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维选择隐居辋川之缘由

2016-02-21荣小措梁瑜霞

关键词:蓝田桃源王维

荣小措, 梁瑜霞

(1.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5)



论王维选择隐居辋川之缘由

荣小措1, 梁瑜霞2

(1.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69;2.西安文理学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710065)

王维选择隐居辋川对其生活和创作影响极大,而其选择缘由主要是因为辋川的诸多特点契合了王维独特的人生追求。首先,辋川幽静偏远且有佛教氛围,符合居士王维及其母亲的奉佛需求;其次,辋川地貌兼具多种造园优势,契合园林设计家王维的审美需求;最后,辋川的特殊地形与淳朴民风可满足王维渴望世外桃源的精神需求。

王维;辋川;佛教;园林;田园

王维从天宝三载(744)前后开始经营蓝田辋川别业,至乾元元年(758)冬请施庄为寺,其拥有辋川共14年。辋川别业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辋川集》被认为是王维的代表作,是其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典型体现。而蓝田辋川也因王维名满天下。明人李东《辋川说》云:“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前古载籍,无所于考。至唐宋之问侨寓于斯,辋川之名始闻。继而王维作别业于斯,辋川之名始胜。”[1](P859)后世文人雅士对辋川的钦羡仰慕也均源自王维。可以说,王维对辋川的重大影响并不亚于辋川之于王维的影响。新旧《唐书》都记载了王维经营辋川别业和期间的生活与创作,但并未涉及王维选择辋川营建别业的具体原因,学术界也尚无专文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仅有个别王维研究论文中略有提及,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作更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对王维后期的生活、思想及诗歌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王维隐居辋川问题辨析

唐代私人园林盛行,京城长安和洛阳一带尤为集中。而长安的文人官僚别墅大多分布在南郊。据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统计,唐京兆府有名可考的园林共201座。其中68座位于城中,多为皇族权贵所建。其余133座郊外园林中方位较明确者长安城南郊60座,长安城东郊23座,蓝田县6座,户县3座,周至4座。可见将私园建在南郊是唐代时尚,王维却选择了距京城较远且只有宋之问隐居过的蓝田辋川。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陈允吉、师长泰、乔永强等人的文章中对此略有提及,如陈允吉在《王维“终南别业”即“辋川别业”考》[2]一文中认为王维选择辋川是因为王维家与普寂、义福为代表的禅学北宗关系极深,而蓝田辋川正是禅学北宗势力很盛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离长安不远,又当商山驿路之冲要,交通甚为方便”。师长泰《王维辋川别业的园林特征》[3](P282)一文认为辋川属于山林地,自然环境优越,且交通便利,是王维亦官亦隐的理想居处。乔永强《“辋川别业”不是园林》[4]一文则认为王维选择辋川的原因一是此处风景优美;二是此处有着与京城不即不离的位置关系;三是拥有较为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以上观点分别从佛教信仰、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寻找原因,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仅以此为标准,则拥有60座私园的长安城南郊也完全符合条件,距离京城更近,自然环境优越,如樊川被誉为“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佛教氛围浓郁,仅樊川就有兴教寺、华严寺等“樊川八大寺”,且长安城中有几百座佛寺,又是一时风尚所在,应该是王维的首选。仅就辋川具有山林地的优势而言,长安县、万年县所属的终南山北麓,就有数十个峪口,如著名的“长安八大峪”:沣峪、高冠峪、子午峪、太峪、库峪,等等,都是风景优美的山林地,著名佛寺众多,且距长安城更近。辋川距京城长安约60公里,是唐代文人别业中距离长安城极远者,在交通上的优势并不明显。王维选择蓝田辋川而放弃长安县、万年县附近的终南山谷,可以说是舍近求远,令人费解。据此可知,学术界未能合理说明王维隐居蓝田辋川的缘由,此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但因现存史料并无对此问题的直接记载,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王维的诗文作品及其生平思想,参照相关文学、地理及宗教文献记载,全面考察王维隐居辋川的缘由。

二、辋川符合居士王维与其母的奉佛需求

在地理位置上,蓝田辋川因距京城长安较远而幽静,且有佛教氛围,可满足王维及其母亲崔氏奉佛好静、乐住山林的宗教信仰需求,而蓝关古道也可以解决距离偏远、来往不便的实际问题。

据明人李东《辋川说》可知,宋之问是首位发现辋川之美的文人,从其《蓝田山庄》一诗可以了解到他选择隐居辋川的原因,诗云:“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5](P158)可知辋川非常幽静,还可以务农,体验躬耕田园的乐趣。而王维与其母均奉佛好静,据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一文自述:“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6](P1085)王维之母崔氏虔诚奉佛三十余年,因而“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受母亲影响,王维三十岁以后也矢志奉佛,喜好寂静,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居士。据《旧唐书》记载,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7](P5052)。唐代佛道思想盛行,但虔诚奉佛如王维者甚少。他在诗歌中反复描写其作为居士乐于参禅悟道的生活,如《饭覆釜山僧》诗中的“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6](P521)。据姜光斗统计,王维诗中直接用闲、静、空、寂字样共计140次[8](P75),足见其对清静、幽寂的钟爱。那么,作为母亲安度晚年的居所和自己后半生的归宿,幽静偏远且有佛教氛围的山林当是王维的最佳选择。

长安南郊一带是热闹喧嚣的文人官僚别业聚集地。据宋人张舜民《画墁录》记载,城南“樊杜数十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川陆”[9](P169);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也记载城南有“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池栉比”[10](P493)。长安城南郊如此喧嚣热闹,显然与王维的需求并不相符;南郊外的终南山中也并不安静。长安南郊的终南山谷山势俊秀,景色优美,吸引了众多佛道修行人士前往清修、隐居,成为佛教道教名山,佛寺、道观众多。由于其与长安城的距离较近,再加上其时颇为盛行的终南捷径之风,长安南郊的多个峪口僧道隐士众多,仍然不免喧嚣。如位于今户县太平峪东的紫阁峪,在唐代既有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等在此修行,也有不少士子在山上寺庙习业应试,还有效法终南捷径的诸多隐士。仅到过紫阁山并有诗留存者就有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贾岛、张籍、白居易、邵谒、姚合、顾非熊、张蠙等人,所以此处实非王维喜好的清静之所。

与此相较,位于长安东南的蓝田辋川则幽静偏远。与王维在辋川相往还的官员寥寥可数(现存数十首辋川诗中仅有黎昕、虞部苏员外、刘蓝田、郑果州、张少府、崔季重6人及《酬诸公见过》中的“诸公”),王维仅“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11](P5765),才留下了以《辋川集》组诗为代表的数十首空灵静谧的诗篇。夙愿得偿的王维在辋川尽情享受佛家的寂静之乐,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中的“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6](P437),《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6](P444),等等。

此外,王维与母亲均虔诚奉佛,蓝田辋川周围的佛教氛围也较浓郁,现可考的就有蓝田山石门精舍、感配寺、化感寺、法池寺、津梁寺、悟真寺、永福寺、崇仁寺、玉泉寺、王效寺等十余座佛寺。与长安城及其南郊、终南山中的佛寺相比,辋川附近的这些佛寺一方面满足了王维与其母亲的奉佛信仰,另一方面这些佛寺除悟真寺以外均非名寺,少有高僧大德住锡,也少有文人士子来访,能满足其静心奉佛的需求。据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及其附表2《唐人诗歌所及唐关内道相关佛教寺院表》[12](P387)中的统计,辋川附近的上述佛寺中被诗人吟咏的仅有王维和他的亲友王缙、钱起、储光羲等人的5首诗(另有悟真寺诗5首)。与终南山中的翠微寺(15首)、云际寺(17首)等被频频歌咏显然有别。另外,陈允吉认为王维选择蓝田辋川是由于此处正是王维家信奉的禅宗北宗势力很盛的地方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自己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并方便看望母亲,王维在营建居所时也不免要考虑具体的交通条件,其居处必须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据学者研究,唐代长安通往各地共有5条主干道,其中与长安终南山近郊相关的有蓝关古道、子午古道和库谷道,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如这些主干道附近的谷口有辋谷、子午谷和库谷,可供王维选择。而子午谷和库谷均为道教文化区,求道成仙的风气很盛。如子午谷有道教玄都坛、金仙观,在唐代盛极一时,诗人杜甫就曾到此一游,并有《元都坛歌寄元逸人》[5](P509)一诗描写朋友在子午谷修道的情形:“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库峪的太兴山更是道教名山,供奉真武大帝,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如上所述,王维和母亲都虔诚奉佛,即使王维早年曾信奉道教,但其母奉佛30余年,自然不愿生活在道教氛围浓郁之处。那么位于蓝关古道上的蓝田辋川就成为王维的首选了。

综上,蓝田辋川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幽静偏远又交通便利的条件,同时此处的佛教氛围非常浓厚,比长安南郊终南山诸多谷口更符合居士王维及其母亲的奉佛需求。

三、辋川地貌契合王维的审美需求

蓝田辋川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地形地貌,可满足园林设计家王维的多种审美需求。明代计成在其园林艺术专著《园冶》中非常重视“相地”,他把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类,并且认为“园地惟山林最胜”,因为它“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13](P25)。而辋川既具有山林地的优势,还兼具村庄地和江湖地的特点,可谓得天独厚。关于村庄地的佳处,计成在《园冶》中认为“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壕,挑堤种柳”[13](P25),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而这在王维的辋川诗中并不少见,著名的如:“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6](P444)(《积雨辋川庄作》)“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6](P457)(《田园乐·其七》)“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6](P449)(《春中田园作》)关于“江湖地”,辋川也具有《园冶》中所言“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微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13](P25)的特色。唐时辋川的水资源比较充足,源自秦岭北麓的辋峪河(辋水)是灞河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经辋川川道,与四面山涧流出的无数条小溪交汇,并在辋峪中段形成一个天然欹湖,成为辋川20景中的主要景观。此外还有栾家濑、金屑泉、柳浪、茱萸沜、白石滩等各具特色的水景,王维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运用,充分挖掘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7](P5052),又在湖边种植一行行杨柳,摇曳风中,随波浪起伏,成为“柳浪”,即所谓“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6](P421)(王维《柳浪》);他还“结宇临欹湖”[5](P301)(裴迪《北垞》),在欹湖畔建临湖亭以饱览湖光山色。所谓“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6](P421)(《欹湖》)“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6](P420)(《临湖亭》)。青山白云、湖光天色,泛舟迎客,何等惬意!使诗人严冬腊月里仍畅想着春日里“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6](P929)的美景;凡此种种,尽得《园冶》中江湖地园林“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13](P25)的妙处。

蓝田辋川独特丰富的地貌,使其兼具山林地、村庄地和江湖地等多种造园优势,使园林设计家王维可充分发挥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高妙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就了辋川别业这一唐代极具代表性的自然山水园林。

四、辋川特殊地形与淳朴民风可满足王维世外桃源的精神渴望

王维对隐逸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其田园诗所绘之境有着深沉的迷恋和向往,具有强烈的桃源情结。王维19岁时就在《桃源行》一诗中尽情描绘了他心中的桃源世界,并被誉为“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14](P30)。此后又7次提及“桃源”意象,如《田园乐·其三》“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6](P454),《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桃源一向绝风尘”[6](P356)等,甚至晚年在安史乱中被拘禁时,还吟出了“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6](P484)(《口号又示裴迪》)的心中夙愿。王维早年虽也喜爱桃源,但桃源毕竟在“世外”,属避世行为,与王维意气风发的青年豪情以及开元盛世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并不相宜,故此对桃源的喜爱之情仅停留在诗歌创作中。此后王维经历了进士及第、贬官济州、隐居终南以待仕、受张九龄提拔等宦海浮沉,并接受佛道思想影响后,归隐之念与日俱增。尤其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朝政日趋黑暗后,王维的政治热情迅速衰减,愈发渴望归隐田园。如其《寄荆州张丞相》诗曰“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6](P132),开元二十九年(741)所作的《谒璿上人》诗亦云“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誓从断荤血,不复婴世网”[6](P179),天宝初年所作《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中的“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6](P222)等句都表达了自己对朝政失望后渴望归隐田园的想法。渴望在“世外桃源”中寻找心灵家园(此点真实想法显然不适宜写入给朝廷所上的表文)以及他在《请施庄为寺表》中所说的为母亲奉佛养老之实际需要,遂使王维选择在蓝田营建山居,而辋川的地形恰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关于世外桃源以及王维《桃源行》诗中世外桃源的描写多有契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5](P479)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6](P16)

辋谷水在县南八里,谷口乃骊山、蓝田山相接处。山狭险隘,凿石为途,约三里许。商岭水自蓝桥伏流至此,有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诸水会焉。如车辋环辏,自南而北圆转二十里。过此则豁然开朗,林野相望。[16](P1962)

出县南门行八里,饶佳山水。至川口,两山壁立,下即辋峪河也。……其路凿山麓为之,有甚险者,俗号“三里匾”。徒步依匾而行,过此则豁然开朗,山峦掩映,似若无路。良田美地,鸡犬相闻,可渔可樵,可耕可牧,此第一区也。[1](P844)

上述引文具有很多共同点:地处峡谷,水源丰富,入口狭窄,但谷中开阔平坦,别有洞天;既有山水景致,亦有乡野田园,兼具山水田园之美。又因相对封闭而人迹少至,与长安城南郊的其他谷口相比,尤显幽静出尘。辋川的这种特殊地形,显然完全契合王维心中的桃源理想,遂使他选中辋川营建别业,并在辋川诗作中深情描绘了桃源般的辋川山水田园风景,表达他对诗意化的理想世界的执着追寻。王维的桃源情结可简单概括为对自然山水风景和田园隐居生活的诗意化和理想化的描绘。上文已论述了辋川山水景致对王维的重要性,但其山水优势与终南山其他谷口相比,并非仅有。故此处重点论述辋川具有秦岭其他山谷所没有的田园特色。

辋川是秦岭北麓诸多山谷中最具田园生活条件的(其他终南山诗作中很少有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山谷,这从“辋川”之名也可以看出。“辋”本义是车轮的外周,因为此地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根据《辞海》,“川”字一是指水道,河流;二是指平野,平地。陈铁民认为辋川之“川”,大抵为平川之意,盖系沿辋水而形成的一道山中平川,故称辋川,所言甚是。据宋之问《蓝田山庄》中“辋川朝伐木,蓝水暮浇田”句可知,“辋川”还是可伐木之处,非单指河流。因此“辋川”这一名称可显示其具有不同于其他谷口的可耕可牧、可渔可樵的田园条件(据笔者检阅,终南山所有谷口及其水的别名中仅“辋川”带“川”字),可以从事伐木浇田等农业活动的特点正符合王维的需求。据《旧唐书》记载,王维在辋川“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7](P5052),明确提及《辋川集》乃“聚其田园所为诗”,透露出辋川具有田园而非山水园林的特点。赵殿成《王右丞集注》卷末附录《广川画跋》语云“《辋川集》总田园所为诗,分序先后,可以意得其处”[17](P528),也同样指出了辋川诗作乃其田园所为诗。入谷仙介更认为:“辋川对王维来说,首先是田园。他对农民和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兴味,这与同时代其他诗人比较也比较明显。为此,他对农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辋川庄就是他中年以后的观察点。”[18](P231)结合王维的诗歌来看,的确如此。除前引《积雨辋川庄作》及《春中田园作》等诗外,还有如《辋川别业》中的“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6](P467),《酬诸公见过》中的“屏居蓝田,薄地躬耕。岁晏输税,以奉粢盛。晨往东皋,草露未晞。暮看烟火,负担来归”[6](P472)等句,均可见诗人在辋川的田园躬耕生活。《田园乐》组诗中更是贯穿着乌托邦式的田园牧歌情调,满含赞美、陶醉之意。如其三中的“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6](P454),其四中的“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6](P455)及其七中的“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6](P457)等句,都典型体现出乌托邦式的田园特色。在诗人笔下,整个辋川山水及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一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田园乐·其二》云:“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6](P453)在诗人王维看来,封侯万户、赐璧一双的功名富贵,也不及躬耕南亩、高卧东窗来得自由自在。这种对仕途功名的厌倦不正是诗人渴望桃源的缘由么?故而诗句中辋川空寂幽美的自然环境与安闲自在的田园氛围正是王维倾心以求的桃源佳境。正如入谷仙介所强调的:“要注意的是,辋川是被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表现的。王维的田园诗整体上有着乌托邦的面貌,而辋川诗中这种风貌尤为显著。”[18](P231)辋川诗中这种显著的乌托邦风貌也得益于辋川远离俗世、民风淳朴的现实情形。据明代曾任陕西布政使的陈文烛《辋川游记》载:

沿岸而南,有茅屋数家,黄发垂髫,携酒以迎……野老乘春雨躬耕。余呼问之,自言生平未出辋口,长在宏治,无论庆历年号,即正德、嘉靖不知也。草荣为春,叶落为秋,真无怀葛天氏之民与。[1](P844)

辋川这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远离俗世的淳朴民风及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正与王维“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口号又示裴迪》)的精神需求相契合,使王维选择在蓝田辋川营建别业,并在诗中倾心歌咏,使辋川佳境和诗人的理想完成了艺术化、诗意化的融合,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典范,辋川亦成为文人诗意栖居的代名词,“王维·辋川”更是中国文学史、园林史的标志,成为此后历代文人心中可望而不可即的辋川情结。只是后世文人无法具备王维集诗人、画家、禅师、园林设计师于一身的非凡才华和独特秉性,辋川遂成为无法复制的园林绝唱,徒留后人在诗文画图中吟咏摹写。这大概是辋川虽佳,却后继无人的根本原因吧!

[1] 吕懋勋,袁廷俊.陕西省蓝田县志[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2] 陈允吉.王维“终南别业”即“辋川别业”考——兼与陈贻焮等同志商榷[J].文学遗产,1985,(1).

[3] 梁瑜霞,师长泰.王维研究(第五辑)[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4]乔永强.“辋川别业”不是园林[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

[5] 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师长泰.王维研究(第三辑)[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 张舜民.画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 李好文.长安志图[M]∥四库全书(第58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辑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 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14] 赵执信,翁方纲.谈龙录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 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 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8] 入谷仙介.王维研究[M].卢燕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刘炜评]

Discussion on Reasons of Wang Wei′s Seclusion in Wangchuan

RONG Xiao-cuo1, LIANG Yu-xia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2.Library,Xi′an University , Xi′an 710065,China)

Wang Wei′s Selection of seclusion in Wangchuan has enormous influence on his life and cre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is selection are mainly because many Wangchuan′s characteristics conform to the unique life needs of Wang Wei. Firstly, Wangchuan was very quiet and remote,and had atmosphere of Buddhism,which can satisfy the needs of Wang Wei and his mother′s professing Buddhism as the lay Buddhists. Secondly, landform of Wangchuan had many advantages of landscape gardening, which can satisfy the Wang Wei′s aesthetic need as a landscape designer; Lastly, Wangchuan had the particular topography and unsophisticated folkway, which can satisfy the need of Wang Wei′s own soul about his eager “xanadu” as a poet.

Wang Wei; Wangchuan;Buddhism; garden; countryside

2015-1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5YJA75100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2143)

荣小措,女,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博士生,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历史研究】

K242;I207.2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4-026

猜你喜欢

蓝田桃源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王蓝田性急
我蓝田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蓝田日月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
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