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

2016-02-19杨永发侯桂秀

关键词:榆中榆中县金城

杨永发,侯桂秀

(1.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系,甘肃 兰州 730070)



“榆中”名源及城址变迁

杨永发1,侯桂秀2

(1.兰州城市学院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系,甘肃 兰州 730070)

关于榆中的位置历史上聚讼纷纭,影响最大的是以晋代徐广、北魏郦道元为代表的金城郡榆中(今甘肃榆中县)说,以三国苏林为代表的上郡榆溪塞(今陕西东北)说,以唐张守节为代表的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说,当代还有钱穆先生的上郡榆溪塞说。而周清澍等学者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唐胜州北河北岸榆溪塞说。苏、张、钱、周等学者所言榆中实际上是“榆中地”“榆中关”而非“榆中县”。榆中县的位置可归纳为“兰州东”和“兰州西”两种说法。《水经注》、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等认为在兰州东;明《寰宇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兰州西。本文第一次提出两迁说,认为榆中得名之由与大、小榆谷有关,其故城在今大通河下游(兰州西),曾一度内迁至现位置(兰州东南),民国时以“榆中”为金县命名,榆中城又回到现在的位置。

榆中;名源;故址;城址变迁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榆中县,属陇西郡。今榆中属甘肃省兰州市,县级行政区域及县府城名,在兰州东南80千米,东经104.06°北纬35.50°处。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榆中没有确切城址,只是一片广阔的区域,属林胡,位置大致在东经107°—112°北纬38°—41°,地域主要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西北端,大体在黄河几字湾内东半。谭集西汉凉州刺史部图上才有了古代的榆中城,属凉州刺史部金城郡,位置在东经103.55°北纬36.02°,在今兰州正东方[1]。东汉未变。到了三国魏时,榆中仍在今兰州的正东,但城址似乎向西移动了一点,而且成了金城郡的首府(而金城却不是首府)。西晋时属秦州金城郡,也是首府所在地。十六国时属前赵,位置依旧,但不再是金城郡府(郡府在子城,亦非在金城)。南北朝时属北朝魏之河洲金城郡,位置依旧。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谭其骧的图集中没有榆中这个地名,可能与这一时期金城郡属于吐蕃版图有关。从此经宋辽金元明一直到清,谭集未再标注榆中,说明自南北朝以后榆中在历史事件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

这里产生三个问题:一是战国时的榆中与汉以后的榆中有无关系,如无关系榆中一名由何而来;二是榆中故城位置何处,何时迁到现址;三是为什么北朝魏以后史事记录不再有榆中之名。

一、战国及汉以后的榆中

依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的榆中虽为一大片区域之名,但基本位置在东经108°以东北纬38°以北,而西汉时的榆中城在东经105°以西北纬37°以南。地域距离太远,看起来关系不大。但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国家驱逐少数民族(胡人)向周边迁徙的事情是很普遍的。战国之际七强争雄,燕、赵为扩充割据地盘,经常以武力兼并四邻。林胡和楼烦一迁再迁,先从晋北向东迁至燕北(河北北部),后来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又把他们赶到赵西,接着武灵王“兵威”林胡,驱之至伊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和阴山以北,又“礼服”楼烦。尽管如此,林、楼两族并未被消灭,50多年后孝成王时,林胡又随初露头角的匈奴率众而来,赵将李牧将其击溃,从此林胡名字失于史册。但原居榆中区域的林胡人是否带着“榆中”这个地名迁向他处,特别是迁向今榆中,却没有史料支撑。

那么秦的榆中呢?《史记·项羽本纪》载,“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索隐服虔云:“金城县所治。”苏林曰“在上郡。”崔浩云“蒙恬树榆为塞也。”蒙恬所开榆中之地即是上文所言林胡所居之榆中,苏林注“在上郡”为是,而服虔所云“金城县所治”则相去甚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史记正义》谓“北河,胜州也。榆中即今胜州榆林县也。言徙三万家以应卜卦游徙吉也。”此亦可证此榆中非今榆中之地。《汉书·蒯武江息夫传》载:“王复召被曰……被对曰……南越宾服,羌、僰贡献,东瓯入朝,广长榆,开朔方,匈奴折伤。……”如淳曰:“广谓斥大之也。长榆,塞名,王恢所谓树榆以为塞者也。”师古曰:“长榆在朔方,郎卫青传所云榆溪旧塞是也。或谓之榆中。”亦可见此榆中非今之榆中。徐亮也认为此榆中非今榆中,“榆中分为榆中地、榆中县、榆中关,并不矛盾。榆中地几乎与河南地相当,在今内蒙古河套平原,南到陕西境内;榆中关在今河北山海关;榆中县在今甘肃榆中县。”[2]吕叔桐、牛丽红亦持此见[3]。那么“金城县所治”“榆中”一名来源于“蒙恬树榆为塞”也就不能成立了。

《兰州志》卷二载:“泉出县之南山,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梁冀后,冀诛八羌,其祖父为羌所推。土荒民乱,晖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於河。”[4]或以为榆中之名即得于此。可是,梁冀是东汉人,而即便是不算秦设立的榆中,西汉时今地域的榆中地名已经有了,所以此说也不能成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沿黄河至阴山建立了44个县,据兰州史志专家、市地方志办公室邓明的研究,最西边的城就叫“榆中城”,设榆中县,并认为当时的榆中城就在现在的东岗镇附近。史记载“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上文已言及“榆中之地”主体在黄河几字湾内东半,本身只有方圆200千米上下,无“数千里”。如果“开榆中地数千里”非“开拓到了榆中的数千里地域”之意,而是“将榆中之地开拓了数千里”的意思,那么从林胡所居之榆中向外(向北、向西)开拓数千里是可以到达今榆中地区的,而且所拓之地皆用“榆中”之名也是可以成立的。但秦设榆中县时怎么只指最西边的极小区域,而不是自原林胡所居之榆中一直到所设榆中县的广阔区域,或区域内较核心的地方,如果将蒙恬所拓之地皆称榆中,那么榆中原名在其东北,而所建榆中县远在其西南端,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即使蒙恬所建榆中即今榆中附近,说金城之榆中一名因“蒙恬树榆为塞”而来也很勉强,所以只能认为秦始皇所设榆中县与战国时的榆中无关,而直接指今兰州的榆中。

那么今兰州的榆中因何得名,本文以为与大、小榆谷有关。秦时蒙恬向西打到了什么地方史记没有明确记载,但按照汉代的西部边界来推,虽未到西宁但到达大、小榆谷是完全可能的。

汉朝与当时西部诸羌的争战皆与大、小榆谷有关。羌族长期活动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他们不仅和汉族也和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及后来的鲜卑、蒙古、西南的吐蕃甚至新疆天山地区的其他民族都有密切联系。《后汉书·西羌传·滇良》载:“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种小人贫。……滇良父子……集会附落及诸杂种,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湳……夺居其地大榆中,由是始强。”和帝永元四年蜀郡太守聂尚代为校尉,“欲以文德服之,乃遣驿使招呼迷唐,使还居大小榆谷。”后复背叛,“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及诸郡兵、属国湟中月氏诸胡、陇西牢姐羌,合三万人,出塞至允川,与迷唐战……斩首四百余级。羌众折伤,种人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汉阳安定陇西。迷唐遂弱,其种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5]可见,汉羌的战线就在今兰州城与大、小榆谷之间。

《兰州志·地理志》载:“湟水自西宁大小榆谷东流入皋兰县境,又东与浩亹河合而入于河。”《水经注》曰“过大小榆谷北”相互矛盾。既在湟水流域,就不可能在黄河之南。有无可能是郦道元误“南”为“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依《水经注》标大、小榆谷于今青海省贵德县附近。南北虽有异说,但总体区域在西则是不成问题的。中国地名与“中”“内”有关,都具有在版图上向内的意义,如汉中、关中、河内、关内等。就汉朝与众羌的作战方向而言,大、小榆谷以西为外、以东为内。那么“榆中”的位置恰好在二榆谷之东,以此命名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然而,汉代的榆中却不是现在的位置,现存有关榆中的地方志所记皆是今地。如吴鼎新《皋兰县志》所载,“以十三县全形论之,允吾为适中之地,东金城、榆中,东南白石、河关,东北浩亹、令居、枝阳,西南允街、破羌、临羌、安夷,惟所控制。此在宣帝以后,势宜如此耳。”[6]所记汉代榆中的位置当是据今址推论而得。《兰州府志》所载金县也基本是今榆中县的区域[7]。榆中原在哪里,又是怎么到现在位置的。

二、榆中故城及其迁移

关于榆中故城的位置,有以下记载。《水经注》说“在今城东五十里。”

元《一统志·兰州·古迹·汉榆中故城》说“在皋兰县东。”并与大、小榆谷混同。

明《寰宇通志》卷九十八《临洮府·古迹·榆中城》说“在兰州西二百里,后汉时群羌所据。”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临洮府部·古迹》“兰州榆中城”条,“在州西一百里。”并与大、小榆谷混同。

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载:“榆中,兰州东之东岗镇。”近世研究者多从此说。

清吴卓信《新注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补注)载:“(汉榆中县城)在今兰州府金县东北。”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榆中)故城今兰州府金县西北。”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兰州·榆中”条记载:“榆中城州西百里。汉县,属金城郡,后魏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盗边章等于美阳,章走榆中,盖即此。晋为金城郡,后魏因之。寻又为建昌郡治,后周废。杜佑曰:榆中即大小榆谷,误也。《水经注》:河水过大小榆谷北,又东经河关县北,又东径允吾县北,又东过榆中县北,似为得之。又太子贤曰:榆中在金城县东;杜佑亦曰:在五泉县东,倶误也。”

后来的研究者大多采用“兰州东”之说,而断然否定“兰州西”说法。如新编《榆中县志》附录反驳顾氏,说其所引《水经注》语“东径允吾县北,又过榆中县北”中间还有“河水又东南经金城县故城北”一句,并依此指责顾氏为了榆中在兰州西的说法随意删削《水经注》[8]。这种指责是不负责任的,首先《水经注》学者皆可得而观之,顾氏删去中间直接证明观点来立说太不合情理了。清代学者以汉学为宗,断不会出此问题。《水经注》条目错乱的情况十分普遍,想必顾氏所见与今本不同。其次,顾氏为什么要冒损名折誉之险不惜作伪来力主榆中在兰州之西说,在东在西对他有何利害而要强持此说,又不像当今两地争夺某一古迹有文化经济诸方面的利益。顾氏的错误是既考虑了大、小榆谷又叫大、小榆中的因素,又想符合《水经注》的记载,不能盲目攻击其立论方式和学术态度。再说《水经注》的记载是否完全可靠还是一个问题。

一种说法绝不会凭空得来,但其依据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立说之人立说之时或有实证,其事非诬。后知情之人死亡、或实证湮灭,使其说法难以考证。后世情况已经变化,与前说不相一致时,人们便以为是前人说错了,这不是严肃的做法。即便是互相祖述,如此之多的学者、如此之多的文献共持一说,怎一个误字了得!

在榆中故城位置的纷纭聚讼中,人们均忽略了一个重要证据——浩亹河。浩亹,水名,亦名阁门河,从宋朝开始叫大通河。《兰州志·地理志》载:“湟水自西宁大小榆谷东流入皋兰县境,又东与浩亹河合而入于河。明统志:在兰州西一百八十里。阿干河源出马衔山,自分水岭分为二脉,东入金县为浩亹河。按此即大峡河,非古入湟之浩亹河也。此水在金县界,自大河(通志)至马家沟分流夹城,南曰浩亹,北曰神济。”[9]此处所言金县即本论文所论之榆中。《金县志》载:“金县……南有浩尾河,一名闪门河,入于大河……按《汉书地理志》注云: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莽曰:‘兴武孟康曰浩亹音合门。’师古曰:‘浩音诰。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诗·大雅》曰:鸟鹥在亹,亦其义也。今俗呼此水为阁门河。盖疾言之,浩为阁耳。’此浩亹乃汉时县名,当在兰州府西。金县之浩亹河源出马衔山,至大峡口,山岸深若门,故名。明史浩亹误作浩尾、阁门,又误作闪门。”[10]尽管方志声明榆中之浩亹河非入湟之浩亹河,但却记录了榆中确实有一条河叫浩亹河。

浩亹并非日常用字,又不像一般山水名如五台山、马家屲等容易相同,怎么会二水重名,而且入湟之浩亹变成了阁门,金县之浩亹也变成了阁门?此深可疑。《兰州府志》“按:汉书注: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然旧志云此河与今不同,恐陵谷变迁,图经所载承旧也。明统志惟载金县之浩亹河,岂水经及汉志所载者,今其迹已不可寻耶?附识于此以俟考。”[11]本文认为方志所记榆中之浩亹河就是入于湟水的浩亹河,当是故城东迁时将河名一并带入新地,以之为新地水流命名,故出现一条新的浩亹河。这种现象在移民史上是常有的,如内江水是涪江上游西面的一条支流,又叫中江,经三台注入涪江;另有内江水自北而南经泸州注入长江,也有别名叫中江水。如果不是地图标注所反映的史料记载的讹误,那就一定是居民迁移造成的。正因为存在两条浩亹河,又都与榆中有关,所以造成后人面对旧志时的困惑。

大、小榆谷不见于《汉书·地理志》及《续汉书·郡国志》。杜佑《通典》一百八十九《边防·西戎羌无弋》条直接载为大、小榆中,注曰:“榆中在今金城西平等郡之间。”按榆中后汉县名,属凉州金城郡,此云“大小榆中”,又云“在今金城西平等郡之间”;又《通典》一百七十四《州郡·金城郡五泉县》条注曰“汉金城县地。”唐金城郡治五泉,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平郡治湟水,故城在今青海乐都县。既然榆中在今皋兰与乐都(汉朝落都)之间,那么其位置当在今大通河流域,这与方志所言浩亹河经榆中城相一致。《通典》于《边防》称大、小榆中,《州郡》称大、小榆谷。《太平寰宇记》甚至以为榆中县即大、小榆谷。《兰州府志》载:“榆谷在县西一百里。又在河州西,有大小二谷。”[12]《临洮府志》载:“榆中故城在县西二百里。”[13]此处所言“县”指清皋兰县,与唐之金城治一。按照地图,自今兰州往西200里(100千米)是青海大通河下游,榆中故城最早的位置当在此区域。《兰州府志》和《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临洮府部·古迹》所言“一百”恐是“二百”之误。

另外,秦始皇设44县,“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如果按谭其骧所标的西汉榆中城的位置来计算,即从兰州东岗镇至阴山脚下的巴彦淖尔,沿河不足800千米。在这一长度内设44个县,平均18千米一个县是否过于狭小,秦全国36郡3 000个县,怎么会在如此距离之内这般密集,如果再向西延伸100千米,即假如最西边的榆中县在大通河流域,应该稍稍合理一些。

榆中什么时候由故城迁至今地现在就只有靠猜测了。假设榆中曾一度迁入今址,那么在什么时候?清代耿喻《金县志》“城郭”条:“尝按邑城创自元至元间,历时增修,坚致牢实,当时称为铁甕。”[14]金县即今榆中县。然而,此材料仍不能帮助我们断定榆中位置更改的时间,只能肯定此城非榆中城迁移而得。可以断定在此之前如果有个榆中城在附近也早荒废了,如果假设榆中城曾迁至此也在足以颓圮的时间之前。

榆中最初为羌人所据,羌人从远古起就开始迁徙。周代羌人大的内迁有两次。秦汉以来内迁更趋频繁。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张掖、天水、陇西三郡各取两县,设置了金城郡,郡治允吾县。今榆中县东部属天水郡勇士县。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属县并入陇西郡,次年恢复金城郡。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将金城郡治迁至陇西郡襄武县(今陇西县),延光三年(124年)迁回原治。三国时榆中属魏凉州金城郡,郡治榆中县(按谭集非现址)。西晋沿置,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进人十六国时期行政建置更改纷乱。前凉榆中县属金城郡,郡治榆中县(按谭集非现址)。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占领凉州金城、广武二郡,但未曾过黄河占有榆中县。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西秦灭南凉,榆中属金城郡。太元十年(385年)西秦在其辖境内置苑川等十二郡,筑苑川勇士城(在今榆中县境内)为都城,太元十三年迁都金城县(今西固城一带),太元二十年(395年)复迁都苑川勇士城。北魏在汉榆中县地设榆中镇,后在今榆中县境设子城县,属临洮郡。从这些材料无法判断榆中何时迁入今址,但上述材料中汉羌的进退伸缩和建置的频繁变动,为榆中的内迁提供了可能,也为这一迁移的短暂性提供了可能,其中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一事与榆中内迁之间有关的可能性最大。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冬,北宫伯玉在河湟地区举兵反汉,金城郡治又迁至榆中县。当时郡治在允吾,位于浩亹水(今大通河)之东,既然河湟地区发生反叛,金城郡治的迁移应远离叛区,那么此榆中县当在允吾之东。《后汉书·董卓传》说,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一月,“章、遂败走榆中,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参军事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军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羌中,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峡,反断慎运道。慎惧,乃弃车重而退。”新修《榆中县志·附录》认为,此榆中即在兰州东岗镇,葵园峡即桑园峡,所依据的就是这一史料。此一点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早有主张,“案《汉书》灵帝中平二年周慎围边章韩遂与榆中,章遂分兵屯葵园峡,断慎运道。疑即此峡。方舆纪要谓榆中、葵园峡俱在兰州西,殊误。”[15]然而以东岗镇的地形,北为滔滔黄河,南为大山,稍知军事者都知道,在如此狭窄的空间,边章韩遂是断难分兵到桑园峡去而不被周慎的三万围兵发现的。所以,周慎当时围的“榆中”一定不在东岗镇,而在兰州西面某地,但也一定不在最早的位置。因为若此“榆中”仍为大通河下游,那么已经在“羌中”了,孙坚说“若走羌中”就不能成立了。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结论,榆中故城最早在大通河(浩亹水)下游区域,后一度迁至今榆中城附近,最迟在东汉灵帝之前榆中城再迁至兰州西某处,民国时以此为金县县城命名就是现在的榆中城。这样,历史上有关榆中故城记载中的各种说法就都能成立,不存在是非之争了。

三、北朝魏以后不见榆中地名

这与北朝魏以后的州郡县建制变化有关。据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卷二“沿革”载,北魏孝明帝时复置金城郡,郡治子城县,属河州。正光五年(524年)废榆中镇,复置榆中县,属金城郡。北周废榆中县,其地并入子城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州名,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县。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将金城、武始、广武三郡并人兰州;废勇田县,在今兰州城区置五泉县。兰州领子城、五泉、广武、狄道四县,州治子城县。隋代的兰州大致在今兰州市辖境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兰州改称金城郡,子城县改为金城县,为郡治。以上均未用“榆中”之名。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兰州,废金城县入五泉县,为州治;兰州领五泉、广武、狄道三县。后又改五泉县为金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兰州为金城郡,改金城县为五泉县。天宝三载(744年)析金城郡狄道县置狄道郡,金城郡领金城、广武二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郡为州,金城郡复名兰州。次年改广武县为金城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占领兰州。吐蕃在河陇地区沿袭唐朝制度,亦设州、县,州设大都督,县设都督,亦未用“榆中”之名。

五代至北宋初年,吐蕃衰落,在今兰州地区散居吐蕃部落。是时,党项族崛起,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赵元昊夺取河西,占有今榆中之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收复兰州,为防御西夏进攻筑金城关。宋徽宗时在兰州城置兰泉县。北宋兰州辖境在今兰州市黄河以南地区,辖一寨四堡,即龛谷寨(今榆中县小康营)和东关堡(今东岗镇一带)、皋兰堡(今西固区关山附近)、阿干堡(今阿干镇)、西关堡(今西固城附近),皆未用“榆中”之名。

宋高宗建炎五年金占领兰州,撤兰泉县并入兰州,金代兰州辖定远(今榆中县定远镇)、龛谷(今榆中县小康营)、阿干(今阿干镇)三县,东关(今东岗镇一带)、质孤(今榆中县来紫堡)、西关(今西固城附近)三堡。后西夏攻占兰州,金以龛谷、定远二县置金州,治龛谷县。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占领兰州和金州,撤阿干县入兰州,撤定远县、龛谷县入金州。元代兰州、金州属陕西行省,县级以上机构均未用“榆中”。

明代于洪武二年(1369年)攻取兰州,降兰州为兰县、金州为金县(治所移至今榆中县城),属陕西布政使司临洮府,未用“榆中”之名。洪武三年(1370年)置陕西都司兰州卫,指挥使驻兰县。成化十三年(1479年)升兰县为兰州,辖区不包括今榆中县。

清初沿明制,兰州、金县仍属临洮府。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析陕西省置甘肃省,将甘肃巡抚自凉州(今武威市)移驻兰州,并将甘肃布政使由巩昌府(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兰州成为省会。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移驻兰州,改称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为府治。兰州府领狄道州、河州、皋兰县、金县、渭源县、靖远县,其中皋兰县、金县在今兰州地区,没有“榆中”之名。

直到民国8年(1919年)改金县为榆中县,在沉寂近千年后“榆中”又成为一级行政区名。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徐亮.秦朝榆中新说[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5):51-54.

[3]吕叔桐,牛丽红.古代榆中考[J].兰州学刊,1985,(4):94-97.

[4][9][清]刘斗修,陈如稷.兰州志(卷二)[Z].22,19.

[5]范晔.后汉书[Z].长沙:岳麓书社,1994.1270-1271.

[6][清]吴鼎新(修),黄建中(纂).皋兰县志(卷四)[Z].10-11.

[7][清]陈士桢(修),涂鸿仪(纂).兰州府志(卷一)[Z].13.

[11][12][清]陈士桢(修),涂鸿仪(纂).地理志(卷二)[Z].21,4.

[8]县志编委会.榆中县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887-888.

[10][14][清]耿喻(修),郭殿邦(纂).金县志(卷上)[Z].10-11,5.

[13][清]高锡爵(修),郭巍(纂).临洮府志(卷四)[Z].2.

[15][清]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M].陇右乐善书局石印本(卷十域地·中).

(责任编辑贺卫光责任校对肇英杰)

Name Origin of Yuzhong and Changes of City Site

Yang Yongfa1, Hou Guixiu2

(1.Lanzhou City University, Lanzhou, Cansu,730070;2.La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Lanzhou, Cansu,730070)

There is much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location of Yuzhong. The most influential ideas are: Xu Guang in Jin dynasty and Wei Lidao in North Wei held that it was Yuzhong of Jinchengjun (Yuzhong county of Gansu); Su Lin in the time of Three Kingdoms held that it was Yuxi Fort of Shangjun (northeast of Shaanxi); and Zhang Shoujie of Tang dynasty held that it was Yuxi Fort on the north bank of north river of Shengzhou. In contemporary time, Mr. Qian Mu holds that it was Yuxi Fort of Shangjun. Base on archeological findings, scholars like Zhou Qingpeng further certified the idea by Zhang Shoujie, et al. Yuzhong referred by the above-mentioned scholars is actually the area of Yuzhong, fort of Yuzhong, rather than Yuzhong County. The location of Yuzhong County can be summed up as the east of Lanzhou and the west of Lanzhou. Yuzhong is regarded as east of Lanzhou in the following works: Notation of Waterways, Yuzhong County of Relics of Lanzhou in Book of Unification of Yuan dynasty,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 Books of Han Dynasty by Lyu Wutiaoyang of Qing dynasty, New Notation of Geographic Books by Wu Zhuoxin of Qing dynasty, and Notation Collection of Book of Later Han Dynasty by Wang Xianqian of Qing dynasty, etc. In contrast, Yuzhong is thought to be the west of Lanzhou in: Chorography of the Universe and Fangyu Dian of Collection of Books in History in Ming dynasty, and Introductor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Books by Gu Zuyu 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s the ideas of Yuzhong being moved twice: the name of Yuzhong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small Yu Valley and big Yu Valley. The original location is at the lower stretch of Datong river (west of Lanzhou), and was moved to the current location (east of Lanzhou). In the time of Republic of China, Jinxian County was named Yuzhong, and thus Yuzhong was back to the current location.

Yuzhong;Name origin;Old site;Changes of city site

1001-5140(2016)03-0148-06

2016-02-0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融合地区地名训诂”(项目编号:10XYY0020)

杨永发(1965—),男,甘肃兰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训诂学与方言学研究;侯桂秀(1972—),女,甘肃兰州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K291

A

猜你喜欢

榆中榆中县金城
金城化学(江苏)有限公司
榆中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平流雾下的广西金城江城区
等 待
紫地榆中4种成分对牛牙齿根面龋的再矿化作用
兴隆山对榆中地区影响的研究
榆中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参与度调查研究
金城的漫画艺术与漫画事业
甘肃省榆中县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状况与高血压关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