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养成探索

2016-02-17焦彩丽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项目课程创新能力

焦彩丽(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罗定 527200)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养成探索

焦彩丽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大批社会所需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在基础论课程主导着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创新型高职大学生的培养遇到困难。因此,应通过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选择恰当的教与学方法的基础上,帮助高职学生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基础论课程;项目课程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和服务社会的应有功能

从历史视角来看,高校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从1088年波罗尼亚大学设置高等教育的法学学科培养职业人员开始,在随后七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始终将培养职业人员作为自己的唯一功能,这就是所谓的“人才培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因此,1810年成立的洪堡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功能之一,使高校增添了第二项功能。20世纪30年代,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高校的第三大功能,即服务社会。在新的世纪,为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度的高等教育,以适应和服务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文化的传承创新应当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首先,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安江英、田慧云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上述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解,对于高职教育尤其具有启示价值。因为学生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不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或几个技能资格证书,也不是为了毕业后到社会上找一碗饭吃。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主动适应社会和岗位变化的需要。同时,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主张将大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不是将学生培养为会说话的机器。因此,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展开,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这是大学生由学生向熟练技能型人才过渡的必要条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离不开创新能力。

其次,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广东省教育厅于2015年1月26日所发布的《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省共有专科毕业生22.67万人,其中,“到企业单位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就业的专科毕业生分别为9.10万人和6.28万人,占专科毕业生的40.12%和27.71%”。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公司企业,这些公司企业往往将专科大学生作为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来培养,有些企业甚至承诺两年后将留下来的专科大学生升职为管理骨干。因此,社会和企业非常需要大批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头脑活的高技能应用型大学生,而大学生只有初步具备由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所组成的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梦寐以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论课程观主导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采用基础论课程观主导下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构成模式。尽管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职院校、社会、学生和学者等多方努力下,出现了任务导向等实用型课程观,并且该实用型课程观由于顺应了社会需要和学生养成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迅速在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得到推广,从而使基础论课程观主导的高职教育课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任务导向等实用型课程观的产生、成长和完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自1810年起产生的基础论课程观已经有近300年的发展历程,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短时间内还不能脱离基础论课程观的影响,还不能摆脱由基础论课程观所派生出的学科论、普通论课程观的桎梏。同时,教师对于基础论课程易于组织教学的偏爱,或许是任务导向等实用型课程观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也是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长期处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重复阶段的师资原因。毫无疑问,基础论课程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建构,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仍然巨大

首先,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但凡受基础论课程影响的教学计划,由于其制定者往往都是高校教师,所形成的教学计划侧重强调知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并不考虑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因为考虑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教学计划需要经过调研,再经由教师、研究学者、企业能工巧匠的讨论后才能形成,虽然这是一项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形成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但一经形成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目前侧重强调知识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的教学计划,由于只是反映教师的观点,因此,必然脱离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实际。由于过分强调知识性和逻辑性而导致理念陈旧,最后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而重复,以陈旧而重复的教学内容当然无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教学形式方面,受基础论课程影响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传授为主,主张教师的教学中心地位,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待改造的客体看待,这样在教师以主体态度看待教学和学生的情况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几无产生和形成的可能。

再次,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权威般地教,学生顺从地学,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的主导性在教师一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和操作,并不追求把教学活动中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自己变成知识和操作的拥有者,从而出现了重复、机械地记忆知识的现象;即使是在实训教学中,由于受到师资、设备和实习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观摩机会较多,动手操作和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很少,势必影响大学生日后成长为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沿袭着统一化的标准考核、评价学生,并且主要采取结果考核,即使将过程考核放到考核内容中,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没有真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过程考核,如果日常的过程考核成为摆设,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思维必然缺少激发和培养,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在过程考核中发挥个人创新潜能的机会。

针对上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教育研究学者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先后形成了目标导向、任务导向、职业导向和行动导向等多种实用型课程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在诸多教学模式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由于在师资、实验实训硬件和教学实施等方面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较为契合,从而获得了研究学者、教师、企业和学生的接受与认同。

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从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主要方法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就是心、手、脑并用的职业活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再是一个受教的个体,而更多地是一个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不再总是一个施教的主体,而更多地是学习行动的导演者,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学者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解中可以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职业教育思想。其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听、看、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而教师则需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等条件,按照技术和现实的制度规范→信息匹配→主体在场的逻辑顺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完善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事业,有关各方都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基础论课程观念,构建21世纪实用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政府和社会应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提供资金和实训硬件条件。在高校、教师和学生方面,高校和教师需要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培养大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学生。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要参与到创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因素,在整体把握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或变革,从而形成匹配创新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作为比较成熟的主体教育教学模式,是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逐步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该教学模式首先强调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并且转变教学角色,教师是以教学引导人的角色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控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公共知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基础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完善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离不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通过项目课程式的教学组织和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之所以改革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况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发展高职创新教育需要打破基础论的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导向、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创新教育为目标、体现实操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应以满足国家创新型建设和社会的高技能要求为宗旨,准确把握并且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均需要采用匹配的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项目教学即是改革的重要成果。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项目设计,突出不同任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项目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通过项目活动让学生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为了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之项目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在组织学生和进行项目设计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只发生在必要的时间和环节,更多的时间要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生产一个产品或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既可以发生于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发生于实训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训实验教学中,项目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的顶端能力,该种能力产生并且建立于不断解决实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上,行动导向教学或项目教学都是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通过建立学生中心的项目教学组织过程,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体现,学生自己在收集项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独立完成项目、自主围绕项目展开学习的过程中,其实际工作能力、多向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锤炼和提高。

(三)改进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现行主导的教学评价制度是结果考核,通常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其学业或学分的主导标准。加德纳教授认为:“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改革结果考核主导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综合职业能力导向评价、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善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评价体系。从综合职业能力的视角来看,高校师生和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能工巧匠是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否协调发展;在评价方法方面,教师关于学生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应当结合起来,学生发展的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应当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和采用促进问题产生和创新思维产生的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项目活动方案、学习日记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完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形成性评价通常将评价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教学内容实施、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等信息,既要及时地调整、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及时关注和评价学生,对顺利完成项目或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并记入学生课堂教学成长档案,以此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更要及时帮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不要等到期末考试、期终考试等结果评价出来后,才去鼓励或惩罚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让学生在不断的日常努力中,通过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创新能力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要建立发展导向的评价理念。发展导向的评价理念主张通过完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是为了责罚和批评学生,由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当学生没有完成预定项目、任务或目标时,教师要坚持评价的发展导向理念,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点或闪光点,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以鼓励其发展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

[2](匈)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9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6.

[4]赵建伟.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2012(3):146-150.

[5]赵建伟.大学生虚拟游戏沉溺现象的生成、影响和德育应对策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60-467.

[6](美)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83.

(责任编辑:王恒)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JIAO Cai-li
(Luoding Polytechnic School, Luoding Guangdong 527200, China)

Abstract: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quired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advanced social skill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Because the basic courses dominat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train their innovative abilities. Therefore, by implementing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capacity of innovation.

Key words: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basic courses; project course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4-B-b175)

作者简介:焦彩丽(1976—),女,硕士,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85-04

猜你喜欢

项目课程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翻转课堂模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日语会话课教学改革
现代学徒制下通信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