一个普通家庭空间表现为令人窒息的存在,和开场白一样,这样的情景构造也为全片营造了一种微妙的气氛,将一丝丝压抑和紧张的情绪悄无声息地植入观众的心中。在导演看来,影片的室内环境都像是有形存在的无形体制,与之相反的户外环境则象征着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导演似乎将其强行压制的愤怒都发泄在室内设计上,像对待一头怪物一样对待室内环境,不过能看出来,导演是在将它们的丑恶与力量进行妖魔化想象。

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场景,当王晓冰的母亲穿着戏服,自顾自地站在楼梯间的镜子里欣赏自己的身影时,楼上却上演着她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的情节,虽然只是一组简单的对比,却生动地将孩子对于成人世界东西的不适应和不喜欢表现了出来。本是在自顾自照镜子的母亲,被因俯拍而变形夸张的楼梯扶手和门框镜框衬托得毫无生气,将楼梯间的一个小格局表现为了一个被奇怪氛围充斥的环境。画面不断拉移,影片的风格突然转变,从之前的阴暗变得明亮,随后画面中出现了王晓冰和李小路,被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目光凝视着,充分表达了对于青春的赞许。除了这个场景之外,导演对于另一个场景的处理更近乎偏执。试想,一个孩子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宝贵的存在,导演却设置让王晓冰当着所有家庭成员的面割腕自杀,这样的画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伤感与无奈气息,它在本质上就像是一个舞蹈剧被用影像记录下来一样,所有的东西都透露出明显的舞台风格。所有的家庭成员指的并不是与王晓冰有血缘的人,这其中还有父亲的新女友、母亲的新男友以及王晓冰的姥姥、父母、舅舅。这样一群富有戏剧性的人物一起面对着王晓冰的割腕自杀,令王晓冰心中对于社会与家庭的恨意更深,在最后配合着夸张的光效,王晓冰用夸张的语调说了一句“虚伪”,就用力一挥刀割腕。从客观上来说,这场戏的影像张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足之处就在于这场戏在整部影片中来说,缺少了必要的情节铺垫,使得如此巨大的转折过于突兀。作为一部青涩的青春片,《少女哪吒》在剧情上没有做到连贯,可能是为了表达一些特定的主题,导致剧情必须在特定时候发生反转或改变。

一些弊端并不能将整部影片全盘否定,别忘了《少女哪吒》只是一部处女作,它所有的问题只是所有处女作中都会出现的问题而已。像过于沉溺于自我表达以及表达过度的问题几乎是所有处女作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其实仔细分析,稍加处理后发现,这些其实也有为影片增添光彩,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少女哪吒》的点睛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的整体情绪高度吻合,在形式上也完美诠释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青春就是一场天马行空的任性之旅。

可惜的是,影片刻意将社会空间表现得怪异,以夸张的表演形式让片中人物表现出情节,这样不但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让人感觉到用力斧凿的痕迹,使影片原有的主题被稀释得块块掉落。

三、结语

虽然优点与缺点都有,但《少女哪吒》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导演的敏锐感,从独特的角度捕捉到青春的不同形式,大胆向国产青春电影提出了挑战,现在的国产青春片虽然层出不穷,但能做到精良水平的并不多。《少女哪吒》是导演对于青春的一场大胆冒险,是对于自我青春的一种怀念,是对于大众青春的一种感伤。无论观众是否喜爱这部电影,只要导演自己完成了内心的初衷就是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钱春莲.多元不羁的青春书写——内地、香港、台湾青年电影导演青春片研究[J].当代电影,2010(04).

[2] 谢建华.青春映像: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创作趋向[J].当代电影,2010(04).

[3] 秦中书,余鸿康.新世纪以来中国青春电影创作价值观的现状与反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4] 徐建国.当代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以电影《致青春》为例[J].四川戏剧,2013(09).

[5] 沈小风.试析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J].电影评介,2007(23).

[作者简介] 杨紫玮(1984—),女,河南开封人,武汉大学文学专业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