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视域下河南大学生就业均衡之路

2016-02-15靳丽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优化配置大学生

靳丽

(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南周口466001)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视域下河南大学生就业均衡之路

靳丽

(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大学生就业教育涉及的几个主体,即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学生的协作,探讨各主体的责任和大学生就业失衡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各主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为实现大学生就业均衡做出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优化配置;就业均衡

一、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机制

人力资源配置是指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职业岗位间的分配流动。人力资源配置往往受地域、时空、供需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配置过程中应遵循马克思关于商品供需均衡的配置原则和机制。

(一)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知识群体,实现优化配置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实现优化配置呢?第一,要坚持充分就业的原则。由于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反应存在滞后性,因此,在动态的社会劳动力市场中,保持劳动力供需持续均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摩擦性失业很难避免,但是为了避免人才浪费,充分就业应该成为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追求。第二,要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与使用,应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就经济学意义而言,人力资源合理使用,效益是直接和显性的,它能够直接提高人力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但社会效益往往是潜在的和非直接的,一般是通过人力资源在社会部门间不能合理使用造成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负作用而体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使用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和合理使用的原则。第三,要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在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做好人力资源的整体宏观配置,调节现有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使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配置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适度协调,形成良性的高校毕业生使用结构。第四,要坚持提高效率的原则。提高效率是经济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劳动效率上。劳动大致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有效劳动”是指劳动投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无效劳动”则体现为劳动的投入未能取得经济效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人的作用的发挥,而在现实生产中,这种发挥是不充分的[1]。因此,在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应把提高效率作为一项基本的配置原则。

(二)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马克思关于商品资源配置的“三大机制”。首先,应遵循竞争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基本现象,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促进商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竞争能够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其次,应遵循供求机制。经济学家认为,所有商品都是在供需失衡的对立中,由供求机制发挥引导作用,实现商品供需的大体平衡。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就是高校未能按供求机制办学,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分析不准,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在一些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供大于求,造成结构性失业。最后,应遵循价格机制。马克思把商品价格称为市场的“晴雨表”,价格可以为生产部门调整商品生产规模和方向提供信号,同时为消费者改变商品需求方向和规模提供信号,因此,价格机制在商品配置中具有信号传导功能。遵循价格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生产、配置的最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应遵循“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原则,使之在资源调节过程中达到一定耦合,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实现合理优化配置。

二、大学生就业失衡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在社会文化观念、高等教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称之为外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则构成内部条件。当外部条件构成的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就会对内部条件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继而构成资源合理配置的障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一)主体利益冲突造成大学生就业失衡

政府、高校、雇主(用人单位)和学生(毕业生)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的行为主体,而劳动力市场则成为“行为主体”利益博弈的平台。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具有明显的自利性。这种自利性通常导致利益冲突,结果表现为大学生就业失衡,因此,整合主体利益冲突就成为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就政府而言,其举办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追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收益,稳定其上层建筑,这是其核心利益。如果政府将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不为高等教育提供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势必会造成政府在政治和文化功能方面的削弱。因此,政府以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参与举办高等教育并引领其发展方向有其目的性和利益追求,其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但是,在参与举办高等教育过程中,政府也会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准则,最终实现公共利益和其组织利益的有效统一。就高校而言,它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同样具有“经济人”属性的一面,在兼顾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是其办学的原动力。没有经济利益驱动,高等学校就不会进行规模扩张和扩大高等教育的供给。当然,高校也承担着筹措办学经费、提高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多方面压力,在办学经费不足的状况下,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也会在大学生供给的博弈中追求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大学生个体来讲,其投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水平,以增加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获取高等教育投资的较高利益回报。所以,在择业过程中,他们的期望值较高,重地域和物质待遇,而不愿到人力资源需求较大的艰苦地区和行业就业。对雇主而言,由于其是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其十分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持其在科技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人才录用过程中,其更倾向于具有娴熟技能的劳动力,而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往往这方面存在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寻租”行为。综上所述,主体利益的冲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根源。

(二)主体责任缺失造成大学生就业失衡

政府、高校、雇主(用人单位)和学生(毕业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承担有各自的责任,大学生就业状况就是政府、高校、雇主(用人单位)和学生(毕业生)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他们都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在利益博弈中互相妥协,大学生就业水平就能够保持一个较好的状况,反之,大学生就业就会出现较差的局面。从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情况看,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普遍存在责任缺失。首先,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其决策具有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政策的出台必须通盘考虑,有利于供需的协调发展。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推向市场,实行“缴费上学,自主择业”,而高校招生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审批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更好地支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无法得到根本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该搭建统一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人力资源的合理匹配,为供需双方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市场推进缓慢,使大学生就业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其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散地,是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给方,他们供给的规格、质量、结构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了规模扩张,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则没有同步跟上,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同时,高校不能紧盯社会需求办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滞后,缺乏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再次,雇主(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接收方,其作用是大力发展自身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而且应该把人力资源储备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但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短视行为,一方面没有把人力资源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另一方面存在寻租行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不足。最后,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要参与者,不能正视现实,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的状况。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转变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保证自己在就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先生存下来,响应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创业创新的社会洪流中去。然而,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河南大学生就业均衡的路径选择

河南是农业和人口大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足,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就业岗位有效需求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实现大学生就业均衡需要政府、高校、雇主(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一)高等学校要自我调节,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院校自我调节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状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能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应把社会效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督导体系,保证办学质量,防止盲目办学,使人才培养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

首先,高校应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河南经济正在转型升级,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工业经济、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商业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因此,河南高校应瞄准未来社会需求,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积极培育与河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特色专业集群,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础专业进行改造,重构课程教学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向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专业转变,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河南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若干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前研判,保持专业调整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对河南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航空经济、新材料、清洁能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紧缺专业有计划地给予重点建设,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匹配。

其次,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实践课程模块,让企业优秀人才走进课堂,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以便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第二课堂成果纳入学生学分,使第二课堂和市场有效对接,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期。并积极实施案例、问题、讨论、设计等多元教学法,变单一考核为多元考核,由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不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政府应引导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容量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供需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自我约束,适当控制供给的总量;另一方面,应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量,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河南应做强基础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方面,应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培育以粮食生产和深加工为龙头的新型农业产业,促进具有农学知识背景和生产技能的大学生良好就业。在工业经济方面,应做强以“化工、有色、钢铁、食品、装备制造、环保和轻纺服装”等产业为主导的现有工业体系,并积极发展高成长性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绿色经济产业。在物流商业方面,应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载体,以“郑州商业圈”发展为辐射,全面搞活全省商业经济,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应大力开发河南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并做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应引导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撤县设市,采取适度调整合并的方针,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其次,河南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可以说,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因此,基于促进毕业生就业考虑,河南在大力发展新兴经济产业的同时,还应出台积极的政策,在资金、税收、融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支持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保持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扶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只有这样,河南经济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才能增加就业容量,才能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就业岗位的有效匹配。

首先,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固然有大学生供给增加与需求不足的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不少大学生仍然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读了大学就应该成为社会“精英”,在择业方面,重地域,讲待遇,追求物质,缺少吃苦和奉献精神,不能以普通社会劳动者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社会怪象。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均衡,就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面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洪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其次,大学生要提升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缺少了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满足于“60分万岁”,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导致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有的大学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活动,导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有的大学生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善于表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推销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错失就业良机。客观地讲,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做出共同的努力。高校方面,要构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课程体系,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注重拓展学生素质。学生方面,要分析和认识自我,找准自身的素质短板,注重理论学习和能力并重,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扎实,懂技术、会管理,能够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复合型人才。

(四)培育高效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大学生有效均衡配置

目前,大学生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合理配置,所以,培育高效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均衡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在固定的地点,定期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组织在一起,为双方洽谈交流提供平台。无形市场是指基于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交流达到相互了解,形成合作意向。两个市场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作用和功能是一样的,都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强大,应该重点加强建设。河南大学生无形就业市场建设应有政府主导,开发全省性的大学生就业网络,搭建供需选择的工作平台。首先,应刚性要求各地市建设好本地的就业市场,保证各地市就业市场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其次,利用大数据建设维护好就业信息,引导所有用人需求信息录入就业信息库,为大学生筛选用人信息提供丰富的资源。另外,引导所有求职者将个人基本信息上传就业信息库,为用人单位寻求合适人选提供信息帮助。同时,根据全省行业平均薪酬标准,发布工资指导价位,为供需双方约定薪资提供指导和参考。建设好这样的就业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和用人单位招聘成本。再次,应加强立法,规范就业市场供需行为,防止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的产生。当然,培育高效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需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建设并重,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唯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于光远.人力资源及其利用[J].江淮论坛,1980( 5) :1-3.

[2]侯捷.中国大学生就业均衡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152.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1.

[4]张云超.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 5) :87-88.

[5]宫笑莹.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Henan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equilibrium path by human resource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JIN Li
( Dean’s Office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tudents ar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realiz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human resources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can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involves several main body,namely government,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unit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and students cooperation,discusses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so as to clear the main body should be how to better play its positive role,make efforts to realize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equilibrium.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optimize configuration;employment equilibrium

作者简介:靳丽( 1982-),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视角的河南大学生供需均衡研究”( 2015-QN-172)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河南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研究”( 2014-QN-213)。

收稿日期:2015-10-09;修回日期:2015-11-18

DOI:10.13450/j.cnki.jzknu.2016.01.032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 2016) 01-0123-04

猜你喜欢

优化配置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电网无功补尝的优化配置分析
论我国法院职权的优化配置
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研究
合理配置QoS改善校园网络环境
排队论在医院门诊收费管理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