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国产动画电影角色形象探析

2016-02-23秦旭剑

电影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国产动画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媒体时期,国产动画电影在我国经济中的分量与日俱增,但在国际动画市场上的竞争力却相对薄弱。究其原因,角色形象设计的不足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国产动画电影必须革除既有的传统角色“翻新化”、日美角色“模仿化”以及3D角色“技术化”等形象设计思维,塑造多元化角色,设计整体性角色,开创符号化角色,打造延伸性角色,如此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并谋求长足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国产动画;角色设计

自21世纪初我国开始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动漫产业及动画电影在我国娱乐化消费与经济生产力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仅2008年至2012年间,内地公开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数达109部,其中国产动画电影64部,比2007年国产动画电影增长267%。[1]作为动画电影制作的基础,角色造型与角色设计不仅影响着一部动画电影能否获得成功,更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动漫产业能否走向成熟。从视觉形象角度看,我国动画电影的角色设计在诞生初期特色鲜明,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新媒体日渐占据国内传媒主导地位以来,逐渐陷入泛“美日化”、泛“现代化”的泥淖中迷失了方向,进而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接受进程中面临艰难的挑战。本文将国内的“新媒体时代”定义为2000年迄今,研究了15年来国产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设计的流弊及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国产动画电影的主要角色形象

国产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型、借鉴日美动画型以及现代3D技术型三种风格。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动画电影的角色形象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以木偶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动画等多种形式全面表现,产生了《大闹天宫》《九色鹿》等经典动画作品,其中的《小蝌蚪找妈妈》如诗如画的水墨画法及活灵活现的形象设计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与风格的动画片。这时期动画片艺术性较强,各具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代表了中国动画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准。然而,随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我国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却越来越缺乏特色,甚至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化表现:

(一)传统“翻新化”角色形象

此类动画电影主要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其中的角色形象主要按剧本中的描绘来设计。角色设计力图总体还原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但由于原画师的文化底蕴不足以及制作过程中现代表现技法的融入等原因,致使角色的视觉效果缺失了传统中国审美意蕴,呈现为一种“翻新化”形象。如2014年的《西湖传奇》是一部以传统水墨形式表现的当代动画,其中的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古典人物画的风致,甚至表现人物服饰的线条颇有些顾恺之游丝描的气韵。可惜的是,人物面部形象的描绘与制作却过于精细写实,甚至呈现出光影立体效果,完全破坏了水墨动画应有的于虚空处见大美的意境。

(二)日美“模仿化”角色形象

此类动画电影在制作上多借助引自欧美的动画技术,在画风及角色形象设计上则主要以美国和日本动画为蓝本,形成了严重的类型化特征。技术方面,此类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大都表现为二维动画形式,缺乏形象的生动性及视觉表现力;风格方面,大部分角色的画风或效仿美系动画形象的卡通、可爱范,或效仿日系动画形象的线性细腻风。这两种风格主导下的国产动画电影角色形象在丧失了民族特色的同时,难免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如,近年来颇受小朋友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中的角色形象打着鲜明的美系动画烙印,而《魁拔》和《秦时明月》等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则颇有些日本动画形象的意味。

(三)3D“技术化”角色形象

此类动画电影模拟剧本应发生的现实场景,使电影的场景环境和角色形象都达到三维立体的效果。国内早期3D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设计主要模仿皮克斯和梦工厂的角色形象,如2013年《青蛙王国》中的角色以其外在形象的灵活生动得到了儿童和成人受众一致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中的3D形象设计倾向于以《阿凡达》为蓝本,力图走宏大史诗路线,在角色的处理中加入了大量特效合成,如《魔比斯环》与《王子与108煞》中的角色,其外在形象宏大震撼却千人一面,缺失了角色个体内在灵魂的生动性。

二、新媒体时代国产动画电影角色形象设计弊端

(一)角色形象设计同质化

目前,国产动画电影角色形象的最大弊端是设计同质化,缺乏具有特色的审美张力。对于传统“翻新化”角色而言,其形象设计完全被囿于剧本的设定,且在传统元素的使用上也多以水墨、剪纸为主,缺乏传统动画电影的水墨、剪纸、折纸、皮影等多种技艺相结合所带来的多元化气息;对于日美“模仿化”角色和3D“技术化”角色而言,其形象设计主要借助于电脑的二维、三维以及后期特效处理,从而使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不可避免地打上电脑程序化制作千篇一律的烙印,缺失了手工制作动画角色的个性与特色。与此同时,电脑制作出的角色形象过于细腻真实,无法给受众以想象及再创造的余地,也造成了许多角色被观众过目即忘的弊病。

(二)角色形象整体性不足

对于一部动画电影而言,无论是情节、场景还是人物、画风、语言,都需要有连贯的整体性。作为动画电影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角色形象,其设计与展现更应该体现出以主角形象为核心的相互映衬的整体性。遗憾的是,新媒体时代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了追求对观众视觉刺激的多元性,往往在角色设计中混杂了不同风格,而使角色形象呈现出割裂的态势。如《宝莲灯》中的诸多角色,其形象既有传统中国年画造型的,又有日本动画造型的,甚至有迪士尼式的可爱造型的。影片公映后虽然在当时成为国产动画电影中较为成功的案例被推广,但其中的角色形象设计却由于带给观众过于纷杂的视觉感受而成为影片的重大败笔被诟病。角色的整体性不仅包含形象风格的一致,还包括角色造型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协调性,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动画电影能够在角色形象设计中兼顾以上所有细节的,几乎为零。

(三)角色形象符号性弱化

在《连环画文化》的研究结论中,M·托马斯·英奇(MThomas Inge)写道:“卡通将一代代人带到用符号方式表达的持续不断的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面前,我们的视觉情感赋予生命各种戏剧冲突,使我们能够替代地解决内心得不到满足的欲望。”[2]动画形象应是集视觉表现与文化意蕴于一体的符号性存在: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会传达出独特的视觉符号,更应是承载该电影的思想内核乃至文化背景的意义符号。如,同样的老鼠在米奇、米妮以及Jerry形象中分别承载着可爱优雅与灵动反叛两种不同的视觉符号价值,但也共同承载着美国的审美包容性这一文化符号属性。在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中,如民族风格鲜明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不同时期的形象设计、《小蝌蚪找妈妈》中的水墨形象曾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与文化意蕴给国内外观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新媒体时代的国产动画电影却再也未能塑造出具有独特符号价值的动画形象,无论是曾经大获好评的《宝莲灯》中的沉香形象,还是2015年备受追捧的《捉妖记》中的胡巴形象,都未能获得推广性的产业符号价值以及长久的文化符号价值。

(四)角色形象延伸性缺失

在观众对国内外动画电影形象的认知与记忆中,外国动画形象要远比中国动画形象留给观众的印象深刻。如美国的丁丁、鬼妈妈、阿凡达、狮子王、功夫熊猫及片中的配角等,以及日本的千与千寻、无脸人、龙猫、蜡笔小新、哆啦A梦等,这些形象设计无不让国内外观众记忆深刻。相比之下,国内动画电影能给人留下印象的角色寥寥无几,即便是比较出色的《宝莲灯》,其中让观众最为难忘的角色也未必是主角沉香。究其原因,其表象是国产动画电影角色形象过于严肃、正统,有失活泼、幽默以及个性,而其根源则在于中国动画人在道德教化影响下的儒家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设计思维的桎梏。传统的中国式思维是正义感极强的道德教化式,其所引导下的设计形象也带有强烈的正义色彩,从而使动画角色呈现出正义的极正直严肃、邪恶的极阴险狡诈的极端,而缺乏了角色多方面特征的丰满性,即角色形象的延伸性及张力。

三、新媒体时代国产动画电影角色形象设计出路

据统计,“未来的5~10年间,动漫产业至少要占到国内GDP的1%”[3]。这意味着中国动画电影和动漫产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商机,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势下,国产动画电影将角色形象设计的改进置于首要位置,以此提高国产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有效竞争力。我们具体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原创性设计,塑造多元化角色

国内一贯的设计思维是模仿能力强、原创性差,在动画形象的设计中更是打着原创的旗号对梦工厂、迪士尼、皮克斯以及宫崎骏等国外动画符号进行复制,从而造成了动画角色同质化的弊端。因此,国产动画角色改进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原创性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原创性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凭空创新,而是在现有的文化传承与技术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外来优势进行的发展与升华。如《功夫熊猫》在美国动画片素有的活泼、幽默的基础上,融入了熊猫、功夫、豆腐、太极等中国元素,虽然着力为观众讲述中国式的关于善与恶的故事,但在角色的表现中再现了还原人性,不会对某个角色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美式特征。这也是《功夫熊猫》较之纯美式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审美与时俱进,设计整体性角色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年龄段降低,欣赏趣味多元化。因此,国产动画角色形象必须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特征与审美符号进行视觉表现的转型,使之既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视觉装饰感以及现代心理接受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动画角色设计者可以借鉴当代画家丁绍光的装饰绘画思维,使动画角色融传统艺术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现代艺术语言于一体,展现新媒体时代的审美特征。唯有实现角色形象的现代审美转型,国产动画角色才能被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各个国家的受众普遍接受,从而实现国产动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

(三)挖掘产业与文化价值,开创符号化角色

与所有的创意产业部类一样,动画产业不仅应实现基础的商业价值,更应实现深层次的文化社会价值。在受众审美趣味呈现多元化、批判化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动画电影的文化价值已不能通过传统的主题宣传方式去展现,而应借助有效的符号性动画形象塑造去实现。借助播出环节实现利润仅是动画产业链中最为基础的一环,而开发动画符号衍生品市场以及建设动画符号文化产业工程才是动画产业链中具有附加值和长期效应的一环。在这个维度上,一方面,国产动画电影应从视觉形象设计角度加强动画形象设计的趣味性、灵动性,并使动画形象的灵魂符合影片的价值内核,如《超能陆战队》将大白形象设计得简单、憨厚,表现出电影主题的“暖男”形象,这个医疗伴侣成为全球影迷心中的最爱;另一方面,国产动画电影还应从文化精髓上对动画形象进行符号化提纯,使动画形象传达出影片所处社会的核心文化特质,进而实现国家的文化产业“软实力”。

(四)开拓新媒体宣传,打造延伸性角色

新媒体传播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第一,媒体形式丰富,信息传播途径便利,受众可在3G、4G网络和无线WiFi覆盖范围内借助移动终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第二,媒体受众范围扩大,从孩童至老人皆能随时随地接受新媒体信息。在这种情势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宣传就不应该仅囿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电影院等途径,可以根据需要将影片在任何新媒体终端中传播。随着传播媒介的扩大,电影中的角色形象设计也应相应做出多元化、个性化处理,融中国传统特色、美式幽默、日式唯美画风以及形象上的卡通化设计于一体,并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审美需求,从而使角色具有延伸性和张力。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国产动画电影必须革除既有角色形象设计思维,走“加强原创性设计,塑造多元化角色”“传统审美与时俱进,设计整体性角色”“挖掘产业与文化价值,开创符号化角色”以及“开拓新媒体宣传,打造延伸性角色”之路,如此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并谋求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雯,曹书乐.2008—2012年国产和进口动画电影的对比分析[J].电影艺术,2013(06).

[2] [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霍文利,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64.

[3] 杜秀玲.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瓶颈及对策[J].电影文学,2011(17).

[作者简介] 秦旭剑(1974—),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国产动画新媒体时代
浅论国产动画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