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哈跨国民族共建新丝路的民族渊源与地缘基础

2016-02-19艾买提

关键词:汗国哈萨克维吾尔

冯 瑞,艾买提

(1.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论中哈跨国民族共建新丝路的民族渊源与地缘基础

冯瑞1,艾买提2

(1.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本文重点论述了中哈跨国民族历史上的民族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丝路贸易互惠互利的传统,并详细介绍了中哈间各主要跨国民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状况,为我国各行各业准备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文献参考资料。

跨国民族;新丝路;地缘基础;民族渊源

习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号召后,他访问的第一站就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这正说明,中哈两国携手对恢复丝绸之路的共建与畅通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本文从两国跨国民族的视角,为共建新丝路经济带的各行各业提供资料支持。

一、中哈两国古代形成的民族渊源关系与地缘关系

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中国原敦煌一带的游牧民族乌孙、月氏等便已西迁活动在今哈萨克斯坦的古代地域上,以后即成为融入中亚哈萨克等族的先民。这些上古时的历史,我们主要论及中亚哈萨克族的形成以及与当时在中国的突厥、蒙古等族的密切亲缘与地缘关系。这主要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征服古中亚地区有关。1225年成吉思汗为其4个儿子划分封地,让长子术赤掌管中亚钦察草原一带的领地,到术赤的儿子拔都接管钦察草原及其周围大片领土后,建立了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到月即别汗时因盛世得名月即别汗国,并规定其国民信奉伊斯兰教,他们逐渐被称为与“月即别”同音的“乌兹别克”人。

15世纪30年代,术赤之子昔班尼的后裔阿布尔海尔取代八喇汗系并统治月即别汗国不久后,就开始镇压同宗出自八喇汗系的势力。1456年八喇汗的两个儿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起而反抗,被打败后向东逃往楚河流域,投奔了蒙兀尔斯坦。蒙兀尔斯坦是当时人们对尚未伊斯兰化的蒙古人所统治的七河流域一带地域的称呼。其当时的蒙古汗王也先不花接纳了两位投奔者,并将蒙兀尔斯坦西境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属七河流域一带)划给了二位汗安置流亡人口,以便抵御强大的阿布尔海尔的扩张[1]。以后这些人便都称为哈萨克[2](意为漂泊者)。

史书记载,乌兹别克的这位阿布尔海尔汗在逐渐向中亚一带扩张时,曾被从中国漠西兴起的厄鲁特(卫拉特)蒙古族的瓦剌军击败过,一般认为1472年瓦剌曾在七河地区战败亦力把里的羽奴思,并一直沿着通中亚的习惯通道追羽奴思汗到锡尔河。当时这些远征争夺的重点,其实就是从中国哈密、吐鲁番到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一带的中亚贸易通道和城市,并开拓了卫拉特向西发展的新时期。*参见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4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32页。

哈萨克斯坦学者的研究也认为,15世纪50年代,厄鲁特部已远征到锡尔河畔,击败了乌兹别克的阿布尔海尔汗,造成其国分裂。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克烈苏丹和贾尼别克苏丹迁徙到也先不花统治的蒙兀尔斯坦南部,居于楚河一带,奠定了哈萨克汗国的立国基础[3]。可见,正是在从中国阿尔泰、杭爱山西麓迁徙而来的西蒙古厄鲁特人(卫拉特人)的帮助下,哈萨克人才能立国,也才有了哈萨克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许多学者曾指出古代东蒙古人和卫拉特西蒙古人跟哈萨克突厥部落的紧密亲缘关系,如阿拉伯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奥马利提到14世纪时金帐汗国的民族融合情况,“金帐汗国古时是钦察人的国家,鞑靼人占领它之后,钦察人成了其臣民,而蒙古人又与其当地人结合,生殖繁衍……同他们通婚并留居在他们的土地上,处在金帐汗国东部的哈萨克斯坦地区也一样”。*参见《金帐汗国历史资料集》(第一卷),转引自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9页。又如拉施特丁说:“术赤的军队一半由他自己掌管,另一半则由拔都统帅,到13世纪中期,其中大约有20万蒙古人和突厥部落人从阿尔泰和南西伯利亚地区迁调到七河与天山地区,于是融入数量大大占优势的突厥人中。”[4]而15世纪末开始的十年中,大批东钦察草原的阿布尔海尔属人因战乱迁入蒙兀尔斯坦哈萨克中,到1465年以后,后者日益壮大确立了哈萨克汗国最终形成了中亚哈萨克族[5]。由此可见,哈萨克人主要是由中亚钦察草原的原突厥人、中国漠北阿尔泰山一带迁去的蒙古族和突厥语诸民族组成的。由此可见,两地自古以来的民族地缘、亲缘关系渊源流长,语言相通,各种关系密切。

二、中哈同源跨国民族和平跨居与丝路贸易互惠互利的传统

中哈同源跨国民族的形成,与当时沙俄邻国的入侵有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取得第一次对准噶尔战争的胜利,进入伊犁,开始和游牧于准噶尔部西北的哈萨克部有了政治上的接触。

中外学者也都了解,当清朝势力进入准噶尔地区时,哈萨克部的周围,西方和北方(从南乌拉尔到托博尔斯克、鄂木斯克)与俄罗斯人接壤;南方(锡尔河流域)与乌兹别克人的浩罕、布哈拉汗国以及天山山脉中的柯尔克孜人接壤;在咸海周围与喀拉喀尔帕克人及土库曼人接壤;东方,从額尔齐斯河上游到准噶尔地区,自准噶尓部灭亡后,便和大清王国的亚洲内陆边境接壤[6]。以后哈萨克的大玉兹、中玉兹逐渐被沙俄吞并。

19世纪上半叶,沙俄乘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之机,侵入巴尔喀什湖以东,控制了大部分中国哈萨克部落。1864年签订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等条约,重新划定了从沙宾达巴哈起到葱岭为止的中俄边界线,同时还规定在边界线附近的我国哈萨克居民“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最终国界变动之后的结果是哈萨克人领地归俄国,民族被分割为跨国民族。

但是其中有不少哈萨克人不断逃回中国境内,这与当时清朝在边疆实行的驻兵屯田以及对哈萨克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当时不仅大批满族、锡伯族、索伦族、蒙古族等官兵西渡流沙,屯驻新疆,而且招来善于耕种的汉族北上一起开疆辟土,使天山南北绿草成荫。各族人民在此地的经济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加之当时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与哈萨克的贸易往来,这更加速了其贸易的兴盛。据记载,在双方首次贸易中,清朝换来的马匹体大膘肥,立即可投放给各个军营使用,哈萨克方面也“喜悦返回”[7],于是双方开始了频繁的大宗绢马贸易。如随后哈萨克便派来260余人,赶来2 400余匹马到乌鲁木齐[8]。阿桂曾奏称:“……伊犁、塔尔巴哈台易换哈萨克马匹储备给伊犁……及各城需用外,余剩者著解送乌鲁木齐、巴里坤以远地方。”[9]这不仅为边疆供应了军需马匹,而且对哈萨克方面只收取“牛马百取一,羊千取一”的关税。*参见《西域闻见录》(卷一),转引自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究其原因是与中哈这条通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的便利中转道有关联。这些历史记载充分体现了中哈丝路贸易互惠互利的传统。

早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000年前半叶,中亚丝绸之路枢纽地就已发挥了重要沟通功能。罗马的玻璃和钱币,中国的丝绸、镜子和漆器,欧洲的饰扣、耳环以及波斯萨珊王朝的石制印章等从四方源源流入七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地区。由此通过别失八里到中国敦煌再至内地,这就是最繁荣的中哈古通道。而现在,中哈两国是友好邻邦,民族关系长期和睦稳定,而且有诸多和平跨居的同源跨国民族,其语言相通、民心相连,从古至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发挥这些跨国民族的作用,对恢复与共建欧亚丝绸之路来说,不仅有得天独厚的传统优越条件,而且其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

三、哈萨克斯坦国的中哈跨国民族的现代分布及其对共建丝路经济带的重要性

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需要了解中哈同源跨国民族在哈萨克斯坦国的现代分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两国共建丝路经济带的有关工作。根据调研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国西北主要的少数民族都有跨居哈萨克斯坦的现象,其在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分布状况简述如下。

哈萨克族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其国内的哈萨克族占全世界1 600多万哈萨克族的80%以上,可以说哈萨克族遍布其国各地。不过,在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聚居区主要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北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东疆哈密的巴里坤等地,还有几千哈族人生活在甘肃阿克塞、青海等地的小聚居区。总体来讲,中哈间的同源哈萨克族彼此距离并不远,如果没有人为障碍,交往则很便利,他们可以成为哈萨克斯坦的能源、油气输出以及中国的日用生活品输出贸易的最积极的中介人,这将会造福两国人民,使之恢复和巩固历史上互惠互利的传统。为消除两国间的顾虑,可以考虑在不改变国籍,不挖掘对方人力资源的条件下,开放自由从事中介贸易的种种优惠政策。诸如免税、方便签证手续的审批等,让双方哈萨克人从双边跨国贸易中共同致富。

当然,除了哈萨克族这支中哈间最大的跨国民族队伍外,还有语言相通、相近的中哈间其他跨国民族群体,他们同样是建设中国与中亚这条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好的人力资源。对此,我们一一进行阐述:

同源维吾尔族。同源维吾尔族是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同源的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人。据统计,全世界有两千多万维吾尔人,主要聚居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各国。据中国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境内的维吾尔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万,中亚约60万*1997年,哈萨克斯坦政府机关社会文化发展局顾问C.巴伊马加姆别托夫在1997年第4期《政治》月刊上发布文章认为,“在哈萨克斯坦集中了生活在独联体国家200万维吾尔人口的68%”。据此推算,哈萨克斯坦维吾尔人约有140万。兰州大学杨恕先生认为这一数字不可靠,他根据苏联时期几次人口普查资料和联合国公布的数字推算,认为中亚地区维吾尔人约有40万人。不过,境外维吾尔人组织认为中亚维吾尔人约有60万。以上数据和观点参见郝文明主编《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此外,根据李琪、朱慧玲等人十几年前的统计,哈萨克斯坦有维吾尔族华侨华人约21万人,吉尔吉斯斯坦有维吾尔族华侨华人10余万人。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中亚国家至少有维吾尔人54万。详情可参见《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群的跨国过程及其分布和动因》,载于《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98-103页。笔者认为,中亚维吾尔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生育率,现人口应已超过60万。维吾尔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哈萨克斯坦的维吾尔人除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塔尔迪库尔干州和拉金斯克州等地外,各地也有散居分布。

同源西蒙古卫拉特族裔。在中国,西蒙古厄鲁特(卫拉特)人已统一称作蒙古族,现主要聚居在新疆、布克塞尔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青海的部分地区;而哈萨克斯坦的卫拉特蒙古人后裔除一小部分保留前苏联使用的“卡尔梅克”之称外,许多已被称为阿尔泰人,而阿尔泰人又分为两支。其实,南阿尔泰人在1947年前还使用中国史料中记载的“厄鲁特(卫拉特)蒙古”之名,这包括前苏联曾被称为白卡尔梅克、阿尔泰卡尔梅克、山地卡尔梅克、边境卡尔梅克以及比亚河卡尔梅克的卫拉特蒙古人。前苏联时,他们主要分布在俄联邦的阿尔泰边区,所以称阿尔泰人。现在其主要小聚居在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东哈萨克斯坦州、卡拉干达州、巴甫洛达尔州、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等地。其余的一直保留着卡尔梅克人之族名,他们更明确自己是厄鲁特西蒙古人的后裔,现在多在哈萨克斯坦各州分散居住。以卡拉干达州、塔尔迪库尔干州和阿拉木图市散居为多。

同源回族(东干族)人。在我国称其为“回族”,在中亚被称作“东干族”,其人口超过16万[10]。1877年陕甘回民起义被清军镇压后,有数千人迁入当时的沙俄中亚地区,1924年被前苏联确认为“东干族”。当今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其中哈萨克斯坦东干人约有7万人[11],分布在江布尔州的最多,在塔尔迪库尔干州和阿拉木图州等州、市也有分布。他们自称“中原人”“老回回”,虽然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但语言还是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陕甘方言,在文化上还是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中亚东干人还常回中国陕西、甘肃等地寻根访亲,聘请汉语教师等,不乏往来。

同源鞑靼人(中国境内现称塔塔尔族)。现代的鞑靼人并不是指历史上信仰喇嘛教的蒙古鞑靼人,此名称虽是在13—14世纪时因蒙古—鞑靼部落侵入金帐汗国之后得名的,但后来主要是指蒙古系诸汗国内(如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喀山汗国)那些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鞑靼部落,以区别于原蒙古人。据20世纪80年代末世纪人口统计资料,全世界已有671万鞑靼人,哈萨克斯坦境内有30多万。现主要分布在哈国的阿克莫林斯克州、阿克纠宾斯克州、塞米巴拉金斯克州等地。

同源蒙古人。哈萨克斯坦内仍信仰喇嘛教的蒙古人,他们与中国的蒙古族以及蒙古国北部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是同源的。在哈萨克斯坦有数千人,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州和卡拉干达州。另有数百人保留喀尔喀蒙古人之称,居住在江布尔州和库斯塔奈州。

同源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他们也是跨居中哈和中亚其他国家的跨国民族,但对于两国都是非起源民族,人数也少,故不再论及。

总之,了解中哈跨国民族的历史对重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开展工作中,为了避免语言不通、信息闭塞、地缘政治与地缘环境不熟悉、信仰习俗不了解等困境,我们需要以此为基础开展细致的调研工作。因此,联络两国的同源跨国民族,调动起他们参加翻译和中介贸易等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广泛了解各种资源信息,沟通民心,将对开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间市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冯瑞(热依曼).哈萨克族民族过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8.

[2][苏]哈萨克共和国通史(卷一)[M].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科学出版社,1957.139.

[3]马哈诺夫.哈萨克斯坦民族与文化史[M].俄文版.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科学出版社,1955.128.

[4][苏]吉尔吉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史(第二卷)[M].伏龙芝: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出版社,1984.382-383.

[5][苏]N.N伊凡诺夫.中亚史纲(16世纪—19世纪中叶)[M].俄文版.莫斯科: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1958.246.

[6][7][8][日]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上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317.

[9][清]努三奏.满文军机录副[Z].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10][11]艾买提.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回族的跨国分布及人口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3,(5):87-92.

(责任编辑贺卫光责任校对张瑞珊)

1001-5140(2016)03-0016-04

2016-02-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边疆地区的边民离散与回归研究”之子课题“离散与回归——中国边疆地区边民迁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4ZDB109)

冯瑞,又名热依曼(1971—),女(哈萨克族),新疆伊犁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教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艾买提(1967—),男(维吾尔族),新疆和硕人,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教育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C956

A

猜你喜欢

汗国哈萨克维吾尔
试论颉跌利施可汗对后突厥汗国的贡献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从康泰真碑看蒙古汗国地方治理模式特色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维吾尔医治疗卵巢囊肿40例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
中医哈萨克医结合治疗小儿遗尿56例
维吾尔医综合治疗60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维吾尔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临床总结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