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研究

2016-02-15李春秋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思想品德

◆李春秋

(唐山市果园赖旺庄小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研究

◆李春秋

(唐山市果园赖旺庄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基础学科,是校园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小学生正确引导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水平,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所有小学德育与社会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程教学 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明确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要求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严格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立足于小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确保该门课程教学能够顺应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达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通过有效的社会活动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深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己任,不断加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尽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但植根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内心的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而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为副科的观念很难改变。由于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不足,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和教学管理上都较三大主科略低一筹。我们知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对小学生学习品德知识和社会知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缺乏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且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很难将这门课程上好。同时,很多德育教师仍然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记,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未能让学生有效的思考,也没能让学生去分析自己的看法,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能够熟练地将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复述,但被问及如何认识这一问题时就不能完整、清楚地进行表达。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学生理解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应试化倾向,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表达,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心灵美的追求,也削弱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让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德育教育成了机械性的重复,学生的整体气质变得呆板沉闷,对课程缺乏兴趣。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值得我们深思。

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该门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解决策略如下:

一是要切合小学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小学德育教师要以新课标确定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标准为依托,以三维目标为教学目的,再充分把握小学生智力和思维发育特点,制定出尽量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和修改,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在教学目标确定后,德育教师要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钩。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深层次触碰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得到关注好人文关怀。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立足差异,因材施教,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高,都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以正确的认识走进生活。此外,教师在制定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后,要千方百计地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体现出目标制定的价值。

二是对课程教学精心设计、多下功夫。课程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规划,只有进行有效的前期规划,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效果更丰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认知、体验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如何巧妙地引出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如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知,如何通过提问、交流、分组讨论等方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在探索中总结出良好的品德习惯,在引导中学会借助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整堂课精彩纷呈、别开生面。《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看似容易,实际上对德育教师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如借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中的场景引入课堂,并要求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亲身体验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德育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众所周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有耐心的引导,要善于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倾听,要对小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和关怀,还要积极有效地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更多地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使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使制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断提升。

三、要不断拓宽教学渠道,进一步优化学习环境

任何人都脱离不开他所存在的社会,每个孩子其实都是“社会人”,我们在对其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首先,每个孩子都生活在各个家庭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有机结合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相互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积极营造学生与家人之间核膜融洽的家庭氛围,同时让学生主动与家人一起参与社会思想道德活动,使孩子与家人同时得到正能量的熏陶,共同培养和塑树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还可以搬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去,通过课堂习得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认知,在参与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例如,学校可以组织红领巾关爱活动,德育教师分批组织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带去欢乐,使他们理解尊敬老人要付诸行动。活动结束后,分组交流,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认知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做到知行合一,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要巧妙地将在社会中、家庭中、校内活动中以及德育课堂中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使学生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德育教育,为其快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如何更有理想和报负,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这样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1]徐化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科学教育,2016,(09):341.

[2]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2015,(02):131.

[3]孙亚斌.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新课程,2013,(09):95.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思想品德
选择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