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

2016-02-22OpalEmma

设计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河粮库村庄

Opal+Emma

看点 key feature

Nostalgia——乡愁

Economic Benefits——经济收益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改造和重构

“这个项目,我们和村民、工匠的关系不是如此,我们更像是合作者,彼此商讨,没有绝对的上位者是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具有实验性的地方。——何崴”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是一个公益项目:设计师免费完成了建筑、室内、景观和照明方案,并负责现场工程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团队只象征性的收取了少量的制图费。

本项目的建设资金来自于村民自发组成的村民合作社自筹资金和政府补贴,建设队伍也主要由当地的留守村民组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次由村民和设计师共同完成的实验。该项目日前获得了2015年度金点设计奖的年度最佳设计奖。

建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大湾村民组,由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粮库改造而成。粮库原名“西河粮油交易所”,由2座库房和3座附属房间组成,占地33亩,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米。库房体型硕大,保留有完好的木梁架,极具空间震撼力;原有粮库场地和附属房间保存状态良好,局部有破损。完成后的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包括:一座微型博物馆(用于展示当地原生态的农作物及传统粮油加工工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可以满足西河村及周边村民多种使用需要)和一个餐厅。在设计师看来,新建筑既是未来西河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产业发展的拉动器。

西河村大湾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条件:村域内有油茶、板栗、葛根等农作物;西河穿村而过,河北岸有清代的古居民群,祠堂、古树,风水山;而粮库则位于河南岸,与吉民居群隔河相望。

在功能设置上,设计团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文化性,让建筑为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是本项目功能设置的基本原则。本着这个原则,根据原有建筑的物理特点,以及村庄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村落同时在做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以及景观改造设计),设计团队将新建筑的功能分为4个大的板块:(小型)博物馆和纪念品商店、村民活动中心、餐厅及后勤办公。博物馆是提升村庄知名度、拉动村庄经济的契机,设计师希望通过收集、修复、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历史遗存,创造参与性展览空间,为村庄新经济(如茶油、板栗加工等)提供文化支点。餐厅和村民活动中心为村庄提供了旅游接待和经营(如会议和婚庆)的可能性,拉动了村庄的经济。事实证明,这样的设置是正确的,仅2014年十一黄金周7天内,这里就接待了近2万名游客。

对于建筑的形态,设计团队希望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的物理条件和历史信息,形成一种“乡愁”;但同时为了满足新的使用需求和视觉提示作用,也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外立面及外部环境进行了改造和重构。对于两个大粮仓,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空间特质,只在局部进行了改造。

南侧粮仓→小型乡村博物馆

南侧的粮仓被改造成为小型乡村博物馆,用来陈列与西河村有关的有机农业产品和工具,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一架有300年历史的木油榨。原来彼此隔绝的室内房间被打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展览空间,把南侧窗口进行了扩大,使博物馆室内有更好的采光和通风。

北侧粮仓→村民活动中心

北侧的粮仓被改造成为村民活动中心。这是一个大空间,设计师希望—方面能保持大空间灵活多变的使用可能性,另—方面又有层次感。于是,在活动中心的嚣侧约1/4处,加设了一个可以开阖的屏风,将原有空间分为两个区域,通过屏风,两个空间可分可合,满足了使用要求。北侧粮仓东段的小空间在新的设计中被规划为旅游纪念品商店,它通过新加建的室外廊道(位于场地东侧)与南面的博物馆相连,形成完整的参观线路。村民活动中心的北立面是整个设计中改动最多的区域之一,为了将更多的阳光、空气引入室内,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加强活动中心室内与室外平台、河道,乃至再往北的古民居群的视线联系,设计方案中将原有建筑北侧封闭的立面大范围“打开”,形成大面积的玻璃窗。同时,为了保持建筑的整体性,又在大玻璃窗的外侧增加了由圆竹构成的遮阳设施。这样处理既能让光线更加柔和地进入室内,又能让建筑从远处看过来不凌乱,仍然保持一个完整的“面”。

附属建筑→餐厅

新设的餐厅由原来的一栋附属建筑改造而成。原有建筑红砖的表面肌理很有表现力,也有历史感,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保留了建筑的南北墙;对于室内的隔墙,为了餐厅的使用功能,我们将其全部拆除,并用钢结构进行了加固;屋顶也重新进行了改造,将已经坍塌的屋顶拆除,并和工匠协商后采用了传统的抬梁工艺(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工匠的作用。在没有完整施工图和监理的情况下,使用农民掌握的工艺作法是最好的选择)进行了改建。

西侧两跨→餐厅室外平台

原来建筑正好位于村庄的风水线上,遮挡了从“地主家”门前小广场望向案山的视线,所以方案拆除了原有建筑西侧的两跨,将场地腾出来修建成室外平台,这里既可以作为餐厅的室外平台使用,又可以成为本区域与河道、北侧古民居群视线交流的场所。餐厅的山墙,我们将之设计成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界面,借鉴了当地传统墙头砖花的砌法,但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为新山墙设计了一个由等边三角形组成的镂空砖墙面。这样处理可以在使室外界面充满戏剧性的同时,为室内空间提供丰富的光影效果。从建成后当地农民和游客的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是成功的。

晒谷场→公共活动场所

原来位于两座粮仓之间的晒谷场被整理了出来,重新铺设了混凝土地面(原场地也是混凝土地面),并在靠近粮仓的位置上加设了室外座凳。在设计师的设想中,这里在日常情况下还应该作为晒谷场被使用;当然必要的时候,它将作为村庄中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加以利用。在这个项目完成后,这里的确也成为了村民们的公共活动场地,唱戏、篝火晚会都在这里举行过,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公共活动场所在形式和气质上都是属于农村的,它的存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同。endprint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

项目地点: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大湾

业主:西河村村民合作社

主持建筑师:

何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设计团队:

建筑设计:

陈龙(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照明设计:

齐洪海(远瞻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韩晓伟(北京吉晟通科技有限公司)

平面设计:

夏博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赵卓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设计时间:2013年-2014年

建造时间:2014年

摄影:何崴、齐洪海、陈龙

用地面积:3760㎡

建筑总面积:1532㎡

博物馆建筑面积:420㎡

村民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80㎡

餐厅建筑面积:169㎡

附属建筑面积:273㎡

建筑总造价:150万人民币

《设计》/何崴

《设计》:请介绍一下项目的缘起。

何崴:2013年,新县希望对县内的一些传统村落进行改造,他们联系了北京“绿十字”的团队作为召集人。于是在“绿十字”的号召下,国内很多设计师和设计团队都来到了新县,开始在这里的公益设计工作。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中国的农村火热建设还没有来临,我们只是对乡土建筑,乡土建筑的当代价值感兴趣。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参与了。

《设计》;您对西河村及粮库(西河粮油交易所)有着怎样的第一印象?粮库最初的保存状况怎样?

何崴:从外部看,粮库其实有点破败,已经闲置多时了.但室内的空间感很震撼,特别是两个大粮库的木屋架,保存的很完整,极具视觉和心理张力。我们第一眼看到它,就决定要努力促成这个改造项目。

《设计》:当地居民的生存状况如何,有哪些物质和精神需求?他们需要怎祥的公共空间?

何崴:我们刚去的时候,这个村庄常住人口只有户籍人口的1/3,而且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村庄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没有活力,也没有产业,大部分粮田已经不再耕种。这和中国大部分留守村庄的情况是很类似的,具有典型性。

至于当地人的需求,我想首先是改善民生,也就是提高生活质量。这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收入的提高;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改善,重新建立社区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觉得一个不同于传统祠堂的村庄公共空间就变得很重要了,它可以用—种轻松的方式,将村民联系起来,实现公共性。

《设计》:团队是如何进行空间和功能规划的?

何崴:首先,我们希望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这样可以在经济上节省,也可以保留原建筑的历史信息;第二,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建筑能符合新的使用功能和建筑定位。于是,我们将原有的5栋建筑做了重新的规划:两个大体量的粮库被改造成为博物馆和村民活动中心(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建筑是供当地人使用的);3栋原来的附属房间被改造成为餐厅、厨房和办公室;此外,为了连接博物馆和村民活动中心一侧的纪念品商店,我们又在场地东侧加了一个连廊。

《设计》:最后达成的效果与前期预想间存在有哪些差异?

何崴:如果我说,基本达到了预想是不是会让人觉得在吹牛?不过事实上,完成后的效果的确和我们的预想基本一致。这是我们反复去现场,和施工者—起讨论、工作的结果。

《设计》: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哪个阶段或步骤最艰难?

何崴:其实中间有很多困难,从最初的找钱,到中间的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在到后期的控制进度和施工质量等等。如果一定要说,哪方面最难,我觉得是如果在非常低造价预算的条件下,保证设计的实现,既要接地气,又要有特点。

《设计》: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由村民和设计师共同完成的实验”?

何崴:因为建筑师原来的工作模式往往是把设计完成,图纸交给施工单位来完成,最多只是几次现场指导。但是,这个项目,我们和村民、工匠的关系不是如此,我们更像是合作者,彼此商讨,没有绝对的上位者是这个项目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具有实验性的地方。

《设计》:村民能否接受和理解团队的建筑规划?您又是何如协调和解决其中矛盾的?

何崴;其实农民还是比较尊重设计师的,但前提是你也要尊重他们,同时设计必须接地气,可以落实。矛盾一定会有,关键是你是否认为矛盾是对你权威的挑战。我们的做法是心平气和的与当地讨论,把我们的理由充分的说明。

《设计》:项目过程中有当地村民和农民工匠参与建造,与他们合作您有怎样的感受?

何崴:农民是智慧的,特别是工匠,他们掌握着中国民间、乡土建造技艺里面的很多宝贵的财富。建筑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工匠多交流,从他们身上学习我们不懂得知识和技巧。

《设计》:请介绍一下餐厅的结构。外墙的砖花作为设计的亮点,为何萌生了这一想法?又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

何崴:西侧山墙的确是我们设计的亮点之一,也是我们有意彰显设计师存在感的地方。设计灵感其实来自于建筑、自然和光影的关系。因为山墙在西面,我们希望能有夕阳照进室内,并能形成具有戏剧性的光影效果。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个镂空的山墙,于是我们又从当地的砖花做法上找灵感,对民间的做法进行改良,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效果。在建造过程中,其实砖花的构造我们是没有把握的,我们也做了两套后备方案。但幸运的是当地的工匠具有很高超的手艺,是瓦匠:张思齐将我们的设计完美实现的。这样进一步让我们觉得工匠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

《设计》:您在建筑中使用了大面积的竹子用来遮光,兼顾了实用性和美观性,是如何萌生这一想法的?

何崴:用竹子作遮阳和立面元素的方式并不是我们首创的,在过去的很多地域主义建筑作品中都有呈现。我们使用它主要是因为当地产竹子,我们觉得使用竹子既便宜,又具有地域性,当然也暗示了这个新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当代性。

《设计》:西河粮油博物馆有哪些展陈功能?

何崴:我们并不希望这个乡村的博物馆过于单纯,只是用于陈设某些农具或者农产品。我们希望它既能够给外来游客展现当地的特色农作物和农具,又能兼顾生产的功能,具体讲就是能够榨油。我们希望这里的展览不是纯展示性的,而是参与性的,游客可以参与到榨油的过程中去,真实的体验传统的榨油工艺。当然,这样也可以拉动消费。大家一定会来买油!

《设计》:对于项目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您有哪些想法和规划?

何崴:在我们的设想中,西河村应该是旅游产业和有机农业并重。旅游业可以为村庄带来短期的效益,但有机农业才是使村庄重新复活的根本。因为没有农业的村庄,就不是真正的村庄了。

《设计》:您认为面对农村改造的设计任务,应该如何真正地融人农村的人文环境,如何设计和建造出更加“接地气”的建筑?

何崴:建筑师应该对农村有了解,有感情;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师应该明确设计的目的,是为当地人设计建筑,还是为外来游客设计建筑,抑或完全是为自己设计,农村只是实现自己喜好的—个场地。想清楚这些问题,一切都会自然的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河粮库村庄
初 春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细致描摹展现美丽
多思才会有多解
村庄在哪里
财经微天下
官仓老鼠大如斗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昨日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