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

2016-02-15沈国英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4期
关键词:创新性高中语文教材

◆沈国英

(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

◆沈国英

(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

语文教材的处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否创造性地处理高中语文教材,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语文教师的自身创新能力出发,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教师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并以具体的教学事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语文教材 创新性处理 教师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革,也是语文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改革。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能否创造性地处理高中语文教材,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语文教师主动把握语文教材的重要环节,其中渗透了教师自己的丰富情感、详尽分析和深入理解。而语文教学中,按部就班照着名家教案上课的有之;囫囵吞枣看着教参上课的有之,缺乏教师自我的理解与处理的现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便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永无发展的可能。而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则提倡和发展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更在于挖掘出了成千上万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一、虚实结合,注重形象

语文教材是作家、编者创造性活动的结果,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在创造、再创造中,形象思维起着决定作用。作家刘白羽说:“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生活中种种具体的动人的形象打动了你,给你带来思想、认识,你通过复杂的生活形象,才提炼出你的一点理解、一种思想、一份诗意,这是作品的灵魂,但同时理解、思想、诗意也只有得到最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它们的典型的形象、细节,才能取得生活的艺术形象的鲜明光彩。”而要解读这些通过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理解、思想、诗意”,必须倚赖于老师对教材恰如其分的处理,巧妙架设形象的支点,把虚化的文字变成直白的画面、激情的语言、跳动的音乐、现实的角色和尽展眼底的实物。在学生视觉的刺激中、触觉的体味中、听觉的欣赏中、嗅觉的幻想中,勾勒出经过自我理解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赋予了学生自己的创造。这样的形象的产生也便有了一个思维跳远的过程。过程的关键就在于是学生通过有限的信息,借助无限的思维,利用老师架设的支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形象不单属于作品本身,这样的形象的产生远比老师直接提供的形象来得更有深意。因为教师直接提供的形象只能局限住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他创设的情景必会是封闭性的,提出的是一些硬问题(唯一性的问题)。如《故乡》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炼闰土这个受苦受难的农民形象,教师就可以借助图画来达到让学生体会课文,体会闰土的艰辛与苦难产生的社会原因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勾勒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形象,然后让学生看不同时期的闰土的人物肖像插图,最后让学生交流人物肖像之所以这样体现的道理,以体会他不幸的遭遇、坎坷的命运。

二、点面结合,注重发散

语文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走入困境,关键在于很多时候课堂教学成了本本教学,唯书本、唯教参。教学过程中人为地限制了内容,限制了学生自我发挥、联想的空间,压制了学生时期个性的张扬,僵化了他们的思维。这种静态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冲淡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完成固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大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之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挖掘一下课文中应该有的发散点,利用这一两个发散点,让学生立足于这些点,有主题地想象开去,把这一个点化为一个面,而在这个“化”的过程中必将深化学生对这个点的理解,同时“化”的过程因为利用了相似点、相异点等因素,也必然存在一个比较的过程,而比较的本身便是大容量的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巩固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可以有效组织起一个能力点的知识面,纵向串起了相关的知识,便于复习、便于记忆、便于掌握。

如在听说课文《等待》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听说课文的特点,在放录音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了一些悬念。通过上段渲染的一个背景,讲述人物的遭遇,要求学生构想出合理的人物外貌、情状、语言、心理等环节。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因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已有的知识进行广泛的想象。想象的结果是许多同学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了对应物,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相似点,多种多样的念头都交织在一起,虽然都有别于原文,但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三、动静结合,注重操作

前面我们说过现在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静态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主的愿望、冲动,更不可能付诸于行动,由此带来的沉寂的教学气氛。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便是我们老师自己的。这样的教学气氛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上课的兴趣、心态、行动,也同样影响着老师的教学。从人的感知角度来说,对动态事物的察觉往往要比对静态事物的察觉灵敏的多;从人的注意角度来看,动态的过程更容易引起人的“有意后注意”(二次注意),即经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二次无意注意——二次有意注意的过程。二次无意注意是指由被动产生的无意注意变为主动产生的有意注意,二次有意注意是指由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无需意志努力的有目的的注意。动态的事物更具有注意的稳定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指向性的兴奋与注意,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这样的兴奋和注意点要产生持续的时间,则依赖于动态过程的架设。这个过程的起点就在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操纵点。确定这个操作点不是为了“动”而动。这个动态的过程还是一个有主题的操作。如同游戏有游戏规则一样。在这个主题的指引下从事操作,强化了过程教育,加深了对主题的认识。

如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文的处理中,笔者在两个班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一个班主要从课文出发,强调逻辑推理,强调最后的结果,是一种纯理性的分析,依赖的是学生凭空的想象力,因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虽然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但缺乏感性的认识,整堂课中没有兴奋点,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另一个班则分成3组,对不同的程序组合进行了洗、烧、冲、泡四个环节的操作实践活动。操作的同学兴奋不已,旁观的同学高度集中,仔细观察。在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能够敏锐的发现过程中关键对于统筹方法运用的重要性。这个过程动态的呈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一切。这是这两种不同的教材处理中最大的区别,也是动态教学的成功之处。

四、主动学习,注重需求

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依赖于良好的学习动机的产生,而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项目标努力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任何动机产生于一定的需要。要使教学过程学生的盲目接受转化为自主发展、自主需要,教材的处理必须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因而教材的处理是建立在对所授学生包括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社会思潮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要非常善于捕捉教材中对学生而言的需求点,把这个点结合教材内容扩散,以此来达到相互促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创新性处理,因为激活了思维,激活了课堂氛围,从而通过同学们跳跃的情感,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而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也更为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材的创新性处理是开启语文教学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负载语文改革这列列车驶向纵深处的车轮。

猜你喜欢

创新性高中语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